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48)
- 2023(15223)
- 2022(13315)
- 2021(12660)
- 2020(10584)
- 2019(24775)
- 2018(24321)
- 2017(46805)
- 2016(25010)
- 2015(28414)
- 2014(28041)
- 2013(27640)
- 2012(25285)
- 2011(22771)
- 2010(22369)
- 2009(20276)
- 2008(19283)
- 2007(16207)
- 2006(13904)
- 2005(12045)
- 学科
- 济(102604)
- 经济(102493)
- 管理(69230)
- 业(65340)
- 企(53529)
- 企业(53529)
- 方法(50558)
- 数学(44671)
- 数学方法(44133)
- 中国(28210)
- 农(26748)
- 财(25420)
- 贸(24697)
- 贸易(24689)
- 易(24173)
- 业经(21133)
- 学(19857)
- 地方(18060)
- 农业(17233)
- 制(16758)
- 和(15801)
- 理论(15736)
- 环境(15571)
- 融(15338)
- 金融(15336)
- 技术(15335)
- 务(15083)
- 财务(15013)
- 财务管理(14976)
- 银(14786)
- 机构
- 大学(350985)
- 学院(346615)
- 济(148245)
- 经济(145510)
- 管理(140967)
- 理学(123386)
- 理学院(122112)
- 管理学(120081)
- 管理学院(119467)
- 研究(116746)
- 中国(88280)
- 京(74064)
- 科学(69448)
- 财(64284)
- 所(56414)
- 中心(52876)
- 财经(52851)
- 研究所(51840)
- 农(51230)
- 业大(49899)
- 经(48582)
- 北京(46772)
- 江(46409)
- 经济学(45882)
- 范(44466)
- 师范(44078)
- 院(42863)
- 经济学院(41595)
- 农业(40183)
- 财经大学(39873)
- 基金
- 项目(244888)
- 科学(193957)
- 基金(181222)
- 研究(179720)
- 家(157440)
- 国家(156230)
- 科学基金(135140)
- 社会(115200)
- 社会科(109388)
- 社会科学(109360)
- 基金项目(95927)
- 省(91509)
- 自然(87454)
- 自然科(85479)
- 自然科学(85458)
- 自然科学基金(83930)
- 教育(82221)
- 划(78096)
- 资助(75160)
- 编号(72094)
- 成果(57322)
- 部(55541)
- 重点(54282)
- 发(51516)
- 创(50739)
- 课题(48499)
- 国家社会(48493)
- 教育部(48220)
- 创新(47414)
- 科研(47038)
- 期刊
- 济(149692)
- 经济(149692)
- 研究(101777)
- 中国(59374)
- 学报(51921)
- 管理(50069)
- 科学(49116)
- 财(46811)
- 农(45063)
- 大学(40445)
- 学学(37928)
- 教育(35129)
- 农业(32207)
- 技术(29894)
- 融(27389)
- 金融(27389)
- 经济研究(25446)
- 财经(25102)
- 业经(22897)
- 经(21490)
- 问题(20169)
- 贸(19894)
- 理论(18339)
- 国际(18073)
- 图书(17462)
- 业(17284)
- 实践(16694)
- 践(16694)
- 技术经济(16580)
- 世界(16249)
共检索到4951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胡昭玲 宋佳
本文从产品与产品内两个层面,通过研究出口价格的变化分析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总体看来,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还偏低,但"入世"以后有所改善,低技术产品的分工地位要高于中高技术产品。本文还对影响中国出口价格和分工地位的因素做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规模经济、研发投入、良好的融资条件和制度因素以及外商直接投资都能够促进分工地位提升,而在中、高技术行业,人力资源禀赋对出口价格和分工地位也有正向影响。
关键词:
出口价格 分工地位 影响因素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施炳展
在同一产品内部,出口产品价格高的国家处于国际分工高端;反之,处于低端。基于此,本文从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与世界价格比较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结论认为:中国出口产品绝大多数处于低端位置;随着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中国分工地位逐渐恶化;加入WTO促进出口增加的同时降低了中国分工地位,中国出口存在一定程度的"悲惨增长";相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而言,中国国际分工地位偏低,两者不匹配。
关键词:
产品内分工 价格 不匹配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雪
随着中国加工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不断遭到挑战,发展服务外包以助推中国经济,日益受到关注。作为国际外包的承接国,中国是否能够通过主动获得技术外溢效应来提高国际分工地位,关键是保证该理论的基本前提之一—人力资本的存量在现实中得到充分实现。基于此,本文分析通过提高服务外包水平以提升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路径。
关键词:
服务外包 人才短板 国际分工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钟熙维 陈小惠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其出口贸易总量不断上升,出口贸易结构也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是否得以提升却是一个仍存争议的问题。本文首先计算中国1996-2010年出口品的技术含量,在此基础上对其变化趋势进行深刻剖析,并对其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进行针对性的跨国比较,从更深层面上分析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进而指出中国在当今国际分工中的相对地位以及其自身的技术水平变迁路径。
关键词:
国际分工 技术含量 跨国比较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孟祺
随着出口规模的提升和出口结构的优化,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不断提升,但是在生产分割背景下考量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根据WTO-OECD的贸易数据库,比较分析了中国整体比较优势和基于贸易附加值的比较优势。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不断提升,但还是处于价值链低端,大部分行业的竞争力出现下降的趋势。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国际分工地位影响因素的模型,实证结果发现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和研发投入的增加对于提高一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苏庆义
合理地评估当前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是判断中国的出口优势与劣势以及提升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的重要依据。文章将出口技术复杂度和国内增加值率结合起来,构建了同时具有产品属性和增加值属性的国际分工地位新指标,并基于投入产出框架构建了理解国际分工地位差异的理论模型,进而对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进行了再评估。结果表明:(1)考虑服务业出口后,目前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处于最为落后的经济体行列,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分工地位普遍不高,发达经济体和资源丰富的经济体拥有较高的国际分工地位。(2)1995-2009年中国与美国、印度和巴西之间的分工地位差距有所扩大,与德国之间的分工地位差距比较稳定,而与日本之间的分工地位差距则...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金芳
国际分工日益呈现出超越国家边界和产业边界,向产品生产过程中技术密集程度分工深化的趋势。由于跨国公司不仅控制着遍及全球的分子公司,还通过分包合同影响着东道国地方制造商的活动,一国在特定产业的优势地位往往得益于该产业世界主要跨国公司在当地的集聚,传统的国际贸易指标已经无法真实反映一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真实分工地位。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依然是中国参与新一轮国际分工的优势所在,也是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基本动因,由此决定了中国在跨国公司内部化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中充当全球加工厂的现实地位。
关键词:
国际分工 跨国公司 中国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陈雯 黄浩溢 陈鸣
中国与发达国家建立密切贸易关系的同时存在被“低端锁定”的风险。本文基于2000—2014年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BACI数据库与全球价值链指标数据,探讨了目的地收入与中国出口企业国际分工地位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随着目的地收入提高,出口企业国际分工地位先升后降,呈倒U形关系,存在“低端锁定”效应。影响渠道分析显示“低端锁定”效应与贸易模式选择、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位置以及出口结构变动有关。异质性分析显示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与高研发密集企业的倒U形趋势最为明显。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黎峰
本文通过国际分工地位及贸易收益的理论分析及跨国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一国的行业贸易收益由该部门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决定,国际分工参与度及行业生产效率对贸易收益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国际分工地位,随着部门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两者的影响逐步增强。处于全球价值链下游的部门应加快提升其国际分工地位,同时着重加强中间品本地配套;而全球价值链上游的部门应进一步推动部门开放,同时加快提升行业生产效率,以获得更大的贸易收益。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于蕾
2006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五周年,入世过渡期即将结束。入世以来,中国通过广泛参与全球化生产获得经济发展的机遇,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新的发动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开放发展经验,国际地位逐渐提高,但同时也面临了更多的发展难题。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如何从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如何把握21世纪全球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利用集聚在中国的各种要素;如何在全球生产中培育中国的国家竞争要素,实现自主创新,这都要求我们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单纯依赖廉价劳动力低水平地参与全球生产的旧方式,在入世后过渡期中,实行多层次、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的新战略。
关键词:
WTO后过渡期 国际分工地位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金芳
自1978年启动改革开放进程以来,中国利用全球化机遇,集聚国际要素,融入世界生产体系,从一个基本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体发展成为世界商品贸易大国;从一个严重依赖于外部资金支持国内投资的资本吸收国发展成为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对外投资能力迅猛增长的国家。但是全球分工新趋势从三个方面加剧了目前我国国际分工地位提升中的矛盾,使得当前阶段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自主性、收益性和可持续性面临挑战。本文以开放30年来中国国际分工地位变化轨迹的分析入手,着重研究当前阶段中国在全球国际分工新格局中所处的矛盾地位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通过一系列主动性调整,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战略思路与政策取向。
关键词:
国际分工地位 开放升级 开放战略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于蕾 沈桂龙
缘起英美的“世界工厂”在经济全球化下已有了新的内涵,只有在国际分工中获得生产价值链最大经济利益的“世界工厂”,才能真正代表一个国家真正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目前中国的制造业虽获得巨大发展,但还远没有达到世界经济重心的地位。但中国应利用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主动融入全球生产体系,以获得经济发展空间,成为工业生产强国。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中国 “世界工厂” 国际分工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马建峰 赵田明娣
利用TiVA数据库和中国制造行业匹配数据,从行业出口异质和技术异质视角出发,测算并分析中国制造行业的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和行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指数变化,检验了GVC分工地位对不同行业TFP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提高对行业整体TFP具有促进作用;在出口型行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中,该作用更强且更显著;但在非出口型行业和资源劳动密集型行业中,GVC地位提升对TFP的正向影响并不明显;具有出口导向的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GVC分工地位提升是促进中国制造业TFP提高的主导力量。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利用GVC国际分工地位变动促进中国制造行业TFP提升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鹿朋
"雁行模式"衰落和以此为基础的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兴起为中国提升其国际分工地位提供了机遇。本文证实了东亚区域生产网络正在形成并且中国已经参与其中,进而分析中国参与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分工的现状和挑战,认为中国必须利用东亚区域分工模式转变的机遇,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采取措施提升其在区域内生产分工地位。
关键词: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 中间产品 分工地位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惠
本文基于中国国产中间品使用比率逐渐提高的背景,放弃不同国家中间品之间存在固定或者单一替代弹性这一传统假定,基于WIOD数据库计算2001~2014年间中国各部门中间品的进口替代弹性及其变化,并就中间品进口替代弹性和生产国内循环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近年中国主要进出口行业国产中间品进口替代弹性趋于提高,推动了生产的国内循环。各部门中间品进口替代弹性在整体上促进了中国在2001~2014年间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含量和国际分工地位提升,而作为间接作用渠道,中间品在国内生产网络中的“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分别促进和抑制了中国出口国内增加值含量的提升,但中间品进口替代弹性通过与国内生产网络关联效应交互作用影响国际分工地位的证据仅在部分结果中得到体现。本文对于客观认识中国国际分工地位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也体现了通过加强研发创新提升国产中间品的进口替代能力和整合国内价值链以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
替代弹性 生产国内循环 出口增加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