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46)
- 2023(14096)
- 2022(12357)
- 2021(11674)
- 2020(9877)
- 2019(22922)
- 2018(22588)
- 2017(44395)
- 2016(23701)
- 2015(26538)
- 2014(26252)
- 2013(25684)
- 2012(23054)
- 2011(20341)
- 2010(19956)
- 2009(18085)
- 2008(17530)
- 2007(14866)
- 2006(12689)
- 2005(10605)
- 学科
- 济(92480)
- 经济(92373)
- 管理(74855)
- 业(72678)
- 企(63814)
- 企业(63814)
- 方法(48747)
- 数学(42887)
- 数学方法(42356)
- 财(28498)
- 农(22761)
- 中国(21224)
- 业经(20672)
- 务(20642)
- 财务(20572)
- 财务管理(20538)
- 企业财务(19649)
- 学(18381)
- 地方(16962)
- 制(16349)
- 贸(15675)
- 贸易(15668)
- 理论(15478)
- 技术(15472)
- 农业(15338)
- 易(15180)
- 和(14704)
- 环境(14088)
- 划(13638)
- 体(12030)
- 机构
- 大学(328358)
- 学院(326483)
- 管理(137838)
- 济(128129)
- 经济(125482)
- 理学(121700)
- 理学院(120462)
- 管理学(118343)
- 管理学院(117764)
- 研究(98833)
- 中国(72649)
- 京(67434)
- 科学(61125)
- 财(59283)
- 财经(49051)
- 业大(48006)
- 所(47116)
- 农(46667)
- 中心(45660)
- 经(44913)
- 江(43813)
- 研究所(43199)
- 北京(41595)
- 范(41276)
- 师范(40904)
- 经济学(38026)
- 财经大学(37185)
- 商学(36867)
- 院(36579)
- 商学院(36505)
- 基金
- 项目(234190)
- 科学(185990)
- 基金(172653)
- 研究(170537)
- 家(149264)
- 国家(148042)
- 科学基金(129817)
- 社会(108239)
- 社会科(102622)
- 社会科学(102596)
- 基金项目(92912)
- 省(90437)
- 自然(86306)
- 自然科(84380)
- 自然科学(84361)
- 自然科学基金(82862)
- 教育(79190)
- 划(76018)
- 资助(70852)
- 编号(69376)
- 成果(54161)
- 部(52271)
- 重点(51473)
- 创(49214)
- 发(47927)
- 课题(45920)
- 创新(45756)
- 教育部(45610)
- 科研(45282)
- 人文(44778)
- 期刊
- 济(128829)
- 经济(128829)
- 研究(89606)
- 中国(51941)
- 学报(49411)
- 管理(49359)
- 财(47525)
- 科学(45928)
- 农(40640)
- 大学(38482)
- 学学(36443)
- 教育(32452)
- 农业(28605)
- 技术(28258)
- 融(24074)
- 金融(24074)
- 财经(23503)
- 业经(22133)
- 经济研究(20836)
- 经(19889)
- 问题(16607)
- 理论(15740)
- 科技(15658)
- 图书(15640)
- 技术经济(15362)
- 财会(15329)
- 版(14751)
- 商业(14726)
- 实践(14494)
- 践(14494)
共检索到4454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妍锦 冯建
本文从内生性视角出发,研究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侵占程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经Hausman检验发现大股东的侵占行为具有内生性。为此,本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运用3sLs回归以解决内生性问题。研究结论表明,大股东侵占会降低公司绩效,同时公司绩效的降低又会刺激大股东进一步的侵占,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此外,实证检验还得出,公司的股权结构和独立董事的比例对大股东侵占和公司绩效有显著的影响。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飞 刘冬 李仁飞
本文认为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与公司绩效之间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并从理论上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大股东"掏空"和公司绩效之间存在内生性的可能性非常大,这是对以往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最后文章提出了运用实证方法验证和解决大股东"掏空"与公司绩效之间内生性问题的方法,为以后学者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关键词:
大股东侵占 公司绩效 内生性视角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雷玲 周泽将 万明华
作为宏观经济环境的重要形式之一,营商环境影响到微观企业财务行为的诸多方面,但有关其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及机制检验的研究尚且不足。基于此,文章以中国资本市场2008—2018年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营商环境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研究发现:营商环境与大股东掏空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优化营商环境有利于抑制大股东掏空;相较于非国有企业,营商环境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在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进一步的影响机制检验揭示,优化营商环境可以改善内部控制质量、提高审计质量和增强企业信息透明度,以上构成了营商环境抑制大股东掏空的主要影响路径。以上结论丰富了优化营商环境的经济后果相关文献研究,明晰了营商环境影响大股东掏空的作用机理,同时为改善和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直接经验证据。
关键词:
营商环境 大股东掏空 产权性质 影响机制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贾璐熙 朱叶 周强龙
本文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研究了多个大股东的合谋与制衡关系,构建了合谋利益团体的最优决策模型,得到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结论。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6—2011年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不具有绝对表决权优势时,表决权集权程度的增加会加剧"掏空"行为,这种影响在第一大股东为国企时更加明显。"掏空"程度和公司价值随实际控制人所有权的增加分别呈现出倒U型和U型变化。当实际控制人所有权落在30%—40%之间时,"掏空"现象最严重。实际控制人所有权和表决权分离度的增加也会加剧"掏空"。在非国有企业中,当第二、第三大股东为国有企业时,随着其表决权的增加,"掏空"程度不断加深。本研究的发...
关键词:
表决权结构 股东身份 “掏空”公司价值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张利红 刘国常
本文以2007-2011年大股东减持数据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的静态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股票全流通时代大股东掏空和减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大股东掏空越严重,大股东减持概率和减持比例越大。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进行分组以后发现,对于私人控制的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越严重,大股东当年的减持概率和减持比例越大;而对于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和减持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
关键词:
大股东 掏空 减持 全流通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任凌玉
本文通过Johnson模型研究了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掏空与支持行为,研究结论认为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支持行为并没有显著改善公司主营业务现金流量状况,只是一种账面上财务业绩的支持。
关键词:
持股比例 关联交易 配股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吴先聪 张健 胡志颖
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是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而产生并不断演化的。大股东利用控制权编织的关联网络进行非公平交易成为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主要手段,也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不同特征的机构投资者入手,研究了独立与非独立机构投资者、长期与短期机构投资者对大股东关联交易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进而讨论了在终极控制人不同的国有企业和家族企业中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是否不同。实证结果表明,只有与公司没有业务联系、受政府干预少的独立机构投资者和持股时间较长的机构投资者才能有效限制关联交易中大股东的掏空行为。而且,在体制内的国有企业中,机构投资者能有效减少大股东关联交易中的利益侵占,但是,在以血缘和亲缘等纽带关系维系...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裴红卫
国内外现有关于大股东掏空的研究,或孤立研究掏空问题,或虽结合支持研究但其背景依据不适合中国。为此,笔者针对中国上市公司广泛存在的融资限制,借鉴性引入投资对现金流敏感度分析思路,对我国上市公司控股大股东的掏空和支持行为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提供了我国上市公司控股大股东掏空和支持行为的经验证据,同时也验证了Friedman等(2003)关于掏空和支持是对称的观点。
关键词:
大股东 掏空 支持 实证检验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侯晓红
在公司的所有权安排中,大股东拥有公司的控制权,有能力为获取控制权的私人利益而侵占上市公司的资源。但是,当上市公司陷入经营困境时,大股东可能通过减少自己的侵占行为而使公司具有偿债能力,甚至会用自己的资源进行支持以防止公司破产。如果上市公司的投资回报率低于大股东的预期水平,或者预期上市公司无法继续生存下去时,大股东会以公司外部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为代价而对上市公司进行掠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万丛颖 张楠楠
本文基于双重委托代理理论,检验大股东行为对不同代理冲突的影响,分析其行为所产生的治理与掏空效应,并引入股权结构的交互项,检验股权结构对大股东行为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大股东行为存在治理与掏空效应,其中现金股利的分配一方面能够降低股权代理冲突,另一方面对中小股东利益进行掏空。股权结构不是影响大股东行为的直接因素,而是对大股东治理和侵占效应存在不同程度的调节效应,其中国有股股东对股权代理冲突的治理效应要高于非国有股股东,而对中小股东的侵占效应要低于非国有股股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国有股股东在公司治理方面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
关键词:
大股东行为 治理效应 掏空效应 股权结构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李文洲 冉茂盛 黄俊
基于代理成本的视角,分析大股东掏空对经理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及内在机理,并以2008年至2011年中国沪、深股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采用OLS模型实证检验大股东掏空、经理薪酬与盈余管理间的内在联系,并考察不同产权性质企业大股东掏空对经理薪酬与盈余管理影响的系统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中国上市公司已基本建立有弹性的业绩型薪酬体系,但是大股东攫取控制权私利的掏空行为也会降低经理薪酬激励的有效性,并引发经理与大股东合谋进行盈余管理的新的代理问题;产权性质对大股东掏空、经理薪酬和盈余管理间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与国有上市公司相比,非国有上市公司中掏空行为对经理薪酬业绩敏感性以及经理薪酬...
关键词:
大股东掏空 产权性质 薪酬激励 盈余管理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何融 刘少波
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现象较为普遍,探索抑制大股东掏空的机制对于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发展需要从债权治理方面作深入研究。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债务融资"软约束"的存在,债权治理在约束大股东掏空中的作用很少受到关注,从破产威胁以及大股东掏空成本的角度分析债权治理抑制大股东掏空的机制,运用我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考察,结果表明:(1)债权治理能够降低大股东的资金占用行为,但是不同主体及不同期限的债权治理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存在差别,即银行借款的抑制作用最弱、商业信用最强、发行债券介于前二者之间,短期债权的抑制作用要弱于长期债权;(2)债权相机治理机制不仅与债务合同本身所具有的"硬约束"特征有关,而且与债权治理的主体类型和债权的期限相关。
关键词:
大股东掏空 债权治理 破产威胁 相机治理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谢军
文章从大股东掏空的视角探究了现金股利政策的制度根源。实证研究发现,公司成长性对现金股利支付率具有较显著的负向影响,现金股利政策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即使大股东存在掏空的动机,第一大股东仍有较强的激励优化现金股利政策和公司资源配置;而且,第一大股东优化公司资源配置的激励随着其持股的增加而增强。第一大股东在决定现金股利政策时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和投资决策的积极功能。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侯青川 靳庆鲁 苏玲 于潇潇
本文以中国公司治理问题中的大股东"掏空"为切入点,研究放松卖空管制是否可以发挥外部监督约束作用。放松卖空管制后,如果大股东继续进行"掏空",则中小股东可卖空公司股票,使股价及时反映负面消息而下跌,从而大股东的利益亦会受到损失。如果"掏空"带来的收益小于股价下跌可能带来的损失,则放松卖空管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大股东的"掏空"行为。本文实证研究发现支持上述预期,表明卖空机制可以发挥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作用。
关键词:
放松卖空管制 掏空 外部监督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苏冬蔚 熊家财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扩展的委托代理模型,考察大股东掏空对CEO薪酬契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使用2005年至2011年间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大股东掏空导致CEO薪酬以及CEO强制性变更两者与公司业绩之间的敏感性均下降,同时,CEO在职消费上升,表明大股东掏空不仅直接侵占中小股东利益,而且破坏公司治理并增加代理成本,因此,只有继续优化股权结构并加强监管力度,才能强化大股东、管理层和中小股东的利益关系,切实改善公司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