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64)
2023(12541)
2022(10655)
2021(9707)
2020(8248)
2019(18550)
2018(18268)
2017(36409)
2016(18590)
2015(20652)
2014(20269)
2013(20001)
2012(18288)
2011(16338)
2010(16327)
2009(15277)
2008(14113)
2007(12078)
2006(10732)
2005(9539)
作者
(49826)
(41914)
(41687)
(39588)
(26405)
(19708)
(19049)
(16283)
(15748)
(14546)
(14186)
(13894)
(13005)
(12915)
(12867)
(12439)
(12373)
(11962)
(11961)
(11879)
(10256)
(9913)
(9841)
(9563)
(9540)
(9410)
(8849)
(8742)
(8263)
(7956)
学科
(98968)
经济(98886)
管理(53733)
(49923)
方法(40116)
(39166)
企业(39166)
数学(36391)
数学方法(36022)
中国(23980)
(22401)
(20889)
地方(20747)
业经(18434)
(15792)
(15659)
贸易(15650)
(15214)
农业(15067)
(14958)
地方经济(13683)
环境(13425)
(13326)
银行(13314)
(12772)
(12706)
金融(12705)
(12315)
财务(12281)
财务管理(12255)
机构
学院(267225)
大学(265799)
(127368)
经济(125227)
管理(106535)
理学(92412)
理学院(91548)
管理学(90284)
管理学院(89769)
研究(86138)
中国(66115)
(57399)
(53120)
财经(46506)
科学(46448)
(42316)
经济学(41314)
(40119)
中心(39760)
经济学院(37174)
(37065)
研究所(36093)
财经大学(34671)
业大(33754)
(33685)
北京(32970)
(32554)
师范(32300)
(31193)
商学(29481)
基金
项目(176923)
科学(142001)
研究(133258)
基金(131628)
(112229)
国家(111356)
科学基金(97785)
社会(89597)
社会科(85188)
社会科学(85168)
基金项目(69696)
(67631)
教育(61081)
自然(60088)
自然科(58729)
自然科学(58716)
自然科学基金(57658)
(56210)
编号(53307)
资助(52917)
成果(41641)
(40633)
重点(39409)
(39403)
国家社会(38217)
(37271)
教育部(36140)
人文(35782)
课题(35328)
创新(34944)
期刊
(139915)
经济(139915)
研究(82266)
(43070)
中国(42050)
管理(40223)
科学(32129)
学报(31763)
(29888)
大学(26092)
(25051)
金融(25051)
学学(24933)
技术(24669)
经济研究(24660)
财经(23586)
业经(22004)
农业(20625)
教育(20586)
(20412)
问题(18818)
(15125)
技术经济(15073)
统计(14272)
商业(13558)
理论(13383)
(12761)
国际(12740)
现代(12097)
经济问题(11785)
共检索到3880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伟  陈仲常  
文章从分工提升效率的角度分析就业与产出间的关系,发现随着更多的劳动者参与社会大生产,分工更为细致,专业化水平更高,从而带来更高的产出水平。而且这个边际产出效应会先递增再递减。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我国的分工水平正处于边际产出递增阶段。如果十八大之后的改革措施能进一步降低交易费用,同时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等措施来扩大市场规模以吸纳更高程度的分工,我国的经济增长会迎来一个较长时间的大发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世锦  刘培林  何建武  
近期有学者提出全要素生产率在中国以往高速追赶过程中贡献很小,且低于相似阶段的东亚经济体的水平。本报告通过文献梳理、实证研究和国际比较,对中国生产率提升的历史贡献和未来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快速提升,对高速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考虑到进口中间投入品技术含量的提升,生产率提升的贡献将更加显著;近年来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确实呈现放缓趋势,这与成功追赶的经济体类似阶段的经验规律是相吻合的,但与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时的情形有着根本区别;今后中国生产率的提升,应由过去主要依靠技术追赶和要素跨部门流动,向更加注重原始性创新和部门内部竞争转变。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邓常春  邓莹  
过去二十年里,印度经济快速增长,引人瞩目。未来这一增长势头能否持续?本文从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和经济改革释放的制度红利等方面分析了未来十年印度经济增长拥有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笔者认为,伴随资本和劳动力的加大投入,特别是进一步经济改革所释放的制度红利,未来十年印度经济可望持续快速增长。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李迅雷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国内对未来经济走势争议较多的,集中在究竟是V型、U型或L型,或者再下台阶,即从目前的中高速增长变为中速增长(5%-6%)的判断上。放眼全球,过去十年主要经济体的名义GDP都出现过负增长,增速放缓也就不足为奇了。现阶段应考虑或担忧的是,中国经济会不会也出现负增长?在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的模式下,中国社会总债务水平不断攀升,高杠杆问题越来越严峻。在此情形下,要么力推改革以提高经济潜在增速,要么放弃GDP增长目标。如果能够换来改革的成功和企业全球竞争力的上升,经济负增长未必是坏事。放低经济增长目标,或许会退一步海阔天空。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分析应用"课题组  许宪春  彭志龙  刘起运  佟仁城  李善同  何建武  刘云中  许召元  
综合考虑未来国内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其变化,本文采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三种情景。结果显示"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可望接近8%左右,中长期内中国经济仍然具有较快增长的潜力;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风险在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较差,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能否发挥经济增长潜力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发展方式转变。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胡乃武  田子方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六个基本特征是阶段性增长、质量与效益型增长、创新驱动型增长、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型增长、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增长、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增长。本文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基础论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能够实现7%左右中高速增长的六个依据是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阶段、"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全面深化改革期,这些都为新常态下实现我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揭示了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的前景。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朱勇  
新增长理论是8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起来的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新的理论分支,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体系不需要借助外力推动就可以实现长期增长。根据各个新增长模型采用的基本假设条件的区别,可以将新增长理论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初期的新增长模型在完全竞争假设条件下说明...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立华  
基于新增长理论,构建了一个动态模型,分析了信任、分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复杂作用机理,指出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均衡状态:较高的社会诚信水平有利于分工以及分工的深化,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后者同样有利于信任水平的提高;相反,如果社会整体的信任水平不理想,则守信者会演变为失信者,从而产生信任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恶性循环";另外还存在一种中间状态的均衡结果,即信任水平和经济发展都处于静止状态。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解三明  
在进行模型预测时,要根据我国实际来确定今后20~30年的改革因素、后发优势、投资率变化和外资流入的规模及大小。同时考虑环境治理所占用GDP的份额,以及资本设备利用率和劳动力参与率,综合对未来20~30年的GDP进行预测。在今后13年中,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仍可保持8.0%左右。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善同  侯永志  刘云中  何建武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凸现期。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那么,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就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首先分析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和结构的特点,清楚地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经济增长将要或可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然后,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并明确确保良好前景实现的前提和条件,以规避经济增长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匡贤明  
本文从分工的角度,构建分工成本与分工收益的理论框架,分析公共服务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同时,构建各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与分工水平的模型,并通过相关性分析证实公共服务能够通过提高社会分工程度来促进经济增长。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出发,建议把投资重点放在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上,以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