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71)
2023(12849)
2022(11053)
2021(10689)
2020(9010)
2019(21005)
2018(20877)
2017(39987)
2016(22040)
2015(25598)
2014(26172)
2013(25126)
2012(23088)
2011(20618)
2010(20779)
2009(19040)
2008(19114)
2007(17404)
2006(14877)
2005(13513)
作者
(61879)
(51621)
(51548)
(49565)
(32807)
(24945)
(23894)
(20330)
(19656)
(18829)
(17704)
(17452)
(16315)
(16075)
(16028)
(16020)
(15915)
(15288)
(15058)
(14898)
(12728)
(12655)
(12587)
(11966)
(11647)
(11628)
(11594)
(11481)
(10486)
(10262)
学科
(86923)
经济(86824)
管理(62917)
(60442)
(48673)
企业(48673)
方法(43186)
数学(38310)
数学方法(37716)
中国(25703)
(25469)
(24299)
业经(18137)
(17390)
(16995)
贸易(16985)
农业(16847)
(16552)
(16471)
理论(16103)
(15899)
财务(15841)
地方(15818)
财务管理(15793)
企业财务(14913)
(14087)
银行(14061)
(13399)
金融(13396)
(13287)
机构
大学(314356)
学院(311749)
(126014)
经济(123184)
管理(120217)
理学(102949)
理学院(101824)
管理学(99791)
管理学院(99204)
研究(98650)
中国(76150)
(65595)
(60056)
科学(58707)
(49043)
(48635)
(48518)
中心(47928)
财经(47899)
业大(44372)
研究所(43827)
(43332)
(42508)
师范(42120)
北京(41514)
经济学(39005)
(38678)
农业(37875)
财经大学(35423)
经济学院(35340)
基金
项目(201878)
科学(159037)
研究(151279)
基金(144954)
(124164)
国家(123045)
科学基金(106659)
社会(94107)
社会科(89025)
社会科学(88999)
(80141)
基金项目(76475)
教育(73557)
自然(68777)
(67290)
自然科(67224)
自然科学(67203)
自然科学基金(65965)
编号(63714)
资助(60441)
成果(52601)
(45582)
重点(45384)
课题(44370)
(42601)
(42227)
大学(40818)
教育部(39767)
创新(39190)
科研(39101)
期刊
(138438)
经济(138438)
研究(93833)
中国(64878)
(49625)
学报(45197)
教育(45126)
(43481)
管理(43407)
科学(40965)
大学(35974)
学学(32413)
技术(30086)
(29973)
金融(29973)
农业(29013)
财经(24501)
业经(23595)
经济研究(21433)
(21129)
问题(18838)
图书(16512)
技术经济(15684)
理论(15549)
统计(15412)
(15239)
(15082)
(14572)
商业(14493)
财会(14319)
共检索到4687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万兴  冯艳博  李润红  
"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必然选择。但在实际工作中,因受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以岗位性质差异、地域流向偏好、学历层次高低、人职匹配不足等多维度呈现。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需要多方协同联动,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积极构建推进大学生就业的协商协调和服务保障机制;高校要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企业需要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并加强企校合作,探索订单培养路径;大学生应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主动参加课堂内外实训实践活动,不断提高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素质能力。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大勇  贾楠  陈忞潇  
大学生就业难题显现出职业指导机制的不足。教育的信号作用失真、企业与大学生之间的寻找成本与交易成本过高、劳动力市场的失信现象与人才结构性困境,都使得学生的求职需求与社会产业需要不一致、人才的流动意向与社会人才结构布局相违背。在大学生、高校进行更加科学规划的同时,社会服务体系的介入也成为趋势。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周峰  仇大勇  
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其中二元经济和管理体制因素引起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影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缩小城乡差距和打破行政垄断,建立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促进大学毕业生在城乡劳动力市场之间和体制内外劳动力市场之间自由流动,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作用,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才能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关勇  
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文章在对当前女大学生就业现状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并分别从社会、高校、女大学生的角度分别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文奇  
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1%,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根据美国教育学家马丁·特罗1976年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概念被普遍接受,即高等教育发展经历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和普及教育三个阶段,当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适龄青年人数的15%时,高等教育转向大众化,超过50%则进入普及化。因此,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丽君  喻可  
文章基于劳动力供需视角分析中职劳动力供求现状,发现存在供给规模逐年缩减、就业结构供需失衡、供需层次难以匹配、区域人才供需错位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由于人才供给规模不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才层次竞争力较弱、区域经济发展不均等造成。对此,文章提出要把握市场需求、深挖产业潜力、畅通升学渠道、促进区域协同,以期提升中职学生就业质量。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苏永照  
本文建立了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分析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负向失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负向失衡使我国缺乏技术人员培养激励机制,部分大学生不能顺利转化为技术工人,形成"大学生就业难"和"技工荒"并存的局面。因此,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我国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的负向失衡问题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马廷奇  
大学生能否充分就业既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关,也与劳动力市场及其供求机制有关。当前人们更多地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归责于高等教育,实际上,劳动力市场缺陷可能是更为根本的原因。劳动力市场分割导致大学生人才配置效率偏低,劳动力市场信息机制失灵导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价值取向迷失。因此,要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既有赖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也有赖于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和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俞光华  尹同录  
智能时代的到来正引发大学生就业的深刻变革。智能化程度深化、水平提升影响就业的替代效应、创造效应、重塑效应日益显现,既挤压了传统就业空间,也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还引发就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据相关研究机构公布的就业数据显示,近几年大学生整体就业难度加大,但在智能产业就业的比例上升,智能化专业毕业生就业更易。提出智能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消解路径:保障人才有效供给,缓解智能化技术对就业的替代效应;激发社会用人需求,放大智能化技术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加强人才供需对接,弥合智能化技术对就业的重塑效应。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许静娴  吴克明  
从劳动力流动的角度来看,大学毕业生在一定的劳动力流动频度范围内可以获得较高的就业收益,而我国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抑制了大学生在城乡之间的流动,进而降低了大学生就业收益。因此,提高大学生就业收益的对策在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江承凤  米红  王志刚  
随着近些年高校扩招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受传统文化和现代主流文化双重挑战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愈显困难。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择业过程,其实质就是在经历至少20年传统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选择与被选择、融合与发展的复杂角色转型和文化适应过程,同时也是价值观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群体本位文化特质模式转型到适应市场经济的个体本位文化特质模式的转变过程。因此,探寻社会、政府及高校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建立整合文化价值观,构建文化视角的职业指导体系,完善少数民族就业保障的法律保障机制势在必行。由此,可避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被动局面。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立俊  王克强  
在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形势之下,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热点问题,社会各界不断为解决这一问题展开广泛调研和讨论。为进一步明确困扰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本文以上海地区为例采集大量毕业生数据,并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对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展开了分析,希望能够为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帮助。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陈根  
对大学生就业力的研究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一个重要而独特的领域。在当前就业难的宏观环境下,分析大学生就业力问题的产生背景,明确大学生就业力概念的内涵界定,探讨大学生就业力理论的研究趋势,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谢作诗  杨克瑞  
大学生就业难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与教育体制改革之间的内在矛盾,问题的实质是在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经济社会大量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熟悉某项操作与技能的实务型人才,但现实的人力资本供给却与此需求结构不相吻合。高等院校有必要实现研究型教育与技能型教育的分离均衡,少部分大学从事研究型教育和精英教育,绝大多数大学则从事应用型和技能型教育。从短期看,要硬化高校的预算约束,逐步放松对于学费和招生计划的统一管制,给予学校更多的其他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并改革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方式;从长期看,必须改革更为基础的制度安排,促进高等教育领域的产权改革,高等教育最终将形成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杨思尧  吴丹  
通过对中国引文数据库数据的检索,依据文献被引频次建立高影响力研究者的共被引矩阵,采用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团体及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对高影响力文献词频分析,对我国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现状及今后研究走向进行了梳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