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62)
- 2023(17433)
- 2022(15002)
- 2021(14054)
- 2020(11549)
- 2019(26814)
- 2018(26547)
- 2017(51091)
- 2016(27429)
- 2015(30946)
- 2014(30647)
- 2013(30048)
- 2012(27610)
- 2011(24632)
- 2010(24465)
- 2009(22139)
- 2008(21295)
- 2007(18555)
- 2006(16274)
- 2005(13805)
- 学科
- 济(113052)
- 经济(112928)
- 业(76610)
- 管理(71767)
- 企(54757)
- 企业(54757)
- 农(52063)
- 方法(49589)
- 数学(43188)
- 数学方法(42584)
- 农业(34586)
- 业经(28585)
- 中国(27978)
- 地方(26175)
- 财(26116)
- 学(24570)
- 制(19624)
- 贸(18694)
- 贸易(18684)
- 易(18056)
- 理论(18015)
- 环境(17168)
- 技术(16624)
- 和(16421)
- 发(15861)
- 务(15299)
- 财务(15227)
- 财务管理(15196)
- 银(14826)
- 银行(14786)
- 机构
- 学院(382178)
- 大学(379968)
- 管理(151786)
- 济(150884)
- 经济(147598)
- 理学(132743)
- 理学院(131253)
- 管理学(128678)
- 管理学院(127997)
- 研究(126144)
- 中国(94323)
- 京(81158)
- 科学(80585)
- 农(76312)
- 财(66201)
- 业大(62846)
- 所(62012)
- 中心(59391)
- 农业(58433)
- 研究所(56954)
- 江(55408)
- 财经(53633)
- 范(52035)
- 师范(51596)
- 北京(50528)
- 经(49077)
- 院(46216)
- 州(45005)
- 经济学(44615)
- 师范大学(41757)
- 基金
- 项目(271495)
- 科学(213851)
- 研究(198396)
- 基金(197014)
- 家(171830)
- 国家(170372)
- 科学基金(147036)
- 社会(124961)
- 社会科(118039)
- 社会科学(118009)
- 省(106260)
- 基金项目(105986)
- 自然(96117)
- 自然科(93787)
- 自然科学(93763)
- 自然科学基金(92033)
- 教育(89730)
- 划(89095)
- 编号(82119)
- 资助(79367)
- 成果(64540)
- 重点(60694)
- 部(59219)
- 发(58627)
- 创(55984)
- 课题(55286)
- 创新(52222)
- 科研(52080)
- 国家社会(51309)
- 教育部(50346)
- 期刊
- 济(165763)
- 经济(165763)
- 研究(107579)
- 农(75813)
- 中国(70342)
- 学报(62196)
- 科学(57955)
- 农业(51750)
- 管理(50287)
- 财(48545)
- 大学(48222)
- 学学(45586)
- 教育(39980)
- 技术(32881)
- 业经(32744)
- 融(30973)
- 金融(30973)
- 财经(24543)
- 业(24373)
- 经济研究(23955)
- 问题(23405)
- 经(20897)
- 版(20254)
- 资源(19617)
- 图书(19213)
- 科技(18783)
- 理论(17669)
- 技术经济(17577)
- 现代(17094)
- 业大(17033)
共检索到5471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庄至凤 姜广辉 何新 曲衍波 张翠玉
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农村居民点空间特征,对二者的综合分析可更好地考察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特点。基于分形理论,在总体与部分两个层次上对2004—2012年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空间结构合理优化及空间形态稳定性提高相关对策。研究表明,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和形态分形特征显著。全区尺度上,聚集维数、关联维数随时间变化而减小,形态维数值持续增大,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呈聚集发展态势,空间结构自组织不断优化,但形状特征日趋复杂,稳定性降低;分乡镇尺度上,部分乡镇存在空间结构松散、关联性较弱等问题。未来需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居...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曹子剑 张凤荣 姜广辉 孟繁盈 金明丽
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2006年集体土地调查的数据为基础,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区域条件下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使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形成不同的地域特点,就内部结构多样性指数而言,半山区>平原区>山区,就集中性指数而言,山区>平原区>半山区。同时,各区域农村居民点内部不同用地类型的区位意义指数也在发生规律性变化:就宅基地而言,山区>平原区>半山区,就企业用地而言,半山区>山区>平原区,就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而言,半山区>山区>平原区,就空闲地而言,平原区>山区>半山区。今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从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统筹城乡发展,着力于合理安排城乡产业用地布局,并体现土地集约利用的方向;同时,还应根据区域特点的不同采取不同村镇规模控制标准,提出各自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调整模式与途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关小克 张凤荣 刘春兵 李乐 赵华甫
农村居民点的优化布局必须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按照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目标,针对不同类型进行分类调控,科学评价农村居民点的综合发展潜力是村庄量化分类的基础,也是协调推进村庄整治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利用2004年、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研究了平谷区2009年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2004年-2009年间居民点用地的变化情况。结合山区和平原区的不同发展条件,分别制定山区和平原区农村居民点的综合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的地理空间分析功能,对评价要素的空间叠加、计算,评价村庄的综合发展潜力。并将评价结果与城镇发展规划相结合,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区位条件,提出居民点用地调控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金明丽 张凤荣 孟媛 曹子剑
研究目的:研究山区农村居民点还耕的可行性。研究方法:依据研究区统计年鉴,利用ArcView和FRAGSTATS软件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特别是居民点用地分布特征和景观指数。根据研究区耕作半径和农户抽样调查问卷分析农户耕地种植意愿和效益。从景观生态和农户行为的角度探讨居民点整理成耕地的可行性。研究结论: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和农户行为的角度出发,山区农村居民点都不适宜整理成耕地;应该因地制宜地对农村居民点采用多样的开发利用方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泰峰 张凤荣 李灿 汪露
探讨了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内涵,从投入强度、使用强度、经济效益以及布局效应4个方面选取18个单项指标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存在区域差异性的前提下,采用层次分析法、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和多因素综合法分析评价北京市门头沟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区位因素以及规划战略定位是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投入强度的最重要因素,投入强度大的乡镇中企业用地、基础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偏高;邻近镇中心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使用强度大,使用强度最大的乡镇为研究区土地利用战略规划的次中心;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所带来的收入差距更明显。在布局效应方面农村居民点用地多样性指标差异最显著,近市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林孝松 徐州 余情
以重庆市巫山县为研究区,基于分形理论的聚集维数、关联维数和形态维数,从县域和乡镇两个尺度对2010、2015年巫山县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和形态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巫山县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和形态分形特征显著;县域尺度上,聚集维数、关联维数随时间变化而减小,形态维数值持续增大,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以巫峡镇为中心向四周衰减,凝聚态发展趋势明显,但空间形态愈加不规则,稳定性减弱;乡镇尺度上,一些乡镇农村居民空间结构不紧凑,相互关联程度有待提高。今后可通过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居民点空间相互作用,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强
对村庄的尊重体现了对农民权利的尊重。简单地批评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合理,简单地拿城市用地方式类比农村,是以“城市偏向”考虑农村问题的表现。在农村居民点调整中要注意协调好农民需求与城市需求之间的关系。通过适度调整解决农村居民点布局中存在的生存性、功能性、规模性、体制性、结构性等不合理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之一。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布局 新农村建设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娟锋 刘洪玉 虞晓芬
研究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方向。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归类分析法和GIS方法。研究结果:(1)最新数据表明北京市农村居民点总计有3803个行政村,总用地面积1141 km2,空间特征差异显著;(2)依照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范围边界和规划控制范围边界,可以将居民点区分为圈内居民点、环内居民点和环外居民点;(3)三类农村居民点存在显著的不同特点,整理方向不同。研究结论: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偏大,需要按照农村居民点的区位分布与特征采取差异化的整理模式,提升北京市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效率。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理 特征 北京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齐永华 张凤荣 吕昌河
农户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向和强度不仅反映了农户的经济行为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农业的发展方向。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2003年的116个农户调查问卷为基础,对大城市郊区农户生产要素投入特征及其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预期收益不同,农户在各产业的劳动力投入数量、质量、物质投入水平和组合结构具有很大差异。在劳动力质量和数量投入方面,根据建立的劳动力质量投入模型进行计算,平谷区农户劳动力质量投入水平非农产业要高于农业产业,经济作物要高于大田作物,具体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非农产业、其他经济作物、畜牧业、菜地、果园、大田作物,同时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在农业内部从大田作物向经济作物转移的趋势明显...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庆媛 张占录
目前,土地整理已经成为我国土地管理中的热门话题,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农村居民点整理则是农村土地整理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郊区———北京市顺义区为例,分析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目标、意义、主要形式以及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策略模式和运作模式。最后得出结论:在经济发达的平原型大城市郊区,市场运作模式是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可行模式———这是农村房地产开发的创新模式,也是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创新模式。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姜广辉 张凤荣 周丁扬 赵婷婷 谢志丹
农村居民点作为一个具有复合功能的用地载体,对其内部结构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与功能的演变规律。本文结合GIS技术使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区位条件下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特征演变的区位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的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发现,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特征具有区域差异性。在众多区位要素中,农村居民点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是刻画这种分异规律最为突出的,而由于北京市乡镇层次上交通道路完备程度分异性不强,因此距交通道路的距离的影响则并不太显著。随着区位条件逐渐外推,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的多样性指数逐渐降低,集中性指数则在增加;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使农村居民点用...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林坚 李尧
研究目的:综合自然、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等因素,分析北京市合理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空间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1)提出了分区、分模式、分设标准研究北京市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模式和方案;(2)提出了北京市实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的备选方案和推荐方案;(3)提出了推进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政策建议。研究结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其潜力的估计不能单纯套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等指标进行,而应密切结合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及规划布局等因素,采用“三分法”(分区、分模式、分设标准)分析来进行;针对北京市的研究表明,尽管2004—202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吉福
当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大都市为应对资源约束与生态环境破坏的双重压力以及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双重需要,必须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笔者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探讨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以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为切入点,构建科学合理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关小克 王秀丽 张凤荣 姜广辉 李乐
在城镇化进程中,协调好农村建设用地与地域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推动低效农村建设用地的有效整合,是土地整治工作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通过构建国土空间生态重要性评价体系,将门头沟区国土空间生态重要性划分为极重要(458.00km2)、重要(611.37km2)、一般(379.86km2))三个级别,以此作为识别门头沟区国土生态安全的健康底线。依据农村居民点综合发展程度评价体系,将门头沟区农村居民点发展程度划分为高发展程度(433.91hm2)、中发展程度(448.63hm2)、低发展程度(169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关小克 王秀丽 张凤荣 姜广辉 李乐
在城镇化进程中,协调好农村建设用地与地域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推动低效农村建设用地的有效整合,是土地整治工作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通过构建国土空间生态重要性评价体系,将门头沟区国土空间生态重要性划分为极重要(458.00km~2)、重要(611.37km~2)、一般(379.86km~2))三个级别,以此作为识别门头沟区国土生态安全的健康底线。依据农村居民点综合发展程度评价体系,将门头沟区农村居民点发展程度划分为高发展程度(433.91hm~2)、中发展程度(448.63hm~2)、低发展程度(169.51hm~2)三个级别。通过搭建互斥性组合矩阵,结合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居民点所处的生态重要性区间,将区域农村居民点归并为积极发展、限制发展、转型发展、退出利用四种类型,提出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的调控发展方向。最后,依据退出利用农村居民点的景观格局特征和空间邻接特征分析,提出山区废弃农村居民点的"精明退出"路径。研究结果有助于实现山区村庄的合理布局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促进山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