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71)
- 2023(12998)
- 2022(10751)
- 2021(9865)
- 2020(8279)
- 2019(18465)
- 2018(18092)
- 2017(35380)
- 2016(18211)
- 2015(20098)
- 2014(19383)
- 2013(19212)
- 2012(17059)
- 2011(14749)
- 2010(14436)
- 2009(13217)
- 2008(12736)
- 2007(10930)
- 2006(9195)
- 2005(7975)
- 学科
- 济(87007)
- 经济(86928)
- 业(86264)
- 企(78391)
- 企业(78391)
- 管理(69461)
- 方法(40307)
- 数学(32096)
- 数学方法(31734)
- 业经(29941)
- 农(27199)
- 财(25476)
- 务(19766)
- 财务(19731)
- 财务管理(19707)
- 农业(19612)
- 技术(19189)
- 企业财务(18664)
- 中国(17823)
- 地方(16937)
- 和(15011)
- 划(14437)
- 贸(14213)
- 贸易(14206)
- 制(13862)
- 策(13813)
- 易(13784)
- 产业(13783)
- 理论(13779)
- 环境(12091)
- 机构
- 学院(259021)
- 大学(250175)
- 济(115466)
- 经济(113728)
- 管理(113542)
- 理学(99404)
- 理学院(98513)
- 管理学(97209)
- 管理学院(96730)
- 研究(74511)
- 中国(58279)
- 京(49892)
- 财(49717)
- 科学(43176)
- 财经(40866)
- 农(38485)
- 江(37581)
- 经(37232)
- 业大(36046)
- 中心(35749)
- 经济学(34884)
- 所(33946)
- 经济学院(31801)
- 商学(31721)
- 经济管理(31511)
- 商学院(31455)
- 研究所(30814)
- 财经大学(30277)
- 农业(30129)
- 北京(29619)
- 基金
- 项目(181915)
- 科学(148760)
- 基金(137023)
- 研究(133954)
- 家(117113)
- 国家(116144)
- 科学基金(105062)
- 社会(90355)
- 社会科(86201)
- 社会科学(86183)
- 基金项目(73740)
- 省(72297)
- 自然(68017)
- 自然科(66613)
- 自然科学(66601)
- 自然科学基金(65456)
- 教育(59596)
- 划(58419)
- 资助(53886)
- 编号(52166)
- 创(41879)
- 发(40288)
- 部(40054)
- 重点(39855)
- 业(38725)
- 创新(38321)
- 国家社会(38251)
- 成果(37481)
- 人文(35866)
- 制(35469)
- 期刊
- 济(122810)
- 经济(122810)
- 研究(68080)
- 管理(46708)
- 财(41151)
- 中国(39650)
- 农(35304)
- 科学(33027)
- 学报(29554)
- 技术(26495)
- 农业(24989)
- 大学(24487)
- 业经(23922)
- 学学(23854)
- 财经(19956)
- 融(19273)
- 金融(19273)
- 经济研究(19108)
- 经(17399)
- 问题(16625)
- 技术经济(16085)
- 业(15936)
- 教育(14787)
- 商业(14012)
- 现代(13923)
- 财会(13194)
- 策(12498)
- 统计(12380)
- 科技(12140)
- 世界(11653)
共检索到3588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孟浩 王仲智 李建豹 周艳 肖智
利用1999—2010年县域尺度的工业企业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和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基于加工产业链视角,研究泛长三角纺织业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模式。结果发现:(1)泛长三角纺织业呈现"西北—东南"的空间格局,集聚分布在长江下游沿岸、环太湖和环杭州湾等地区;(2)纺织业空间格局演化以2005年为节点,分为"东南方向集聚、西北方向扩散"两阶段,长江沿岸和环湖环湾地区的纺织业多转移至苏北、皖江城市带、浙西南等欠发达地区;(3)七大加工环节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模式各异,上游加工环节受石油价格和市场等国际因素制约,空间格局相对稳定,而中下游的加工企业追逐低成本及面向消费市场,空间格局较显著,纺织业的空间格局演化模式主要以扩散式转移为主,除服装环节外均有发生,而集聚式转入仅包括化学纤维、成品制造、服装等加工环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孟浩 王仲智 李建豹 周艳 肖智
利用1999—2010年县域尺度的工业企业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和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基于加工产业链视角,研究泛长三角纺织业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模式。结果发现:(1)泛长三角纺织业呈现"西北—东南"的空间格局,集聚分布在长江下游沿岸、环太湖和环杭州湾等地区;(2)纺织业空间格局演化以2005年为节点,分为"东南方向集聚、西北方向扩散"两阶段,长江沿岸和环湖环湾地区的纺织业多转移至苏北、皖江城市带、浙西南等欠发达地区;(3)七大加工环节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模式各异,上游加工环节受石油价格和市场等国际因素制约,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春晓 裴小忠
纺织业创新协同是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2004~2019年长三角27个城市纺织专利权利转移面板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研究长三角纺织业创新网络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网络规模显著增长,网络加权度呈现"核心-半边缘-边缘"式空间层级结构,核心城市更替交换;创新联系以中心城市间互动及向周边城市流动为主导,呈现邻近、等级和跳跃式溢出的混合模式;创新联系主体中以纺织企业的发明专利转移为主,院校和科研单位所占比始终较小;经济基础、功能基础、产业驱动、消费驱动、政府扶持正向推动创新网络演化;信息基础和人才支撑负向影响创新网络演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荣天 焦华富
以泛长三角为研究区,采用修正的DEA模型测度2000—2012年城市发展效率;综合利用地统计分析、R/S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模型等方法分析了转型期泛长三角城市发展效率时空格局演化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总体上城市发展效率呈现出提升的态势,且城市集约化发展取得一定进步;城市发展效率空间格局演化存在空间集聚,各效率在空间上均表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形成了较为相似的集聚演化格局;未来城市发展各项效率将会表现不断增长趋势;人口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第三产业发展及市场因素等驱动力共同作用于泛长三角城市发展效率时空格局演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滕堂伟 方文婷
以新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地理观测单元,以专利授权量为衡量指标,运用ESDA和GWR等方法,刻画2005—2014年城市群创新产出时空分异特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市域间创新产出绝对差异波动上升,相对差异波动缩小;创新产出水平相似的市域集聚分布,且集聚程度波动增强,而两极分化现象呈减缓态势;苏锡常都市圈与环杭州湾地区的崛起造成长三角创新活动的核心区域逐步突显;市域创新产出表现出收敛趋同的迹象;创新产出高增长型市域沿沪汉蓉、沪杭甬通道呈"Z"字型分布;各因子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其中政府支持和产业集群环境是影响长三角城市群创新产出水平的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滕堂伟 方文婷
以新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地理观测单元,以专利授权量为衡量指标,运用ESDA和GWR等方法,刻画2005—2014年城市群创新产出时空分异特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市域间创新产出绝对差异波动上升,相对差异波动缩小;创新产出水平相似的市域集聚分布,且集聚程度波动增强,而两极分化现象呈减缓态势;苏锡常都市圈与环杭州湾地区的崛起造成长三角创新活动的核心区域逐步突显;市域创新产出表现出收敛趋同的迹象;创新产出高增长型市域沿沪汉蓉、沪杭甬通道呈"Z"字型分布;各因子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其中政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单媛 李红梅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摩擦加剧、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等背景下,产业链正发生深刻变化,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优势突出,产业发展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区域合作机制较为成熟,是我国优化稳定产业链的关键区域,应当强化区域在产业发展上的统筹协调功能,优化完善区域内产业布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协同效应,巩固和扩大"科创+产业"模式优势,进一步增强产业的稳固性和抗风险性,率先打造区域产业发展新生态,为"一极三区一高地"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关键词:
产业链 产业转型升级 长三角一体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文姣 肖鹏
新经济地理构建的中心-外围模式为产业的空间分布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文章构造了空间权重矩阵,运用wu-hausman方法来检验泛长三角地区FDI是否存在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的格局。此外,还采用了误差修正模型来分析该区域FDI的整体扩散以及收敛态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杰 张学儒 牟凤云 赵瑞一 周伟 李梦梅
选取了泛长三角地区的高程、坡度、坡向、GDP、人口、温度、降雨量、河流距离、城市距离和海岸线距离10个驱动因子作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基于这些驱动力因子,利用Logistic分析制作土地适宜性图集;运用CA-Markov模型模拟得到2000年、1995年、1990年、1985年、1980年、1975年6期的土地利用格局;采用全数检测的方法对模拟结果进行精度检验;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泛长三角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进而重建历史土壤有机碳储量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模型模拟精度为88.73%,说明CA-Markov模型对历史土地利用模拟具有一定可行性;(2)泛长三角地区历史土壤有机碳储量从今往前逐期递增,且明显高于2010年土壤有机碳储量水平,1995、1990、1985、1980、1975年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3.235 1、3.241 9、3.247 6、3.251 8、3.255 3;(3)各时期泛长三角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空间格局呈现出南高北低的趋势,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有机碳储量密切相关,城市建成区有机碳储量低于其他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区域主要出现在其高值区周边;(4)耕地与林地面积的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减少,导致了1995~1975年间有机碳储量的增加。基于CA-Markov模型可以有效重建历史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格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承云 张婷婷
本文旨在探讨研发产业的空间集聚规律和研发产业区域差异的空间特性,揭示地理临近与产业网络形成及研发产业在城市体系间的内在关联。基于实地调查和R&D普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GIS制图等方法,以区位理论和城市空间结构为理论依据,探讨了长三角地区16城市研发产业的空间演化过程,分析了研发产业的影响因子。研究表明:影响研发产业的主要因子依次为:产业发展综合实力因子、产业结构因子、产业竞争力因子、经济结构支持因子、经济发展水平因子、研发活跃度因子等6大类因子。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长三角地区研发产业空间结构的显著特征是集聚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单极空间模式。之后发展到2007年,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研发产业发展呈快速增长态势,空间上表现为由单极集中转向多极分散的趋势。研究认为:今后长三角地区研发产业区域差异格局将逐步形成,呈现为以上海、南京、杭州为顶点的区域内部的三角形格局。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研发产业 空间演化 影响因子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周韬 郭志仪
城市空间演化及城市产业升级已成为各国区域经济关注的热点问题。城市空间演化的内在动因来自于产业价值链的空间重组、调整和转移。城市、城市群本质上是产业价值链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城市空间演化的过程也是产业价值链增值的过程,城市空间价值的不断提升也必然会带来产业的升级效应。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空间面板SEM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以上海市为中心的城市价值链的产业升级效应显著,城市(群)空间演化符合价值链规律。基于实证研究,建议通过城市价值链推动城市发展,利用价值链的增值原理实现城市的合理分工和产业升级,以提升整个城市(群)的竞争力。
关键词:
价值链 城市空间演化 产业升级 长三角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仲昭成 沈丽珍 汪侠
发展智慧产业,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引擎,是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关键措施。文章基于长三角智慧产业企业数据分析,运用区位商、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究长三角智慧产业的空间集聚、分行业发展特征和演化过程,并从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构建影响智慧产业空间集聚的指标体系,探讨智慧产业发展与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协同演化关系。结果表明:(1)长三角智慧产业整体发展极核集聚化倾向逐年升高,处于单核发展后期,但也存在金华等智慧产业发展水平极度匮乏的城市,省域间发展水平呈东高西低的差异化态势;(2)内部各新兴产业视角下智慧产业发展演化也呈现一定的路径依赖和由极化向均衡化转变的分异特征;(3)空间分布演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集聚辐射效应,专业化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其邻近区域发展;(4)区位机会窗口、技术关联、产业分叉和政策制度等方面是影响长三角智慧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怀成 张连马 蒋晓威
基于2003-2010年产业和环境数据,运用区域重心、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探讨泛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重心演变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并构建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揭示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①泛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重心均位于几何重心的东北方向,两者重心轨迹均朝西南方向移动,其中环境污染重心移动的速度和规模远远高于产业发展重心的移动,两者的轨迹演变趋势存在着一定耦合关系;②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地理集中度的空间分布均呈现东高西低格局,其中地区间产业发展极化程度下降明显,不均衡性趋于减缓;而环境污染极化程度无显著变化,地区间差异仍比较显著;③根据产业集聚与污染格局的空间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聪
借助连锁网络模型、残差分析模型等方法综合分析了长三角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演化格局,包括节点城市的层级变化、网络格局的空间演化和城市功能的演进过程。结果表明:(1)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具有显著的层级特征,但层级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2)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呈现出明显的位序关系,但传统的核心区域正在向外扩散,扁平化趋势加强。(3)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分布特征差异明显,除了法律、广告功能,其他服务功能分布的差距在逐渐缩小,网络连接更为充分。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项桂娥 胡鹏
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无法解释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进程缓慢问题。随着分工深化到产品内部,全球价值链治理下国际产业转移微观机理发生了改变,处在俘获型和层级制治理结构下我国东部地区产业集群进一步进行空间转移的能力较弱。因此,推动区域间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从GVC治理结构出发,把区域经济的发展纳入到全球经济的大循环中,提供与价值链治理激励相容的机制,增加价值链环节和拉伸价值链条,立足企业网络理论构建区域网络化产业链体系和供应链体系,将产业升级寓于产业转移之中,提升集群中本土企业在GVC中竞争力。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区域产业转移 泛长三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