- 年份
- 2024(14071)
- 2023(20012)
- 2022(17028)
- 2021(15875)
- 2020(13245)
- 2019(30438)
- 2018(29908)
- 2017(57682)
- 2016(30882)
- 2015(34497)
- 2014(34120)
- 2013(33643)
- 2012(31006)
- 2011(27778)
- 2010(27681)
- 2009(25696)
- 2008(25405)
- 2007(22070)
- 2006(19499)
- 2005(17427)
- 学科
- 济(130387)
- 经济(130240)
- 业(104867)
- 管理(99037)
- 企(91212)
- 企业(91212)
- 方法(59218)
- 数学(48850)
- 数学方法(48233)
- 农(38598)
- 财(37169)
- 中国(35884)
- 业经(35304)
- 农业(26452)
- 制(25209)
- 贸(25025)
- 务(25016)
- 贸易(25012)
- 财务(24938)
- 财务管理(24901)
- 易(24337)
- 地方(24109)
- 学(23863)
- 企业财务(23588)
- 理论(23029)
- 技术(22898)
- 和(22455)
- 策(21320)
- 划(19987)
- 银(19760)
- 机构
- 学院(439515)
- 大学(439123)
- 济(185583)
- 经济(181804)
- 管理(178839)
- 理学(154386)
- 理学院(152789)
- 管理学(150353)
- 管理学院(149536)
- 研究(145345)
- 中国(113003)
- 京(93500)
- 科学(86657)
- 财(85282)
- 所(71013)
- 财经(68242)
- 农(67491)
- 中心(66222)
- 研究所(64389)
- 江(63988)
- 经(62313)
- 业大(61712)
- 北京(59133)
- 范(56345)
- 经济学(56131)
- 师范(55917)
- 院(53218)
- 农业(52494)
- 州(51429)
- 财经大学(50710)
- 基金
- 项目(296082)
- 科学(235841)
- 研究(219940)
- 基金(217625)
- 家(188009)
- 国家(186413)
- 科学基金(162393)
- 社会(141394)
- 社会科(134175)
- 社会科学(134142)
- 基金项目(114570)
- 省(113214)
- 自然(104189)
- 自然科(101823)
- 自然科学(101801)
- 自然科学基金(100002)
- 教育(99989)
- 划(94966)
- 资助(89512)
- 编号(89323)
- 成果(71991)
- 部(66104)
- 重点(65425)
- 发(63115)
- 创(62670)
- 课题(60474)
- 国家社会(58856)
- 创新(58057)
- 教育部(57315)
- 人文(56290)
- 期刊
- 济(204012)
- 经济(204012)
- 研究(131700)
- 中国(81470)
- 管理(68731)
- 财(66435)
- 学报(62244)
- 农(61608)
- 科学(60741)
- 大学(48759)
- 学学(45709)
- 教育(44831)
- 农业(42863)
- 技术(39542)
- 融(39445)
- 金融(39445)
- 业经(33831)
- 财经(33598)
- 经济研究(32804)
- 经(28961)
- 问题(26477)
- 业(24186)
- 图书(23735)
- 技术经济(23125)
- 贸(21684)
- 科技(20911)
- 现代(20891)
- 理论(20365)
- 统计(20022)
- 世界(19921)
共检索到6508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廖晓东 邱丹逸 林映华
从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文献分析出发,采用空间基尼系数、行业集中度和区位熵3个指标指数对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程度进行测度,并基于1997—2013年各省域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中国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情况及特征,全面分析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从明晰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定位、建设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加大财政科研投入、整合科技资源、创新商业模式、推动协同创新、强化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提出促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科技服务业 空间集聚 测度分析 区位熵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清正
利用1995~2013年中国各省域科技服务业与经济发展有关数据,通过全局空间相关分析局部空间相关分析,基于ESDA方法考察了中国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的态势;结合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形成、演化及发展过程,深入探究了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经济发展、政府行为、知识溢出、科技实力、规模经济、交易费用六大影响因素体系,进一步从横向支撑体系、纵向支撑体系、结构支撑体系提出了推进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钟小平
促进科技服务业集聚的机制可分解为市场机制和政策机制,前者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提供集聚租,后者提供政策租。集聚租和政策租都能显著地促进科技服务业的产业集聚,集聚租和政策租在产业集聚的不同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基于市场机制的集聚租能够对科技服务业的集聚产生长久效应,而基于政策机制以获得政策租是促进科技服务企业进驻集群的短期诱因。
关键词:
科技服务业 产业集聚 集聚租 政策租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清正 李国平
科技服务业是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不可或缺的一环,以提供技术和知识为主要特征的科技服务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活跃的产业之一。但现阶段我国科技服务业产值不高,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不高。而集聚发展模式基于高效的组织形式、较低的交易费用及较强的知识溢出效应等优势,可促使科技服务业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因而,提高中国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度,对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使其在新常态下新的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积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明晰和识别中国各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集聚态势及影响因素,能为不同区域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有效协同促进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依据。在详细阐述国内外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特征、趋势的基础上,以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文献为基础,利用1995-2013年中国各省域科技服务业与经济发展的有关数据,通过空间基尼系数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视化视角,考察了中国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态势;在空间计量模型框架下识别和动态分析了规模经济、科技实力、知识溢出及政府行为等对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影响。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业态,在分析集聚发展问题基础上,未来应从制定差别化政策、强化区域间合作、培育高端人才、提升科技水平、加强知识溢出等方面推进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耀德 易魁
伴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的提出,中三角经济区集聚发展成为地区经济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引擎。基于区位熵方法对湘鄂赣服务业资源集聚度的评估可知,湘鄂赣服务业自然资源优势明显,但是该区域经济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条件欠佳、人才储备不足。因此,若要发挥服务业的集聚效应,带动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尽快整合湘鄂赣三省服务业资源,规划特色产业集聚区,实施PPP发展机制和实施互补型人才基地建设。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力 刘敦虎
重点探讨科技服务业产业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利用2014—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的统计数据测度科技服务业的集聚程度,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科技服务业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检验教育资本集中度、市场集中度、研发投入度等相关因素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科技服务业在我国不同地区的集聚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在排除区位优势、历史积累等控制变量的影响外科技服务业集聚度对产业升级存在显著影响,且存在时空和区位上的差异。因此,我国未来产业升级应根据各地区特点制定差别化政策,着力提高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度。
关键词:
科技服务业 区位熵 产业升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巫孝君
通过调查2012—2016年四川科技服务业发展数据,选取2012—2015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四川科技服务业行业体量、产业基础、市场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分析2016年数据发现四川科技服务业在业态结构、区域分布、资本结构、产业支撑等方面缺乏协同性。针对集聚发展初期出现的协同偏差,构建协同视域下的"政策-区域-产业-资源"四位一体的四川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模式,以期为相关决策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科技服务业 协同 集聚 创新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左阳 王硕
文章选取中国18个地区的省际数据,使用区位熵指数的方法测算了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各地区的集聚程度,并从整体和地区两个层面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分布情况以及集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明显的地区集聚现象,但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并不均衡,具有明显的地域和资源特色。直辖市中以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的集聚为主;而东部沿海地区则以传统的低技术含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为主;中西部地区集聚趋势尚不明显。基于此,应针对各地区的实际特点并采取不同的产业策略以促进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区位熵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秦松松 董正英
在产业集聚理论的理论框架下,运用2003—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基于本地溢出效应和跨区域溢出效应的视角,实证探究了科技服务业的不同集聚模式对区域创新产出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科技专业化集聚产生的MAR外部性中,本地溢出效应显著为负,跨区域溢出效应显著为正;(2)科技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产生的Jacobs外部性中,本地溢出效应显著为正,跨区域溢出效应为负但不显著;(3)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科技服务业多样化集聚能显著提升当地的创新水平,而专业化集聚却不利于当地创新水平的提升。但对于西部地区,科技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更利于当地创新水平的提升。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郭丽娟 刘茜铭
基于2003—2019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系统高斯混合模型(GMM)方法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科技服务业集聚显著促进了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时间异质性检验表明,与2003—2014年相比,该促进作用在2015—2019年显著增强,符合我国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预期;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全链条创新驱动、交易成本降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科技服务业集聚影响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中介途径。基于以上结论,从完善科技服务业体系以赋能工业高质量发展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丹 苏雅 王涛
中国各地区的科技服务业发展差异性较为明显。对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异质性进行分析,首先计算各省份、各区域的基尼系数进行区域间对比和区域内贡献量分析,其次运用因子分析法测度各省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投入产出效率,最后利用面板模型对影响各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回归。研究结果表明:华北与华东地区的基尼系数较其他地区的大,北京和上海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科技服务业的投入产出效率为北京、上海、天津较高而江苏、山东较低,整体发展水平为广东、北京、江苏位于前三;地区生产总值和技术成交额与基尼系数之间成反比例关系,而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与基尼系数之间则成正相关关系,各省份之间的情况略有差异。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硕 殷凤
文章基于FDI区位选择模型和FDI存量调整模型,采用系统GMM方法,对中国21个省(直辖市)服务业FDI区位选择中的集聚效应进行产业维度(产业间和产业内)的二次分解与测度,并对集聚效应的影响机理进行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服务业FDI区位选择的集聚效应包括外资集聚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对两类集聚效应进行再分解后,测度结果显示,外资集聚效应强于产业集聚效应,而产业内集聚效应强于产业间集聚效应;集聚效应对服务业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存在产业异质性,非房地产服务业FDI存在显著的服务业集聚效应,而房地产业FDI未显示出该类集聚效应。据此,文章进一步提出一系列FDI服务业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蒋三庚
中央商务区(CBD)是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之地。该区域一般是以商业、金融、文化创意产业为主。每个CBD由于历史、条件不同,其产业成长路径也有所不同。但是,政府实施产业政策、创新网络、培养市场、政府协调、优化环境都对CBD现代服务业具有促进作用。本文重点对促进CBD商业、金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成长进行对策性分析。
关键词:
CBD 产业促进 现代服务业集聚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立泰 张祖妞
本文采用墒指数、H指数以及空间基尼系数,从总体水平、区域视角和行业视角测度了我国服务业集聚水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对外开放水平、要素禀赋(人力资本)、地理位置以及工业发展水平与服务业集聚水平正相关,且对外开放水平、要素禀赋对服务业集聚水平作用最显著;沿海地区的地理优势对服务业集聚水平也有显著影响;而政府干预能力则与服务业集聚水平负相关。最后提出了结论及启示。
关键词:
服务业集聚水平 变动趋势 影响因素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暅之
通过对金融集聚理论的分析,研究发现金融集聚已经是一个动态的基于地域选择或空间调整的由市场自发形成和调整的金融资源配置渐变式过程。金融业集聚的成因也演变为实体产业集聚、企业降低交易成本的需要和信息通信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引发导致。根据文献综述的视角和计量方法,对川南临港片区的金融业集聚水平测度,并基于全部的综合分析给出川南临港片区金融业集聚发展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