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43)
2023(17088)
2022(14755)
2021(13663)
2020(11544)
2019(26685)
2018(26378)
2017(51354)
2016(27913)
2015(31301)
2014(31075)
2013(30600)
2012(27642)
2011(24618)
2010(24484)
2009(22128)
2008(21334)
2007(18522)
2006(15746)
2005(13323)
作者
(79497)
(66277)
(65780)
(62745)
(41990)
(31853)
(29887)
(26067)
(25097)
(23498)
(22530)
(22354)
(20966)
(20706)
(20528)
(20375)
(19813)
(19715)
(19015)
(18812)
(16435)
(16133)
(16060)
(15087)
(14847)
(14571)
(14558)
(14519)
(13398)
(13131)
学科
(108760)
经济(108638)
管理(78572)
(77475)
(63402)
企业(63402)
方法(56090)
数学(49449)
数学方法(48640)
(30473)
(29386)
中国(27362)
(24474)
业经(23960)
农业(21110)
理论(19954)
地方(19673)
(18533)
贸易(18526)
(18251)
财务(18164)
财务管理(18130)
(18017)
技术(17603)
(17570)
企业财务(17204)
(17203)
环境(16297)
(14935)
(14697)
机构
大学(390420)
学院(390196)
管理(155467)
(152157)
经济(149011)
理学(136820)
理学院(135323)
管理学(132427)
管理学院(131731)
研究(124856)
中国(90084)
(81557)
科学(80587)
(67476)
(66066)
业大(62179)
(62121)
研究所(57376)
中心(56964)
财经(55741)
(54765)
农业(52092)
(51206)
(50963)
师范(50660)
北京(50409)
经济学(46388)
(45472)
(44319)
技术(42113)
基金
项目(278671)
科学(219537)
基金(203327)
研究(199222)
(178631)
国家(177172)
科学基金(152754)
社会(125380)
社会科(118872)
社会科学(118838)
(109114)
基金项目(107592)
自然(101828)
自然科(99548)
自然科学(99523)
自然科学基金(97719)
教育(93528)
(92187)
资助(84787)
编号(80703)
成果(63795)
重点(62249)
(61101)
(58053)
(57956)
课题(55125)
科研(54004)
创新(54001)
教育部(52465)
大学(52130)
期刊
(153547)
经济(153547)
研究(105666)
中国(69299)
学报(65992)
科学(59063)
(58533)
管理(55071)
(51082)
大学(50082)
学学(47090)
教育(43915)
农业(40940)
技术(35725)
(26767)
金融(26767)
财经(26392)
业经(25942)
经济研究(25492)
(22565)
(21587)
图书(20910)
问题(19933)
(19153)
统计(19088)
技术经济(19053)
科技(18907)
理论(17480)
业大(17416)
(17342)
共检索到5397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海燕  
文章以企业为单位,在企业现有会计体系基础上,提出劳动性生产要素价值贡献率概念,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将劳动性生产要素贡献价值从企业新增价值中分离出来,并借助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岗位岗级调整系数、个体绩效价值调整系数,计量出企业中各类型劳动性生产要素群体及个体参与企业新增价值分配所获得的收入,最终构建了基于劳动性生产要素价值贡献的收入分配模型。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崔朝栋  李新记  
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理论依据,首先是非劳动生产要素在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贡献,这是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和尺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产权关系和商品经济原则,是非劳动生产要素的贡献在现实经济关系和法律上的体现,是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直接原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这两个方面都有科学的阐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童水栋  周红云  
必须承认非劳动生产要素对价值形成的贡献。对价值决定的再分析说明,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边际劳动时间决定。非劳动生产要素能够通过提高劳动效率,使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对价值形成做出重要的贡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世聪  
我们从价值角度将生产要素概括为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两个方面,从而按照这两个方面对企业人力、物力创造的贡献价值进行会计分离,并对会计分离的必要性及其会计分离模型的设计作了系统的研究,通过会计分离模型分别反映人力物力各自创造的贡献价值,为计量人力资本群体、个体贡献价值创造亟为有利的条件。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常进雄  王丹枫  
本文运用1998年至200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对劳动份额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运用生产函数估计了劳动对产出的贡献,并采用系统GMM方法分析了劳动份额偏离劳动贡献的原因。本文发现劳动份额偏低,且先下降后上升,逆经济周期变化趋势比较明显。从生产函数的估计结果来看,劳动者所得低于其对产出的贡献,在企业的初次分配中存在着对劳动者不公的现象;通过考察劳动对产出贡献的变化趋势,我们发现,劳动对产出的贡献在逐渐上升,虽然进一步拉大了与劳动份额的差距,但是对后期劳动份额的提高也起了正面作用。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劳动者的谈判能力以及经济波动是导致劳动份额偏离劳动贡献的重要因素。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常进雄  王丹枫  叶正茂  
根据新古典分配理论,劳动的价格由其边际产出决定,劳动所得比重取决于其边际产出和投入数量,这不仅是生产达到最优经济效果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评价劳动报酬占比是否合理的标准。从生产函数的估计结果看,我国实际的劳动报酬占比低于劳动对产出的贡献。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资本深化虽然有助于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出,但是由于较低的利率扩大了资本的使用规模,这使得资本深化对我国的劳动报酬占比产生了显著的负效应。此外,劳资力量对比、经济波动对劳动报酬具有显著的影响,导致了我国实际劳动报酬占比偏离了劳动对产出的贡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光才  赖汪湾  
民航业是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民航运输能力的提升,取决于民航各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运用修正的CES生产函数模型构建民航运输的生产函数,并计算影响民航运输生产能力关键要素的贡献值,以此分析并提出相关理论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薛国琴  
从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出发,中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等要素所得份额的变化率进行考察,目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的工资总额增长、企业利润增加、政府税收增长等方面存在阻力,并且还存在着资源过度消耗的困境。今后,宜通过政府积极、有效地介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效率发展。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冠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只承认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而作为社会劳动凝结物的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是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同时也承认非劳动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笔者梳理了理论界对传统劳动价值一元论的新认识,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并不矛盾。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永志  任力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理论依据在于生产要素的所有制 (产权 )关系 ,我国现阶段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这一分配方式会对居民个人收入差距带来影响。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应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避免收入差距过大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范新成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是要素财富论和生产要素所有权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搞活国企、有利于推进市场经济的进程。生产要素贡献的度量应坚持市场化原则,以要素的稀缺程度和贡献率作为分配的尺度。确立和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路径选择:微观基础再造、健全完善市场体系、法规政策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王丽英  刘后平  
自国家实施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的区域发展战略以来,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要素配置效率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本文利用1997—2008年各省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hift-share模型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度量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研究发现:近10年中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产业内技术效率的提高,但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也不可忽视;西部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有效的,而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并不理想;各区域内部劳动力的配置效率呈现分化的趋势。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燕子  彭必源  
技术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的依据在国内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主张贡献分配论 ,分为活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技术进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多的价值 ,凡是能够增加商品效用的因素都可作为创造的主体参与价值的分配是参与分配的依据。另一种观点主张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依据是技术的所有权。并对技术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形式有工薪分配、分享分配和市场分配三种 ,同时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也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希敏  白永秀  
传统理论认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是一个价值分割的问题。这种认识无法对十六大提出的分配原则和分配制度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因为 ,按照“价值创造一元论” ,在价值创造中除劳动要素之外其他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价值 ;如果运用“价值创造多元论”加以解释 ,又会落入马克思曾经批判的“庸俗共创论”。只有通过深入分析收入分配的本质 ,确认收入分配在本质上不是对价值的分配 ,而是对财富及其支配权的分配 ,财富由多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 ,各要素按贡献共同参与财富分配 ,才能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