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41)
- 2023(13321)
- 2022(11211)
- 2021(10105)
- 2020(8535)
- 2019(19228)
- 2018(18659)
- 2017(36638)
- 2016(19072)
- 2015(21295)
- 2014(21014)
- 2013(20742)
- 2012(18950)
- 2011(17058)
- 2010(16768)
- 2009(15452)
- 2008(14443)
- 2007(12325)
- 2006(10755)
- 2005(9279)
- 学科
- 济(108530)
- 经济(108444)
- 管理(55848)
- 业(51845)
- 方法(47437)
- 数学(43550)
- 数学方法(43154)
- 企(40544)
- 企业(40544)
- 地方(24385)
- 农(23127)
- 中国(22612)
- 财(20387)
- 业经(18922)
- 学(16507)
- 农业(16308)
- 地方经济(15185)
- 贸(14505)
- 贸易(14500)
- 环境(14381)
- 易(13947)
- 制(13469)
- 务(12737)
- 财务(12703)
- 财务管理(12672)
- 融(12520)
- 金融(12518)
- 和(12373)
- 企业财务(12107)
- 技术(11520)
- 机构
- 学院(274555)
- 大学(274506)
- 济(130203)
- 经济(128141)
- 管理(111367)
- 理学(97825)
- 理学院(96834)
- 管理学(95242)
- 管理学院(94725)
- 研究(89337)
- 中国(67575)
- 京(55174)
- 财(54948)
- 科学(50404)
- 财经(45765)
- 经济学(42865)
- 中心(42518)
- 经(41956)
- 所(41753)
- 经济学院(38619)
- 江(38505)
- 研究所(37942)
- 农(36723)
- 业大(36481)
- 财经大学(34448)
- 北京(33855)
- 范(33750)
- 师范(33456)
- 院(32755)
- 经济管理(30965)
- 基金
- 项目(192691)
- 科学(155899)
- 基金(145367)
- 研究(140778)
- 家(125140)
- 国家(124226)
- 科学基金(109821)
- 社会(95794)
- 社会科(91177)
- 社会科学(91158)
- 基金项目(76483)
- 省(72682)
- 自然(69517)
- 自然科(67976)
- 自然科学(67964)
- 自然科学基金(66755)
- 教育(64527)
- 划(61562)
- 资助(59717)
- 编号(54322)
- 部(44029)
- 重点(43065)
- 发(42052)
- 成果(41667)
- 国家社会(41510)
- 创(40117)
- 教育部(38998)
- 人文(38274)
- 创新(37691)
- 科研(37089)
- 期刊
- 济(137041)
- 经济(137041)
- 研究(79538)
- 中国(46261)
- 财(41191)
- 管理(40411)
- 科学(35548)
- 学报(35079)
- 农(31266)
- 大学(28473)
- 学学(27395)
- 技术(25702)
- 经济研究(24032)
- 融(23737)
- 金融(23737)
- 财经(23499)
- 农业(21566)
- 经(20274)
- 业经(20208)
- 教育(19610)
- 问题(17935)
- 统计(17207)
- 技术经济(15919)
- 策(15300)
- 决策(13867)
- 资源(13286)
- 贸(13097)
- 商业(12962)
- 理论(12870)
- 世界(12338)
共检索到3910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殿元 黄晓军 潘安琪
在全球气候持续增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高温热浪将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文章通过梳理高温对经济的影响方式,基于劳动生产率的视角,构建了高温对经济间接影响的分析框架,提出了高温对经济损失量化的具体思路和方法,并以2018年中国295个城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5~10月期间,中国除青藏高寒地区外,大部分地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热应力影响,在新疆地区和中东部季风区更为显著;(2)中国三次产业损失工作时间总量呈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特征,其空间分布格局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3)高温对经济损失在23.47亿元以上的城市有深圳、东莞、广州、佛山、上海、重庆、苏州、杭州、成都和厦门,其中深圳市最高达到了72.12亿元;(4)中国东南地区大部分城市GDP受极端高温影响较大,尤其城市规模等级较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城市更为严重。研究成果为高温对经济损失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经济损失 热应力 WBGT指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瑾 傅德印
文章基于数字经济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理论分析,利用我国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路径。实证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作用路径上,数字经济可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中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是显著的;在2015年数字经济上升到国家战略以后,其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显著增强;在不同的人力资本水平下,数字经济均对劳动生产率提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对高人力资本的作用力度更大。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劳动生产率 人力资本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陈良文 杨开忠 沈体雁 王伟
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根据北京市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分析发现,市内各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差异非常显著,其差异程度不亚于各市间、各省间的差异水平。我们从经济集聚密度的视角对北京市内的劳动生产率差异进行解释,结果发现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劳动生产率对单位面积上产出和单位面积上就业的弹性分别为11.8%和16.2%,高于欧美的4%—5%的平均水平。这一分析结论验证了集聚经济效应的存在,也为解释我国地区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劳动生产率 经济密度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许壵
运用横截面分析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法分别对中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在1990-2002年间的趋同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均出现了绝对β趋同,其中第一产业的趋同速率大于二三产业且其还出现了σ趋同,而二三产业则表现为σ趋异;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已经接近其稳态,而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转型过程远未结束。最后指出,我们必须采取如加大投资和制度创新等措施来人为地缩小区域劳动生产率差距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修岩
本文基于中国2003~2006年的城市面板数据,通过就业密度、城市相对多样化水平和相对专业化水平等集聚经济因素对城市非农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工具变量法解决了关键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从而得到更加可靠的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在控制住其他影响因素后,一个城市的就业密度和相对专业化水平对其非农劳动生产率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
集聚经济 就业密度 生产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唐绅峰 潘爽 吴文洋
数字经济的赋能作用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推手,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了可能。本文利用2011—2016年285个城市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进行检验。实证结果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有效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该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高经济集聚水平、提升城市创新水平、加剧银行业竞争以及推动市场化进程等渠道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的这种作用具有异质性,表现在失信环境越好、教育水平越高及城市规模越小的地区作用越大。本文的研究揭示了数字经济赋能劳动力的作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中数字经济的应用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借鉴。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劳动生产率 赋能 高质量发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丹丹 张倩肖
在测算和分析中国工业1999-2014年间整体、分区域和分行业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率的基础上,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并探讨这些特征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中国工业整体劳动生产率呈绝对收敛特征;分区域看,中国四大区域均呈绝对收敛特征,东北地区收敛速度最快,中部和西部地区次之,沿海地区收敛速度最慢;分行业看,绝大多数工业行业都表现出收敛特征,且技术密集型行业比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收敛速度快。
关键词:
中国工业 劳动生产率 β收敛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玲
On the base of analyzing the shortcomings of production function,the author analys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growth of productivity of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by using index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44 73% of the change of productivity is induced by the shift of employed persons between industries.
关键词:
指数方法 劳动生产率 实证分析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强 郑江淮
文献分析和收敛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劳动生产率在国家层面上和产业层面上存在相反的结论,可谓之"地区—产业收敛悖论"。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将1980—2009年各省份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分解成产业结构效应、纯生产率效应和配置效应,并利用统计数据检验每种效应的收敛性。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二产业的纯生产率效应存在绝对收敛,但是产业结构效应和配置效应是发散的。这正是"地区—产业收敛悖论"存在的内在原因,即地区间生产率的收敛并不唯一地由产业的纯生产率决定,还要取决于产业结构效应和配置效应,而这两个效应在中国恰恰是发散的。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奕轩 张彬
利用数字经济优势提升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基于技术变迁视角,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探讨数字经济对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三大产业劳动生产率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即随着时间推移,劳动生产率区域间差异逐渐缩小并最终收敛为稳定状态。数字经济能够有效推动劳动生产率收敛,且对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影响速度最快、效果最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中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高技术邻近度与技术中心度促进劳动生产率收敛。为此,提出打通国民经济循环堵点、提高三次产业数字化水平、坚持以数字经济引领技术创新的建议,持续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田成诗 盖美
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作为反映劳动力质和量的指标,是影响现代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其变化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文章运用现代定量分析方法,分别从全局和分地区的角度实证研究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影响经济增长的程度和方向,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高于劳动参与率,提高劳动力质量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
劳动生产率 劳动参与率 经济增长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杭敬 张志远 苑立波
当前,上海面临着既要保持合理经济增长速度,又要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双重艰巨任务,而劳动生产率则是完成这两大任务的关键因素。一方面,经济增长本质上是劳动生产率提升与劳动力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当前上海人口红利趋于减弱的形势下,继续提升劳动生产率是保持经济合理增长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经济转型又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赖物质消耗转为主要依赖广义的技术进步。而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升又是推动劳动生产率持续增长的三个要素。该文利用非参数生产前沿动态分析模型,对"十五"时期以来上海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要素进行拆解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虽然上海制造业增加值与劳动生产率呈现同步回落走势,但技术进...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丁元 周树高
本文认为,广东省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且劳动生产率变动往往先于GDP的变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既可推动经济总量增长,又能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有效提高;经济增长虽不能由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决定性地解释,但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对广东省经济增长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推动作用已逐步减弱,第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带动作用已明显增强;广东省应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以促进就业,实现经济与就业同步增长。
关键词:
劳动生产率 经济增长 广东省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田成诗 盖美
从静态和动态分析均表明,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最大,加大对第二产业的投入,提高其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仅次于第二产业,而且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政策导向应以提高产业劳动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
劳动生产率 经济增长 产业 弹性系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