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03)
2023(15720)
2022(13661)
2021(12903)
2020(10708)
2019(24961)
2018(24730)
2017(47858)
2016(25686)
2015(28761)
2014(28469)
2013(27666)
2012(24977)
2011(22254)
2010(22170)
2009(20031)
2008(19102)
2007(16577)
2006(14118)
2005(11764)
作者
(71046)
(59206)
(58802)
(55874)
(37689)
(28464)
(26667)
(23383)
(22486)
(20943)
(20196)
(19658)
(18729)
(18449)
(18322)
(17881)
(17724)
(17563)
(16955)
(16897)
(14511)
(14403)
(14255)
(13560)
(13237)
(13091)
(13038)
(12920)
(11894)
(11743)
学科
(99488)
经济(99383)
管理(78554)
(75293)
(65374)
企业(65374)
方法(50600)
数学(43928)
数学方法(43169)
(25478)
中国(24955)
(24584)
业经(23601)
技术(21379)
(20687)
理论(19264)
地方(19076)
农业(17205)
(16944)
贸易(16934)
(16457)
(16446)
(16344)
(16320)
财务(16236)
财务管理(16204)
企业财务(15338)
环境(15056)
(14824)
技术管理(13873)
机构
学院(354733)
大学(354531)
管理(147203)
(136988)
经济(134033)
理学(129475)
理学院(128122)
管理学(125527)
管理学院(124878)
研究(108941)
中国(79526)
(73709)
科学(69445)
(60602)
业大(53758)
(53158)
(52273)
中心(50651)
财经(49999)
(49690)
研究所(48198)
(46226)
师范(45776)
(45664)
北京(45566)
农业(41664)
经济学(40778)
(40731)
(40332)
技术(38845)
基金
项目(254258)
科学(201997)
基金(185402)
研究(185314)
(161126)
国家(159804)
科学基金(139660)
社会(116383)
社会科(110329)
社会科学(110300)
(100809)
基金项目(98717)
自然(92758)
自然科(90736)
自然科学(90718)
自然科学基金(89068)
教育(87016)
(84168)
资助(76192)
编号(75752)
成果(59407)
重点(56425)
(56295)
(55514)
(53320)
创新(51917)
课题(51588)
科研(48641)
教育部(48132)
大学(47891)
期刊
(139420)
经济(139420)
研究(96089)
中国(63484)
学报(54598)
管理(54296)
科学(50943)
(46891)
(45585)
教育(42796)
大学(42164)
学学(39628)
技术(34507)
农业(33107)
(24508)
金融(24508)
业经(24384)
财经(23290)
经济研究(22579)
(19834)
图书(19306)
科技(18905)
技术经济(18126)
问题(17680)
(17574)
理论(16448)
统计(16302)
(16058)
商业(15907)
(15739)
共检索到4896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田钢  张永安  兰卫国  
本文依据霍兰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运用刺激—反应模型对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进行了深入地阐释。在深刻剖析集群创新网络形成的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合作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条促进集群创新网络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罗泰晔  马翠嫦  
[目的/意义]厘清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机理是对协同创新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方法/过程]文章以101家生物科技研发机构的共有专利数据为例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并使用指数随机图模型对这个网络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检验。[结果/结论]分析结果显示:构建的协同创新网络是一个小世界网络。网络中的边、交互三角形等结构对整个网络的形成有显著影响。网络节点的研发能力和同质性也能显著影响网络的形成。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润东  刘遵峰  许亚平  张跃富  
本文通过归纳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发展新特征,依托集群知识价值链为总线,构建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知识价值网络模型,分析了集群网络结构和关联关系。知识创新演化机理研究发现,企业集群知识管理和创新活动贯穿交融于集群发展生命周期全过程,创新成果体现出新知识的创造组合,知识共享是制约集群创新效果的关键因素。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谢嘉康  谢琳琳  
重大工程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等产生着深远影响,其知识创新已成为解决各类实践难题的重要平台。研究聚焦于重大工程知识创新网络,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总结出重大工程知识创新网络的概念内涵。在对“主体—知识—绩效”要素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超网络理论从异质性网络映射联系视角建立重大工程知识创新超网络模型,构建出创新主体子网、创新知识子网和创新绩效子网3个子网络模型并建立起跨层级映射联系,为积极培育和有效治理重大工程知识创新网络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艳萍  孙华  
本文在超循环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创新网络演化的基因和复制酶等生命特征,认为创新网络的形成像生命的起源一样,也是超循环的结果,是以自组织的方式进行的,具有自组织、自增进、相互增进和协同进化等特点,探究了企业创新网络的形成和演化机理,为做好创新网络的治理,促进创新网络的良性循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理论分析依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蒋同明  
文章借助演进博弈理论重点对创新网络的形成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从中发现创新网络形成的内在规律,进而找出影响创新网络形成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演进博弈过程促进了创新网络的形成,其中企业吸收并转化创新知识的能力以及所处的网络环境是影响创新网络形成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文章对主要的创新主体(包括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中介组织和政府机构)如何进行更好的创新提供了有价值的帮助。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吕波  齐美茹  谷巧玲  
以微观组织麻省理工学院为研究对象,对1998年以来不同的时间窗口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密度演化的特征研究,对创新网络密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作了统计、分析,并采用MRQAP模型作进一步实证剖析。结果表明创新网络密度呈现先增加达到阈值、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创新网络密度与创新绩效表现出"反C型"的特征,即密度达到阈值后,创新网络将呈现出明显冗余性,造成资源分配不合理、信息重复获取、沟通成本增加以及网络活性降低等负面效应。启示产学研合作的微观组织要科学识别并主动优化合作创新网络关系以求创新绩效最佳化。对微观组织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如何优化、提高创新绩效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金丹  吉敏  
文章在阐述产业创新网络演化机理的基础上,基于多agent建模理论设定创新Agent的属性与行为,开发产业创新网络演化模型,并从网络结构、空间分布和创新收益三方面考察其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产业创新网络的规模、总创新收益与企业间差异不断增大;网络集聚性与可达性逐渐增高,小世界网络特征较明显;网络在地理空间上表现出"分散—集聚—分散"的态势。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肖艳红  朱微  孙凯  
[目的/意义]在开放式创新的驱动下,外部知识搜索已成为创新领域的前沿问题。通过剖析企业外部知识搜索过程,明晰创新网络中企业外部知识搜索活动,促进企业建立和维系网络关系。[方法/过程]对创新网络和外部知识搜索相关文献梳理,分析外部知识搜索过程,构建基于创新网络的外部知识搜索模型。[结果/结论]外部知识搜索过程由外部知识搜寻、知识吸收、知识整合和知识创造四个阶段构成。核心企业和边缘企业外部知识搜索模型具有差异性。构建的基于创新网络的外部知识搜索模型有助于企业明确外部知识搜索过程、建立和维系网络关系、开展高效的外部知识搜索活动,为开放式创新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樊霞  朱桂龙  
通过对小世界网络模型及其生成规则的分析,表明企业创新网络具有典型的小世界网络特征,提出用小世界网络模型加强企业创新网络建设的思想,给出了加强企业创新网络建设的途径:企业创新网络的断键重连,减少创新网络特征路径长度提高网络的可靠性,重视企业创新网络关键结点的建设等。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耀吾  顾荃  翟翌  
参与创新网络是高技术企业服务发展的重要途径,探索合作利益分配机制和科学治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基于参与主体特征与合作利益分类,构建夏普利(Shapley)值二阶段修正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揭示高技术服务创新网络的利益分配机理。研究结论表明,经两阶段修正后的利益分配机制,能有效避免平均主义和"搭便车"现象,更能体现利益分配的公平性与科学性。对于促进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创新网络、提升价值创造和动态发展能力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政策含义。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斌  
运用创新网络理论、领地行为理论和知识存量排序理论的分析方法,构建创新网络中知识存量排序形成机理模型。将知识领地行为分为建设型、渗透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知识存量排序分为并联、串联及并联—串联结构。通过仿真模拟和实证研究,发现不同知识领地行为的组合影响知识存量排序结构的形成,从而推动知识创新和创新网络的升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丹宇  
在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基础上,着重探索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非同质化实质和三个创新群的外溢效率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构建了基于效率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形成内在机理的理论研究框架。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效率不仅限于“点”与“点”之间的外溢效应,而主要体现于更高层次“群”与“群”之间的外溢效应。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魏龙  党兴华  
鉴于创新活动中组织和惯例之间的互动依赖关系,提出了组织-惯例耦合相依的技术创新网络,从节点负荷、节点容量、子网络内部与子网络间的失效机制入手,构建了相依技术创新网络的级联失效模型,分析不确定干扰下级联失效蔓延的动态演化机制,运用数值仿真探讨了相依模式与关键参数对拓扑结构及创新能力的脆弱性影响,通过实例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组织和惯例节点存在抗干扰能力阈值,小于该阈值会致使相依技术创新网络产生级联崩溃现象;相依网络间耦合强度与抗干扰能力阈值呈近似U型关系,存在最优耦合强度;组织-惯例的对称均匀结构比对称非均匀结构具有更强的鲁棒性;负荷作用下异配相依模式能够增强相依技术创新网络抵御级联失效的能力;当小于最优耦合强度时,度大失效和随机失效比度小失效对拓扑结构及创新能力的破坏性影响较大,反之,三种不确定干扰方式间的差异性减小。研究结论对提升技术创新网络的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魏龙  党兴华  
鉴于创新活动中组织和惯例之间的互动依赖关系,提出了组织-惯例耦合相依的技术创新网络,从节点负荷、节点容量、子网络内部与子网络间的失效机制入手,构建了相依技术创新网络的级联失效模型,分析不确定干扰下级联失效蔓延的动态演化机制,运用数值仿真探讨了相依模式与关键参数对拓扑结构及创新能力的脆弱性影响,通过实例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组织和惯例节点存在抗干扰能力阈值,小于该阈值会致使相依技术创新网络产生级联崩溃现象;相依网络间耦合强度与抗干扰能力阈值呈近似U型关系,存在最优耦合强度;组织-惯例的对称均匀结构比对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