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219)
2023(16304)
2022(14141)
2021(13145)
2020(11063)
2019(25340)
2018(25168)
2017(48555)
2016(26102)
2015(29259)
2014(28963)
2013(28479)
2012(25925)
2011(23179)
2010(22793)
2009(20487)
2008(19727)
2007(17052)
2006(14511)
2005(12481)
作者
(75727)
(63235)
(62679)
(59801)
(40173)
(30523)
(28538)
(24873)
(23992)
(22379)
(21623)
(21298)
(20122)
(19756)
(19635)
(19458)
(19000)
(18870)
(18322)
(18124)
(15729)
(15480)
(15363)
(14418)
(14186)
(13973)
(13922)
(13826)
(12665)
(12520)
学科
(103443)
经济(103333)
管理(77224)
(74800)
(63644)
企业(63644)
方法(52552)
数学(45690)
数学方法(44992)
(26773)
(26169)
(25782)
中国(24972)
业经(22911)
技术(21448)
地方(19139)
理论(18284)
(18039)
贸易(18031)
(17831)
财务(17751)
财务管理(17717)
农业(17698)
(17539)
(17492)
企业财务(16898)
(16504)
环境(15470)
(14417)
(14307)
机构
大学(371520)
学院(368923)
管理(148658)
(142671)
经济(139602)
理学(130440)
理学院(128997)
管理学(126365)
管理学院(125718)
研究(120378)
中国(86600)
科学(78454)
(78075)
(63660)
(60616)
(59943)
业大(58381)
研究所(55503)
中心(55256)
财经(52736)
(52013)
(48897)
师范(48339)
北京(48265)
(48214)
农业(47851)
(44504)
经济学(43157)
(42333)
技术(40290)
基金
项目(266103)
科学(210482)
基金(195388)
研究(188898)
(172070)
国家(170779)
科学基金(147461)
社会(118989)
社会科(112966)
社会科学(112936)
基金项目(104027)
(103432)
自然(99178)
自然科(96964)
自然科学(96940)
自然科学基金(95174)
(87952)
教育(87546)
资助(80825)
编号(75515)
重点(59977)
成果(59240)
(58456)
(55574)
(55521)
创新(51970)
科研(51888)
课题(51352)
教育部(49903)
计划(49385)
期刊
(144147)
经济(144147)
研究(100904)
中国(63557)
学报(63104)
科学(57827)
管理(52813)
(52615)
(47757)
大学(47474)
学学(44865)
教育(39333)
农业(36972)
技术(34744)
(25443)
金融(25443)
财经(24925)
业经(23772)
经济研究(23679)
(21300)
图书(20379)
科技(19589)
(19344)
技术经济(19285)
问题(18680)
(17815)
统计(17470)
理论(17040)
资源(16717)
业大(16219)
共检索到5117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王超   许海云   武华维   齐砚翠   陈亮  
[目的/意义]利用动态结构熵探究颠覆性技术知识网络扩散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并识别网络结构变化过程中的突变状态,以此发现颠覆性技术知识网络扩散特征,为颠覆性技术的早期识别提供方法借鉴。[方法/过程]首先,构建颠覆性技术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应用创新过程环节中的3种动态知识子网络;其次,利用动态结构熵探究颠覆性技术知识网络扩散特征;之后,通过突变函数模型分析颠覆性技术知识网络扩散过程中的结构突变特征;最后,利用动态时间规整法探析颠覆性技术各知识子网络间扩散的相关性及其与渐进性技术扩散特征的差异性。[结果/结论 ]实证研究表明利用提出的动态结构熵开展颠覆性技术知识网络扩散特征识别,能够发现颠覆性技术分别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应用知识子网络的微观结构、介观结构、微观与介观结构关系与网络结构突变等方面知识网络扩散特征,并通过3种网络扩散特征的综合分析,解析出颠覆性技术显著区别于渐进性技术的网络扩散特征。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何郁冰   林欣慧  
企业与外部组织所形成的关系网络会改变他们对颠覆性技术的采纳行为,是颠覆性技术扩散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颠覆性技术的侵蚀性与不确定性特征,结合复杂网络与演化博弈理论,设计了基于复杂网络的演化博弈模型,运用计算机仿真方法对颠覆性技术扩散特点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颠覆性技术在新兴企业之间的扩散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在位企业之间的扩散表现出不可预测性;技术颠覆潜力和侵蚀能力的提高,均无法保证颠覆性技术的完全扩散;网络结构特征对颠覆性技术的扩散效果影响显著。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王超  马铭  王海燕  夏冬  许海云  
颠覆性技术扩散特点的发现对于识别潜在颠覆性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E.M.罗杰斯提出的技术扩散理论,构建生命周期视角下颠覆性技术的扩散研究框架,实现颠覆性技术扩散特点的研究。首先利用大规模调研的方式,获取当前政府、产业界、学术界一致公认的颠覆性技术,利用文献计量和替代计量的分析方法,探究技术生命周期视角下颠覆性技术的扩散特点,最后获得颠覆性技术扩散的周期、速率、滞后性、无序性、主导性5个方面的结论。本研究为探索颠覆性技术的特征和规律以及潜在颠覆性技术的遴选提供了新的思路。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祥  冯佳  穆晓敏  王桐  车宏鑫  吴可凡  王伟  
[目的/意义]分析核心专利的特点与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律,尝试以技术知识扩散理论解释并构建领域核心专利识别模型,从技术发展的角度完善专利价值评价与核心专利识别的方法。[方法/过程]以技术发展规律为基础,构建专利进化模型,并以此构建专利技术知识扩散视角下领域核心专利识别模型,选取疫苗制备技术领域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依据模型识别出的专利既包含了大量的高被引专利,也包含了虽然直接被引频词不高但却具备基础性质的部分重要专利,核心专利的分布存在“双峰”分布特点。实验证明从技术知识扩散视角构建的领域核心专利识别模型是可行且有效的。[局限]外部因素对技术发展的影响以及更长引证链中专利技术知识前后的一致性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可凡  王伟  张世玉  车宏鑫  蔡林  陈祥  
[目的/意义]在颠覆性技术识别中引入技术不连续性理论,探索技术不连续性视角下颠覆性技术的客观识别方法,能够丰富和拓展颠覆性技术的识别方法研究,也有助于把握科技创新规律、为科技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过程]首先,利用专利引文网络和遗传后向-前向路径方法确定主路径对技术演化进行追踪。其次,根据引用结构与路径汇聚情况计算指标,评估技术不连续性,筛选出具有高技术不连续性的专利。最后,结合所得专利的内容信息和技术领域的现状,识别与验证颠覆性技术。[结果/结论]以手术机器人作为实证领域,使用所构建的方法成功识别了领域中已产生颠覆性效应的技术,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赵一鸣   孙运涛   孙晓蕾  
[目的/意义]颠覆性技术作为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可以迅速颠覆现有技术的发展轨迹,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实现颠覆性技术的早期识别可以帮助企业和国家尽早实施战略布局,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方法/过程]综合多源异构数据,从新颖性、前瞻性、可行性和关注度4个维度,运用熵权TOPSIS法,构建颠覆性技术早期识别模型,并在氢能源领域进行实验验证。[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太阳能分解水制氢、物理吸附储氢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是最具颠覆性潜力的氢能源领域技术。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窦永香  开庆  王佳敏  
识别潜在颠覆性技术有助于国家和企业加强颠覆性技术供给,使其在国际科技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或实现变轨超车。传统基于文献计量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通常利用论文和专利数据先构建关键词网络或关键词集,然后人工构造高阶数据特征进行分析。这种人工构造高阶特征的方法容易使关键词网络等的结构信息表达不充分,导致识别的准确性降低。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图表示学习的半监督潜在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首先,基于科技文献数据库数据,利用关键词共现频率和期刊影响力构建技术关键词加权网络;然后,通过反向传播算法基于匿名游走序列学习获得关键词网络的向量表示;接着,通过比较待识别技术关键词网络的向量序列与公认颠覆性技术关键词网络的向量序列之间的相似程度,反映技术演化特征的相似性,从而识别出潜在的颠覆性技术;最后,从近年来国内外与颠覆性技术有关的战略规划、预测报告中选取10项技术作为实验对象,采集WoS (Web of Science)数据对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发现在预给定5项颠覆性技术的条件下,本文方法能较好地将其中潜在的3项颠覆性技术识别出来,并能够将2项伪颠覆性技术判断为非颠覆性技术。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亚莉   李辽辽   常楠  
颠覆性技术为中国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然而,由于颠覆性技术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和高不确定性特征,盲目引入颠覆性技术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收益甚至导致失败。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理论框架,构建颠覆性技术准备度模型,探讨企业如何做好颠覆性技术引入准备工作,以促进颠覆性技术在组织中的扩散。通过对231家企业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技术准备度、组织准备度和环境准备度对颠覆性技术扩散具有积极影响;(2)组织准备度能直接促进颠覆性技术扩散,技术准备度通过组织准备度的完全中介作用促进颠覆性技术扩散,环境准备度通过组织准备度的部分中介作用促进颠覆性技术扩散;(3)不同类型准备度对颠覆性技术不同扩散阶段具有差异化影响。研究结论可为组织引入颠覆性技术决策和相关策略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吕璐成  赵萍  姜山  王燕鹏  张迪  王学昭  万勇  刘细文  
[目的/意义]数据驱动的颠覆性技术识别工作的两个难点问题在于:如何准确地获得领域候选颠覆性技术,如何全面有效地评估候选技术的颠覆性潜力。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候选技术辅助生成和多源数据评估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为颠覆性技术识别工作的开展提供新思路。[方法/过程]针对候选技术获取问题,提出了一种候选技术辅助生成方法,通过词性标注和Head-matching的方法自动构建领域技术层次结构体系,然后结合专家知识判断确定候选颠覆性技术;针对颠覆性潜力评估问题,基于表征“科学—技术—产业—市场”链条的多源数据,界定了两类颠覆性技术,分别是“研究储备高—技术成果多—产业规模大—公众关注高”的潜力型颠覆性技术和“研究储备高—技术成果少—产业规模小—公众关注低”的潜伏型颠覆性技术,并通过计算颠覆性潜力值(DPV)和颠覆性潜伏度(DLV)指标来评估候选技术的颠覆性潜力。[结果/结论]通过在材料领域应用本方法发现,评估得到的DPV较高的3项潜力型颠覆性技术(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和增材制造材料技术)和DLV较高的3项潜伏型颠覆性技术(材料基因组、智能材料和超材料技术)覆盖了专家咨询确定的验证集中的6项技术,证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局限]技术层次体系自动构建方法适用于头名词特征比较明显的技术领域,技术颠覆性潜力评估采用的多源数据需要结合颠覆性技术本质特征进一步深化扩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曹阳春  张光宇  戴海闻  欧春尧  
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到颠覆性技术演进的14个特征范畴,从低端颠覆和高端颠覆视角选取电动自行车等4项不同类型颠覆性技术演进特征进行跨案例分析,遵循复制法对特征范畴进行反复修正、补充与融合,分别得到12个低端颠覆性技术演进特征和13个高端颠覆性技术演进特征,并据此构建全过程视角下颠覆性技术特征模型。通过对两种颠覆性技术演进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在创造性、异轨性和迭代性上的特征共性,以及在价值主张、价值路线和价值检验上的特征差异。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王康   陈悦   王玉奇   韩盟  
发现并判断技术颠覆性潜力和扩散趋势,能够为国家和政府科技资源分配与未来产业的超前布局提供精准决策依据。首先,本文构建了颠覆性技术识别与扩散趋势预测的概念模型;其次,依据此模型以3D打印领域为例,从离群性和影响力维度识别颠覆性专利,提取颠覆性技术;最后,基于识别的颠覆性专利的施引专利,将自动标签和战略坐标应用于技术主题扩散路径绘制中,提出一种新的多位态自动标签技术主题扩散趋势预测方法,用于揭示核心、边缘、成熟、新兴等位态主题之间的动态扩散关系。研究发现,离群专利与颠覆性技术之间存在共生、匹配和关联的内在逻辑关系,从离群专利视角识别颠覆性技术具有可行性;1955—2017年,3D打印领域的颠覆性技术主要分布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材料3大方向,突出的技术领域是运输、发动机/泵/涡轮机、生物材料分析、半导体、环境技术;多位态自动标签技术主题扩散趋势预测结果显示,生物医疗3D打印技术主题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王良   李牧南  
[目的/意义]许多现有研究依赖于专利数据来识别颠覆性技术,但这些方法在专利文本的主题聚类分析方面仍有进一步优化的潜力。[方法/过程]通过构建基于新闻影响力增强的图注意力网络,以及自适应分配注意力权重,有效捕捉和充分利用技术主题词共现网络节点关系,在生成有代表性的节点向量后再进行专利文本主题聚类分析,可以进一步辅助识别潜在的颠覆性技术。[结果/结论 ]为进一步验证方法的有效性,选择智慧城市和工业互联网两个新兴技术领域进行实证检验。理论和实证分析显示,这种融合新闻影响力的图注意力网络聚类方法可以进一步丰富当前有关颠覆性技术识别的方法体系。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马亚雪   王嘉杰   巴志超   孙建军  
[目的 /意义]颠覆性技术对国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安全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准确识别颠覆性技术特征,对于预见技术创新发展方向、优化国家创新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过程]聚焦专利引证科学论文(即后向科学引文)的知识特征对颠覆性技术的预见能力,首先,从被引科学论文的知识内容特征和施被引文献的知识关联特征两个方面,量化专利后向科学引文的知识特征;然后,采用逐步回归法初步识别与专利创新程度具有显著关联的候选特征;最后,引入机器学习算法与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 (SHAP)模型深度解析后向科学引文知识特征与专利创新程度的关联关系,进而识别具有颠覆性技术预测能力的专利后向科学引文知识特征。[结果 /结论 ]基因工程领域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除被引论文的知识组合新颖性外,其余后向科学引文知识特征均与专利创新程度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联关系。在一定阈值范围内,颠覆性技术的后向科学引文可能表现出较低的知识影响力和知识元多样性、较强的知识跨学科性,并且与施引专利之间存在较长的发表时间间隔和较大的知识内容相关性。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秀红  王欣  王少凡  刘浩东  张宗毅  
[目的/意义]识别颠覆性技术有助于在制定研发和市场战略布局中获得首发优势,如何在大数据背景下综合提高颠覆性技术识别的精准率、召回率和识别效率至关重要。[方法/过程]结合机器学习与专家知识,首先,构建SimCSE-LDA语义相似度表征模型,以深入挖掘专利摘要中隐含的关键技术主题,实现更深层次的显著特征主题识别,并通过聚类效果评价指标检验其识别效果,进一步结合专家知识判定关键技术主题名称,对主题间内在联系判定,最终识别出关键技术。其次,运用突变性表征颠覆性技术内在特质,基于CBLOF算法对关键技术主题进行异常检测,将计算得到的技术主题异常分数作为判断技术突变程度的依据,从而识别出颠覆性技术。最后,结合领域专家知识和《中国制造2025》验证颠覆性技术识别效果。[结果/结论]以农业机器人为例,以德温特专利数据库的DWPI英文改写专利摘要文本为数据源,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该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超1,2,许海云1,方曙1  
为了把握颠覆性技术识别与预测方法研究进展,首先对颠覆性的内涵、特征和运行机制进行论述;然后,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将识别与预测方法分为5类,分别展开详述;最后,对各类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已有颠覆性技术识别与预测方法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所有识别研究方法均是围绕颠覆性技术的外部影响或内在特征中的某一方面展开,并未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未来,应综合把握颠覆性技术内外部特征,构建全面、系统的识别与预测框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