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12)
2023(14249)
2022(11805)
2021(10880)
2020(9315)
2019(21051)
2018(20662)
2017(40274)
2016(21099)
2015(23297)
2014(22950)
2013(22697)
2012(20266)
2011(17872)
2010(17801)
2009(16476)
2008(16190)
2007(14375)
2006(12436)
2005(10665)
作者
(57480)
(48350)
(48051)
(45279)
(30286)
(23095)
(21858)
(19011)
(18164)
(16822)
(16232)
(16169)
(14949)
(14862)
(14612)
(14533)
(14263)
(14253)
(13823)
(13700)
(11716)
(11713)
(11612)
(11196)
(10791)
(10697)
(10544)
(10543)
(9547)
(9500)
学科
(94084)
(93356)
经济(93251)
(76643)
企业(76643)
管理(71686)
(47079)
方法(44934)
数学(36260)
数学方法(35859)
业经(31804)
农业(31212)
(28119)
(23341)
贸易(23332)
(22821)
(21009)
财务(20974)
财务管理(20947)
中国(20480)
企业财务(19842)
技术(18498)
(17667)
(16226)
理论(15588)
(15199)
(14924)
地方(14746)
(13947)
环境(12607)
机构
学院(303103)
大学(293935)
(133864)
经济(131715)
管理(127663)
理学(111740)
理学院(110794)
管理学(109223)
管理学院(108667)
研究(88010)
中国(70245)
(59912)
(57871)
(57858)
科学(50862)
业大(47495)
财经(47410)
农业(45754)
(44568)
(43301)
中心(43045)
(41426)
经济学(40481)
研究所(37359)
经济学院(36993)
经济管理(36819)
财经大学(34884)
商学(34787)
(34590)
北京(34498)
基金
项目(207677)
科学(167096)
基金(154684)
研究(154420)
(132489)
国家(131227)
科学基金(116290)
社会(102840)
社会科(97528)
社会科学(97501)
基金项目(82724)
(82156)
自然(73972)
自然科(72384)
自然科学(72367)
自然科学基金(71137)
教育(69633)
(66570)
编号(62236)
资助(61300)
成果(47178)
(46935)
(46278)
重点(45400)
(45194)
(43380)
国家社会(43228)
创新(42572)
人文(41316)
(41060)
期刊
(146590)
经济(146590)
研究(79398)
(61385)
中国(50432)
管理(47434)
(46766)
农业(41890)
科学(40517)
学报(40174)
大学(33066)
学学(32046)
业经(31575)
技术(28232)
(26750)
金融(26750)
财经(23089)
(21802)
经济研究(21384)
问题(21096)
教育(20866)
(19967)
技术经济(17520)
(16425)
世界(15794)
商业(15199)
(14808)
现代(14591)
农村(14410)
(14410)
共检索到4288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郭磊磊  郭剑雄  
基于农业要素收益率变动的视角,对“刘易斯拐点”在中国的实现条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未完全释放的农业过剩劳动力、相对较高的资本收益率以及较低的全要素生产率等,均表明目前中国跨越“刘易斯拐点”的条件尚不满足。有必要采用政府采购等方式降低农民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为未来农业产业升级提供必要的动力支撑,促进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地、资本、技术、劳动等要素自由流动,促进要素收益率在非农与农业之间收敛,提高全要素收益率的有利空间,为跨越“刘易斯拐点”提供动力,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发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文龙  万颖  
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导致传统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模式的衰落,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瓦解,粮食安全危机凸现;农地所有权的政府垄断也导致城市化成本过高,阻碍了农民的城市化,形成庞大的伪城市化人群,严重威胁到社会稳定。只有尽快改变以堵为目标的三农治理旧思维,充分利用耕地红线神话破产、刘易斯拐点到来的历史新机遇,进行深刻的农地制度改革,我们才能实现农地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降低农民的城市化成本,减少伪城市化人口,缓解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危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和谐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高炜  王柯敬  
目前,关于我国"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到来的问题,理论界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对"刘易斯拐点"的判断标准并不统一。经过分析,文章认为以工资水平和人口红利作为判断劳动力稀缺指标并不恰当。遵照二元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选用劳动者报酬变化速度和社会总产出变化速度之间的关系作为判断"刘易斯拐点"的标准更为准确。经过测算,我国的"刘易斯第一拐点"将在2015年出现。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薛继亮  
经济增速换挡的驱动力之一来自供给侧"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判断"刘易斯拐点"非常重要。笔者通过显示数据观察发现:即使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依然处于二元经济阶段,"刘易斯拐点"却已发生。从资本劳动匹配的视角计算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地区的产业转移与劳动力之间的协调性,论证"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结果发现:并非中国所有区域都进入"刘易斯拐点",其中东部地区"刘易斯拐点"出现,资本深化加剧,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同步;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刘易斯拐点"也已出现;东北地区"刘易斯拐点"尚未出现,劳动力净流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刘易斯拐点"出现的原因不同,前者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和化解产能过剩,后者则是加速承...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安宇宏  
2010年春节过后,我国沿海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企业招工困难的情况。许多用工单位大幅度提高用工工资后,应征者依然寥寥无几,一些企业甚至出现了"无工可招、无人可用"的情况,这与2008年下半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卢华  胡浩  
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仍是新形势下农村改革的主线。本文系统梳理了土地细碎化和非农劳动供给之间的可能作用机制,并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5-2012年数据,采用面板GMM方法实证测度了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发现:在农村人口结构变化背景下,全国土地细碎化情况有所缓解,土地细碎化降低了农业产出,农业生产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特征。土地细碎化不仅降低了农业劳动边际生产力,还阻碍了农户非农参与概率、减少了农户非农供给时间,这种影响对年轻劳动力更为明显。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为农户自发的整村租入或相邻地块整片租入的农地流转提供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卢华  胡浩  
"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仍是新形势下农村改革的主线。本文系统梳理了土地细碎化和非农劳动供给之间的可能作用机制,并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5-2012年数据,采用面板GMM方法实证测度了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发现:在农村人口结构变化背景下,全国土地细碎化情况有所缓解,土地细碎化降低了农业产出,农业生产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特征。土地细碎化不仅降低了农业劳动边际生产力,还阻碍了农户非农参与概率、减少了农户非农供给时间,这种影响对年轻劳动力更为明显。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为农户自发的整村租入或相邻地块整片租入的农地流转提供及时的政策或配套措施支持,进一步推进土地平整,优化农业经营体系,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相辅相成,有效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吴海民  
刘易斯拐点是"二元经济"从量变到质变的重大飞跃,预示经济发展进入新的转型阶段。针对当前"我国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来临"这一基本"国情命题"的判断,基于"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的边际生产率理论,通过计算、比较和分析1990—2010年我国农业和工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数据,证实我国在2005年前后跨越了刘易斯第一拐点,正式进入到劳动力有限供给的新阶段。要完全消除两部门的生产率缺口从而实现"一元经济",静态估计至少需要32年左右,也即我国将在2043年迎来刘易斯第二拐点。当前政策上,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有效应对潜在的通胀风险,正确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劳动用工制度的配套改革,尤为重...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衍  
财政部2010年财政工作一项重要内容是要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支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与此同时,今年东南沿海地区发生的"民工荒"现象也引发中国专家和学者对"刘易斯拐点"以及提高居民收入等问题的热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钧  
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学术界正在激烈争论的"刘易斯拐点",并详细介绍了争议双方的主要观点。笔者认为,从表面上看,争论的焦点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刘易斯拐点"到达时间、判断依据的分歧,实际上是对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理解不同引起的。尽管争议双方预测"刘易斯拐点"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但是争论双方都认为,创新制度,加强劳动力就业和培训管理,是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期刊] 财会通讯(综合版)  [作者] 陈莉  黄渝祥  
投资项目的盈利能力因出发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计算口径,例如,权益投资者的盈利能力以权益投资作为现金流出,以扣除还本付息后的营运净收入作为现金流入,计算的投资收益率要求不低于投资者期望的资金机会成本。营运净收入是扣除所得税后得到的,投资者理所当然的把所得税视为现金流出,但以全部投资作为前期现金流出,应以何种口径计算营运期的现金流入?计算出的收益率起什么作用?用何种判据给予评判?这些问题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文溥  熊英  
本文从社会再生产循环及社会产品实现的角度对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进行研究。论文分别在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用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中的不变劳动工资假定并结合产品市场出清进行论证。研究证明:由于只考虑劳动力市场而忽略产品市场的实现问题,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结论——只有当二元经济越过了"刘易斯拐点",实际的劳动工资水平才能明显提高——无论是在封闭经济或开放经济条件下都是不能成立的。在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无论是一元经济,还是向一元经济转轨的二元经济,劳动工资都应当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提高。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继  
"刘易斯拐点"研究的是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化,描述的是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之间劳动力的动态转移。基于"刘易斯拐点"的理论研究表明,我国"刘易斯拐点"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具有同步性,农业部门劳动力供求、城乡收入差距、边际生产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显著影响,且呈现相同的变动趋势。随着"刘易斯第二拐点"的临近,农村人口转移将会达到峰值,增量逐渐收敛。为此,需要支持城镇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合理就业、继续完善配套措施提供市民化服务和开展专业化职业培训等相应政策。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余宇新  张平  
本文以新古典模型作为研究基准,从资本积累的视角对中国刘易斯拐点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避免了当前研究思路与刘易斯模型不一致的问题,也避免了以部门分类特征搜集数据的困难,突破了以劳动力市场作为研究重心的研究思路。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资本积累速度与人均资本量并不存在新古典体系所预言的负向关系,而是显著的正向关系,表明我国资本收益率还未进入到明显的下降趋势中,意味着刘易斯模型含义下的刘易斯拐点并未真正到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贾先文  黄正泉  
我国以前所出现的"民工荒"是一种劳动力泡沫,农民工"回流"是劳动力泡沫破灭的表现。从发展动态来看,我国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数量相当可观。文章通过模型推算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时间还要往后推迟20多年。目前,劳动力仍然是我国的比较优势。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劳动力状况,采取动态的就业政策;根据"刘易斯拐点"在我国东中西部到来的时差,加大地区差别化政策力度,形成东西部产业级差梯度;实现产业结构有步骤的升级;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实质意义上的转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