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33)
- 2023(14608)
- 2022(12822)
- 2021(12106)
- 2020(10002)
- 2019(23484)
- 2018(23219)
- 2017(45195)
- 2016(24315)
- 2015(27334)
- 2014(27249)
- 2013(26549)
- 2012(24381)
- 2011(21662)
- 2010(21184)
- 2009(19007)
- 2008(18151)
- 2007(15269)
- 2006(13061)
- 2005(10985)
- 学科
- 济(97659)
- 经济(97556)
- 管理(67694)
- 业(63433)
- 企(52635)
- 企业(52635)
- 方法(46547)
- 数学(40399)
- 数学方法(39827)
- 农(26294)
- 财(23244)
- 中国(22959)
- 学(22883)
- 地方(21992)
- 业经(21261)
- 农业(17851)
- 理论(17013)
- 贸(16225)
- 贸易(16215)
- 易(15658)
- 和(15523)
- 环境(15394)
- 制(14983)
- 务(14854)
- 财务(14783)
- 财务管理(14755)
- 技术(14682)
- 企业财务(13908)
- 划(12994)
- 融(11957)
- 机构
- 大学(334710)
- 学院(332879)
- 管理(135541)
- 济(128734)
- 经济(125892)
- 理学(118828)
- 理学院(117502)
- 管理学(115213)
- 管理学院(114615)
- 研究(106945)
- 中国(78149)
- 京(71039)
- 科学(68612)
- 财(56872)
- 农(53139)
- 所(51873)
- 业大(51806)
- 中心(49859)
- 研究所(47904)
- 财经(47006)
- 江(46673)
- 范(45112)
- 师范(44713)
- 北京(44092)
- 经(42919)
- 农业(41550)
- 院(39949)
- 州(38620)
- 经济学(38582)
- 师范大学(36477)
- 基金
- 项目(240785)
- 科学(189316)
- 研究(174969)
- 基金(174881)
- 家(152587)
- 国家(151350)
- 科学基金(130772)
- 社会(109362)
- 社会科(103469)
- 社会科学(103443)
- 基金项目(94112)
- 省(93440)
- 自然(86810)
- 自然科(84712)
- 自然科学(84690)
- 自然科学基金(83114)
- 教育(80254)
- 划(79319)
- 编号(72000)
- 资助(71184)
- 成果(56393)
- 重点(53626)
- 部(52639)
- 发(50931)
- 创(49981)
- 课题(48555)
- 创新(46605)
- 科研(46282)
- 大学(45124)
- 教育部(45119)
- 期刊
- 济(134105)
- 经济(134105)
- 研究(91973)
- 中国(59753)
- 学报(53177)
- 科学(49792)
- 农(47269)
- 管理(46802)
- 财(42911)
- 大学(40485)
- 学学(38057)
- 教育(36069)
- 农业(33087)
- 技术(29486)
- 业经(22796)
- 融(22742)
- 金融(22742)
- 财经(21826)
- 经济研究(20584)
- 图书(18651)
- 经(18590)
- 问题(18196)
- 资源(17340)
- 业(16652)
- 科技(16254)
- 理论(15946)
- 版(15824)
- 技术经济(15259)
- 实践(14795)
- 践(14795)
共检索到4651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田义超 任志远
在GIS和分形理论的指导下,将延安市宝塔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分类,得到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类图,并在分类的基础上,对宝塔区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形维数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1)宝塔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风貌是以林地为基质,以草地、园地、居工、未利用地为斑块镶嵌结构,并且以水体和道路为线状廊道的景观结构模式。(2)宝塔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维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水体、道路、草地、林地、耕地、园地、未利用地,居工;而稳定性指数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水体、道路、居工、未利用地、园地、耕地、林地,草地。(3)宝塔区土地利用的各种景观指数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与干扰,如植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魏宏安 王介勇
选择延安市作为研究区,以丘陵沟壑区沟道为基本单元,分析沟道土地整治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从沟道自然条件、用地现状和整治迫切度3个方面,构建沟道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在ArcGIS软件平台支持下,采用熵权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并计算了延安市沟道土地整治适宜性分值。根据评价结果,将土地适宜程度划分为4个等级,分析了各适宜等级沟道土地开发利用状况及其适宜性特征,提出了有效推进沟道土地整治、保障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常庆瑞 孟庆香 刘京 齐雁冰
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延安市土地降水生产潜力6312kg/hm2,现实生产力1899kg/hm2,人均粮食占有量306kg,仅达到我国规定的最低消费水平。按照国内外中高消费水平计算,现有人口已严重超载。认为当前增加粮食作物产量,提高土地人口承载力应该采取的措施是: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培肥土壤;调整作物结构和布局,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积极采取蓄水保墒耕作技术,合理施肥,发展集流农业和节水灌溉技术。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林林 路春燕
以延安市安塞县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相关统计方法对安塞县土地利用景观结构特征、聚落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进行量化分析,并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聚落空间分布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林地、草地与耕地是安塞县土地利用的主要景观类型,聚落景观仅占总面积的0.92%,聚落斑块较小且连通性较差,形状较为规整;聚落空间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位于该县海拔较低,地势平缓的中东部沟谷地区;聚落斑块面积随高程、坡度和坡向变化呈偏正态或正态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聚落空间分布受自然条件限制沿河流与道路集聚分布的趋势明显。
[期刊] 财会通讯(理财版)
[作者]
孟菊香 艾岚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佳 郭静 刘科伟
延安是我国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川道城市。多年来,城市交通条件的每一次突破性改善都导致城市用地扩展冲破瓶颈,并使城市结构和形态产生新的变化。基于此,本文分别从城市形态、功能结构、土地开发三个方面分析了交通条件变化对延安市用地布局的影响,提出了"有限扩张、组团集中;点轴带动、多级联动;疏密有序、适度开发"的用地布局策略,以期为今后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交通 城市用地布局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希彪
根据土地利用详查变更资料中二级分类的用地面积和比例,采用景观生态学结构定量分析方法,以泾河中上游流域的陇东地区为例,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地域分异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此方法能够很好地揭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地域分异,其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区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地域结构的差异;②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区域变化呈以下规律: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性和土地利用组合类型数由塬区→沟壑区→丘陵区、城镇近郊→远郊依次递减,土地利用结构的集中度则刚好相反,土地利用的组合类型与区域的经济活动特点相关等;③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区域差异主要受地理位置、地貌状况、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区域分异 黄土高原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金华 李纪伟 梁晶晶
研究目的:通过对区域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关系研究,发现之间规律并揭示土地利用问题,以指导今后区域土地科学利用。研究方法:基于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别采用改进后刘纪远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和综合指数法评价延安市土地利用程度和效益,再采用容量耦合模型和动态耦合模型研究两者之间关系。研究结果:延安市土地利用程度和效益组成的土地复合系统正处在由协调发展向极限发展的过度时期,未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研究结论:(1)土地利用评价已不能仅从土地利用程度或效益单方面入手,而应当从土地利用系统角度去考虑。采用土地利用程度和效益相结合的方法,是一种较好的评价人类利用土地恰当与否的方法。(2)应针对...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宋乃平 王磊 刘艳华 陶燕格 马忠玉
为了检验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对案例区域———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有关政府部门和典型村的农户进行了调查。考察了退耕还林草实施的目标、过程、方式、进度安排,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各部门的政策建议,收集了面上资料;座谈访问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退耕还林草工程参与情况、农地地块退耕前后的利用和投入产出状况、家庭各业生产情况等。将调查得到的各种数据输入到Excel软件中,利用统计功能和函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原州区退耕对象的瞄准精度不高,退耕的陡坡地尚不及退耕地总面积的50%;退耕还林提高了林地在土地利用结构中的比重,而草地比重却变化不大;退耕还林草后农户减少了低价值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增...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军 傅伯杰 邱扬 陈利顶
论文根据连续两年土壤水分的定点和观测数据,对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结构与土壤水分的时空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欠水年,土地利用间土壤水分的差异显著,而在丰水年,土地利用间土壤水分的差异不显著;②在丰水年,土壤水分的年内变化只有灌木地为消耗型,间作地、果园、林地、草地、撂荒地和农地等6种土地利用类型为平衡型或增长型,欠水年所有土地利用均为消耗型;③从丰水年到欠水年,土壤水分的剖面结构类型降低型向波动型转化,波动型向增长型转化;④单一土地利用结构的土壤水分从坡顶到坡脚具有增长的趋势,而土地利用结构复杂的土壤水分沿坡面分布复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樊雷 郝仕龙
以宁夏固原市上黄试区为例,基于土地的属性特征,构建了土地自然属性及社会属性指数,探讨了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82年,上黄试区土地自然属性相对较低而社会属性相对较高,土地利用行为特点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广度开发求得生存与发展,土地利用效益差,人地关系紧张;1982—2000年,在科技因素的引导下,土地的自然属性增强,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土地利用效益明显提升,人地关系缓和;2000—2010年,在政策因素的影响下,土地自然属性继续提升,土地利用效益进一步提高,人地关系和谐。整个研究期内,在科技和政策因素的驱动下,人地关系不断协调发展,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不断提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樊雷 郝仕龙
以宁夏固原市上黄试区为例,基于土地的属性特征,构建了土地自然属性及社会属性指数,探讨了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82年,上黄试区土地自然属性相对较低而社会属性相对较高,土地利用行为特点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广度开发求得生存与发展,土地利用效益差,人地关系紧张;1982—2000年,在科技因素的引导下,土地的自然属性增强,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土地利用效益明显提升,人地关系缓和;2000—2010年,在政策因素的影响下,土地自然属性继续提升,土地利用效益进一步提高,人地关系和谐。整个研究期内,在科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蔡国军 杨磊 柴春山 莫保儒
【目的】为了更好地利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的土地资源,促进该区域植被恢复,提高生物多样性,使区域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方法】以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龙滩流域的植被为研究对象,对该流域11种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2种农地、自然荒草地、人工牧草地、撂荒草地、灌木林地、5种乔木林地)的植被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流域内共调查到种子植物56科166属254种,其中裸子植物门3科7属13种,占流域总科、总属、总种的5.36%、4.22%、5.12%;被子植物门53科159属241种,占流域总科、总属、总种的94.64%、98.78%、94.88%。在被子植物门中,双子叶植物纲有50科134属205种,单子叶植物纲有3科25属36种,两纲物种分别占流域总种数的80.71%和14.17%,占该门物种总种数的85.06%和14.9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植被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表现为农地物种丰富度低,人工牧草地、撂荒草地和灌木柠条林地居中,乔木林地(山杏、山毛桃、油松、侧柏、青杨)和天然荒草地高;物种多样性表现为马铃薯农地的物种多样性低,覆膜农地、人工牧草地、撂荒草地及灌木柠条林地居中,自然荒草地和乔木林地比较高;物种均匀度表现为农地、撂荒草地、人工牧草地及灌木柠条林地的均匀度高,自然荒草地居中,乔木林地低。【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演替恢复时间差异是产生植被多样性差异的基础,也是该区域植被恢复和物种多样性保护需要考虑的重要要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崔步礼 李小雁 姜广辉 张思毅 黄央奎
研究地形对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对探讨不同地貌部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青海湖流域为例,对比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投影面积与地表真实面积的差异,并从地形(高程、坡度、坡向)角度分析了流域内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流域投影面积与地表真实面积相差754.79 km2。耕地、居民地、水域、沙地主要分布在3 500 m以下,且坡度小于2°的平地上,耕地和居民地多分布在南坡和西南坡上;林地主要分布在3 500~4 000 m且坡度多在6~25°的缓地和斜坡上,各坡向分布较均匀;草地主要分布在4 500 m以下且坡度小于25°的坡地上;沼泽多分布在3 5...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志红 崔卫国 文倩
利用1993年和2003年遥感影像资料,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湖南省醴陵市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特点.结果显示:1)1993—2003年醴陵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不大,土地利用类型均以林地和水田为主,二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0%以上;其次是城乡建设用地,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左右,其他用地面积都在5%以下.2)土地利用变化以水田、旱地、园地、未利用地的减少和城乡建设用地、林地、水域的增加为主要特征,其中变化量最大的是水田,10年中减少了1 780.62 hm2,其次是林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减少最快的是旱地,年平均减少75.4 hm2,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最快,年平均增加136.0 hm2.
关键词:
中南丘陵区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醴陵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