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68)
- 2023(9206)
- 2022(7684)
- 2021(7316)
- 2020(5856)
- 2019(13398)
- 2018(12985)
- 2017(24809)
- 2016(13177)
- 2015(14508)
- 2014(13800)
- 2013(13200)
- 2012(11699)
- 2011(10079)
- 2010(9447)
- 2009(8209)
- 2008(7371)
- 2007(5908)
- 2006(4573)
- 2005(3362)
- 学科
- 济(48252)
- 经济(48214)
- 管理(34898)
- 业(33607)
- 企(27791)
- 企业(27791)
- 方法(26104)
- 数学(23944)
- 数学方法(23554)
- 农(13506)
- 财(12580)
- 中国(11775)
- 业经(10971)
- 学(9599)
- 农业(9187)
- 地方(8729)
- 务(8467)
- 财务(8433)
- 财务管理(8416)
- 贸(8220)
- 贸易(8214)
- 企业财务(8038)
- 易(8011)
- 制(7951)
- 技术(7905)
- 环境(7608)
- 理论(7005)
- 和(6884)
- 划(6567)
- 银(6403)
- 机构
- 学院(168636)
- 大学(166854)
- 管理(67997)
- 济(66495)
- 经济(65340)
- 理学(60514)
- 理学院(59937)
- 管理学(58665)
- 管理学院(58361)
- 研究(52896)
- 中国(38367)
- 科学(34450)
- 京(33594)
- 业大(29691)
- 农(29020)
- 财(28422)
- 中心(25931)
- 所(24897)
- 财经(24068)
- 研究所(23447)
- 江(23126)
- 农业(22418)
- 经(22274)
- 院(21346)
- 经济学(20732)
- 范(20385)
- 师范(20146)
- 北京(20119)
- 经济学院(18989)
- 经济管理(18628)
- 基金
- 项目(132895)
- 科学(105082)
- 基金(97450)
- 研究(94141)
- 家(87020)
- 国家(86360)
- 科学基金(74359)
- 社会(60089)
- 社会科(57065)
- 社会科学(57049)
- 省(52698)
- 基金项目(52016)
- 自然(49822)
- 自然科(48680)
- 自然科学(48668)
- 自然科学基金(47765)
- 划(44225)
- 教育(43789)
- 资助(38899)
- 编号(36867)
- 重点(30362)
- 部(28830)
- 创(28478)
- 发(28420)
- 成果(26824)
- 科研(26682)
- 创新(26663)
- 国家社会(25479)
- 课题(25152)
- 计划(25147)
共检索到2219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金池 严铭海 黄清麟 黄如楚 郑群瑞
[目的]研究半天然马尾松阔叶混交林各林层(包括全林和各亚层)的直径分布,揭示其直径分布特征,为其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依据。[方法]基于10块半天然马尾松阔叶混交林样地,采用最大受光面法划分林层,利用Shapiro-Wilk检验对各样地各林层直径分布进行正态性检验,利用峰度和偏度系数描述直径分布图形特征,采用三参数Weibull分布和Meyer负指数函数拟合各样地各林层直径分布,用卡方检验法检验拟合效果,并选择效果较好的函数拟合各样地直径分布图,分析林分直径分布特征。[结果]有5块样地的第Ⅰ亚层服从正态分布,但所有样地全林和第Ⅱ亚层的直径分布均呈反J形且不服从正态分布。所有样地全林和各亚层的偏度系数均为正值,有7块样地的全林峰度系数小于0,大多数样地全林的偏度系数及峰度系数绝对值介于第Ⅰ亚层和第Ⅱ亚层之间。Weibull分布函数对全林和第Ⅰ亚层的拟合效果较好,全林、第Ⅰ亚层、第Ⅱ亚层的卡方检验通过率分别为80%、100%、70%;Meyer负指数函数对第Ⅱ亚层的拟合效果较好,而对全林和第Ⅰ亚层的适应性较差,特别是第Ⅰ亚层的通过率仅为10%,但第Ⅱ亚层的通过率达100%。[结论]半天然马尾松阔叶混交林各林层的直径分布差异显著,第Ⅰ亚层倾向于正态分布,全林和第Ⅱ亚层的直径分布均呈反J形且都不服从正态分布;从第Ⅱ亚层到第Ⅰ亚层直径分布表现出由负指数分布向正态分布过渡的趋势。所有样地各林层的直径分布曲线均为右偏,大多数样地的全林直径分布曲线呈低峰态。Weibull分布函数对全林和第Ⅰ亚层的拟合效果较好,而Meyer负指数函数则适用于拟合第Ⅱ亚层直径分布。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金池 黄清麟 马志波 黄如楚 郑群瑞
【目的】揭示半天然马尾松阔叶混交林特别是其中天然更新阔叶林木的树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为该类型林分的经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福建省永安市岭头村半天然马尾松阔叶混交林中设置1块50 m×160 m样地,将样地划分为80个10 m×10 m样方,对样方乔木层和灌木层进行每木调查,在样地内设置128个2 m×2 m草本层小样方进行草本植物调查。采用最大受光面法将乔木层划分为第Ⅰ亚层(受光层)和第Ⅱ亚层(非受光层),运用重要值及常用生物多样性指标分析乔木层(包括第Ⅰ亚层和第Ⅱ亚层)和灌木层的树种组成与多样性。【结果】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47、109和56;乔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分别为293、053和026;乔木层密度为2 686株·hm-2,其中灌木树种仅有9种,密度为28株·hm-2,总重要值为158%;乔木层所有树种中,重要值排前5位的为马尾松(3787%)、杉木(1685%)、拟赤杨(1040%)、檫木(701%)和木荷(491%);最大受光面的高度为126 m;第Ⅰ亚层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分别为23、180、040和047,第Ⅰ亚层所有树种中,重要值排前5位的为马尾松(5549%)、拟赤杨(1338%)、檫木(1069%)、杉木(904%)和丝栗栲(200%);第Ⅱ亚层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分别为45、317、077和023,重要值排前5位的为杉木(3884%)、拟赤杨(1073%)、木荷(921%)、赛山梅(829%)和丝栗栲(426%);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分别为444、065和008,层内林木密度高达9 651株·hm-2,其中灌木树种的密度仅为3 143株·hm-2、重要值仅占2823%,层内所有树种中,重要值排前5位的为杉木(1547%)、赛山梅(1110%)、细枝柃(784%)、丝栗栲(575%)和拟赤杨(561%);草本层中草本植物株数占比为3790%。【结论】半天然马尾松阔叶混交林已形成多树种混交的复层异龄林结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均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人工马尾松是乔木层的优势种,天然更新的阔叶树以拟赤杨、檫木、木荷和赛山梅等为主,层内阔叶树的树种组成与多样性已接近相近年龄的人促阔叶林。第Ⅰ、Ⅱ亚层物种丰富度分别为23和45,第Ⅰ亚层中马尾松占据绝对优势,第Ⅱ亚层中杉木的重要值最大。灌木层内大多为乔木幼树,草本层中草本植物较少。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飞 陈永瑞
利用面积为21370m2的天然小流域,研究了人工马尾松阔叶混交林内K、P、Ca、Mg、Zn、Cu、Fe、Mn8种矿质元素1993~1995年间积累、留存、淋溶、归还、吸收等养分的迁移、循环过程。通过分析矿质元素伴随天然降雨的输入与地表径流的输出,得出该生态系统养分收支状况在总体上处于盈余状态;并且有较高的利用系数和循环系数等。
关键词:
小流域,马尾松阔叶林,矿质营养,循环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燕燕 樊后保 林德喜 苏兵强 刘春华 孙新
在马尾松Pinusmassoniana人工林下分别种植闽粤栲Castanopsisfissa,拉氏栲C.lamontii,苦槠C.sclerophylla,格氏栲C.kawakmii和青栲Cyclobalanopsismyrsinaefalia,形成针阔混交异龄林,对林分生物量的分析结果表明,5个混交群落的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259 882,200 875,221 745,221 652和245 941t·hm-2,马尾松纯林的总生物量为204 374t·hm-2。乔木层生物量中干材生物量最大,其次为根系、树枝和树叶。混交林中马尾松的粗根主要分布在0~20cm和60cm以下,而马尾松和阔叶树的细...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马尾松 混交林 生物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郭文福 蔡道雄 贾宏炎 温恒辉
对马尾松分别与红椎等3种阔叶树种及与杉木混交试验林的6年生和11年生林分生长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6年生林分,混交小区及纯林小区中马尾松的平均树高为4.6 4.9 m,平均胸径为6.0 7.4 cm,不同混交组合间差异不显著,但在马尾松×米老排混交组合中马尾松生长不良;11年生林分,不同处理对马尾松平均胸径和蓄积量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对照(马尾松纯林)的平均胸径和蓄积量最大,分别为12.6 cm和121.05 m3.hm-2;马尾松×米老排混交组合中马尾松的平均胸径和蓄积量最小,分别为8.7 cm和43.18 m3.hm-2。(2)11年生林分各树种平均树高顺次为:米老排(14.3 ...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文飞 樊后保
在2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套种1年生火力楠、闽粤栲、苦槠、格氏栲、青栲和拉氏栲幼苗,经过16年的培育后形成了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通过定位监测和取样分析,研究了马尾松林下栽植阔叶树对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影响,并以马尾松纯林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在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中,林木各组分氮含量表现为叶>枝>根>皮>干;混交林各土层的氮含量普遍高于纯林,尤其是表层土壤(0~20 cm);混交林生态系统氮的平均总储量为11 431.00 kg/(hm2.a),年平均存留量为51.24 kg/(hm2.a),年平均归还量为56.79 kg/(hm2.a),分别是纯林的1.15、1.93和2.65倍;混交林林木对氮元...
关键词:
马尾松 混交林 氮含量 氮储量 氮循环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沈海龙 王龙 林存学 丛健 杨文化 张鹏 张群 范少辉
以阔叶红松人工天然混交林为对象,以林下红松个体开敞度(K)为主要数量控制指标进行群落结构量化调整,研究调整后6年间上层阔叶树直径和树高生长及树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量化调整明显促进了保留阔叶树的直径生长和树高生长,各处理累计的定期生长量均高于对照,且随调整时期延长差异不断加大;K=1.5和K=2.0水平的年生长量与对照林分的差异基本都达到显著水平;量化调整改善了上层阔叶树树种组成,水曲柳、黄檗和胡桃楸等珍贵阔叶树种比例上升,白桦和山杨等先锋树种比例下降;量化调整使阔叶树物种丰富度增加,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加或差别不大,生态优势度降低或差别不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昌雄 陈平留 肖才生 林元泰
From the analysis and simulated study on the stand structures of present the multi\|stories mixed uneven\|aged Pinus massoniana planted forests in Fujian, the correlationships between stand diameter distribution structure,stand stock distribution structure, tree height and DBH were obtained. Sev...
关键词:
人工马尾松复层混交林 林分结构 合理经营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巢林 洪滔 林卓 刘艳艳 廖陈辉 林兴平 吴承祯
以中亚热带杉阔混交林固定样地的调查数据,用偏度、峰度和变动系数为指标研究了杉阔混交林直径株数分布特征,运用Normal分布、Lognormal分布、Weibull分布、Gamma分布、Logistic分布、负指数分布等6种概率密度函数对杉阔混交林林分的直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利用χ2检验法来检验6种概率分布的拟合效果。结果表明:杉阔混交林林分平均胸径为14.2 cm,在5.2~40 cm之间变动,径阶分布范围不大;林分直径分布曲线为左偏态,中小径阶林木株数居多数;林分直径主要分布在6~28 cm径阶,株数累积百分比高达90%以上;6种分布函数中,以Logisti c分布函数模拟杉阔混交林...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徐小牛 李宏开
本文从林木生长及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入手,对马尾松枫香混交林与马尾松纯林进行了长期定位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生长优势明显,有利于维持地力和形成稳定的人工林群落。与对照相比,12年生混交林蓄积量提高13.9%-72.5%: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52.3%,全氮量增加24.1%,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增加13.7%.25.2%和26.8%;改善了林内小气候条件,提高了林地土壤肥力和蓄水保水能力。混交林增加了马尾松针叶内叶绿素的积累,其日平均净光合速率为7.72mgCO2·dm-2·h-1,高于对照的20.8%。营造马尾松枫香混交林以带行状和星状混交为宜;补植枫香是改造马尾松低产林的有效措施。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娄明华 张会儒 雷相东 李春明 臧颢
【目的】考虑林木间的空间自相关,构建基于空间自相关的林木胸径-树高模型,为可持续经营天然混交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天然蒙古栎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选择适宜的线性化林木胸径-树高模型为基础模型(BM),应用3个同步自回归(SAR)模型即空间滞后模型(SLM)、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Durbin模型(SDM)研究该混交林的林木胸径-树高模型。同时,将Delaunay三角网(DT)矩阵、逆距离一次幂(ID1)、逆距离二次幂(ID2)、逆距离五次幂(ID5)、球状变异函数(SV)矩阵、高斯变异函数(GV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孙拥康 汤景明 王怡
【目的】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构建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树高-胸径模型,并对比分析不同分位数模型与传统非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与检验结果,以期提高模型预测精度,为混交林树高-胸径模型构建及科学经营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以湖北省林科院九峰试验林场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模型优选法确定出最优基础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树种哑变量和分位数回归方法,构建不同树种不同分位点的树高-胸径分位数回归模型,选取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确定系数(R2)、T检验对不同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选取的6个代表性非线性树高曲线模型中,Richard模型综合表现最好,确定为最优基础模型。2)除个别分位点外,分位数回归模型整体拟合结果和预测能力优于哑变量模型和基础模型;马尾松和青冈栎最优分位数回归模型分别为τ=0.5和τ=0.7时;相同立地条件下,青冈栎生长势高于马尾松。3)模型独立检验结果表明分位数回归模型在描述树高曲线分布范围、变化规律以及稳健性上优于哑变量模型和基础模型。【结论】分位数回归方法在模拟混交林树高-胸径关系上表现出了较好的预测效果,将其应用到混交林或天然林树高-胸径关系等的研究中是一个可行思路。鉴于研究样本数据还较有限,兼顾数据整体和个体关联性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孙拥康 汤景明 王怡
【目的】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构建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树高-胸径模型,并对比分析不同分位数模型与传统非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与检验结果,以期提高模型预测精度,为混交林树高-胸径模型构建及科学经营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以湖北省林科院九峰试验林场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模型优选法确定出最优基础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树种哑变量和分位数回归方法,构建不同树种不同分位点的树高-胸径分位数回归模型,选取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确定系数(R2)、T检验对不同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选取的6个代表性非线性树高曲线模型中,Richard模型综合表现最好,确定为最优基础模型。2)除个别分位点外,分位数回归模型整体拟合结果和预测能力优于哑变量模型和基础模型;马尾松和青冈栎最优分位数回归模型分别为τ=0.5和τ=0.7时;相同立地条件下,青冈栎生长势高于马尾松。3)模型独立检验结果表明分位数回归模型在描述树高曲线分布范围、变化规律以及稳健性上优于哑变量模型和基础模型。【结论】分位数回归方法在模拟混交林树高-胸径关系上表现出了较好的预测效果,将其应用到混交林或天然林树高-胸径关系等的研究中是一个可行思路。鉴于研究样本数据还较有限,兼顾数据整体和个体关联性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唐雪娅 徐明 文春玉 聂坤 杨雪 张健
【目的】细根在土壤养分、水分和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空间分布规律及变异特征对于表征不同生境中植物地下生长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黔中地区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林型细根性状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1)马尾松纯林与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细根性状具有显著差异(P <0.01),其中根组织密度、根长密度、根体积密度、根生物量密度均表现为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显著高于马尾松纯林;2)两种森林类型中各细根性状主要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且细根性状的变程大小基本上表现为:马尾松纯林>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3)普通Kriging插值细根性状的空间分布图表明,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细根空间分布较马尾松纯林空间异质性强,且高值区较多;4)不同土壤因子对细根性状各指标空间变异的影响存在差异;根长密度、根体积密度、根生物量密度的空间变异在马尾松纯林的主要解释因子为AK,而在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的主要解释因子则为TP和pH值。【结论】两种森林类型的细根性状指标及细根性状空间分布格局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差异反映了在混交林中根系获取资源的策略与竞争的优势,因此本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马尾松与阔叶树种的混交生态效益评估提供参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晓洁 张凯 肖迪 侯继华
为了探讨植物叶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功能群间叶功能性状的差异,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采集34种植物的叶片,选取叶厚度(leaf thickness,LT)、叶体积(leaf volume,LV)、叶干物质含量(leaf dry matter content,LDMC)、比叶面积(specifi c leaf area,SLA)、叶氮含量(leaf nitrogen concentration,LCN)、叶磷含量(leaf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LPC)和氮磷比(N∶P)7个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LT与其它功能性状之间不相关,LV只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