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780)
- 2023(18147)
- 2022(15277)
- 2021(13906)
- 2020(11658)
- 2019(26487)
- 2018(25930)
- 2017(49227)
- 2016(26963)
- 2015(29932)
- 2014(29767)
- 2013(29375)
- 2012(27201)
- 2011(24692)
- 2010(24535)
- 2009(22445)
- 2008(22003)
- 2007(19568)
- 2006(17031)
- 2005(15180)
- 学科
- 济(117353)
- 经济(117236)
- 管理(74002)
- 业(73366)
- 企(56873)
- 企业(56873)
- 方法(51612)
- 数学(45991)
- 数学方法(45462)
- 农(33085)
- 中国(32529)
- 地方(28577)
- 财(27269)
- 业经(25225)
- 学(23767)
- 农业(22861)
- 贸(22264)
- 贸易(22254)
- 易(21573)
- 制(19121)
- 环境(18440)
- 银(17574)
- 技术(17558)
- 银行(17498)
- 融(17423)
- 金融(17420)
- 务(16831)
- 财务(16775)
- 行(16762)
- 财务管理(16735)
- 机构
- 学院(387251)
- 大学(385396)
- 济(160163)
- 经济(157068)
- 管理(146829)
- 研究(134392)
- 理学(127454)
- 理学院(125962)
- 管理学(123622)
- 管理学院(122924)
- 中国(99679)
- 科学(85955)
- 京(81069)
- 农(74893)
- 财(70137)
- 所(69400)
- 研究所(63650)
- 业大(63338)
- 中心(62098)
- 农业(59437)
- 江(57971)
- 财经(56660)
- 经(51623)
- 范(50528)
- 北京(50234)
- 师范(49857)
- 经济学(49589)
- 院(48343)
- 州(45926)
- 经济学院(45011)
- 基金
- 项目(267839)
- 科学(210635)
- 基金(194903)
- 研究(187353)
- 家(173514)
- 国家(172113)
- 科学基金(146556)
- 社会(120273)
- 社会科(114167)
- 社会科学(114134)
- 省(105984)
- 基金项目(103265)
- 自然(97197)
- 自然科(95035)
- 自然科学(95006)
- 自然科学基金(93323)
- 划(90025)
- 教育(86220)
- 资助(79614)
- 编号(73786)
- 发(61536)
- 重点(61220)
- 部(58341)
- 成果(58032)
- 创(55941)
- 科研(52452)
- 创新(52436)
- 课题(51540)
- 计划(51293)
- 国家社会(50425)
- 期刊
- 济(170556)
- 经济(170556)
- 研究(105783)
- 中国(75416)
- 学报(68080)
- 农(67541)
- 科学(60692)
- 财(53324)
- 管理(52417)
- 大学(50263)
- 学学(47905)
- 农业(46197)
- 教育(37523)
- 融(33888)
- 金融(33888)
- 技术(33836)
- 业经(29240)
- 经济研究(27934)
- 财经(27454)
- 业(24912)
- 经(23640)
- 问题(22950)
- 版(19447)
- 技术经济(19443)
- 统计(19138)
- 科技(18627)
- 资源(18419)
- 商业(18094)
- 贸(17961)
- 策(17718)
共检索到5627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徐映梅 瞿凌云
劳动生产率是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和协调区域平衡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采用指数方法,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分解为纯生产率效应、鲍默效应及丹尼森效应,三种效应的贡献率显示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是由纯生产率效应驱动的,2002年以后丹尼森效应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对比分析中国31个省份的纯生产率效应和丹尼森效应发现,东部地区省份的两种效应普遍高于其他省份。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中部省份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在保持纯生产率效应贡献度的基础上提高丹尼森效应,而西部地区的两种效应都有待提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富华 李国平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增长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运用传统的份额变化分析方法,把工业作为整体细分地区,分析了我国经济转型期各地区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差异原因。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总体来说,大部分地区的工业劳动生产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通过结构细分,各地区之间的增长又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互联系。
关键词:
劳动生产率 增长 区域 工业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魏巍 李万明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本文构建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并利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经验验证了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人均土地规模、土地生产率和制度安排是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推进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是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路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顺成 李喜演
选取33个大城市有关从业者人均区域生产总值及其相应的数据,分析了紧凑式城市规划要素对区域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集中度越高、多核心度越高、土地混合利用度越高,就越能够促进区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密度和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曲线关系。认为在中国构建紧凑式的城市形态有助于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城市管理部门应充分考虑城市和地区所处的时间和空间背景特征,以求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和需要的紧凑式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政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顺成 李喜演
选取33个大城市有关从业者人均区域生产总值及其相应的数据,分析了紧凑式城市规划要素对区域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集中度越高、多核心度越高、土地混合利用度越高,就越能够促进区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密度和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曲线关系。认为在中国构建紧凑式的城市形态有助于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城市管理部门应充分考虑城市和地区所处的时间和空间背景特征,以求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和需要的紧凑式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政策。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吴昊
笔者在产出函数中以劳动生产率为因变量,引入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为自变量对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展开分析,选取全国286个地级市的数据面板为样本,使用FE、RE、Tw-FE、LSDV、FGLS等方法研究发现:从时间上看,人均资本存量对劳动生产率提升作用最大,但提升效果趋于稳定;人力资本投入、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效果处于增长的趋势中且人力资本投入的提升最具潜力;劳动力要素投入则显出规模不经济。从空间上看,人力资本投入、人均资本存量在中西部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高于东部;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效果东部高于中西部;工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吴昊
笔者在产出函数中以劳动生产率为因变量,引入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为自变量对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展开分析,选取全国286个地级市的数据面板为样本,使用FE、RE、Tw-FE、LSDV、FGLS等方法研究发现:从时间上看,人均资本存量对劳动生产率提升作用最大,但提升效果趋于稳定;人力资本投入、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效果处于增长的趋势中且人力资本投入的提升最具潜力;劳动力要素投入则显出规模不经济。从空间上看,人力资本投入、人均资本存量在中西部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高于东部;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效果东部高于中西部;工业化程度在东部显出消极影响,中西部则呈现积极影响;而劳动力要素投入在东部和中部呈现规模不经济,西部则相反。综合来看,近阶段人力资本投入对于中国劳动生产率提升作用最为显著,我国要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应注重人力资本的增值与纵深发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徐旭川
劳动生产率和就业是两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本文运用CES生产函数说明了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理论联系。通过运用VAR方法和1978-2006年间的数据,检验了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就业效应。经验研究显示,技术进步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就业效应的重要因素。从短期来看,劳动生产率的就业效应是负的,但从长期来看,劳动生产率的就业效应是正的。这说明,中国选择了一种适于就业增长的技术进步方式。中国应坚持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的协调增长,采用适合于中国现实经济的技术,并选择适当的技术进步速度。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鹏飞 李莹
本文将"巴萨效应"的工资传导机制引入古典经济学的劳动生产率——工资理论框架,采用1996—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从全国层面和地区层面考察以贸易部门与不可贸易部门的相对生产率表示的"巴萨效应"对工资增长的影响。发现"巴萨效应"在全国层面是推动工资上涨的重要因素;分地区看,巴萨效应的工资传导机制仅在东部地区显著成立,而在中西部地区并不显著。中西部地区较低的城镇化水平和可贸易部门与不可贸易部门间的劳动市场分割阻碍了巴萨效应对工资的影响。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卞为涛
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的近半个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以电子计算机、核能利用、空间探索、激光技术、生物分子合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出现,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据统计,世界发达国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如洁 张鹏 杨艳君
本文从劳动生产率的视角,构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对制造业升级影响模型并研究区域差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将中国30个省份进行分类,计算出2007—2016年30个省份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指数并作为核心解释变量,然后利用相关面板数据进行回归检验。结果显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差异:经济水平领先的地区由于两者发展层次的不匹配导致了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没有对制造业升级起到相应的支撑作用,而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地区显示前者对后者存在正向促进作用,落后地区则显示两者不存在相关性。
关键词:
科技服务业 制造业升级 区域差异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孙赵勇 杨冬民
灰色模型CM(1,3)很好体现了资本使用量和劳动投入量对下期工业产出值增加率的影响。通过对2003-2005年劳动生产力和灰色模型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能源类工业部门产出的增加更多依赖于劳动力的投入;化纤和石油等工业生产率提高呈现出较高趋势,其劳动力对产出值增加的影响度在下降。
关键词:
工业结构 灰色模型 劳动生产率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杭敬 张志远 苑立波
当前,上海面临着既要保持合理经济增长速度,又要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双重艰巨任务,而劳动生产率则是完成这两大任务的关键因素。一方面,经济增长本质上是劳动生产率提升与劳动力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当前上海人口红利趋于减弱的形势下,继续提升劳动生产率是保持经济合理增长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经济转型又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赖物质消耗转为主要依赖广义的技术进步。而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升又是推动劳动生产率持续增长的三个要素。该文利用非参数生产前沿动态分析模型,对"十五"时期以来上海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要素进行拆解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虽然上海制造业增加值与劳动生产率呈现同步回落走势,但技术进...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何爱平 李清华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政策的深入推进,数字技术的应用进入深化发展与共享发展的新阶段,数字经济对于区域经济的驱动作用不断增强,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测度2013—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系统GMM模型、中介效应方法等实证检验了我国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显著缩小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数字经济的发展使得全劳动生产率下降,加快劳动生产要素由发达地区生产性部门向欠发达地区非生产性部门的转移,削弱了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数字经济主要促进了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并且数字经济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效应存在政策阶段性和动态性。基于此,从促进生产要素流动、提高数字劳动者人力资本和强化数字经济政策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雪玲 陶洪
本文对两种常用的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研究的发展进行了评述。首先总结了全要素生产率核算的两种主要方法:增长核算法和前沿生产面法,并详细描述了确定前沿生产面的DEA法和前沿函数法的研究进展。然后总结了利用增长核算法和前沿生产面理论对劳动生产率分解的已有成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