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97)
2023(16789)
2022(14525)
2021(13403)
2020(11176)
2019(25827)
2018(25399)
2017(49151)
2016(26148)
2015(29418)
2014(29540)
2013(29236)
2012(26848)
2011(24189)
2010(24038)
2009(22160)
2008(21352)
2007(18743)
2006(16593)
2005(14583)
作者
(74977)
(62879)
(62278)
(59581)
(40069)
(30098)
(28366)
(24570)
(23959)
(22189)
(21255)
(21179)
(19934)
(19707)
(19489)
(19165)
(18586)
(18204)
(17984)
(17874)
(15401)
(15297)
(15107)
(14450)
(14098)
(13881)
(13645)
(13425)
(12694)
(12062)
学科
(126185)
经济(126063)
管理(74383)
(69736)
(57214)
企业(57214)
方法(54010)
数学(46801)
数学方法(46223)
(30147)
中国(29053)
地方(28102)
(25670)
业经(25626)
(25364)
(24715)
贸易(24701)
(23946)
农业(20340)
理论(19183)
(18895)
环境(17561)
(17512)
(16489)
金融(16486)
地方经济(16028)
(15856)
技术(15828)
财务(15782)
财务管理(15747)
机构
大学(381101)
学院(378401)
(164314)
经济(161060)
管理(151273)
理学(131475)
理学院(130079)
管理学(127746)
研究(127608)
管理学院(127068)
中国(94156)
(79418)
科学(75939)
(71218)
(62605)
财经(58095)
中心(57461)
研究所(57031)
(56729)
(54443)
业大(54420)
(52922)
经济学(51033)
北京(49575)
(49171)
师范(48756)
(46453)
经济学院(45714)
农业(44159)
(43720)
基金
项目(258749)
科学(204433)
研究(189650)
基金(189328)
(163876)
国家(162582)
科学基金(140748)
社会(121521)
社会科(115266)
社会科学(115234)
(100425)
基金项目(100279)
自然(90979)
自然科(88865)
自然科学(88844)
自然科学基金(87227)
教育(86798)
(83424)
资助(78403)
编号(76512)
成果(60937)
(57593)
重点(57519)
(55428)
(53199)
课题(52025)
国家社会(50126)
教育部(50076)
创新(49713)
科研(49190)
期刊
(180703)
经济(180703)
研究(113215)
中国(68183)
学报(56519)
管理(56402)
(53216)
科学(53008)
(51115)
大学(43885)
学学(41567)
教育(36832)
农业(35439)
技术(34135)
(31944)
金融(31944)
经济研究(29397)
财经(29304)
业经(27671)
(25239)
问题(23898)
技术经济(19891)
(19542)
理论(18424)
(17841)
统计(17660)
图书(17448)
商业(17052)
现代(16782)
国际(16723)
共检索到5553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圣华  朴银哲  
本文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分析东北三省的劳动力市场变化。利用1978年~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估计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函数,之后利用计量分析结果估算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并与农村部门的生存水准进行比较,最后再估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分析结果表明,在东北三省当中吉林省接近刘易斯的转折点,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远没有到刘易斯的转折点。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曹斌  
二元经济理论是发展经济学中非常著名,也比较重要的理论。但这个经济理论是有缺陷的理论,这表现在其赖以建立的基础并不坚实,其分析的逻辑存在漏洞,其使用的概念极为含糊,以及这个理论很难被应用到实践中去。正是理论上的缺陷以及在发展中国家实践中的失败,最终使得这个理论退出了发展经济学的主流。试图对二元经济理论的这些缺陷进行探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熊婕  腾洋洋  
文章从刘易斯剩余劳动力理论出发,通过理论模型分析短期和长期异质型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同时通过实证检验1985~2008年中国不同学历的劳动力流动情况和收入差距的相关性,认为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对城乡差距缩小有显著的正面作用,但由于此群体在流动人口中所占比例小,并没有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对农村的外溢效应。提出通过提高技能型劳动力比例和缩短劳动力流动半径扩大人力资本对农村的外溢效应的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马晓河  杨祥雪  
刘易斯理论中劳动力流动的第二转折点隐含了以农业劳动力转移为牵引实现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最终破解城乡二元化格局实现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建设的基础逻辑。本文在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框架下,引入新古典生产函数,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释放实现农业发展进而达到第二转折点状态的路径,并根据现阶段国内产业间劳动生产效率差距较大的经济事实,在借鉴国际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刘易斯第二转折点的实现不但要优化农业劳动力规模和实现资本积累,更要加强农业生产中技术投入并制定有益于农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最终通过农业发展缩小农业和非农产业间的劳动生产效率差距,保证劳动者在城乡产业就业中能够等同地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一致的回报,完成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城乡统一劳动力大市场建设。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周燕  佟家栋  
"民工荒"和工资上涨现象引起较多关于"刘易斯拐点"的争议。本文从开放经济与二元经济关系的视角出发,指出中国的二元经济转型是城镇化、工业化和经济开放过程的并存。同时,中国的刘易斯拐点仍未到来,工资差距仍在行业和地区间存在,并吸引剩余劳动力向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而外部冲击、城镇化和工业化不匹配等现象的存在,是造成剩余劳动力与"民工荒"现象并存的主要原因。基于284个地级市宏观层面数据的实证分析支持上述结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陈华  柳思维  
经典的二元经济理论和模型为研究发展中国家城乡劳动力二元市场提供了分析基础和工具。基于Harris-Todaro模型的思想,可以建立一个更为简化的二元经济模型,使农民工进城、城市失业、城乡收入差距、社会不平等(基尼系数)等问题能够综合起来加以分析讨论。利用洛伦兹分析方法,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各种政策选择和政策效应都可以得到清楚的阐述,特别是可以清楚地揭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科学逻辑。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超  王春杨  
目前国内经济学界围绕"中国无限劳动力供给时代是否结束"展开了激烈争论,争论的实质主要体现在对"拐点"概念认识、证明及数据选择上的分歧。判断"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关键在于考察"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和"城镇内部工资是否趋同"两大因素。沿着这一思路,我国呈现出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城镇劳动力供给不足并存的特殊现象,这说明我国劳动力供给"刘易斯拐点"尚未到来,目前劳动力短缺现象主要是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作用的结果。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范广垠  王天营  
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模式给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路径,但是,这个发展路径是有条件的。从资源环境的视角,对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模式的条件进行了分析,提出应通过大力发展产业链环上的产业破解中国二元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资源环境制约问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毅  
本文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下构建了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模型,重新阐释了刘易斯二元经济增长理论的思想。本文分析表明,刘易斯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实际上是一个AK模型,这一点是以几何图示给出的刘易斯模型所无法揭示的。另外,劳动力无限供给所形成的微观机制上的AK类型的持续增长,也被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所忽略。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吴要武  
本文从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出发,推论“刘易斯转折点”到来后应该发生的社会经济现象,然后从非技术劳动者的工资变化、非正规就业规模变化等角度检验了这些推论。证据显示,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到来。我们应该调整教育结构,增加培训投入,提高职工的知识技能,以应对产业升级的需要。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肖卫  向国成  朱有志  
文章以中国经济出现刘易斯转折点与库兹涅茨假说的基本特征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逻辑起点,构建一个以结构理论和空间经济理论为基础的理论模型,分析二元经济转化过程中农民工在区域之间和产业部门之间的理性分流规律。文章认为农民工作为现代产业中最具流动性的劳动力,适时在区域之间和部门之间做出基于市场机制的理性选择,进行"二次流动",是当前"调结构、转方式"过程中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且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沈于  朱少非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中国已出现刘易斯拐点。经验研究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可能伴随产业结构升级。对此,一个经典的解释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攀升,产业间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从而诱发产业升级。在当代背景下,产业升级涉及产业链的不同环节,需要上下游企业相互协调与配合,绝非单一企业所能完成。基于此,本文建构了一个带中间品的两商品模型,引入了上下游厂商之间的"协调"这一因素,在一个更加贴近现实的背景下,说明了劳动力成本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动态关系,并据此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高丹桂  张志强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因揭示了资本形成的源泉而成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但因其忽略了二元结构转换中的土地、技术、制度安排等要素以及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国情而使其普适性大打折扣。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农村的劳动力和土地则同时向现代部门转移。据此,构建一个包含了土地要素流动的二元经济模型,可以得到两点重要的政策启示:第一,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市场来改变"三农"的窘况,而应该借助市场经济以外的力量(如惠农的制度供给)来协同解决"三农"问题;第二,现行土地制度强化了土地要素配置的二元结构,实质上提高了土地要素流向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何芸  
本研究在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的基础上,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06)的相关数据,分析了当前我国行业主、次劳动力市场的收入不平等状况。研究通过引入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即邓肯指数),对行业主、次劳动力市场进行了划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行业主、次劳动力市场中的收入结构、福利待遇以及工资与奖金的稳定性的考察,对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进行了检验。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王伟  姜世超  
近年来,民工荒从一种偶然态发展成为常态,种种迹象表明"刘易斯拐点"似乎已经来到中国。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山东经济发展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对于政府作出及时的应对措施,保持山东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通过对三个定性指标的分析得出了山东省并未到达明显的"刘易斯拐点"的结论,运用数据模型推导出了山东省到达"刘易斯拐点"的时间,并据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