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23)
- 2023(14897)
- 2022(13156)
- 2021(12390)
- 2020(10469)
- 2019(24321)
- 2018(24118)
- 2017(46913)
- 2016(25480)
- 2015(28513)
- 2014(28234)
- 2013(27523)
- 2012(24976)
- 2011(22215)
- 2010(22134)
- 2009(19889)
- 2008(18999)
- 2007(16272)
- 2006(13742)
- 2005(11494)
- 学科
- 济(97976)
- 经济(97876)
- 管理(70795)
- 业(67693)
- 企(57307)
- 企业(57307)
- 方法(50335)
- 数学(44462)
- 数学方法(43698)
- 农(25458)
- 财(24298)
- 中国(23886)
- 学(22484)
- 业经(21460)
- 地方(18982)
- 理论(17620)
- 农业(16839)
- 贸(16577)
- 贸易(16568)
- 制(16447)
- 务(16113)
- 易(16089)
- 财务(16030)
- 财务管理(15994)
- 技术(15659)
- 和(15497)
- 企业财务(15153)
- 环境(14738)
- 划(13415)
- 银(12751)
- 机构
- 学院(351965)
- 大学(351576)
- 管理(140560)
- 济(133407)
- 经济(130531)
- 理学(123872)
- 理学院(122476)
- 管理学(119692)
- 管理学院(119083)
- 研究(113977)
- 中国(81275)
- 科学(75606)
- 京(74014)
- 农(61570)
- 财(58408)
- 业大(58081)
- 所(57213)
- 研究所(53056)
- 中心(51761)
- 江(48973)
- 农业(48838)
- 财经(48397)
- 北京(45836)
- 范(45808)
- 师范(45248)
- 经(44246)
- 院(41928)
- 经济学(39858)
- 州(39819)
- 技术(39355)
- 基金
- 项目(255071)
- 科学(200078)
- 基金(184902)
- 研究(180408)
- 家(163635)
- 国家(162341)
- 科学基金(139330)
- 社会(111165)
- 社会科(105360)
- 社会科学(105330)
- 省(100889)
- 基金项目(98371)
- 自然(94702)
- 自然科(92575)
- 自然科学(92553)
- 自然科学基金(90847)
- 划(85495)
- 教育(84264)
- 资助(77095)
- 编号(73086)
- 重点(57803)
- 成果(57229)
- 部(55273)
- 发(53922)
- 创(53406)
- 课题(50271)
- 创新(49827)
- 科研(49695)
- 计划(48351)
- 大学(47255)
- 期刊
- 济(134865)
- 经济(134865)
- 研究(94368)
- 学报(61967)
- 中国(60217)
- 科学(55035)
- 农(54765)
- 管理(50348)
- 大学(46153)
- 学学(43771)
- 财(43757)
- 教育(38855)
- 农业(38288)
- 技术(32762)
- 融(23230)
- 金融(23230)
- 业经(23210)
- 财经(22591)
- 经济研究(22163)
- 业(20427)
- 经(19213)
- 科技(17972)
- 图书(17728)
- 问题(17609)
- 版(17226)
- 技术经济(16899)
- 业大(16631)
- 统计(16423)
- 理论(15866)
- 资源(15630)
共检索到4821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也莹 谢子文 钟培阁 李双伟 马韫韬
【目的】构建不同种植模式和行向的玉米大豆间作功能-结构模型,为解析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产量优势、生长发育规律及种植模式和行向对光截获、光分配和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提供有力支持。【方法】基于不同种植模式的玉米大豆间作田间试验,解析种植行向如南北行向、东西行向、传统行向(梨树当地长期使用的种植行向,即南偏西40~o)对作物生物量、产量和形态结构的影响,构建玉米大豆间作功能-结构模型,模拟不同种植模式和行向下作物群体生长发育和结构变化,量化种植行向对间作系统光截获量和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并探索玉米大豆间作高光截获量的最佳种植行向。【结果】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籽粒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南北行向最高(1.20±0.07),东西行向最低(1.16±0.09)。构建的模型较好地模拟了不同种植方式和种植行向下玉米和大豆的生长发育,与田间实测值相比,玉米株高、单株叶面积和冠层光截获系数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09—0.14 m、0.04—0.08 m~2·plant~(-1)和0.07—0.12,大豆株高、单株叶面积和冠层光截获系数的RMSE分别为0.07—0.09 m、0.02—0.04 m~2·plant~(-1)和0.09—0.10。传统行向间作系统的累积光截获量最高,为(758.48±1.00)MJ·m~(-2),南北行向和东西行向的辐射利用效率比传统行向分别降低了7.18%、10.57%。【结论】间作种植可以提高玉米生物量和产量,降低大豆生物量和产量。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中,种植行向对作物生长有显著影响,矮秆大豆通过改变叶片大小、节间长度和叶柄倾角规避高秆玉米的遮荫影响,以增加受光量和辐射利用效率,最终提高产量。种植行向对群体累积光截获影响较大,间作系统的辐射利用效率与累积光截获量均表现为传统行向>南北行向>东西行向。本研究有助于田间布局优化,为解释不同种植行向玉米大豆间作的光截获和光分配提供了数据支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崔亮 苏本营 杨峰 杨文钰
【目的】发展间种套作大豆是有效解决粮食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通过优化群体配置,改善群体光分布特征,实现大豆对有效光能的高效利用,为套作大豆高产栽培及群体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方法】本研究于2011年和2012年,以不同株型玉米杂交种和大豆品种贡选1号为试材,设计登海605/贡选1号(处理A)、川单418/贡选1号(处理B)、雅玉13/贡选1号(处理C)3种玉豆带状套作组合,并以大豆单作作为对照(CK),分析不同玉豆带状套作组合PAR分布特征对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1)不同玉豆带状套作组合的PAR和透光率存在显著差异,且均显著低于CK(P<0.05)。玉豆共...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谭昌伟 王纪华 黄文江 朱小茜 刘良云 黄义德
对不同氮素水平(0、7·5和15g·m-2)下3个夏玉米品种的群体光辐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LAI)随生育进程呈抛物线单峰变化,且生长约55d时各氮肥处理的LAI值及其差异性达到最大;平均叶簇倾斜角(MLIA)在抽雄期达到最大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变小;散射辐射透过系数(TCDP)和直接辐射透过系数(TCRP)随生育进程和施氮量增加均呈递减的趋势,TCRP随天顶角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以37·5°时最大;消光系数在抽雄期最小,且随天顶角增大而增大,随施氮量的变化因生长期而异;叶片分布(LD)值随生育进程和施氮量呈增加趋势,随方位角增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以180°~270°最大。此...
关键词:
夏玉米 氮素 冠层结构 光辐射特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韦柳佳 黄莉 张雅琼 贾阳映 徐文婷 尹元萍 董文汉 谢世清 梁泉
大豆与玉米间作是比较常见的间作种植模式。本研究采用4个不同生育期的大豆品种与玉米进行2∶2、3∶2和4∶2 3种行比的间作,在酸性红壤田间条件下分析间作系统的叶绿素含量、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间作复合产量显著高于大豆净种,以玉米/大豆2∶2间作时其复合产量最高;间作优势取决于间作模式和大豆基因型;玉米/大豆间作复合产量具有极显著的基因型差异;采用较小的行比会影响到大豆叶绿素的合成,导致大豆生物量和产量降低;间作提高了玉米的生物量和产量,尤其是根干重显著增加;间作大豆生长发育具有可塑性,干重冠根比与净种时趋向一致。结果表明采用适宜的大豆品种,确定合...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间作优势 生物量 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唐宏亮 刘龙 郭虹
为了验证养分吸收机制模型对作物根系磷吸收模拟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以玉米和大豆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获取15个与土壤、根形态、根生理和水分相关的模型参数,采用NST 3.0软件对玉米和大豆地上磷吸收进行模型模拟和验证。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玉米和大豆磷吸收模拟值呈现指数曲线增长的趋势。在45 d的培养期间,玉米具有比大豆更高的磷吸收。对模拟值和实测值进行比较发现,NST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玉米对土壤磷的吸收,但对大豆磷吸收的模拟值偏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磷吸收模拟值和实测值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P<0.05),模拟磷吸收解释了实测磷吸收70.22%的信息,说明模拟的磷吸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
关键词:
磷吸收 玉米 大豆 机理模型 根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海静 姚晓芹 黄亚群 赵永锋 祝丽英 陈景堂
为了探讨玉米不同自交系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在摸拟光照培养条件下,研究了增强UV-B辐射对玉米不同自交系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五叶期UV-B辐射处理6 d后,供试的48个自交系中近一半以上材料的幼苗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降低10%以上,其材料比例分别为64.6%,47.9%,54.2%;而有62.5%的材料胞间CO2浓度表现为显著增加;相关分析发现,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值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根据气体交换参数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程度将48个材料分成6类,其中对增强UV-B辐射反应比较敏感的材料和能够忍耐UV-B辐射增强的材料均占12.5%。...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UV-B 气体交换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唐劲驰 Ismael A.Mboreha 佘丽娜 廖红 陈怀珠 孙祖东 严小龙
运用根构型不同的大豆品种与玉米进行间作,比较大豆根构型在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的营养作用。结果表明,玉米与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间作作物的生物量、氮磷含量都显著好于单作。玉米与浅根型大豆品种巴西10号间作,间作优势大于与深根型大豆品种本地2号。说明大豆根构型在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间作系统的氮磷养分竞争比率表明,玉米/大豆这类豆科/禾本科间作组合的优势主要来自对氮的优势性吸收,而玉米与不同基因型大豆间作的优势差异则主要来源于对土壤磷吸收的差异。浅根型大豆品种不仅有利于两种间作作物对土壤磷的吸收,同时还有利于对氮的吸收。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间作 根构型 氮、磷营养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侯贺平 刘艳芳 李纪伟 孔雪松
乡镇尺度的人口流动联系和空间结构研究对统筹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复杂网络理论为研究视角,将空间可达性引入传统辐射模型进行参数修正,构建乡镇人口流动网络;从节点和社团结构以及无标度和小世界特征等方面,探讨在地域差异影响下人口流动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复杂网络特征,并以荆门市55个乡镇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荆门市乡镇人口流动网络的节点度分布以高发展水平乡镇为核心,呈现"一横二纵"的空间分异格局,与荆门市城镇体系和产业布局存在极强的耦合关系;②全网包含四个社团,各社团内部联系紧密且空间结构特征各异,社团间联系相对松散。③受空间距离和地理环境影响,网络的无标度特征不够明显...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谢阳生 唐小明 黄水生
地面所接收到的太阳直接辐射量是随地面的纬度、高程、坡度、坡向以及地形遮蔽等地形因子的变化而变化的。本文基于GIS技术,利用DEM获取地形因子,在GIS中建立了晴空太阳直接辐射模型。本模型的计算结果准确率达到90%,可应用于农业、林业、生物、生态等领域。
关键词:
太阳直接辐射模型 GIS DEM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宁宁 赵宇 陈锐
根据城市信息空间的特点建立基于辐射模型的城市信息影响力测度模型,并以此主要网络联系测度指标构建城市信息空间联系网络模型,借助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依托UCINET社会网络分析软件,深入研究探讨了信息空间下典型城市构成的城市网络的整体特征,分析网络中的核心城市,核心城市群,纽带城市以及城市合作子群。研究发现城市空间信息辐射网络呈现小世界的特征,城市信息空间辐射能力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网络具有较高的聚类系数和较小的平均距离,具有较强的局部聚集性和整体连通性。北上广发达城市子群连接了中国南北以及东部地区,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现阶段城市信息发展潜力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依然部分依赖于地域分布,因此从区域的角度规划城市信息发展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飞 张柏 宋开山 王宗明 刘殿伟 徐京萍
【目的】光合有效辐射分量(FPAR)是各种生产力模型、作物估产模型等的重要参数,本文将对高光谱估算FPAR效果作初步探讨分析,为提高FPAR估算及遥感产品验证精度和各种生态模型模拟精度提供科学支持。【方法】本文基于地面实测玉米数据,详细分析了光合有效辐射分量与光谱反射率及其一阶导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及FPAR估算机理,并利用反射率、一阶导数、植被指数方法研究了玉米冠层FPAR估算效果。【结果】玉米FPAR与整个可见光波段反射率相关性都相对较好,明显好于近红外波段;FPAR与一阶导数的相关关系曲线波动较反射率大,仅520、570、670、805、950和1010nm几个波长处一阶导数与FPAR相关性...
[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作者]
周千军 胡勇 蒋勇
池火是火灾灾害中最常遇到的火焰类型之一,发展油池火的精细化建模有利于液体火灾事故危害性的精准分析及评估。众所周知,热辐射建模是准确模拟各种火灾场景的关键环节。因此,为建立合适的辐射模型,在这项工作中,通过将四个不同的辐射模型耦合到开源火灾模拟代码FDS中,并使用有限体积法求解辐射强度传输方程,对大尺度甲醇池火开展了LES仿真研究。结合NIST的实验数据,对不同辐射模型的影响特性及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关于温度计算,基于WSGG的辐射模型和Cassol的模型表现更好。此外,所有模型都能很好地预测脉动频率。然而,关于辐射热通量的预测,Cassol的两个模型和FDS默认模型的表现优于其他模型,获得每个组分的准确光谱信息数据和确定混合气体的WSGG系数的方法是成功预测火焰辐射的重要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颖 邹超亚
通过随机区组与二次旋转组合设计的分阶段两年定位试验,对间作群体产量,田间生长动态,群体结构与生产力,土壤微生物种群变化等一系列指标进行分析,建立了反映产量、产值、纯收入等多目标性状的数字模型,得到了间作复合群体的理想搭配模式及适宜取值范围。证明优化结构的间作复合群体可使种内种间矛盾趋于最小,形成高功能高效益的间作体系,发挥其最高生产力水平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姝 王晓君 吕开宇 胡向东
确保大豆一定水平自给是我国新时期全面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需要,是防范化解极端事件风险的重要举措。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通过带状套作间作提升大豆产量,并已在试验研究和区域性推广中取得较好成效,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效果与影响却缺乏整体性时序性分析。本文在分析技术效果及其挑战的基础上,运用局部均衡模型,在农业各产业关联及供求平衡的构架下,模拟预测带状复合种植后玉米大豆可能的产量、消费量和自给率。结果表明,到2035年大豆产量将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8%~68%,自给率提高6~8个百分点,但在这过程中将面临适宜品种缺乏、除草困难、机械化难度大、生产者技能弱、经济可行性不强等诸多困境。未来须在品种培育、农机、生产者技能等方面更多投入。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玉柱 李龙 周琴 郭娜 邢邯 江海东
[目的]研究不同田间配置下的间作玉米生长与产量形成,探索长江下游地区适宜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大豆品种‘南农99-6’为材料,设置玉米行距40 cm、玉米/大豆距离60 cm的窄行距间作处理(Im1),玉米行距50 cm、玉米/大豆距离50 cm的窄行距稍宽处理(Im2)两种不同间作方式,以玉米宽、窄行单作(m1)和玉米常规普通种植(m2)处理为对照,通过2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大豆田间配置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光合效应及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Im1、Im2)玉米单株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光合作用 产量 效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