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47)
- 2023(14032)
- 2022(11862)
- 2021(11127)
- 2020(9546)
- 2019(22153)
- 2018(22034)
- 2017(42392)
- 2016(23086)
- 2015(26189)
- 2014(26251)
- 2013(25820)
- 2012(23792)
- 2011(21256)
- 2010(21386)
- 2009(19619)
- 2008(19467)
- 2007(17380)
- 2006(14665)
- 2005(12769)
- 学科
- 济(95429)
- 经济(95337)
- 业(65821)
- 管理(64937)
- 企(53225)
- 企业(53225)
- 方法(49083)
- 数学(43951)
- 数学方法(43234)
- 农(29089)
- 财(25622)
- 中国(24377)
- 业经(21051)
- 农业(19973)
- 学(19391)
- 制(17811)
- 地方(17754)
- 贸(16716)
- 贸易(16710)
- 易(16261)
- 务(16189)
- 理论(16180)
- 财务(16124)
- 财务管理(16089)
- 企业财务(15285)
- 技术(14271)
- 和(13827)
- 银(13717)
- 银行(13680)
- 融(13093)
- 机构
- 学院(332331)
- 大学(332156)
- 济(132952)
- 经济(130045)
- 管理(129570)
- 理学(113224)
- 理学院(111995)
- 管理学(109562)
- 管理学院(108955)
- 研究(107465)
- 中国(78277)
- 京(68649)
- 科学(67398)
- 财(60007)
- 农(58017)
- 所(53934)
- 业大(52203)
- 中心(50036)
- 研究所(49345)
- 江(49186)
- 财经(48803)
- 农业(45635)
- 经(44374)
- 范(42511)
- 北京(42163)
- 师范(42023)
- 经济学(41294)
- 院(38992)
- 州(38974)
- 经济学院(37448)
- 基金
- 项目(229466)
- 科学(180728)
- 基金(167157)
- 研究(163802)
- 家(146549)
- 国家(145325)
- 科学基金(125052)
- 社会(103098)
- 社会科(97687)
- 社会科学(97659)
- 省(90828)
- 基金项目(88140)
- 自然(83299)
- 自然科(81467)
- 自然科学(81442)
- 自然科学基金(79986)
- 教育(78256)
- 划(76506)
- 资助(69939)
- 编号(66371)
- 成果(53029)
- 重点(51997)
- 部(50912)
- 发(48461)
- 创(47951)
- 课题(45877)
- 科研(44871)
- 创新(44726)
- 教育部(43735)
- 大学(43042)
- 期刊
- 济(138008)
- 经济(138008)
- 研究(89638)
- 中国(62930)
- 学报(54418)
- 农(53018)
- 科学(49683)
- 财(47807)
- 管理(45502)
- 大学(41574)
- 学学(39441)
- 教育(36917)
- 农业(36057)
- 技术(31069)
- 融(25758)
- 金融(25758)
- 财经(23863)
- 业经(23653)
- 经济研究(22137)
- 经(20472)
- 业(18843)
- 统计(18268)
- 问题(18264)
- 版(17166)
- 技术经济(16633)
- 策(16602)
- 决策(15030)
- 商业(14895)
- 科技(14817)
- 理论(14391)
共检索到4676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郭震
本文在内生选择性转换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中国农村居民和城镇农民工收入的微观数据,构建农村劳动力城乡转移意愿的决策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城乡转移的动因及内在机理。结果表明,预期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城乡转移的主要原因,年轻、未婚、文化水平较高、身体健康的男性城乡转移概率较大,父母教育水平与其子女城乡转移正相关,父母收入水平与其子女城乡转移负相关,农村劳动力的生活状况对城乡转移概率存在负向影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传裕
工资水平差异是我国劳动力迁移的主要动因。运输成本越大,产品的替代弹性越大,消费者在工业品上的支出比例越低,劳动力越倾向于在空间均匀分布,否则,劳动力更倾向于迁入工资水平高的地区,最终形成"核心——边缘"的空间模式。
关键词:
核心——边缘模型 劳动力迁移 动因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文华 蒋选
在农村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双重剩余”的情况下,非农部门的高质量发展可能引发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产生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选择性,不利于农业部门的人力资本积累。基于技能—岗位匹配模型的分析表明,在技能—岗位正向排序匹配条件下,农民组织化经营可以通过提高农业部门的岗位复杂度为原本“技能剩余”的农村劳动提供有效的技能—岗位匹配,进而缓解高技能农村劳动力的过度流失,降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选择性。采用2012、2014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分析显示,目前中国农村劳动非农转移确实存在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选择性,而农民合作社的组建也确实能通过提升高技能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内部的技能—岗位匹配效率抑制其非农转移行为,进而降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选择性。因此,在非农部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同时,农业部门也应通过组织化经营等途径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促进农民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应注意适度提高岗位复杂度,并保障技能—岗位的正向排序匹配和匹配效率报酬的实现,以有效降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选择性,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结构优化。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王莹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业部门的转移是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国同时存在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与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本文利用相关年度投入产出表等统计数据,采用两地区三部门和四地区三部门的CGE模型形式,通过设置不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拟方案分别讨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产业以及地区间的转移对中国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部门之间的转移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地区间的转移,一方面会促进落后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另一方面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经济发达地区的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城乡收入差距 CGE模型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秦晓娟 孔祥利
基于1 415份调查问卷数据,采用WLS方法,分别从全国、东中西3个区域层面,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选择性、城镇化率、转移劳动力家庭年收入及农村人均土地经营面积等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得出结论:在全国、区域层面,选择性变量对城乡差距的作用有正有负,而农村人均经营土地面积变量的扩大均会使城乡差距缩小;东中西区域对比分析得出西部劳动力向省外转移较东中部会使城乡差距缩小。据此提出政策建议:继续引导和鼓励农村劳动力的多元转移;积极培育新型主体;通过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双向互动减小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白云涛 甘小文
本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建立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三部门(农村部门、城镇一般性就业部门、城镇正式就业部门)一般化模仿者动态预测模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终稳定状态和长期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研究表明,稳定状态下农村就业比例在30%左右;基期数据中江西省城乡收入差距越大,最终稳定状态下城镇部门就业比例越大,农村部门就业比例越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态过程渐进稳定收敛到均衡点;转移过程的长期趋势与学习障碍无关。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勋来 李国平
文章从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的视角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以此构建分析框架,应用经济计量方法对各因素进行了定量测度。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消除制度因素的阻滞作用、扩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着力点。
关键词:
农村 劳动力转移 制度因素 人力资本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薛蒙林
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方式在时间与空间两方面发生变化是产业结构转换的原动力。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转换进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对我国农村劳动的转移进行研究具有尤为突出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劳动力转移时间维度的分析,探讨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与速度的因素。在建立一个更加符合实际的劳动力转移模型之后,运用新古典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考察了全国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得以建立的最主要的障碍——户籍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 时间分析 托达罗模型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学龙 于潇 白雪秋
农村劳动力转移无疑可以缩小中国的城乡差距。然而,在现实的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却存在诸多包括现行土地制度在内的障碍。文章在拓展Todaro模型的基础上,基于CFPS(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土地制度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限制了农地需求,从而抑制了农地流转市场的发育。这不仅导致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无法将农地的未来收益充分变现,还增加了农民市民化的机会成本,并进一步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差距问题的解决。因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给予农民"市民化补贴"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而加速城市化进程,是破解城乡差距之困的根本途径。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许和连 赵德昭
针对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和特殊的转型经济背景,本文将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纳入新古典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理论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和改变高、低素质剩余劳动力的供给量,从而改变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均衡水平。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吸纳作用要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效应具有明显的"U型"曲线特征,东部地区异质型人力资本的"门槛值"为7.46年,而中西部地区相应的"门槛值"为5.88年。在经济转型的现实背景下,充分利用外资产业梯度转移的战...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程世勇 张克听
一、引言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工业化进程中由于产业的演进,劳动力要素在产业间的配置经历着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第一产业产值占三次产业总产值的比例逐渐下降;同时第一产业劳动力资源不断流向第二三产业寻求优化配置,表现为一种时间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卫军
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现代化和工业化要求剩余的劳动力必须从传统农业转移出去 ,否则 ,二元制经济结构无法根本改变。刘—费—拉模型和托达罗模型是发展中国家在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时可供选择的模型 ,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 ,也面临着在这两个模型中进行选择的问题 ,根据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的现实国情并综合其它因素 ,单纯选择刘—费—拉模型和托达罗模型中的一个而否定另一个是不合适的 ,应根据现实国情 ,对两个模型综合借鉴。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钟甫宁 何军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在于减少农民数量 ,但对适度的农民数量有不同的计算方法。本文从对农产品的需求角度出发 ,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大体相等为标准 ,根据目前状况和假设赶上发达国家或中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两种条件 ,探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后我国可能有多少农民 ,进而计算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民 农村 劳动力转移 非农就业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太勇
作者指出托达罗的城乡劳动力流动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不符;作者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出发,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行为方程式和动态均衡转移率问题;从而修正和发展了托达罗的劳动力流动模式;得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并不必然加剧城市失业中的结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郭剑雄 李志俊
劳动力的选择性转移,对刘易斯、费景汉和拉尼斯农业发展理论的挑战,仅在静态意义上存在。此时,农业的成功发展,尚需有农业人力资本的深化作为新的必要条件给出。在动态背景下,满足一定条件,农业发展这一新的依存条件则可能内生于劳动力的选择性转移过程之中。在引入人力资本的劳动力转移模型中,农业发展政策的主旨,是在健全劳动力市场的基础上强化人力资本动态提高的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