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01)
- 2023(11750)
- 2022(9661)
- 2021(9252)
- 2020(7280)
- 2019(16609)
- 2018(16180)
- 2017(31429)
- 2016(16429)
- 2015(18054)
- 2014(17612)
- 2013(17172)
- 2012(15285)
- 2011(13586)
- 2010(13113)
- 2009(11872)
- 2008(10913)
- 2007(9398)
- 2006(7987)
- 2005(6428)
- 学科
- 济(70374)
- 经济(70308)
- 业(52056)
- 农(50443)
- 管理(40028)
- 农业(33602)
- 企(30745)
- 企业(30745)
- 方法(29911)
- 数学(27166)
- 数学方法(26796)
- 业经(21645)
- 中国(18943)
- 地方(15575)
- 财(15552)
- 制(12835)
- 农业经济(12685)
- 发(12278)
- 贸(12152)
- 贸易(12145)
- 易(11908)
- 策(10654)
- 技术(10315)
- 发展(10180)
- 展(10169)
- 学(10090)
- 人口(9933)
- 环境(9769)
- 村(9765)
- 农村(9743)
- 机构
- 学院(222969)
- 大学(215132)
- 济(95097)
- 经济(93420)
- 管理(90559)
- 理学(80094)
- 理学院(79370)
- 管理学(78016)
- 管理学院(77611)
- 研究(68782)
- 农(53557)
- 中国(52885)
- 京(42019)
- 科学(40875)
- 农业(40377)
- 业大(38868)
- 财(38812)
- 中心(34613)
- 所(31909)
- 江(31891)
- 财经(31742)
- 经(29328)
- 研究所(29108)
- 经济学(28619)
- 范(28114)
- 师范(27876)
- 经济管理(27390)
- 经济学院(26068)
- 农业大学(25327)
- 州(24864)
- 基金
- 项目(162447)
- 科学(130140)
- 研究(122824)
- 基金(119184)
- 家(102674)
- 国家(101695)
- 科学基金(89137)
- 社会(81039)
- 社会科(76471)
- 社会科学(76453)
- 省(65384)
- 基金项目(63906)
- 自然(55449)
- 教育(55229)
- 自然科(54189)
- 自然科学(54178)
- 自然科学基金(53174)
- 划(53017)
- 编号(50929)
- 资助(45935)
- 成果(38299)
- 发(36756)
- 部(36184)
- 重点(35803)
- 创(34720)
- 国家社会(34071)
- 课题(33436)
- 农(32695)
- 创新(32287)
- 制(31904)
- 期刊
- 济(104085)
- 经济(104085)
- 农(59740)
- 研究(57758)
- 中国(41331)
- 农业(40755)
- 科学(32124)
- 学报(32053)
- 管理(28582)
- 财(27965)
- 大学(26809)
- 学学(26018)
- 业经(25595)
- 技术(20353)
- 融(19959)
- 金融(19959)
- 教育(19223)
- 业(18246)
- 问题(15520)
- 农业经济(15052)
- 农村(14736)
- 村(14736)
- 财经(14473)
- 经济研究(13621)
- 版(13166)
- 经(12427)
- 经济问题(11561)
- 世界(11308)
- 资源(11104)
- 技术经济(10687)
共检索到3107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宋伟
本文从农村人口承载力的视角对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在农业农村占国民经济比重不断下降趋势下,依靠农业农村10%左右的GDP占比支撑总人口占比超过40%的农村居民实现人均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大体相当是异常困难的,乡村没有能力承担超过其人口承载能力的责任和功能。如果不能大幅度减少农业人口,乡村振兴的系列目标很难实现;要防止因为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而在政策层面"农村一边倒"。要在城镇化大框架内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要素总量过剩但质量素质不高问题,一方面通过农业生产组织变革吸引优质要素注入、优化乡村要素结构,提升乡村产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另一方面应推动超出乡村发展需要和承载能力的存量要素转移和优化,将乡村闲置和低效生产要素转移到城市,挖掘提高农村存量要素的潜力和效率,逐步实现城乡产出、人口、要素的总量和结构均衡。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聂英 胡水清清 韩鲜籽 蔡向东
农村人口的保障属性几乎体现在乡村振兴的各个维度,农村人口发展问题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保障。本文对吉林省农村人口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农村人口变化趋势进行合理预测,进而发现农村人口发展面临劳动力外流、老龄化严重、人口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并提出打造营农环境、加强教育培训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人口统筹管理机制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人口 人口发展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柳建平 方志文
乡村人口和经济状况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条件。文章利用甘肃14个贫困村的调查数据,就不同类型农户的人口结构和经济状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一是农村非常住人口已近半,年轻男性多外出务工,大龄女性多留守务农,常住及农业人口的"老龄化"、"妇女化"、"低素质化"现象严重;二是大量较高人力资本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农村经济的最主要支柱,而农业经济十分薄弱、但同时又是贫困农户的主要依赖,乡村振兴的任务艰巨。西部贫困乡村人口和经济的这一现实状况决定了实现其振兴战略目标的艰难性和长期性,在实施路径上应做好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围绕人口振兴和产业振兴两大主题,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展开和推进。
关键词:
贫困地区 人口转变 农户经济 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曾静雯
加快优化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的社会主义新乡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但从乡村振兴视角来看,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还存在诸多不足,对此,各地区还需制定科学村庄规划,多方筹集人居环境优化资金;完善人居环境优化配套设施;激发人居环境优化主体内生动力,提高人居环境优化宣传力度。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曾静雯
加快优化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的社会主义新乡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但从乡村振兴视角来看,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还存在诸多不足,对此,各地区还需制定科学村庄规划,多方筹集人居环境优化资金;完善人居环境优化配套设施;激发人居环境优化主体内生动力,提高人居环境优化宣传力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友根
本文从农村环境承载力的"由来"出发,对国内外农村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简要评述,然后以2006年为参照年份,以全国为参照区域,采用农村相对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分别计算出西部各地区的农村环境承载指数,并以此为据,推演出西部一些地区农村环境退化与农村劳动力资源破坏的恶性循环等相关论点。
关键词:
西部农村 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段雨
乡村振兴战略是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实现共同富裕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内在构成要素,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手段与行动方略。乡村文化通过发挥凝聚价值共识、构筑精神家园和消弭成员矛盾的“软治理”功能,为其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空间。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双重冲击使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主体流失、发展空间受阻、传承危机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错位的现实困境。为更好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多措并举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根基、强化保护乡村传统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良好的乡村文化生态,以乡村文化振兴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再忠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题中之义,是实现乡村振兴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措施之一,那么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法治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法治化是实现治理有效的基本方略和促进乡村社会生态宜居的必然选择。当下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战"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如若要想在巩固此成果的基础上取得更大胜利,则须走一条长效治理的法治化之路。当下治理的法治化却面临着法律体系缺失、权责界限模糊、参与主体法治意识淡薄及法律监督机制缺位等现实困境。于此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整体思维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法律体系、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参与主体的权责界限;增强参与主体的法治思维,提升其法治意识;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法律监督管护机制。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法治化路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再忠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题中之义,是实现乡村振兴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措施之一,那么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法治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法治化是实现治理有效的基本方略和促进乡村社会生态宜居的必然选择。当下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战"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如若要想在巩固此成果的基础上取得更大胜利,则须走一条长效治理的法治化之路。当下治理的法治化却面临着法律体系缺失、权责界限模糊、参与主体法治意识淡薄及法律监督机制缺位等现实困境。于此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整体思维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法律体系、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参与主体的权责界限;增强参与主体的法治思维,提升其法治意识;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法律监督管护机制。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法治化路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邵珂硕 范衬衬
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存在质量低、流动性大、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薄弱等问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助推乡村振兴应立足国情,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搭建人才合理流动平台,优化农村人力资源结构,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关键词:
农村人力资源 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范子娜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其本质上就蕴含着乡村全面振兴的任务,而成功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就在于人。对我国农村当前的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可知,其开发前景并不明朗,呈现出规模大质量低的特点。因此,应优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理念,扩大技能培养方面的投资,推进农村高职教育,强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非农技能,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以促进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优化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雪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关乎农民群众健康、对于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及美丽中国建设意义重大。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立足辽宁省农村,通过调查深入了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及取得成绩,探寻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优化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人居环境 整治优化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解睿 何燕 樊晓璐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传统家庭农业向新型现代农业的转换,乡村振兴的载体是传统自然村庄向新型田园社区的转换,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传统农耕农民向新型现代农人的转换。随着这种转换,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农民物质生活得到提高。但是乡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乡村人居环境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显现。文章分析了当前山西乡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乡村环境整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山西省 乡村振兴 生态宜居 环境整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裕瑞 曹丽哲 王鹏艳 常贵蒋
21世纪以来,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较突出。特别是与乡村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居环境仍为乡村发展的短板。2018年初,国家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以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本文解析了农村人居环境及其整治的概念与内涵,阐释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作用机理,剖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运行模式,梳理了整治成效的评价方法与结果,并展望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的重点领域。农村人居环境科学在过去十余年取得了快速发展,在基本理论、演化机理、质量评价、调控策略等方面有明显进展。但是,当前研究对于实践的指导性和支撑性仍存在明显不足,地方具体整治工作仍存在一些认识上或实践上的误区。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新时期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认识和实践方面要形成"八项共识"。在研究层面,应强化乡村地理学与工程技术科学、城乡规划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的交叉与融合,着力形成集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机制剖析、成效评估、模式优化等于一体的系统性研究体系,可更好地支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乡村地域功能显化和价值提升,进而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夏涵
地方开放大学服务乡村人才振兴具有诸多的逻辑依据,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可以开展系统化研究。以益阳开放大学为案例,调研发现,地方开放大学在服务乡村人才振兴中作了大量的工作,服务内容与项目、服务对象、服务平台和方式等方面都获得很多的经验和成就,但在服务主体的建设、服务项目的精细优化、服务的保障和督导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鉴于此,地方开放大学应集中抓好服务队伍建设、服务项目与对象的扩大与细化、服务保障与督导等三个方面的关键问题解决,力求建构自身服务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的人才培训体系。
关键词:
地方开放大学 服务乡村 人才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