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57)
2023(15896)
2022(13632)
2021(12675)
2020(10711)
2019(24938)
2018(24636)
2017(47282)
2016(24975)
2015(28207)
2014(27613)
2013(27218)
2012(25247)
2011(22976)
2010(22778)
2009(20961)
2008(20280)
2007(17983)
2006(15568)
2005(13644)
作者
(69583)
(58581)
(58176)
(55397)
(37418)
(28222)
(26577)
(22822)
(22209)
(20612)
(19850)
(19784)
(18621)
(18272)
(18238)
(17794)
(17414)
(17359)
(16902)
(16884)
(14376)
(14104)
(14028)
(13663)
(13274)
(13083)
(12729)
(12703)
(11697)
(11555)
学科
(121408)
经济(121304)
管理(73100)
(68623)
(56949)
企业(56949)
方法(47724)
数学(42064)
数学方法(41563)
中国(29617)
地方(28927)
(27793)
(24699)
业经(23943)
(22250)
技术(20575)
农业(18910)
(18780)
(18770)
贸易(18768)
(18071)
理论(16677)
环境(16398)
(16205)
地方经济(16127)
(15138)
金融(15135)
(15032)
(15025)
银行(15002)
机构
学院(352008)
大学(350542)
(152601)
经济(149460)
管理(138777)
理学(119788)
理学院(118420)
研究(117668)
管理学(116469)
管理学院(115769)
中国(87931)
(72875)
科学(70598)
(65808)
(57527)
(56012)
中心(55219)
(53157)
财经(52925)
研究所(52349)
业大(49576)
(47871)
经济学(46880)
(46131)
师范(45707)
北京(44771)
(42883)
(42415)
经济学院(41995)
农业(41337)
基金
项目(238222)
科学(189625)
研究(174712)
基金(173573)
(150000)
国家(148768)
科学基金(129786)
社会(113041)
社会科(107147)
社会科学(107120)
(94856)
基金项目(92939)
自然(83596)
自然科(81710)
自然科学(81690)
教育(80493)
自然科学基金(80205)
(78534)
编号(70244)
资助(69625)
成果(55569)
重点(53370)
(53266)
(52398)
(52271)
创新(49205)
课题(48477)
国家社会(46764)
科研(45452)
教育部(45367)
期刊
(169835)
经济(169835)
研究(101820)
中国(67840)
(51977)
管理(51685)
学报(48961)
科学(47744)
(46667)
大学(37645)
学学(35430)
教育(35042)
技术(33800)
农业(31442)
(29977)
金融(29977)
经济研究(27415)
业经(26590)
财经(26131)
问题(23131)
(22597)
技术经济(19631)
统计(17688)
(17469)
(17023)
图书(16926)
科技(16684)
(16583)
资源(16491)
商业(16339)
共检索到5206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丰龙  曾刚  叶琴  陈弘挺  
现有城市地理研究主要基于重力模型、客货流网络和连锁模型等方法刻画城市网络。这些方法或是仅仅基于假设而可能与事实不符,或是数据难以获取,或是过于强调城市间的等级关系。通过引入合作专利数据,探索更加真实、平等的城市网络衡量方法。基于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间创新联系的实证分析,发现目前城市间的创新联系以公司间(尤其是总部-分支机构间)合作为主;城市间创新联系存在非对称性和空间差异;实际创新联系与重力模型估算的创新联系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相关系数不高;城市间创新联系的规模-位序符合Zipf定律,且存在两个无标度区;城市间创新联系受空间距离、行政级别、产业结构相似程度等影响,反映了距离衰减定律、行政区经济和产业链分工等规律对城市创新联系的解释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骆灿  陆菊春  
采用超效率EBM模型对2013—2019年长江经济带36个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度,通过构建修正引力模型得到城市间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QAP分析法从网络化视角探索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网络关联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1)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强度处于下降趋势,等级结构特征比较明显,下游城市在空间网络中处于相对中心的位置,而中上游城市处于相对劣势地位;(2)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集聚板块特征呈现板块内集聚、板块之间存在一定空间关联;(3)城市环保、科研投入差异有利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空间网络的形成,城市距离、开放、创新水平差异则对其有负向影响。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将长江经济带城市看作一个整体,在提升绿色创新效率时注重城市间的协同关系和联动效应;打破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的马太效应,优化整体格局;进一步完善各城市的交通设施,推进路网规划设施建设等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骆康  郭庆宾  刘耀彬  
随着科技创新资源由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的线性模式转向合作的空间网络模式,探究其空间格局及网络结构特征,剖析空间格局及网络结构形成的原因,对区域实现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ArcGIS可视化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4~2017年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格局及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呈现逐渐增强的态势,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由东向西梯次变弱,且具有明显"领导型—追赶型—跟随型"的特征;(2)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空间网络联系愈来愈密集,网络密度呈现下降趋势,网络等级、网络效率均呈现上升趋势;(3)中心度排名前十位城市的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与其他城市空间网络联系较多,并在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和扮演支配者角色;(4)包含上海、苏州等33个城市的板块一属于"净溢出"板块,包含重庆、成都等26个城市的板块二属于"双向溢出"板块,包含武汉、长沙等41个城市的板块三属于"经纪人"板块,包含贵阳、昆明等29个城市的板块四属于"净受益"板块。鉴于此,从大力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核心城市科技创新驱动和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合作平台的构建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檀菲菲  王飞跃  占华  
文章基于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的评估,运用耦合引力模型构建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其结构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整体绿色创新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城市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的关联强度呈现上升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上海、苏州等城市长期处于网络核心,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加深,出现了武汉、长沙、重庆等次级网络中心;城市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可分为四大板块,各板块间差异明显;城市开放程度、环境规制等差异因素对城市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呈显著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地理距离等差异因素则呈显著负向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邹琳  曾刚  曹贤忠  陈思雨  
在经济联系网络模型基础上,将社会网络分析法与核密度估计法结合,实证分析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联系网络结构、中心节点、网络密度及网络子群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整体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处于较低水平;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呈自下游向上游逐渐减弱的梯度发展态势;经济带包括4个区域性子群,小团体特征显著,子群间的互动较弱。因此,本文提出要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加快长江经济带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总体优化方向,并针对各区域提出区域性的优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建平  胡文海  傅妍芳  
基于长江经济带的高速铁路流数据,结合客流组织系数、社区挖掘和网络可视化等方法分析城市网络结构与空间格局,为城市网络研究提供新的视角。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城市网络结构表现出强烈的空间异质性,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显著,空间层级特征和廊道效应明显,强中心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缺乏强中心的支撑;(2)通过社区挖掘识别出7个城市集聚区,与城市群和行政区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耦合,不同地域系统内城市网络自成体系;(3)综合地理网络和拓扑网络,将各集聚区内部城市关联形态划分为单中心、双中心、多中心和低水平均衡4种格局,以多中心格局为主,7个城市集聚区网络化程度的不均衡性显著。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马博   周睿  
正确认识和研判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的变化特征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基于2002—2019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GS-SBM模型测度了长江经济带的科技创新效率,分别使用Malmquist指数、Dagum基尼系数以及Sigma收敛、Beta绝对(条件)收敛考察了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的演变、空间差距和收敛性。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及其上、中、下游地区科技创新效率整体上而言保持提升趋势,且存在较大空间差距,超变密度对总体差距的贡献最大;长江经济带及其上、中、下游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几乎不存在Sigma收敛和Beta绝对(条件)收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之后,科技创新效率提高得更加明显,并从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双重驱动转变为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科技创新效率的扩散状态更强。基于此,研究认为要科学辩证地看待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差距,发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在提升和平衡科技创新效率中的积极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圣云  宋雅宁  温湖炜  李晶  
基于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城市间的双向经济联系格局与城市网络得出:①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城际经济联系强度存在明显的方向性差异,上海、苏州、重庆、武汉等城市对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其他城市对其经济联系强度差异明显。②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强度总量较大,而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总量较小。长江经济带5个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格局很不平衡,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总量约占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总量的77%。③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城市网络密集程度整体不高,城市网络空间结构"西疏东密"。长江经济带城市之间以直接联系为主,但城市网络仍依赖一些关键城市作为联系"媒介",重庆、武汉和成都的中介功能尤为突出。④聚类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群84个城市可分为8个三级子群、4个二级子群,组成滇中黔中、成渝以及长江中下游3个城市小团体。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冯兴华  修春亮  钟业喜  李峥荣  
基于长江经济带内126个地级市间的铁路及公路客运班次数据,运用UCINET及ArcGis软件从网络密度、城市地位及网络层级三个方面对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网络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的铁路客运网络下的省域间密度呈现出距离衰减性特征,公路客运网络形成了东中部、西部两大板块相关联的格局;度数中心度高值集聚区分别显示出轴带指向性及城市群的空间组织结构特征,铁路中介中心度的高值集聚区分布相对均衡;多层级网络分别显示出城市群核心关联格局及其组织结构拓展、客运真空地带等细节。在"海陆统筹、双向开放"的格局下,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冯兴华  修春亮  钟业喜  李峥荣  
基于长江经济带内126个地级市间的铁路及公路客运班次数据,运用UCINET及ArcGis软件从网络密度、城市地位及网络层级三个方面对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网络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的铁路客运网络下的省域间密度呈现出距离衰减性特征,公路客运网络形成了东中部、西部两大板块相关联的格局;度数中心度高值集聚区分别显示出轴带指向性及城市群的空间组织结构特征,铁路中介中心度的高值集聚区分布相对均衡;多层级网络分别显示出城市群核心关联格局及其组织结构拓展、客运真空地带等细节。在"海陆统筹、双向开放"的格局下,应加大西部地区交通建设投资,确立西部纵向关联轴带,加强省际边缘山区的交通网络建设,提升贫困山区中心城市的对外联系水平。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邵汉华  周磊  
本文以国家高新区为创新发展依托,利用熵值法测度了2011—2015年长江经济创新驱动带29个高新区的综合创新能力,并将其作为创新"质量"应用于引力模型构建出空间关联矩阵。在此基础上,分别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固定效应模型对创新网络结构及效应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①高新区样本的创新能力普遍较低,且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稳步提升的时间演变趋势。②高新区之间创新动能的溢出效应明显,网络的稳定性缓慢减弱,创新关联程度具有较大提升空间。③长江经济创新驱动带呈现出显著的"核心-边缘"分布,长江下游地区的高新区成员处于网络的核心位置。④长江经济创新驱动带可划分为长三角、长三角附近、长江中游和长江上游四个创新板块,且第二板块向第一板块的溢出效应最为显著。⑤高新区成员在网络中地位的提升对自身综合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石林  侯景新  
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之一,在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城市、促进东中西地区互动合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该文以长江经济带"协调会"成员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引力模型测算出"协调会"各城市的外向功能量。根据各产业的外向服务业功能量及城市总外向功能量的大小,选取上海、南京、武汉、宁波、重庆、合肥六个城市,利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了城市总外向功能量对城市空间联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城市间的铁路客运次数与城市间的距离负相关,城市间的距离越远,铁路客运次数越少;具有较强外部功能量的城市对空间联系的影响显著;长江经济带各城市间人口规模与铁路客运次数呈正相关关系。根据研究结果,该文提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武晓静  杜德斌  肖刚  管明明  
以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作为空间观测单元,以专利申请量作为衡量各城市创新能力的指标,对长江经济带各城市2000~2014年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及演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从时空总体演变来看,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能力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区域差异,且呈现出由渐进式集聚向缓慢扩散的发展趋势。(2)从空间聚类分布来看,长江经济带创新能力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的长三角地区和中西部的省会城市地区。(3)从空间分布演变来看,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能力表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空间分布集聚态势增强,但在地理空间的差异上呈现出缩小的趋势,且不同集聚区在不同空间范围上都表现出一定的扩展与收缩态势。(4)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及创新基础设施的差异性,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能力呈现出不均衡的空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赵巧芝  张聪  崔和瑞  
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构建长江经济带地级城市间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2013—2018年空间关联网络的演变特征。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间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属于低密度、高效率、严格等级的网络类型;上游地区以成渝为典型代表的中心城市影响力明显提升,中游的武汉和长沙两个城市的中间传导角色不断强化,以上海为中心的下游城市群处于核心动力源地位;小群体分析结果显示,四个板块成员之间发生重组,2018年形成4个定位明确的小群体,分别为"双向溢出"板块"、净溢出"板块"、净受益"板块和"经纪人"板块。据此,从区域协同创新角度提出优化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技术创新网络结构的政策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陈颖  
城市绿色发展转型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城市绿色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科研投入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物质保障,因此在分析企业科研投入、技术创新和城市绿色发展之间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了企业科研投入、技术创新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过程和内在关系,研究发现:企业科研投入、技术创新对城市绿色发展均存在显著性影响,但在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其影响效果差异较大;不同类型和不同区域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效果差异较大,企业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影响效果显著,外观设计专利的驱动作用效果不显著;技术创新在企业科研投入和城市绿色发展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其间接影响效果占总效应的65.5%。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