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04)
- 2023(11575)
- 2022(9696)
- 2021(9166)
- 2020(7601)
- 2019(17347)
- 2018(16945)
- 2017(33442)
- 2016(17452)
- 2015(18926)
- 2014(18547)
- 2013(18334)
- 2012(16363)
- 2011(14510)
- 2010(14190)
- 2009(12932)
- 2008(12148)
- 2007(10514)
- 2006(9099)
- 2005(7341)
- 学科
- 济(80033)
- 经济(79955)
- 业(55275)
- 农(52054)
- 管理(43127)
- 方法(36611)
- 农业(35143)
- 数学(32899)
- 数学方法(32503)
- 企(31738)
- 企业(31738)
- 业经(21656)
- 财(18274)
- 中国(18039)
- 地方(16616)
- 制(12898)
- 农业经济(12724)
- 贸(12570)
- 贸易(12565)
- 发(12561)
- 易(12291)
- 收入(11800)
- 学(11162)
- 环境(10610)
- 技术(10562)
- 发展(10356)
- 展(10353)
- 策(10317)
- 村(9884)
- 农村(9865)
- 机构
- 学院(241287)
- 大学(233285)
- 济(105201)
- 经济(103477)
- 管理(98963)
- 理学(87336)
- 理学院(86557)
- 管理学(85125)
- 管理学院(84677)
- 研究(73099)
- 中国(57095)
- 农(55918)
- 京(45333)
- 财(44618)
- 科学(43668)
- 农业(42182)
- 业大(40467)
- 中心(36965)
- 财经(36582)
- 江(34149)
- 所(33762)
- 经(33729)
- 经济学(32475)
- 研究所(30776)
- 范(30428)
- 师范(30156)
- 经济学院(29757)
- 经济管理(29620)
- 财经大学(27095)
- 州(26742)
- 基金
- 项目(173048)
- 科学(138972)
- 基金(129569)
- 研究(127794)
- 家(111827)
- 国家(110837)
- 科学基金(97449)
- 社会(86595)
- 社会科(81944)
- 社会科学(81926)
- 基金项目(69890)
- 省(68376)
- 自然(61194)
- 自然科(59825)
- 自然科学(59814)
- 自然科学基金(58748)
- 教育(56631)
- 划(55106)
- 资助(51540)
- 编号(51396)
- 部(38811)
- 发(38654)
- 成果(38273)
- 重点(37782)
- 国家社会(37191)
- 创(36189)
- 人文(34243)
- 创新(33806)
- 教育部(33655)
- 农(33522)
- 期刊
- 济(112863)
- 经济(112863)
- 研究(61172)
- 农(60937)
- 农业(41536)
- 中国(39554)
- 学报(34341)
- 科学(34219)
- 财(32322)
- 管理(29949)
- 大学(28322)
- 学学(27586)
- 业经(26696)
- 融(21691)
- 金融(21691)
- 技术(20120)
- 业(18335)
- 问题(17045)
- 财经(16783)
- 经济研究(15863)
- 农业经济(15162)
- 农村(14930)
- 村(14930)
- 教育(14541)
- 经(14466)
- 版(13572)
- 经济问题(12489)
- 世界(12251)
- 资源(11880)
- 统计(11874)
共检索到3319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余利红
乡村旅游扶贫是中国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农户增收效应备受关注。本文利用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青堡村和白杨坪乡麂子渡村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匹配倍差法研究了实验组和参照组2类农户在乡村旅游扶贫政策实施前后的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及其他收入的变化,以科学评估乡村旅游扶贫的增收效应。结果表明,乡村旅游扶贫对农户的家庭总收入、工资性收入及经营性收入的增加有显著作用。用倍差法估计乡村旅游扶贫对家庭总收入的效应时,其结果"虚高"13.1%,即716元;而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则高出6.6%,即359元。使用匹配倍差法计算后得出:乡村旅游扶贫使得样本区实验组农户平均家庭总收入提高了5467元,其中,户均农业收入仅提高172元,不显著;而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别显著提高了2132元和3128元;增收仍有较大潜力。本文据此提出:政府应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当地依托特色资源,加强全域旅游建设,以获得稳定增长的各类旅游收入;扶持当地农户全员参与乡村旅游,确保相对贫困农户也有机会、有能力分享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各种增收机会;结合旅游扶贫后备箱工程实施,引导农民成立合作组织,将当地富硒有机农副产品深度加工成特色旅游产品等,以提高乡村旅游扶贫的增收实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长宁 鲁庆尧
基于江苏省盱眙县乡村旅游地区农户2015年和2020年的调查数据,运用DID模型、PSM模型和PSM-DID模型,评估发展乡村旅游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农户参与乡村旅游业对农户家庭总收入、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均有显著增收效应;参与乡村旅游业的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其经营性收入,说明大多数农户参与乡村旅游业主要是通过打工获得收入的。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年限、家庭劳动力人口和家庭资产等变量对农户家庭总收入、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产生了差异性作用。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从业家庭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参与乡村旅游业带来的收入效应逐渐降低,呈现边际递减效应;参与乡村旅游业对高年龄家庭的总收入及经营性收入有着更大的正向影响,但对其工资性收入产生了负向影响。总体而言,参与乡村旅游业的农户家庭收入质量尤其是收入的结构性和知识性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最后,依据研究结论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农户收入 匹配倍差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长宁 鲁庆尧
基于江苏省盱眙县乡村旅游地区农户2015年和2020年的调查数据,运用DID模型、PSM模型和PSM-DID模型,评估发展乡村旅游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农户参与乡村旅游业对农户家庭总收入、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均有显著增收效应;参与乡村旅游业的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其经营性收入,说明大多数农户参与乡村旅游业主要是通过打工获得收入的。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年限、家庭劳动力人口和家庭资产等变量对农户家庭总收入、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产生了差异性作用。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从业家庭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参与乡村旅游业带来的收入效应逐渐降低,呈现边际递减效应;参与乡村旅游业对高年龄家庭的总收入及经营性收入有着更大的正向影响,但对其工资性收入产生了负向影响。总体而言,参与乡村旅游业的农户家庭收入质量尤其是收入的结构性和知识性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最后,依据研究结论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农户收入 匹配倍差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汪文雄 冯彦飞 张东丽 陈思瑾
研究目的:探讨PPP模式农地整治和政府主导模式农地整治分别对建档立卡户和非建档立卡户的减贫增收效应及其差异。研究方法:可持续生计框架、问卷调查法、匹配倍差法。研究结果:政府主导模式农地整治对两类农户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的增加有显著影响且对非建档立卡户影响更大,对非建档立卡户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的增加有显著影响但增加值较小;PPP模式农地整治对两类农户家庭总收入、财产性收入及工资性收入的增加有显著作用,且对非建档立卡户影响更大;PPP模式农地整治对农户总收入、财产性收入及工资性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远大于政府主导模式。研究结论:应重视农地整治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PPP模式农地整治的扶贫,完善相关政策并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同时加强农地整治扶贫与其他精准扶贫手段相结合,以促进农地整治项目区内农户全部脱贫。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文斌 唐叶枝 张辛欣
基于嵌入性社会结构理论和武陵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雪峰山景区的农户调查问卷数据,从"自主因素"和"嵌入因素"两大维度选取17个变量运用Probit模型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农户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家庭人均年收入、贫困户身份标签、农户认可程度、农户需求程度、信息公开程度、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政府引导效果等变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农户团结程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农户自身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黄娟娟 王国成 尚华
帮扶单位派驻"第一书记"驻村是我国开展农村扶贫工作的有效方式之一。基于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子系统中2016年和2017年华东某扶贫重点市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的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双重差分法评估"第一书记"驻村对贫困农户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派驻"第一书记"确实能有效提高贫困农户收入,市派"第一书记"对贫困农户增收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省派和县区派"第一书记",帮扶主体的层级越高对贫困农户的帮扶越有效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应推广和完善派驻"第一书记"制度,激励"第一书记"进一步发挥作用,更好地引导、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并积极培育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沈宏亮 张佳 郝宇彪
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本文利用内蒙古、山西、黑龙江3省区4县2582户贫困户调查数据,运用广义精确匹配法(CEM)识别出产业扶贫政策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扶贫显著增加了农户人均收入,但对总收入影响不显著。在收入结构上,显著增加了财产性收入,对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影响不显著,明显降低了工资性收入。从农户属性看,产业扶贫对一般户、低保户与五保户收入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就家庭收入差距而言,产业扶贫总体上对深度贫困户、中度贫困户的增收效应最强,对边缘贫困户的增收效应相对较弱,从而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农户收入差距。因此,要注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全面构建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的农户加入到农业全产业链生产中,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稳定脱贫。以及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持续将产业发展摆在核心位置,脱贫攻坚阶段重点关注的低保户与五保户,仍需视为主要关注对象,进而缩小农户收入差距,使农村经济均衡稳定发展。
关键词:
产业扶贫 收入增长 异质性 收入差距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春友 陈秋华 刘森茂
构建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扶贫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以福建省福鼎市赤溪村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农户为调研对象,运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根据农户调研实际情况,运用适应性评价模型对农户的适应性综合值进行计算并评价。结果表明:对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扶贫适应性影响最大的是经济适应性因子,影响最小的是生态适应性因子;对乡村旅游扶贫政策的了解度、年旅游收入、家庭成员从事乡村旅游的意愿度以及对游客的欢迎度的综合权重较大,传统节庆活动的参与度、使用清洁能源程度的综合权重较小;总体评价为较为适应,但综合得分值较低,仅为3.106。最后,根据农户的实际适应性情况,提出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力度、提高旅游扶贫政策利用程度、给予困难农户更大的扶持力度、创新旅游经营模式和实行多项扶持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乡村旅游扶贫 农户适应性 指标权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何琼峰 宁志中
[目的]乡村旅游扶贫是推动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当前,旅游扶贫工作已进入精准施策、深入攻坚的关键时期,研究农户参与旅游扶贫的影响因素,对于提高旅游扶贫效果,保障乡村旅游的益贫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湖南省凤凰县14个自然村349份农户访谈数据,利用扎根理论方法的开放性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三重过程,分析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影响因素与内在机理。[结果]村民对乡村旅游发展存在核心诉求和主要期待,可构建“资源和市场—政策和环境—农户参与—精准扶贫”四个维度的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扶贫概念模型,据此识别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影响因素与内在机理。[结论]贫困地区宜进一步重视旅游开发所带来的整体扶贫效益,夯实贫困地区旅游发展的政策和环境、资源和市场等综合环境,有效提升农户参与能力和获得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丁建军 万航
数字乡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力,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分析中国数字乡村发展空间特征的基础上,将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与CHFS数据库匹配,应用门限回归等方法识别数字乡村的农户增收效应。研究发现:(1)中国县域数字乡村发展不平衡,呈“东—中—西”降低态势,但南北差异不大。(2)数字乡村四个子维度发展水平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乡村治理数字化>乡村经济数字化>乡村生活数字化,并且乡村经济数字化、乡村生活数字化存在显著东西差异;同时,数字乡村发展总水平及各子维度在空间上均显著相关,且HH型和LL型集聚特征突出。(3)数字乡村通过数字基础设施以及经济、治理和生活数字化促进农户增收,其中经济数字化的农户增收效应最大。(4)数字乡村的农户增收效应与农户教育和收入水平相关,即数字乡村对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增收效应更显著,而对低收入农户的增收作用不明显,甚至有抑制效应。此外,在考虑数字乡村自身发展阶段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形下,数字乡村对农户增收存在非线性影响。
关键词:
数字乡村 空间特征 区域差异 农户增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何红 王淑新
[目的]通过梳理国内旅游扶贫效应研究成果,全面把握我国乡村旅游扶贫效应研究脉络,为合理评价旅游扶贫工作成效和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价值参考。[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从研究视角、研究尺度、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多个维度对国内乡村旅游扶贫效应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和评价。[结果]不同维度视角下旅游扶贫效应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早期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尺度,主要探讨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及漏损等经济效应,并逐步由经济效应向综合效应转变;旅游扶贫的差异化效应研究是未来宏观尺度下重要的研究方向。微观尺度下,贫困人口的受益效应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主要围绕贫困人口收入增加效应、社区参与、收入差异效应及自我感知效应等方面展开;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关注贫困人口的旅游参与和综合受益。[结论]深刻认识旅游扶贫的本质和目标;建立全面、科学的旅游扶贫效应评价体系;创新旅游扶贫效益研究方法;不断完善乡村旅游扶贫效应研究内容。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陆远权 刘姜
基于2018年重庆市3个贫困县脱贫农户家庭的入户调查数据,利用LVI模型精准度量生计脆弱性,实证检验扶贫政策对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性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产业扶持贷款政策、教育扶贫政策以及安居房工程政策对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和扶贫项目开发政策的检验结果并不显著。在考虑了遗漏变量和地区异质性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研究结论表明:扶贫政策是提升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性的重要软环境,精准识别扶贫政策的影响效应、因地制宜地建策施策有利于促进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从而提高扶贫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脱贫农户 生计可持续性 扶贫政策效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淑辉 沈宇丹 高雷虹
文章利用山西、甘肃两省515户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采用logit模型和PSM对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扶贫的农户收入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合作经济组织能够有效改善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参与合作经济组织对贫困农户人均收入、非贫困农户人均收入增加均产生正向影响,但对两群体的增收影响存在差异,对贫困农户的减贫增收效应更明显。另外,农户年龄、农户受教育程度、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是否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政策补贴、农业生产帮扶构成了农户是否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因素。据此,需要继续培育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升农户参与的意愿,普及宣传合作经济组织知识,突出贫困户对扶贫资源俘获的便利性,借助第三方平台对合作经济组织扶贫资源使用进行监督与脱贫成效考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孔令英 李媛彤
贫困人口能力和权利缺失已成为影响旅游扶贫效应的重要因素,探究能人带户旅游扶贫模式下贫困地区农户社区增权效应对当地旅游扶贫项目精准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区域实现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以河北省易县狼牙山地区为例,运用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方法,分析能人带户旅游扶贫模式下社区增权效应,剖析其内在逻辑。结果表明,狼牙山地区在能人带户旅游扶贫模式下基本实现了社区旅游经济、心理、社会增权,主要得益于村庄能人的社会责任感和能人带户示范带动效应,也契合了村民、政府和村庄能人的利益诉求。同时依托于全民参与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了旅游扶贫社区增权,提升了贫困农户的可行能力和获得感。面对村庄公共事务村民仍然存在话语权和决策权缺失、利益分配不均衡导致的政治失权。因此,提出强化村庄能人培养,加大对能人带户旅游扶贫模式政策扶持和引入社会组织机构的对策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陈杰 朱红根 翁辰
在后扶贫时代到来之际,有必要科学评估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户的增收效应,探讨增收机制,从而为后续的防返贫工作提供指导。利用2018年实地调查的微观数据研究发现:建档立卡政策的确能够有效提高贫困户的家庭收入。无论是建档立卡政策还是贫困村政策,其最终的落脚点均在于开发式扶贫。在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上,产业扶贫、金融扶贫以及就业扶贫均产生了正向作用,首先为产业扶贫,其次为金融扶贫,最后为就业扶贫。自2020年后,在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要有效融合产业扶贫、金融扶贫与就业扶贫,努力保证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培育起来的扶贫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产业扶贫 金融扶贫 就业扶贫 增收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