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84)
- 2023(9710)
- 2022(8060)
- 2021(7580)
- 2020(6413)
- 2019(14635)
- 2018(14358)
- 2017(27927)
- 2016(14503)
- 2015(16106)
- 2014(15771)
- 2013(14994)
- 2012(13345)
- 2011(11313)
- 2010(10765)
- 2009(9384)
- 2008(9096)
- 2007(7684)
- 2006(6107)
- 2005(4472)
- 学科
- 济(54218)
- 经济(54167)
- 管理(47587)
- 业(44034)
- 企(36375)
- 企业(36375)
- 方法(28113)
- 数学(25144)
- 数学方法(24818)
- 财(20497)
- 农(16354)
- 中国(15532)
- 务(14752)
- 财务(14709)
- 财务管理(14674)
- 企业财务(14011)
- 业经(12384)
- 农业(11485)
- 地方(11133)
- 贸(9213)
- 贸易(9208)
- 易(8983)
- 技术(8771)
- 和(8603)
- 理论(8510)
- 制(8402)
- 环境(8347)
- 学(7758)
- 划(7292)
- 银(6897)
- 机构
- 学院(183879)
- 大学(181919)
- 管理(78198)
- 济(76108)
- 经济(74764)
- 理学(68918)
- 理学院(68311)
- 管理学(67214)
- 管理学院(66853)
- 研究(51181)
- 中国(39052)
- 财(36451)
- 京(35477)
- 财经(29318)
- 科学(28924)
- 经(26977)
- 中心(26458)
- 江(25738)
- 业大(24903)
- 经济学(24108)
- 农(23032)
- 范(22531)
- 师范(22312)
- 财经大学(22148)
- 经济学院(21951)
- 所(21650)
- 北京(20853)
- 商学(20813)
- 经济管理(20708)
- 商学院(20635)
- 基金
- 项目(134914)
- 科学(108824)
- 研究(102282)
- 基金(100046)
- 家(85292)
- 国家(84560)
- 科学基金(75745)
- 社会(67278)
- 社会科(63877)
- 社会科学(63861)
- 基金项目(53896)
- 省(52508)
- 教育(48109)
- 自然(48104)
- 自然科(47062)
- 自然科学(47052)
- 自然科学基金(46187)
- 划(43577)
- 编号(41680)
- 资助(39197)
- 成果(31883)
- 部(30737)
- 重点(29858)
- 创(29196)
- 国家社会(28376)
- 发(28338)
- 教育部(27587)
- 人文(27476)
- 创新(27225)
- 课题(27133)
共检索到2535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朱强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劳务市场正由单纯的体能型向技术型、特长型转变,劳动力转移也由过去的自发形成、各自为政进入劳务品牌时代。尽快培育出具有特色的劳务品牌,走组织化、集约化、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为核心的品牌劳务之路,有助于劳动力转移产生由量到质的根本性转变。在各地的劳务品牌建设中,"扬州三把刀"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主要经验为:政府引导、地域特点明显、特色培训、创新经营、注意宣传与保护等。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劳务品牌 扬州三把刀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蒲艳萍 石海彦
本文运用1985~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人均耕地面积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负相关,且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耕地的流失;农业劳动生产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名义而非实际的正效应;城乡收入差别预期、农村人力资本状况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正相关。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互动的农村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并从政府、市场、农村金融层面对其政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周建波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 ,势必要从传统生产方式中分离出大量的过剩人口 ,这些人如何安置 ,是影响洋务现代化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洋务思想家们的思考主要是 :从长远看 ,惟有加快改革 ,依靠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吸纳社会过剩人口 ;从眼前看 ,一是借助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积极向海外移民 ,一是接着边疆开发时机积极向边疆地区移民 ,三是大力开展社会赈济 ;对于社会转型期非生产部门出现的过剩人口 ,尤其是官员、八旗的再就业问题 ,洋务思想家更是做了深入的考察和思考。只是由于清政府坚持保守的意识形态 ,在改革和稳定之间更偏好后者 ,致使这些的睿智思考没有成为现实。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晓宁 姚延婷
从市场分割的角度出发,对劳动力流动与工资差距同时扩大的"悖论"和中国市场化过程中的"迁移谜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劳动力市场的地区分割和城乡分割导致了劳动者之间必然存在工资收入差距,而且即使存在劳动力转移,也不能使工资差距收敛。这种制度性偏好导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劳动者工资收入差距的扩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构建全国统一、自由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是非常必要的,并提出有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市场分割 劳动力转移 工资差距 制度偏好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彭荣胜
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制于5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转移能力"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它影响或支配着其他4方面因素,即转移能力的增强能够拓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空间(就业空间)、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动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一定程度上能克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阻力、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因而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成为决定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主导要素。本文通过对河南省的实证分析,表明这一论断是成立的。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通过提升转移能力来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转移能力 农村劳动力转移 河南省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刘晓光 张勋 方文全
本文考察了基础设施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探讨了基础设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和机制。基准分析发现,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均可以带来显著的收入分配改善效果,即具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基础设施可以同时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是一种帕累托改进,且对农村居民收入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因而总体上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还对基础设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做了进一步分析,发现基础设施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从而提高农业部门边际劳动生产率和农村居民收入,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关键词:
基础设施 劳动力转移 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蒋贤锋
基于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历史和现状特征,本文考虑到城市相对工资的非连续变化特征,借鉴实物期权思想建立了二部门、三部门及四部门经济中跳跃扩散过程下的农村和城市间劳动力流动模型。我们的分析性结论和数值案例结论都表明,劳动力在部门之间转移成本越大,劳动力越不愿意在部门之间转移,相比之下更倾向于向其他可能存在的部门转移。我们据此提出了我国农村劳动力制度改革的参考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傅江景
一、我国劳动力向国际转移的动因 1.国际间比较利益的巨大差异是驱动劳动力向国际转移的最原始动因。 资源的最优配置规律表明:资源总是从效率低的区位向资源配置效率高的区位转移。劳动力作为生产资源的一种也是从低价产业或地区流向高价产业或地区。从理论上讲,在充分竞争的国际劳动力市场条件下(出入境自由、无垄断),只要劳动力流向境外的劳动收益(设为G)同在国内的劳动收益(设为g)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大于由转移劳动力所引发的成本W(如交通费、手续费、安置费、收集信息等)即G>g+W时,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就会涓涓不息。只有在劳动力转移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转移才会达到均衡。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政高
国有企业改革最大的难点是劳动力的转移,而要突破这一难关,有几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必须解决。首先是建立一种体制,一种让人自己去谋生的体制,彻底打破就业由政府一包到底的传统体制;其次是要培养能创造就业机会的人。政府在就业方面要作出诸多努力,但最突出的还是培养出一批人,这是一批能创造就业岗位的人,有了这些人,就会产生就业机会;再次是社会、政府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就是职工失业后,不是留在企业,而是由社会、政府管理起来,这就需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最后是要想转移劳动力,就必须筹集转移资本。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体制 责任 成本 法制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傅江景
作者通过对我国劳动力国际转移的动因、形式和特点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加速我国劳动力转移应解决的几个问题:即克服小农经济意识,封闭、保守、安于平稳的观点;把人才视为私有财产的狭隘思想,制订适应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移民政策。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傅江景
试论我国劳动力的国际转移傅江景劳动力的国际间流动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许多发展中国家以劳动力在国际市场中的充分利用,作为其经济发展的掣动力。对于我国这么一个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来讲,科学地分析其转移动因、方式和特点并针对转移过程存在的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傅江景
劳动力的国际间流动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许多发展中国家以劳动力在国际市场中的充分利用,作为其经济发展的掣动力。对于我国这么一个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太勇
作者指出托达罗的城乡劳动力流动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不符;作者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出发,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行为方程式和动态均衡转移率问题;从而修正和发展了托达罗的劳动力流动模式;得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并不必然加剧城市失业中的结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