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30)
2023(17005)
2022(14594)
2021(13427)
2020(11068)
2019(25445)
2018(24923)
2017(48657)
2016(26088)
2015(29145)
2014(28964)
2013(28492)
2012(25833)
2011(23090)
2010(22891)
2009(20900)
2008(19625)
2007(17024)
2006(14907)
2005(12769)
作者
(73592)
(61545)
(61146)
(58335)
(39005)
(29443)
(27743)
(24208)
(23399)
(21567)
(20894)
(20779)
(19371)
(19148)
(19074)
(18625)
(18284)
(18072)
(17490)
(17489)
(15080)
(15058)
(14760)
(14015)
(13964)
(13640)
(13328)
(13236)
(12381)
(11986)
学科
(121130)
经济(121020)
管理(72902)
(68819)
(55488)
企业(55488)
方法(51917)
数学(45839)
数学方法(45272)
(30111)
中国(28337)
地方(25755)
(24984)
业经(24832)
(23937)
农业(20992)
(18211)
贸易(18202)
(17605)
理论(17410)
(17277)
环境(17219)
(16656)
技术(15685)
(15590)
财务(15516)
财务管理(15484)
地方经济(15371)
企业财务(14653)
(14457)
机构
学院(367890)
大学(367655)
(155134)
经济(152106)
管理(146617)
理学(128302)
理学院(126909)
管理学(124588)
管理学院(123927)
研究(121937)
中国(88103)
(76261)
科学(75076)
(66606)
(59751)
(57722)
业大(55423)
中心(54949)
研究所(54841)
财经(54734)
(51790)
(49915)
(47820)
经济学(47780)
师范(47367)
北京(47215)
农业(45047)
(44424)
经济学院(42859)
(41595)
基金
项目(258459)
科学(204294)
基金(188545)
研究(188212)
(164063)
国家(162729)
科学基金(140835)
社会(120496)
社会科(114314)
社会科学(114283)
(101051)
基金项目(100120)
自然(91290)
自然科(89185)
自然科学(89165)
自然科学基金(87557)
教育(86835)
(84509)
资助(77180)
编号(76309)
成果(60316)
重点(57611)
(56751)
(55493)
(53609)
课题(51915)
创新(50030)
国家社会(49913)
科研(49316)
教育部(49115)
期刊
(167439)
经济(167439)
研究(106419)
中国(64869)
学报(57414)
管理(53320)
科学(53008)
(52229)
(49715)
大学(44164)
学学(41963)
教育(37462)
农业(36295)
技术(33688)
经济研究(27922)
(27045)
金融(27045)
财经(26670)
业经(26513)
(22918)
问题(21426)
技术经济(19280)
(17578)
统计(17315)
图书(17100)
科技(17059)
理论(17045)
(16584)
商业(16198)
现代(15980)
共检索到5236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三林  
劳动素质对经济增长的效应通过劳动效率的价值表现得到实现。在科技决定经济繁荣的当今时代,劳动效率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以物化要素衡量经济绩效已经被以技术和制度等软化要素代替。以新经济增长理论为核心构建劳动效率为核心指标的劳动素质与经济增长模型,以劳动工资代替传统的受教育程度作为劳动效率标准,检验劳动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考虑到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制度的重要性和中国分配制度的特殊性,以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30多年的经验数据对模型进行初步验证,结果对传统劳动价值与经济增长有更多解释,对于建立有效灵活的劳动价值机制促进经济增长的理性与活力有积极的意义。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燕琼  
本文通过劳动者素质内容的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劳动者素质低主要是由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引起的。并通过劳动者素质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关系的分析,指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加速经济发展,重点是提高劳动者文化知识水平。为此,我国必须实施人才工程战略,加强三个体系建设,提高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楠  
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李楠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劳动者素质因素。因此,有必要探讨提高劳动者素质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一、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实现经济...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波  吴丽丽  
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情况下,劳动力年龄的人口规模、质量及其储蓄水平对未来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将人口特征变量引入对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和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强化直接影响是保障我国未来经济增长最有效的措施。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明阳  冯玉广  
劳动力素质对经济增长贡献大小的研究一直在社会学中居于重要地位。本文以Tsallis广义熵为目标函数,用最大熵方法测算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发昇  
教育对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劳动力素质"节点"实现的。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劳动力素质已逐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以物化资本来衡量人的作用已暴露出了许多缺陷。本文尝试放弃一些生产函数模型的传统做法,提出以体现教育作用的劳动力素质作为增长要素的评价标准,这与将劳动力资本化的人力资本作为评价标准相比,必将是一种挑战,无疑对指导教育和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高宏艳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劳动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关系更为直接和对立,劳资纠纷日益常态化。以劳动争议作为代表劳动关系状况的一个综合性指标,考察影响劳动争议案件的因素,包括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经济转型、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教育水平、工会组建、劳动报酬六个主要因素,并进行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与建议,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新时期劳动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期刊] 改革  [作者] 韩孟  
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世界各国和地区着力经济恢复和建设,经济增长在波动中持续推进,至今已经走过60余年历程。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全球化背景的新阶段。其中,我国的增长业绩举世瞩目,工业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宋佳莹  马嘉蕾  高传胜  
社会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双重属性,有助于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维护社会公平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效率与公平双视角探析社会保障支出的经济效应,利用省际面板数据研究发现:社会保障支出有利于经济增长,且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效应大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异质性。其中,效率视角下,社会保障支出通过增加劳动力供给数量和优化劳动力供给质量(即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有利于经济增长;公平视角下,社会保障支出通过再分配效应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对经济增长产生激励效应。因此,建设与稳步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发挥其再分配功能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的激励作用,促进社会保障制度效率与公平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冉光和  徐鲲  李敬  
基于劳动分工理论,建立了教育发展、专业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新兴古典经济模型,并运用中国区域面板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揭示了教育的劳动分工功能。研究结论表明,无论是自给自足还是分工条件下,受教育水平越高,人均真实收入越高,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重要促进作用;受教育水平提高对劳动分工与专业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交易效率相对较低的西部地区可能会限制教育作用的发挥,西部地区教育对经济的作用要小于东部地区。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崔艳  
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矛盾上升到一定程度的表现。本文从纵向发展的角度考察了我国经济增长与劳动争议发生数量之间的动态关联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来看,我国劳动争议发生数量与GDP之间存在二次曲线的关联模式,现阶段我国劳动争议的发生数量正处于上升通道;经济增长对劳动争议的发生频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对目前的劳动争议应对和解决机制提出了极大挑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轶清  
浙商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基于相同文化背景的创业群体,浙江省民营经济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一。但浙江省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各项指标均排在前十名以外,与浙江经济的活力实力形成鲜明反差,浙商群体的受教育水平亦落后于全国私营企业主平均水平。文章认为,浙商的"企业家能力"有其特殊的禀赋形态,浙商有着非编码知识优势以及创业知识易流动特征;同时,拥有在不确定情形下的强行动力和高效率的小数据决策模式。这些浙商的特征与浙江深厚的地方性工商业知识、集束化的产业分布以及地域文化价值观互为因果激励。不过,浙商低学历创业优势具有阶段匹配性。在新的历史时期,人口受教育程度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的浙商群体要继续保持竞争优势,需要在学习机制、知识结构、决策模式等方面进行有机更新。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欢  吴方卫  
虽然中国经济进入发展转型阶段,但由于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长期存在,如何挖掘和充分释放农村女性劳动力所具有的"二次人口红利"成为重要议题。本文采用2005—2017年全国统计数据,利用两部门经济理论框架,对农村女性劳动要素配置扭曲程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配置在农业部门的农村女性劳动力存在较大扭曲。尽管考虑无偿劳动的经济价值后扭曲程度有所下降,但随着时间的增加仍呈上升趋势。若将这部分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将会促进经济的增长。消除扭曲后劳动要素重置主要通过数量效应和结构效应产生影响,并由数量效应转向依靠结构效应。本文为挖掘现有劳动力约束下的人口红利、提高劳动配置效率、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高帆  
本文基于因素分解法实证研究了1978~2007年我国各省份经济差距的演变机制。结果显示:各省份GDP增长率已呈现出某种程度的"速度收敛",这主要源于三大区域内部收敛以及区域间的中西部收敛。各省份GDP增长均具有显著的"纯生产率效应驱动"特征,各省份GDP增长率的敛散性主要是纯生产率效应差距演变导致的,纯劳动结构效应和纯劳动投入效应对增长率差距的贡献较小。各省份增长的纯生产率效应主要受资本深化程度的影响,纯劳动结构效应主要受劳动力在行业间流转程度的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史桂芬  李真  黄少含  
文章将人口迁移引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结合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采用门槛回归模型对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验证,以探讨人口迁移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双重门槛效应。当户籍管制程度较低时,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较为有限;随着户籍管制程度逐渐提高,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越来越明显;当户籍管制程度高于某一门槛值之后,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再显著。因此,各地区应保持适当宽松的户籍管制水平,促进人口自由迁移,优化劳动要素配置,形成人口素质红利,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