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45)
- 2023(17295)
- 2022(14793)
- 2021(13876)
- 2020(11471)
- 2019(26344)
- 2018(26050)
- 2017(50101)
- 2016(26964)
- 2015(29919)
- 2014(29938)
- 2013(28816)
- 2012(26173)
- 2011(23405)
- 2010(23048)
- 2009(20800)
- 2008(19829)
- 2007(17179)
- 2006(14611)
- 2005(12275)
- 学科
- 济(103537)
- 经济(103421)
- 管理(80633)
- 业(74865)
- 企(63687)
- 企业(63687)
- 方法(48353)
- 数学(41822)
- 数学方法(41254)
- 中国(27209)
- 农(27171)
- 财(26149)
- 业经(23852)
- 地方(22919)
- 学(22844)
- 技术(21395)
- 制(19045)
- 理论(18958)
- 农业(18219)
- 贸(17428)
- 贸易(17417)
- 易(16886)
- 和(16872)
- 务(16661)
- 财务(16580)
- 环境(16574)
- 财务管理(16544)
- 企业财务(15653)
- 银(15610)
- 银行(15566)
- 机构
- 大学(368311)
- 学院(367979)
- 管理(149173)
- 济(142284)
- 经济(139162)
- 理学(130453)
- 理学院(129018)
- 管理学(126658)
- 管理学院(125977)
- 研究(117918)
- 中国(86622)
- 京(76978)
- 科学(74680)
- 财(64031)
- 所(57067)
- 农(56928)
- 业大(55288)
- 中心(54885)
- 江(52769)
- 研究所(52467)
- 财经(52206)
- 范(49527)
- 师范(49019)
- 经(47698)
- 北京(47560)
- 农业(44555)
- 院(43993)
- 州(42757)
- 经济学(42455)
- 技术(40405)
- 基金
- 项目(264073)
- 科学(209272)
- 研究(193648)
- 基金(191829)
- 家(167161)
- 国家(165792)
- 科学基金(143818)
- 社会(122161)
- 社会科(115681)
- 社会科学(115655)
- 省(104435)
- 基金项目(102263)
- 自然(94147)
- 自然科(92026)
- 自然科学(92005)
- 自然科学基金(90336)
- 教育(90141)
- 划(87723)
- 编号(79045)
- 资助(77487)
- 成果(62814)
- 重点(59017)
- 创(57908)
- 部(57771)
- 发(56057)
- 课题(54316)
- 创新(53518)
- 科研(50631)
- 国家社会(50149)
- 教育部(49792)
- 期刊
- 济(147792)
- 经济(147792)
- 研究(102036)
- 中国(69019)
- 学报(58234)
- 管理(54322)
- 科学(53564)
- 农(50469)
- 财(48374)
- 教育(45576)
- 大学(44589)
- 学学(41836)
- 农业(35217)
- 技术(33869)
- 融(27494)
- 金融(27494)
- 业经(25965)
- 财经(24478)
- 经济研究(23704)
- 经(20952)
- 图书(20225)
- 科技(19597)
- 问题(18879)
- 业(18041)
- 技术经济(17485)
- 版(17225)
- 理论(17014)
- 商业(16421)
- 资源(15956)
- 实践(15679)
共检索到5181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赵晓娟 崔宏达
专利交易是创新主体回收研发成本、形成创新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基于创新主体视角深入探讨专利交易差异及区域网络有利于不同创新主体制定差异化专利交易政策,从而加快实现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采用统计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以2018年中国专利许可与转让数据为研究对象,探讨各类创新主体专利交易差异与专利区域流动网络。研究发现:(1)不同类型创新主体专利交易特征不同,创新主体类型不同,相关专利特征也不同;(2)不同类型创新主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作用不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主要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企业和个人则对多地甚至全国技术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不同类型创新主体应整合内外部资源,通过合作研发扩大专利交易范围;政府应建立完善的专利交易评价体系和专利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研究结论有利于促进不同类型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化,为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颖 王怡 武博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创新的目的是获取超额利润,利润最大化是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机,总成本最低是企业竞争能力的具体体现。所以,企业在进行战略决策时一定会把利润最大化放在决策的首位,基于此,我们从研究探讨合作研发发展趋势发现未来研发必然会向研发企业化方向发展,引入了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一种组织形式——RJVs模式,这种模式以技术攻关为企业聚集的最初动力,通过研发创新促进产业链的横向和纵向扩张,呈星云形态驱动区域企业集聚地运转,促使区域创新主体进行整合,使得企业通过市场运作,自主投入,自主创新,实现企业研发创新带动产业经济发展,通过产业经济发展实现企业集聚并最终驱动区域经济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哲
大学与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组织层面的准备性因素、渗透性因素和基础性因素,以及组织间层面的制度性因素、非制度性因素和协同运筹性因素。专家咨询和问卷调查的研究结果表明,校企异质性组织之间的运行机制、协同模式、政策结构体系和管理体制等影响因素尤为重要。校企协同创新的深化途径在于增加制度供给密度,提高文化氛围浓度和提升动力机制效度。
关键词:
协同创新 影响因素 指标体系 概念模型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高月姣 吴和成
将经济发展水平引入变系数模型,讨论了经济发展影响下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三大主体创新要素的投入产出效应,然后根据当前中国30个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现阶段各主体要素的投入产出效应,最后进行地区差异比较。结果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R&D经费产出效应先增加后减少,科研机构R&D经费产出效应总体呈上升趋势,而企业R&D经费产出效应总体呈下降趋势;高校和科研机构R&D人员产出效应总体趋势表现为下降,而企业R&D人员产出效应呈上升趋势;现阶段中国各地区三大主体不同类型要素的投入产出效应差异明显。
关键词:
投入产出效应 变系数模型 创新主体 要素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瑜 菅利荣 刘勇
目前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两层皮"的问题较为严重,如何有效地进行产学研协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能力提升,已成为国内外高度关注的重点课题。利用系统科学与网络理论,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创新主体知识流动GERT网络的产学研协作模型,研究多知识流动传递参量之间相关参数的函数关系、运算法则、及确定方法等网络模型的解析算法,并指出通过对外生因素变量的集成系数的调整可以实现对知识流动的调控,同时分析了知识流动GERT网络组织机制,以求更好地为产学研协作研制复杂产品,进而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提供可供借鉴的理论与方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林 赵乾安
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组成要素,创新主体及其结构演进是创新战略研究的重要基石。将区域创新主体分为市场导向型和科学导向型两类,运用空间偏离份额分析模型(Spatial Shift-Share Model,SSSM)研究我国30年来各区域创新主体的结构、竞争力及其空间分布的演变趋势与特征,结果发现:以专利代表的创新产出主要依赖市场导向型创新主体;大多数区域的科学导向型创新主体由空间结构劣势转为空间结构优势;创新产出先发区域的知识溢出效果比较明显;两类创新主体空间结构与竞争力优劣势区域的演变趋势差异显著。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闫中晓 陈韬 吴祯
从多元主体(政府、企业、学研机构、其他市场主体)视角构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并基于2009—2020年中国省级层面数据,运用“熵权法+TOPSIS法+耦合度分析法”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发现,总体上,中国各省份创新能力的梯队分布呈金字塔形;空间分布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征,各区域间差异大,区域内部创新能力发展不均衡;从创新主体来看,区域创新系统的四大主体创新能力都呈上升趋势,呈现政府、学研机构、其他市场三大主体创新支撑能力强而企业创新参与能力弱的状态;从耦合状态来看,中国四大创新主体之间耦合度还比较低,而且企业与其他3类主体的耦合度也比较低。因此,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应推动以区域为单位建设创新高地,推动区域内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发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余以胜 赵浚吟 陈必坤 赵蓉英
文章首先概述了区域创新体系中知识流动的内涵与研究现状,指出创新主体才是知识流动中至关重要的部分。然后基于创新主体的角度,分析了主体之间知识流动的动因以及各主体在知识流动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从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表示以及信息传递这一信息链过程来详细探讨主体之间知识流动的过程。最后提出了影响主体之间知识流动的障碍因素。
关键词:
区域创新体系 创新主体 知识流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曦 刘鑫
近年来,发展基于科学的产业已成为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焦点。基于科学的产业具有开放式创新特点,产业创新主体致力于寻找合作伙伴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专利信息涵盖丰富的技术信息、法律信息及经济信息,是创新主体寻找合作伙伴并开展创新合作的重要资源,但鲜有学者运用专利信息研究基于科学的产业创新问题。构建基于科学的产业专利合作伙伴识别研究框架,以石墨烯这一典型的基于科学的产业为例,采用专利技术组合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行动者网络理论4个行动者转译环节出发,全面展现我国石墨烯产业中最具潜力的国内和跨国专利合作伙伴识别过程,以挖掘专利合作机会并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最后,从政府、高校、企业3个层面为我国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岩 李海波 陈铁 李星洲 高晓瑾
区域技术创新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手段,成为驱动区域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省域层面技术创新建设,本研究从创新研发投入、专利申请、创新平台和新产品及产值4个技术创新关键方面,选取我国沿海发达地区长三角的江苏、上海和浙江为对象开展比较研究,基于创新主体政府视角,总结其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共同之处,为我国其他省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技术创新体系 比较研究 对策建议 长三角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伟 戚安邦 杨玉武
在创新系统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从投入、执行、产出和应用四个方面,使用描述统计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30个省级区域2005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性程度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它体现在总体水平和结构两个方面。进一步通过回归分析发现,这种差异对区域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技术创新主体 区域差异 区域创新能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高月姣 吴和成
采用因子分析法获取创新主体变量,构建随机前沿模型考察了创新主体及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政府对创新效率的正向促进作用随时间先增大后减小,呈倒U型趋势;企业对区域创新效率有短期正向影响,长期效应不明显;高校科研机构仅在滞后一期和两期时对创新效率有微弱正向促进作用;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交互作用在短期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无显著影响,而长期影响显著;政府和企业的交互作用对创新效率始终无明显促进作用,政府和高校科研机构的交互作用对创新效率的提高则有阻碍作用。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乔永忠 邓思铭
以"中国专利奖"获奖专利为样本,以地区和创新主体类型为分类变量,在证实两变量间确实存在依赖性且创新主体类型与获奖专利运用实施情况显著相关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各地区获奖专利整体运用水平趋同,地区中获奖数量的多少并非影响专利运用实施的关键;东部地区高校获奖专利运用率最高;中部地区合作主体获奖专利运用率最高;西部地区企业和机关团体获奖专利运用率最高;东北地区个人和科研院所运用率最高。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凤朝 沈能
区域创新能力是造成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专利数据是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运用横截面分析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法分别对中国区域专利增长率在1985-2003年间的趋同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以发明专利表征的原始创新能力在地区间表现出明显的趋异特征;最后指出,中西部地区应通过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工程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创新 趋同 横截面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菁 周素萍
本文旨在研究企业之间知识转移和校企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博弈关系,并提出应努力提高各企业之间的合作收益,增加各合作主体之间的信任,并在校企合作中建议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以促成知识的转移,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区域创新 学习型区域 知识转移 博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