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03)
2023(17161)
2022(14861)
2021(13891)
2020(11676)
2019(26845)
2018(26455)
2017(50678)
2016(27084)
2015(30161)
2014(29498)
2013(28829)
2012(26168)
2011(23205)
2010(23218)
2009(20976)
2008(20045)
2007(17263)
2006(15086)
2005(12888)
作者
(74596)
(62135)
(61317)
(58772)
(39552)
(29825)
(28047)
(24417)
(23670)
(22057)
(21220)
(20742)
(19708)
(19394)
(19274)
(18813)
(18520)
(18239)
(17759)
(17730)
(15174)
(15147)
(14856)
(14186)
(13765)
(13683)
(13622)
(13600)
(12355)
(12123)
学科
(104043)
经济(103939)
管理(84466)
(78954)
(68300)
企业(68300)
方法(49354)
数学(42205)
数学方法(41544)
(28380)
(27909)
中国(27368)
业经(24685)
(22848)
技术(21540)
地方(21464)
环境(19257)
理论(19243)
(18906)
财务(18821)
财务管理(18783)
农业(18687)
(18579)
企业财务(17887)
(17586)
贸易(17569)
(17341)
(16999)
(16623)
(15316)
机构
大学(369615)
学院(367960)
管理(150646)
(142935)
经济(139769)
理学(131376)
理学院(130000)
管理学(127539)
管理学院(126872)
研究(118652)
中国(88501)
(78284)
科学(74274)
(65727)
(57252)
(56001)
中心(55218)
业大(55204)
财经(53040)
(52868)
研究所(52372)
北京(48912)
(48699)
(48450)
师范(48207)
(44241)
农业(43430)
(43324)
经济学(42353)
财经大学(39799)
基金
项目(261943)
科学(207485)
研究(191729)
基金(190719)
(165976)
国家(164614)
科学基金(143108)
社会(121024)
社会科(114683)
社会科学(114651)
(102897)
基金项目(101424)
自然(93924)
自然科(91766)
自然科学(91746)
自然科学基金(90072)
教育(88994)
(86265)
编号(77797)
资助(77449)
成果(61658)
重点(58552)
(57373)
(57307)
(55038)
课题(53209)
创新(52932)
科研(50050)
国家社会(49742)
教育部(49579)
期刊
(150794)
经济(150794)
研究(104025)
中国(72169)
学报(57545)
管理(56536)
科学(53641)
(51145)
(49533)
大学(44794)
教育(44332)
学学(41865)
技术(34954)
农业(34714)
(28270)
金融(28270)
业经(25609)
财经(24943)
经济研究(23917)
(21344)
图书(19933)
科技(19570)
问题(19144)
(18710)
技术经济(18201)
(17493)
资源(16981)
理论(16967)
现代(15980)
实践(15666)
共检索到5288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朱晓红  孙淳  
持续创新是平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学界关于平台生态系统如何实现持续创新机理问题的探讨尚不明晰。基于内部治理与动态能力交互视角,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探索平台生态系统持续创新形成机理。研究发现:(1)平台生态竞争情境转换能够激发内部治理与动态能力交互行为更迭;(2)内部治理与动态能力交互对于平台生态系统持续创新的影响通过组织学习、知识流动方向和经济效益获取3种方式实现;(3)平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是持续技术创新、持续模式创新、持续组织创新依次实现的过程,上一阶段交互结果是下一阶段交互行为的基础。研究结论有助于延伸持续创新的适用情境,拓展内部治理与动态能力交互机理研究,并为平台生态系统持续创新的形成提供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南。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黄雪  沈灏  王栋晗  
数字经济时代,场景成为驱动商业生态系统创新演化的新范式,但现有文献并未进行充分揭示。采用纵向案例研究解构产业互联网平台场景创新驱动商业生态系统创新演化的机制。结果表明,场景驱动商业生态系统创新的逻辑基础是“场景洞察—场景创造—场景赋能—网络创新”;场景驱动商业生态系统创新的动态机制是三重嵌入下场景数字化赋能驱动的价值共创主体(生态网络节点)与客体(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创新。结论有助于拓展场景驱动创新理论、商业生态系统创新理论和数字化赋能理论,为平台企业、创业企业场景创新和商业生态构建提供实践借鉴。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谢秋华  刘潇  
针对作为生态系统设计者的平台型企业如何在技术范式转移时期重塑商业生态系统以保持竞争优势的战略管理难题,以百度公司为对象,运用单案例研究法,基于资源编排理论探究平台型企业在技术范式转移下重塑商业生态系统的微观过程机制,并构建概念模型。研究发现:(1)范式内的技术演进驱动商业生态系统的迭代优化,而技术范式转移驱动商业生态系统从根本上实现重塑;(2)重塑机制表现为平台型企业在技术范式转移驱动下颠覆商业生态系统原有的价值主张,围绕新的价值主张更新平台基础、进行资源编排和价值创造,最终重构商业生态系统的资源基础和平台型企业的价值获取路径;(3)平台型企业的感知能力、创新能力与整合能力支持了商业生态系统的重塑。根据研究结论,正在进行平台化转型的企业管理者应进一步提高对平台及其商业生态系统的认知,而已经是平台型的企业则应重视资源编排能力的培育,以推动商业生态系统不断演化,实现系统成员间的价值共创。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海军   贺子桐   马晓琳   赵惠妍   束超慧  
数字化如何驱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与机制演进?锚定该问题,构建“情景-组织-机制”框架,对中关村科技园区进行纵向案例研究。研究表明:(1)数字化情景以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为触点,园区组织结构呈现“聚合化-网络化-生态化”发展态势;(2)数字化下园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机制聚焦在适应、互动和共生3个维度,其中,在市场需求的适应机制上,案例样本在时间线上呈现出“被动适应-主动适应-引领适应”的变异特征;在与合作资源的互动机制上,则沿着“资源共享-知识转移-利益分配”的路径迭代;在系统主体间共生机制上,表现出“寄生共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的演进轨迹。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何永清  邹波  潘杰义  卜振兴  
现有平台创新主要聚焦于"天生"的平台型企业,然而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服务业的平台创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本文基于一家典型传统服务业企业的纵向案例研究,从企业网络和二元学习的视角揭示了传统服务业企业实现平台创新的内在机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基于网络结构的利用式学习能促进传统服务业企业进行效率型平台创新,而基于网络行为的探索式学习能促进其进行新颖型平台创新;传统服务业企业所嵌入的网络结构和网络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有助于开展探索式学习,从而促进新颖型平台创新;传统服务业企业的平台创新是一个从效率型向新颖型动态转变的过程,基于网络行为的探索式学习产生的新颖型平台创新效果,远高于基于网络结构的利用式学习所产生的效率型平台创新效果。研究结论对传统服务业企业开展平台创新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边伟军  杨薪钰  罗公利  
本文基于对青岛高新区1992—2018年发展历程的分析,运用单案例探索性方法研究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演化路径及其背后的机理。结果表明:①高新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演化路径可分为种群形成阶段、群落形成阶段和系统形成阶段;②高新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演化是一个动态积累过程,并且是伴随着创新创业资源的聚合、整合和耦合逐渐形成的;③生态系统的创新创业能力形成实质上是从个体能力到种群能力、种群能力到群落能力、群落能力再到系统能力三阶涌现的结果。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雪   王凤彬  
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稳定表象的背后蕴涵着向心力与离心力的持续张力。生态主导者和参与者之间的互补性是价值共创的基础,也是系统向心力的主要来源。但生态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同声同气,可能随着双方资源基础、战略和身份诉求的变化而经历摩擦和震荡,由此带来离心力。生态主导者和参与者之间的动态互动如何引致系统向心力与离心力的演变,对这一过程性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洞悉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稳定性背后的规律。本文以小米生态链作为纵向案例开展过程研究,借助因果反馈环刻画生态系统向心力与离心力的演变规律。研究显示,小米生态链经历向心力培育、离心力滋生、逆转离心力为向心力三个阶段,生态各方在张力的演变中实现和谐共生。本文借鉴生态系统互补性和组织身份等相关研究,在跨层分析中构建生态系统稳定性演变的过程模型,揭示向心力培育和增强机制、离心力滋生和应对机制,阐明这两种力量彼此蕴含、相互转化的辩证性。本文丰富了关于生态系统向心力与离心力、价值共创稳定性、组织身份等理论研究,为主导者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参与者发展自主品牌以及强化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提供了实践启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林艳   李盈  
综合运用扎根理论和探索性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以华为构建的平台型创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持续追踪1996—2022年系统“架构者”的资源编排行为及产生的资源编排结果,进而揭示平台型创新生态系统的动态演进机理。结果表明:“架构者”通过资源连接和资源积累行为,搭建系统架构,形成系统雏形;在此基础上,“架构者”通过资源束集和资源转化,拓展系统结构,优化系统功能;最后,“架构者”通过资源赋能和资源拓展推动系统走向成熟。研究对于核心企业通过资源编排推动平台型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升级,进而产生颠覆性创新成果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镒  刘人怀  陈海权  
平台理论已经成为战略管理领域非常热门的研究主题之一,但平台领导的演化过程及机理尚未得到理论解释。文章基于平台生命周期剖析平台领导演化过程及机理,研究发现,平台领导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初创期的捕获猎取机制、发展期的连接整合机制及成熟期的赋能共创机制;平台架构、组件、用户基础、互补性系统是平台领导演化的资源基础;创业文化、扩张文化和共赢文化是平台领导演化的文化因素;技术标准环境、集成聚合环境、协同共创环境是平台领导演化的系统环境;平台架构创新和平台模块创新是平台领导演化的主要创新模式;网络效应推动平台用户基础的安装;价值主张、价值共创、价值共享是平台领导演化的价值驱动。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正沛  李国鑫  
本文旨在通过对11个众筹平台发展路径的案例研究,探讨众筹平台生态系统构建路径,并揭示众筹平台生态系统的一般演化规律。本文的研究结论和贡献在于:(1)提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众筹生态系统构建思路:融合型众筹生态系统、交叉型众筹生态系统和独立型众筹生态系统,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系统内物种关系紧密程度以及物种数量;(2)发现了众筹生态系统演化和发展根本动力机制。生态系统演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系统内生物和物种的发展,当系统内生物和物种数量达到一定"阀值",就会产生新的需求,生态系统的设计者如果能满足这种新的需求,系统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正沛  李国鑫  
本文旨在通过对11个众筹平台发展路径的案例研究,探讨众筹平台生态系统构建路径,并揭示众筹平台生态系统的一般演化规律。本文的研究结论和贡献在于:(1)提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众筹生态系统构建思路:融合型众筹生态系统、交叉型众筹生态系统和独立型众筹生态系统,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系统内物种关系紧密程度以及物种数量;(2)发现了众筹生态系统演化和发展根本动力机制。生态系统演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系统内生物和物种的发展,当系统内生物和物种数量达到一定"阀值",就会产生新的需求,生态系统的设计者如果能满足这种新的需求,系统功能和规模就可能进一步升级,系统演化的动力是生物和物种发展的"被动"与系统设计者的服务"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三种类型的众筹生态系统发展模式对于当前我国众筹平台的发展以及创业者众筹平台的选择都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董津津  陈关聚  
为探索平台生态系统形成、融合及治理机制,从技术创新视角切入,以海尔HOPE平台生态系统和BuiltIn平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多级编码和案例研究,分析技术创新对两个平台生态系统形成及融合过程的作用与影响,并对两个平台生态系统治理机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技术互补性、技术溢出效应及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对平台生态系统形成有促进作用;②技术创新流动促进平台生态系统参与者间联系由单一方向转变为多边方向,从而强化平台生态系统融合;③平台生态系统治理包括合同治理和关系治理两个阶段,技术创新吸引及平台生态系统成员参与感的形成等,能够有效促进平台参与者关系交互和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最后,提出平台生态系统管理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江积海  蔡春花  
动态能力是企业有目的地创造、拓展或整合资源库的能力,本文旨在分析动态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论文从能力的使役主体、使役行为、使役客体三个维度构建动态能力与产品创新的分析框架;建立"动态能力→运作能力→资源组合→创新绩效"的主导逻辑;剖析了创新主体、动态能力、运作能力、创新资源四个层面与创新绩效间的关系逻辑及作用机理;最后,论文通过中国南车2005—2011年间动车组的纵向案例分析,印证相关的研究结论,提出案例的管理启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培   吴溧楠  
数字技术可供性是数字创新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但多主体数字技术可供性对数字创新的复杂动态作用机理尚未得到深入探讨。聚焦商务印刷企业自研数字平台的数字创新实践展开纵向案例研究,揭示关键主体数字技术感知变化及其对数字创新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分布于创新决策层、开发实现层、创新应用层的业务主体、数字技术主体和转译主体在数字创新三阶段的高频交互能够显著加快数字创新进程;在企业持续性数字创新过程中,关键主体的数字技术功能感知和原理感知不断发生变化,逐渐出现功能新生感知,表明关键主体数字技术可供性由积累可供性向变异可供性转变,进而对数字创新结果产生差异化影响,积累可供性促进利用式数字创新,变异可供性促进探索式和利用式共存的数字创新。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力  刘颖琦  张雷  宋泽源  
商业模式创新是改变产业竞争格局的重要力量。在"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服务转型的大背景下,对传统制造企业的"绑定式"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从产品创新、客户关系、基础运营三个方面,对"绑定式"商业模式的创新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传统制造企业陕鼓动力作为纵向案例研究对象,分析"绑定式"商业模式的创新动因、演进路径及创新结果,进一步提出了"绑定式"商业模式到"平台型"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模型,最后探讨"绑定式"商业模式的未来和发展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