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01)
- 2023(12562)
- 2022(10179)
- 2021(9744)
- 2020(7644)
- 2019(17449)
- 2018(17060)
- 2017(32646)
- 2016(17191)
- 2015(18946)
- 2014(18546)
- 2013(17959)
- 2012(16014)
- 2011(14149)
- 2010(13740)
- 2009(12197)
- 2008(11294)
- 2007(9839)
- 2006(8311)
- 2005(6716)
- 学科
- 济(71347)
- 经济(71283)
- 业(51840)
- 农(50462)
- 管理(42886)
- 农业(33596)
- 企(30475)
- 企业(30475)
- 方法(29284)
- 数学(26735)
- 数学方法(26337)
- 业经(21873)
- 中国(19518)
- 地方(16830)
- 财(16288)
- 制(12999)
- 农业经济(12721)
- 发(12710)
- 贸(11526)
- 贸易(11520)
- 易(11275)
- 技术(10780)
- 环境(10423)
- 发展(10318)
- 展(10308)
- 策(10009)
- 村(9815)
- 农村(9796)
- 学(9620)
- 体(9507)
- 机构
- 学院(227246)
- 大学(218271)
- 济(94629)
- 经济(92806)
- 管理(91343)
- 理学(80167)
- 理学院(79423)
- 管理学(78057)
- 管理学院(77633)
- 研究(69159)
- 中国(53681)
- 农(53202)
- 京(42842)
- 科学(41095)
- 农业(40026)
- 财(40002)
- 业大(38966)
- 中心(35606)
- 江(33525)
- 财经(32022)
- 所(31239)
- 经(29539)
- 范(29166)
- 师范(28909)
- 研究所(28376)
- 经济学(28249)
- 经济管理(27363)
- 州(26430)
- 经济学院(25707)
- 北京(25211)
- 基金
- 项目(164233)
- 科学(130947)
- 研究(126254)
- 基金(118718)
- 家(101865)
- 国家(100879)
- 科学基金(88393)
- 社会(81965)
- 社会科(77270)
- 社会科学(77249)
- 省(67051)
- 基金项目(63588)
- 教育(57475)
- 自然(54490)
- 划(54016)
- 编号(53384)
- 自然科(53216)
- 自然科学(53207)
- 自然科学基金(52230)
- 资助(45824)
- 成果(40576)
- 发(37467)
- 部(36431)
- 重点(36359)
- 课题(35559)
- 创(35255)
- 国家社会(34099)
- 制(32834)
- 创新(32833)
- 农(32435)
- 期刊
- 济(105663)
- 经济(105663)
- 农(59253)
- 研究(58851)
- 中国(46018)
- 农业(40408)
- 学报(31862)
- 科学(30649)
- 财(29247)
- 管理(29217)
- 大学(26945)
- 业经(25873)
- 学学(25723)
- 教育(24628)
- 技术(22535)
- 融(20938)
- 金融(20938)
- 业(18064)
- 问题(15529)
- 农业经济(15086)
- 农村(14781)
- 村(14781)
- 财经(14505)
- 经济研究(13956)
- 版(13177)
- 经(12461)
- 经济问题(11646)
- 资源(11157)
- 世界(11063)
- 技术经济(10831)
共检索到3232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肖鸿燚
基于农民幸福感提升目标,和美乡村应是宜居宜业基础上的更加美好、美丽与和谐,和美乡村建设的重点之一即实现乡村内在和谐基础上的全面发展,这就更强调乡村和城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由此,和美乡村建设必须围绕农村社会变化以满足农村居民创新需求、发展需求而进行的治理升级。这就应在政治向度上着力于农民主体地位的凸显与效能发挥,在经济向度上实现农民高质量持续增收的利益促动,在伦理向度上加快特色乡村文化打造,在治理向度上加速农民自我身份认同的价值重塑。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打造农村现代化产业体系,也全面加强乡土文化打造和农村现代治理体系构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姗姗 段娟娟 魏遥
文章基于多个维度构建乡村振兴综合指数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权重赋值测算乡村振兴综合指数。将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与乡村振兴综合指数匹配,利用Ordered Probit估计方法分析收入不平等和乡村振兴水平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乡村振兴有助于提升农民幸福感,且存在区域、年龄异质性;乡村振兴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时间滞后效应;收入不平等对农民的幸福感具有抑制效应,也存在区域和年龄异质性;存在收入不平等通过削弱乡村振兴进一步抑制农民幸福感的中介效应。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柳治国
本研究针对农民的幸福感与收入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从农民的收入入手,并随机调查了100农民,来了解收入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程度,针对调查结果提出提高农民幸福感的措施。
关键词:
收入 幸福感 农民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泽琦 陈海江 陈亚东
运用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库2019年数据,实证检验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利用Oaxaca-Blinder分解法探究了未完成改革和完成改革两类村民之间幸福感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幸福感。机制分析表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壮大村庄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减少家庭成员外出就业来增进农村居民幸福感。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显示,改革对中低收入和曾经建档立卡贫困户幸福感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而结合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的政策可干预性,增强农民对村干部的信任程度与提升农村治安类公共品供给,是降低改革与未改革两类村民幸福感差异的重要原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泽琦 陈海江 陈亚东
运用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库2019年数据,实证检验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利用Oaxaca-Blinder分解法探究了未完成改革和完成改革两类村民之间幸福感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幸福感。机制分析表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壮大村庄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减少家庭成员外出就业来增进农村居民幸福感。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显示,改革对中低收入和曾经建档立卡贫困户幸福感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而结合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的政策可干预性,增强农民对村干部的信任程度与提升农村治安类公共品供给,是降低改革与未改革两类村民幸福感差异的重要原因。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杜雨芳 韩蕾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农民增收已不再只是单一的经济数量规模增长,而是以产业结构优化、收入渠道拓展、收入动力发展等实现农民高质量持续增收,构建农业质量效益型增长模式。农民收入质量提高将表现为收入充足性的显著增强、收入结构性的有效改善、收入成长性的持续维系和收入知识性的不断强化。数字乡村建设不仅可以推动农村新型数字化产业发展,拓展农民收入渠道,还可通过数据要素、数字技术工具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嵌入而改善生产力与生产工具,提高农民收入质量。未来应从战略层面提高对农民收入质量的重视,从路径方式等层面多维度改善农民收入质量,并从价值溢出层面加速区域间资源要素流动与共享。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月 刘义兵
农业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要“产业韧性强”,具体表征为产业适应力强、产业变革力强、产业竞争力强与产业发展力强。农民教育有助于通过培育产业适应力、变革力、竞争力与发展力而赋能乡村产业韧性提升。当前农民教育面临教育体系前瞻性不足制约产业生计韧性生成、教育主体“专家-依附”行为阻碍产业复元韧性锻造、教育活动乡土“祛魅”约束产业功能韧性拓展、教育平台支撑不力阻滞产业过程韧性提升的行动挑战。基于此,应增强农民教育体系前瞻性、加大韧性导向的农民教育制度设计与资源供给,促进农民教育主体观念调适、践行专家系统与农民教育系统并重下的协同发力策略,推动农民教育活动“在地化”连结、转化乡村价值体系,完善农民教育平台多元定位、拓展乡村产业主体“后天建构性”关系网络,以支撑乡村产业韧性水平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
农民教育 乡村产业 韧性 农业强国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月 刘义兵
农业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要“产业韧性强”,具体表征为产业适应力强、产业变革力强、产业竞争力强与产业发展力强。农民教育有助于通过培育产业适应力、变革力、竞争力与发展力而赋能乡村产业韧性提升。当前农民教育面临教育体系前瞻性不足制约产业生计韧性生成、教育主体“专家-依附”行为阻碍产业复元韧性锻造、教育活动乡土“祛魅”约束产业功能韧性拓展、教育平台支撑不力阻滞产业过程韧性提升的行动挑战。基于此,应增强农民教育体系前瞻性、加大韧性导向的农民教育制度设计与资源供给,促进农民教育主体观念调适、践行专家系统与农民教育系统并重下的协同发力策略,推动农民教育活动“在地化”连结、转化乡村价值体系,完善农民教育平台多元定位、拓展乡村产业主体“后天建构性”关系网络,以支撑乡村产业韧性水平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
农民教育 乡村产业 韧性 农业强国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蒲实 袁威
幸福感是对个人或家庭的总体综合认知的感觉体现。本文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民生保障领域的七大重点工程,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和2014年的微观数据,测度了收入增长、停滞两种情况下农村居民民生保障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影响农民幸福感的首要因素不是"个人(家庭)增收",而是"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切";此外收入增长组样本农户更在意与就业相关的公平稳定的环境、更在意自身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而停滞组样本农户更在意外在环境带给自身的影响,如对社会地位的推崇、对下一代教育的期盼、对政府投入的倚重等。文章据此给出了分析并提出了下一步通过民生项目提升农民幸福感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民生保障 收入增长 幸福感 乡村振兴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耀斌 李颖 赵瑞涛 姚蓉 李汶霖 吴若雪
返乡农民工旅游创业为乡村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使得乡村活力不断增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贡献和价值。该研究通过321位返乡旅游创业农民工的一手调查问卷,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和Bootstrap中介检验方法,对返乡农民工乡村旅游创业动机如何影响创业幸福感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返乡农民工乡村旅游创业幸福感和创业自我效能感均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创业动机能够显著创业幸福感;创业环境和创业自我效能感是创业动机提升创业幸福感的中介变量,二者存在链式中介效应;返乡农民工的乡村旅游生存性创业动机对创业幸福感是完全中介效应,机会性创业动机对创业幸福感是部分中介效应,机会性创业动机比生存性创业动机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幸福感更高。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豆书龙 朱晴和 李越
农民作为乡村建设主体,其所思、所想、所盼关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推进质量。本研究以2省3县的8个典型村、348位农民的问卷调查数据为分析对象,采用统分结合的思路,分别探析农民视角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成效、问题和建议,而后考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整体成效与问题,从而建构优化路径。研究发现,农民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满意度整体较高,但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水平较低及公共服务可及性有限、产业发展条件受限及利益联结欠缺、公共文化服务不深入及“三治融合”体系不完善、内部结构发展不平衡和农民主体意识薄弱问题。因此,未来应顺应农民的所思、所想、所盼,通过健全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机制和提升短缺型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宜居乡村水平,通过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升级与完善联农带农助农机制提高宜业乡村质量,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强化“五治融合”实践提升和美乡村成效,通过完善农民参与路径和构建和美乡村共同体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整体性优化与高质量推进。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豆书龙 朱晴和 李越
农民作为乡村建设主体,其所思、所想、所盼关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推进质量。本研究以2省3县的8个典型村、348位农民的问卷调查数据为分析对象,采用统分结合的思路,分别探析农民视角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成效、问题和建议,而后考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整体成效与问题,从而建构优化路径。研究发现,农民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满意度整体较高,但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水平较低及公共服务可及性有限、产业发展条件受限及利益联结欠缺、公共文化服务不深入及“三治融合”体系不完善、内部结构发展不平衡和农民主体意识薄弱问题。因此,未来应顺应农民的所思、所想、所盼,通过健全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机制和提升短缺型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宜居乡村水平,通过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升级与完善联农带农助农机制提高宜业乡村质量,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强化“五治融合”实践提升和美乡村成效,通过完善农民参与路径和构建和美乡村共同体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整体性优化与高质量推进。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明贤 徐豫湘
新时代新征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对于满足国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打造生态优质的“宜居”乡村、生产兴旺的“宜业”乡村、生活幸福的“和美”乡村。然而目前和美乡村建设面临着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冲突及乡村建设资金短板尚未解决的现实挑战,为此本文提出要借助绿色金融之手来解决这些问题。绿色金融可以通过政府引导的积累机制与市场参与的投资机制,促进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实现生态补偿和修复及经营和权属交易。此外,借助绿色金融工具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实现乡村治理的激励相容,最终达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目标。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本健 李哲 巩蓉蓉 朱海波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民主观幸福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随机抽样调查获取的1 354个样本农户的数据,研究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农民的主观幸福感;(2)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正向效应在参加专业培训的农民、45岁及以上户主家庭以及采用社交电商网销途径的家庭更为显著;(3)农村电子商务主要通过纵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横向提升社会公平感来提升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其中,收入水平和社会公平感对参加专业培训的农民、45岁及以上户主家庭、采用大型平台电商网销途径的农户均具有正向中介效应;而社交电商网销路径主要通过提升社会公平感来提升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因此,要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接入电子商务平台提供机会;加大开展电子商务专业培训,发挥四大网销优势,重点发挥大型平台电商和社交电商网销途径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农村电子商务 数字乡村 主观幸福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本健 李哲 巩蓉蓉 朱海波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民主观幸福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随机抽样调查获取的1 354个样本农户的数据,研究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农民的主观幸福感;(2)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正向效应在参加专业培训的农民、45岁及以上户主家庭以及采用社交电商网销途径的家庭更为显著;(3)农村电子商务主要通过纵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横向提升社会公平感来提升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其中,收入水平和社会公平感对参加专业培训的农民、45岁及以上户主家庭、采用大型平台电商网销途径的农户均具有正向中介效应;而社交电商网销路径主要通过提升社会公平感来提升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因此,要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接入电子商务平台提供机会;加大开展电子商务专业培训,发挥四大网销优势,重点发挥大型平台电商和社交电商网销途径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农村电子商务 数字乡村 主观幸福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