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93)
2023(12049)
2022(10300)
2021(9671)
2020(7973)
2019(18264)
2018(17859)
2017(34425)
2016(18171)
2015(20055)
2014(19525)
2013(18915)
2012(17245)
2011(15341)
2010(14693)
2009(12930)
2008(12143)
2007(9850)
2006(8241)
2005(6875)
作者
(48228)
(40771)
(40314)
(38380)
(25776)
(19805)
(18196)
(15896)
(15842)
(14364)
(14053)
(13772)
(12906)
(12716)
(12391)
(12224)
(11948)
(11830)
(11778)
(11667)
(9779)
(9700)
(9683)
(9566)
(9123)
(9054)
(8795)
(8409)
(7979)
(7901)
学科
(78350)
经济(78274)
管理(48777)
(44502)
(36068)
企业(36068)
方法(35081)
数学(30920)
数学方法(30503)
地方(20927)
(20106)
(17686)
(17290)
中国(17239)
业经(15860)
农业(13968)
环境(12304)
理论(11902)
(11549)
(11289)
贸易(11284)
地方经济(11159)
(10797)
(10751)
(10651)
财务(10617)
财务管理(10600)
技术(10371)
土地(10337)
企业财务(10013)
机构
大学(243730)
学院(243547)
管理(98263)
(98236)
经济(96278)
理学(86695)
理学院(85641)
管理学(84017)
管理学院(83564)
研究(78252)
中国(58394)
(50364)
科学(49616)
(43090)
(38860)
中心(38131)
(37353)
(36739)
业大(36370)
财经(35854)
研究所(34190)
(34121)
师范(33780)
(32821)
经济学(30632)
(30130)
北京(29415)
农业(29268)
师范大学(27903)
(27867)
基金
项目(181906)
科学(146635)
基金(135484)
研究(131511)
(118616)
国家(117712)
科学基金(103148)
社会(85919)
社会科(81445)
社会科学(81425)
基金项目(73537)
(71100)
自然(68226)
自然科(66621)
自然科学(66609)
自然科学基金(65403)
(60091)
教育(60000)
资助(52847)
编号(52473)
重点(41512)
(40279)
成果(39786)
(39741)
(38239)
国家社会(36215)
创新(35837)
科研(35530)
课题(35181)
教育部(34598)
期刊
(99197)
经济(99197)
研究(63736)
中国(42850)
科学(36156)
学报(35876)
管理(33227)
(32932)
(31420)
大学(27654)
学学(26181)
教育(22228)
农业(21715)
技术(20998)
财经(16841)
业经(16646)
(16373)
金融(16373)
资源(15875)
经济研究(15052)
(14452)
问题(13798)
(11645)
图书(11378)
(11251)
科技(11054)
(10999)
技术经济(10706)
现代(10543)
理论(10361)
共检索到3347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谢花林  李秀彬  
为增进对土地利用空间行为变化的理解,以分形理论为指导,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建立了东江源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运用分形模型和提取数据对江西东江源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获得了1985年和2000年两个时期各个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形维数和不稳定性指数,并且参照了常用的景观指数,包括斑块密度指数、景观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和景观类型分离度指数,对土地利用空间行为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景观斑块破碎度指数由0.945变为0.936,呈下降趋势;其他林地和有林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稳定性呈上升趋势,而高覆盖度草地、水域、灌木林地、旱地、水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稳定性明显降低,说明近期应当...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任斐鹏  江源  熊兴  董满宇  王博  
根据1990年、2000年和2009年3期LandsatTM/ETM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工具、变化指数对比分析等技术和方法,对东江流域1990年-2009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1990年以来,东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表现为城市化过程显著、非城镇用地结构变化明显,以及林地和灌草地大为减少的总体特征;②流域的上游、中游、下游三个区域在1990年-2000年和2000年-2009年两个时段,城镇用地增加量表现出相同的空间分异特征,而年增长率却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非城镇用地的转化在3个区域差异明显,自然植被退缩的程度表现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金桃  安艳玲  苏孝良  吴起鑫  张聪  段少琼  
以清水江流域为研究区,综合应用3S技术,基于遥感影像数据,提取研究区2002年及2013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基于研究区DEM数据,提取流域高程、坡度、坡向及坡位数据;通过土地利用与地形的叠加分析,获得属性数据库,采用分布指数分析了清水江流域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的地形特征分异。研究结果表明:清水江流域各地类在不同地形等级下分布特征明显;在2002~2013年间,各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不同,高程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较大,除个别地类外,坡度、坡向及坡位对土地利用变化均有一定的影响;流域内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有待延续及加强;在高程为750~1500 m、坡度范围为<15°、缓坡区域各地类竞争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庄建琦  葛永刚  
全球变化引起了一系列环境效应,土壤侵蚀是全球变化最为敏感环境效应之一。选择生态极其脆弱区小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影像和雨量站点获取3期土地利用和降雨变化信息,结合区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模型)对该区域土壤侵蚀对土地利用和降雨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降雨量在1981~1990年为降雨量较小年份,1991~2000年为降雨量较大时间段,2001~2005年降雨量开始急剧减少;(2)1987、1995和2005年的平均侵蚀量分别为:70.58、80.08和79.81t/(hm2.a),中度侵蚀以上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29.92%、33.83%和33.18...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万荣荣  杨桂山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分析了太湖流域198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5年间太湖流域耕地、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水域呈增加趋势,其中耕地面积的减少和建设用地的增加十分显著;主要转移方向包括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林地向草地转移、未利用地向林地转移、水田向水域转移等;各类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耕地与建设用地的强烈变化尤为明显地表现在城市与交通线的周围;人口的急剧增长、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农业结构的调整是近15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汤怀志  吴克宁  黄勤  许研  
土地利用发展具有阶段性,在不同时期具有差异性,同时土地是人类活动的载体,其集约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与土地利用发展特征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基于土地利用系统自发展规律,是进行土地集约变化分析研究的有效途径。运用Logis-tic模型研究土地集约利用发展的一般规律,按其特征划分为"自然利用期—粗放利用期—集约利用期—过度集约期"四个阶段,其体现出来的经济社会现象特征,可以作为评价因素,定性判断区域土地利用集约阶段,定量分析影响其水平提高的具体原因。江西省高安市的实证研究表明,高安市土地资源处于由粗放向集约利用转变时期,总体水平高于全国和江西省平均水平,主要不足在于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刁二龙  曹广超  袁杰  程梦园  何启欣  高斯远  程国  童珊  
【目的】以香日德—柴达木河流域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组成及分形维数特征。【方法】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并进一步分析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结果】①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少趋势,容重和pH变化规律与有机质相反,土壤颗粒组成均以粉粒、砂粒为主,粘粒含量较低;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大小为:乔木林地(1.91)<灌木林地(1.94)<草地(2.06)<耕地(2.13),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③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粘粒和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和有机质关系不显著。【结论】研究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较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颗粒组成呈显著相关性,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土壤质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苏  张永勇  窦明  花瑞祥  周宇建  
土地利用变化的径流效应是水循环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长江流域是中国最大的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径流效应分析是研究该流域径流演变、水旱灾害的基础。本文利用1980、1990、1995、2000、2005年五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计算土地利用动态度、交换变量等指标,评价了长江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识别关键变化区域及其变化原因。在此基础上,利用SCS模型的降水—径流方程,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径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980-2005年时期,长江流域土地转移活跃程度在第一(1980-1990年)和第四(2001-2005年)时期内明显高于1991-1995年和1996-2000年,中上游四川及其北部地区的活跃程度最大。1980-2005年期间水田、旱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变化幅度都在8%以内。但受不同时期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因素影响,耕地(水田和旱地)和林地、草地呈现相反的变化,而水域、未利用地和城镇用地相对变化较大;其中快速的城镇化导致城镇用地增幅最高,可达196.58%。土地利用变化直接导致流域的平均径流系数变大,变幅从-0.67%到0.80%,平均增幅0.05%,变化最显著的地区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长三角一带。径流系数的增加导致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苏  张永勇  窦明  花瑞祥  周宇建  
土地利用变化的径流效应是水循环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长江流域是中国最大的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径流效应分析是研究该流域径流演变、水旱灾害的基础。本文利用1980、1990、1995、2000、2005年五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计算土地利用动态度、交换变量等指标,评价了长江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识别关键变化区域及其变化原因。在此基础上,利用SCS模型的降水—径流方程,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径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980-2005年时期,长江流域土地转移活跃程度在第一(1980-1990年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海燕  李闽  
研究目的:对江苏省13个市市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分析其区域变化规律,为宏观指导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切实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回归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1)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阶梯差异,从南向北逐步降低;(2)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最重要的外部因素,苏南经济发达地区集约利用水平远远高于苏北地区。研究结论:通过运用地价杠杆、规划引导、区域合作、奖惩机制等手段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兴  周生路  吴绍华  王晓瑞  林晨  周华  
土地细碎化是与土地规模经营理念相背离的一种土地形态,细碎化的土地经营模式会造成土地利用效率下降、粮食减产以及景观美观度降低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土地细碎化程度的衡量多通过细碎度表征,但尚无统一标准,且主要针对农用地。以江苏东海县为例,首先结合景观指数与主成分分析,分别计算耕地、基础设施用地、居民点用地以及生态用地的细碎度,再通过系统聚类,分析不同地类细碎度组合的地域分异特征。结果显示:不同用地类型的细碎度是自然、社会经济的综合影响结果,耕地细碎度与居民点细碎度有着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生态用地细碎度有着较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基础设施用地细碎度和居民点细碎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与生态用地细碎度存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邓祥征  刘彦随  赵涛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显著表现形式,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三期Landsat TM图像的解译成果,分析了安康市198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结构特征及其空间差异格局。研究表明,近15年来,安康市土地利用转移量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之间,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转移趋势不明显。三个时段内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净变化量差异比较明显。1985-1995年。耕地变化以转人为主,其中由草地转入的比重最大,占耕地总转人量的96.02%。1995-2000年,耕地以大量转出为主,共有1 503.21 hm2的耕地转为其它用地,其中转向林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兴修  杨桂山  
利用1985、1995和2000年的TM数据及水质资料,运用GIS和水质指数法研究西苕溪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水环境效应。结果表明:流域内耕地不断减少,建设用地持续扩大,林地前期减少后期缓慢增加;林地和耕地是流域内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二者面积之和占流域面积的比例在三个时段均在92%以上;空间集中性及斑块碎化是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表现,建设用地斑块数量增多且斑块面积明显增大,耕地面积减少但斑块数量增多。研究时段内流域水质在时间上呈逐步恶化趋势,在空间上则表现为自上游至下游逐渐下降,其中,1996~2000年,研究河段内水质指数下降幅度达30%左右;只治理点污染源仅使水质指数增加6.5...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珂  赵耀龙  付迎春  张洪  
在遥感与G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滇池流域从1974年-2008年近35年间时间序列上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监测流域整体景观与分地类的分形维动态,试图从分形视角为滇池流域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协调高原湖滨城市发展和湖泊生态系统保护。结果表明:①流域内各地类的形态呈现分形维特征,分形维数从植被覆盖类型(荒草地、农用地和林地)到裸地与建成区、水体依次减小;②近35年来滇池流域景观的整体分形维数持续上升,逐渐接近于临界值1.50,其结构稳定度持续下降,趋于随机运动的不稳定状态;③农用地与建成区的分形维数均呈"逐渐提高后稍有降低"的变化趋势,荒草地分形维数的变化趋势则相反,林地的分形维数总体呈上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曾群  喻光明  杨珊  胡利梅  
结合1995/2000年Landsat TM影像数据及1∶10000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数据与相关资料,研究了汉江流域中下游(湖北省境内)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的土地利用强度大,1995年与2000年的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分别为260.025和260.526,说明该区土地利用开发的强度有增大的趋势;(2)从土地利用双向动态变化率来看,该区未利用地(变化率为4.391)正在被加速开发,草地(2.836)与水域(1.664)受干扰严重,这对汉江流域及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将产生深刻的影响;(3)由于总面积较大,变化面积最大的耕地及林地土地利用双向动态变化率分别为0.424和0.344,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