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05)
2023(10288)
2022(8723)
2021(8140)
2020(6925)
2019(15808)
2018(15534)
2017(30322)
2016(15993)
2015(17891)
2014(17404)
2013(16818)
2012(14919)
2011(13235)
2010(12821)
2009(11632)
2008(10924)
2007(9212)
2006(7704)
2005(6707)
作者
(41819)
(35145)
(34876)
(33313)
(22183)
(16657)
(15762)
(13664)
(13417)
(12148)
(11891)
(11883)
(11081)
(10897)
(10754)
(10708)
(10447)
(10173)
(10039)
(9965)
(8484)
(8353)
(8259)
(8090)
(7942)
(7814)
(7636)
(7380)
(6936)
(6722)
学科
(63442)
经济(63336)
管理(52237)
(47415)
(40529)
企业(40529)
方法(32095)
数学(29020)
数学方法(28644)
(20429)
(16246)
(16150)
中国(15494)
业经(14151)
(13031)
财务(12986)
财务管理(12957)
企业财务(12332)
(11514)
(10859)
贸易(10855)
(10623)
农业(10347)
技术(10221)
(10049)
环境(9945)
(9935)
银行(9923)
地方(9900)
体制(9641)
机构
大学(217130)
学院(216345)
(93906)
经济(92268)
管理(89345)
理学(78396)
理学院(77645)
管理学(76399)
管理学院(75965)
研究(66395)
中国(50564)
(45444)
(43087)
科学(37504)
财经(36468)
(33416)
中心(31945)
(30668)
(30447)
业大(30433)
经济学(30216)
(30180)
财经大学(27616)
研究所(27562)
经济学院(27440)
北京(25923)
(25204)
(24965)
师范(24921)
商学(24068)
基金
项目(155656)
科学(125707)
基金(117417)
研究(114340)
(101439)
国家(100662)
科学基金(88945)
社会(76509)
社会科(72779)
社会科学(72764)
基金项目(62348)
(59439)
自然(57149)
自然科(55891)
自然科学(55877)
自然科学基金(54897)
教育(53225)
(50043)
资助(47204)
编号(44504)
(35984)
重点(34838)
(34652)
成果(34469)
(33434)
国家社会(32872)
(32457)
教育部(31880)
创新(31398)
人文(31149)
期刊
(94214)
经济(94214)
研究(60492)
中国(38093)
(36958)
管理(33454)
学报(29613)
科学(29203)
(26307)
大学(24467)
学学(23410)
技术(19999)
(18968)
金融(18968)
财经(18324)
教育(18159)
农业(17523)
(15676)
经济研究(15187)
业经(15134)
问题(12761)
技术经济(10436)
财会(10419)
理论(10361)
统计(9979)
(9724)
科技(9494)
(9342)
(9337)
实践(9289)
共检索到3033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再贵  秦少鹏  
本文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年度收支平衡目标下,建立了“盯紧”平衡制度赡养率的退休年龄调整模型。在养老金替代率和征缴率各取3档形成的9种情景下,考察“男女同时”和“先女后男”两种延迟退休方案下2021—2050年退休年龄的动态调整过程。研究发现:建立的退休年龄调整模型可以使退休年龄随基金支付压力动态调整,实现基金年度收支平衡,其中“男女同时”延迟退休能更早实现基金收支平衡,但预测期末男性平衡退休年龄过高;在现行养老金替代率和征缴率水平下,到2050年平衡退休年龄最高会达到72岁多,应通过提高征缴率、合理设定替代率来降低平衡退休年龄。敏感性分析显示,提高城镇就业比率和城镇职工参保率对降低平衡退休年龄的作用大于总和生育率。若养老金替代率设为50%、征缴率能提高到75%,则“先女后男”每年提高6个月退休年龄是较为理想的方案,到2050年平衡退休年龄为66岁零3个月。本研究可为延迟退休政策的制定与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褚福灵  
退休年龄是退出劳动领域和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世界各国的退休年龄明显不同。退休年龄过低或过高,都将影响养老保险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退休年龄虽然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决定性因素应当是养老保险缴费资格年限与领取养老金年限的对比关系,即自我负担系数。应当以养老保险的自我负担系数为标杆,建立起科学的、常态化的、自动调节的退休年龄决定机制。本文根据自我负担系数决定退休年龄原理和世界165个国家的实践数据,对中国2010~2060年的退休年龄区间进行了测算,提出了以5年为周期的退休年龄调整幅度的退休年龄决定机制。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封进  韩旭  
本文将退休制度、家庭照料和劳动参与放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通过考察制度退休对家庭照料和劳动参与的影响,对中国改革退休年龄的政策进行评析。参保职工办理退休后工作机会减少、养老金这一非劳动收入提高,个人在家庭内提供照料的可能性增加,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下降。本文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跟踪调查数据中处于退休年龄前后的样本,利用双变量二元选择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参保女性在办理退休手续(制度退休)后,照料概率提高34个百分点,劳动参与概率下降40个百分点;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退休对照料和劳动参与的边际效应减小。男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封进  韩旭  
本文将退休制度、家庭照料和劳动参与放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通过考察制度退休对家庭照料和劳动参与的影响,对中国改革退休年龄的政策进行评析。参保职工办理退休后工作机会减少、养老金这一非劳动收入提高,个人在家庭内提供照料的可能性增加,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下降。本文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跟踪调查数据中处于退休年龄前后的样本,利用双变量二元选择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参保女性在办理退休手续(制度退休)后,照料概率提高34个百分点,劳动参与概率下降40个百分点;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退休对照料和劳动参与的边际效应减小。男性在制度退休后,照料概率增加13个百分点,劳动参与概率降低47个百分点。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若将女性退休年龄提高到55岁和60岁,则51-60岁女性提供家庭照料的概率将分别下降12和29个百分点。随着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延迟退休年龄政策需要权衡劳动供给和家庭照料之间的矛盾。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张箴薇  宋德玲  
基于我国法定退休年龄制度,运用模糊断点回归方法考察女性退休对其配偶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发现,女性退休会导致其配偶退休概率提高,劳动参与率降低,对工作时间无显著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女性的自身健康状况在女性退休对配偶劳动供给的影响中发挥了中介效应。考察延迟退休年龄对家庭劳动供给造成的影响可以发现,男性延迟退休年龄会提高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对女性的退休及工作时间无显著影响。因此,延迟退休年龄能够促进家庭劳动供给、增加家庭财富积累,但延迟退休年龄的相关政策应充分考虑在家庭内部的溢出效应,立足于家庭,渐进式逐步实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相敏  
实行了近50年的男女差别退休年龄政策给城镇女职工带来的权益损失、尤其是养老金方面的损失已经越来越明显。为此,文章通过建立模型,测算出了差别退休年龄所导致的城镇女职工与男职工的养老金个人账户的差距,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赵志泉  
肇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欧洲各国陷入严重财政危机。为缓解债务压力、减少财政赤字,欧盟各国相继改革退休制度。其中,以延长退休年龄为政策首选。欧洲退休年龄制度改革引起我国国内各阶层强烈关注,并围绕我国是否应推迟法定退休年龄形成支持与反对两大阵营。前者主要包括技术人员、职业经理人、公务员、专家学者和部分在职者;后者主要包括大学生、待业者、部分私营企业主和一线工人。专家建议与网络民意的偏差缘由可以借助人力资本成本—收益分析模型得以解释。文章认为,延迟全民退休年龄应满足一定先决条件。现阶段,该条件尚不成熟,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雷勇  蒲勇健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最优退休年龄问题提出用经济学方法处理的新思路 ,先介绍国外计算给付确定制基本养老金的两种方法 :模式计划法与传统或常规计划法 ,再基于模式计划法的给付确定制基本养老金模式 ,通过数量经济分析方法 ,构建养老金福利计算的经济模型 ,并据此描述工作年龄、利率、退休年龄、去世年龄等经济变量共存的数量关系 ,给出在任意年龄实际退休时 ,员工可得养老金的预期现值 ,最后得到以取得最大养老金福利为目标的最优退休年龄与工作年龄、利率、去世年龄之间关系的实证数据 ,研究结果可以作为员工选择最优退休时机的参考依据 ,也可为企业制订人力资源保护政策和计划提供相关理论支持。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  姜春力  
我国退休制度自创立以来,经历了创建、调整和改革创新三个历史时期,在制度框架和具体规定方面逐步完善。当前退休制度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法定退休年龄偏低,提前退休现象普遍,养老金收支陷入困境,退休权利义务不对等,退休制度缺乏弹性,退休年龄存在较大差异,退休制度法制化程度低,非正规退休现象屡禁不止,国民缺乏老龄化和养老金教育,大龄人员就业服务准备不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姚远  原新  史佳颖  谭琳  杨慧  姜向群  
背景退休制度的建立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之一。虽然有研究表明,我国自古就有"官员致仕"的做法,但作为一种规范性制度,其形成还应是工业化以后的事情。退休制度建立以后,各国均将其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依据各自的国情,各国政府在退休年龄、退休金水平以及领取退休金条件等方面均做了明确规定并不断完善。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张士斌  
在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金财政压力推动下,在预期寿命延长和经济结构轻型化条件下,日本展开了劳动退休年龄与年金支付结构双调整,退休年龄提高、养老制度改革与劳动政策修订三同步的退休政策改革。有鉴于此,我国要基于延迟退休的多种属性和多重目标,遵循利益兼顾的顶层设计思路,综合预期寿命、就业压力和养老财政状况来确定延迟退休的启动时机和间隔跨度,注重退休金支付结构和就业政策的配套跟进,以控制提前退休为当前着眼点,以构建弹性退休体系为长期落脚点,渐进有序地推动退休年龄政策调整。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士斌  王祯敏  陆竹  
退休年龄政策调整是老龄化成本再分担的过程,延迟退休意味着激励预期寿命延长的劳动者工作更久。发达国家以充足、持续、公平和效率为目标,以制度改革、参数调整和环境改善为工具,以提高正常退休年龄、消除强制退休、控制提前退休、激励延迟退休、倡导弹性退休和开发高龄劳动市场等为主要内容,构建了宏观政策、中观运行和微观决策相衔接的退休年龄政策体系。文章认为,中国要以激励性灵活退休年龄体系为方向,以增量改革为宗旨,以高龄劳动市场为重点,秉承纵向匀速、横向异速的渐进延迟路径,构建工具多样的退休年龄政策体系。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荣莉  林健  
文章分析了近年来国外退休年龄的研究动态,主要包括退休年龄的影响因素、延迟退休问题和投票法决定退休年龄等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对于我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启示和建议。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涛  李培志  
案情简介■农民老赵今年65岁。2003年初,一直在家无事的老赵由于经济拮据,托人在该村附近的一家苗圃公司找了一份工作,从事苗圃的栽培和修剪等工作,月工资为600元,双方未签订劳动合同。2005年12月25日上午7时许,老赵在骑车上班途中被一肇事汽车撞伤致死,汽车逃逸。老赵的子女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劳动保障部门对老赵之死不认定为工伤,老赵的子女不服向市政府提出行政复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熠  
文章通过连续时间养老金收支模型分析认为延迟退休年龄对养老保险计划收支余额的影响来自四个方面的效应,即缴费年限效应、领取年限效应、替代率效应和差异效应。改革的最终效果是上述四种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短期看,前两种效应占据主导;长期看,后两种效应也具有显著影响。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效果和工资增长率、养老金增长率、改革速度以及未来参保人口结构有关。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无论从改革过程还是从对养老保险计划收支余额的影响看,延迟退休年龄都是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过程,延迟退休年龄必将减轻政府在养老保险方面负担的传统说法并不全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