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22)
- 2023(14652)
- 2022(12482)
- 2021(11581)
- 2020(9708)
- 2019(22489)
- 2018(22236)
- 2017(42675)
- 2016(22884)
- 2015(25883)
- 2014(25648)
- 2013(24904)
- 2012(22413)
- 2011(20246)
- 2010(20149)
- 2009(18564)
- 2008(18040)
- 2007(15778)
- 2006(13759)
- 2005(12163)
- 学科
- 济(94324)
- 经济(94201)
- 管理(73714)
- 业(64951)
- 企(56073)
- 企业(56073)
- 方法(43766)
- 数学(38299)
- 数学方法(37607)
- 财(25047)
- 农(23479)
- 中国(23283)
- 业经(21248)
- 地方(20366)
- 制(20125)
- 环境(18099)
- 学(17746)
- 理论(16456)
- 和(15973)
- 务(15891)
- 财务(15807)
- 财务管理(15770)
- 农业(15591)
- 划(15278)
- 贸(15244)
- 贸易(15232)
- 企业财务(14969)
- 易(14810)
- 技术(14618)
- 体(13871)
- 机构
- 学院(322311)
- 大学(321392)
- 济(129692)
- 管理(129194)
- 经济(126944)
- 理学(112311)
- 理学院(111134)
- 管理学(108914)
- 管理学院(108303)
- 研究(102742)
- 中国(77636)
- 京(67250)
- 科学(63363)
- 财(60617)
- 所(50099)
- 财经(48327)
- 中心(48238)
- 农(48098)
- 江(47698)
- 业大(46417)
- 研究所(45637)
- 经(43958)
- 范(41514)
- 北京(41503)
- 师范(41111)
- 经济学(39563)
- 院(38201)
- 州(37803)
- 农业(37446)
- 财经大学(36101)
- 基金
- 项目(225718)
- 科学(179941)
- 研究(165024)
- 基金(164983)
- 家(143592)
- 国家(142465)
- 科学基金(124246)
- 社会(105675)
- 社会科(100350)
- 社会科学(100322)
- 省(89152)
- 基金项目(86943)
- 自然(80837)
- 自然科(78926)
- 自然科学(78909)
- 自然科学基金(77429)
- 教育(77317)
- 划(74845)
- 资助(67443)
- 编号(67002)
- 成果(52916)
- 重点(51348)
- 部(50048)
- 发(48366)
- 创(47826)
- 课题(45959)
- 创新(44712)
- 制(44696)
- 国家社会(44218)
- 科研(43326)
- 期刊
- 济(138374)
- 经济(138374)
- 研究(87756)
- 中国(63599)
- 管理(48547)
- 财(48130)
- 学报(47254)
- 科学(44860)
- 农(42027)
- 大学(36767)
- 教育(35602)
- 学学(34502)
- 技术(31715)
- 农业(28827)
- 融(25043)
- 金融(25043)
- 财经(23367)
- 业经(22563)
- 经济研究(21418)
- 经(20080)
- 问题(17812)
- 资源(17268)
- 统计(16687)
- 技术经济(16116)
- 业(15854)
- 策(15776)
- 图书(15502)
- 科技(15046)
- 版(14701)
- 理论(14140)
共检索到4636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贤金 宋娅娅
厘清区域资源环境与生产生活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探索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生机制与评价模型,对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乃至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思路,提出区域资源环境与生产生活要素的"共轭角力"理论机制,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解构为"支撑力—敏感点""恢复力—脆弱点""损害力—临界点""发展力—平衡点"四对相互作用力,并据此提出集开发建设、环境灾害、资源生态及社会福祉四个维度的DENS评价模型,为科学地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特征提供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志启 郭慧慧
文章通过构建熵权TOPSIS模型对郑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了郑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2002—2016年,郑州市区域总体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上升趋势,资源环境承载力对郑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子也越来越大,并逐渐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同时,由于资源环境自身所具有的刚性,郑州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变动性不大,当社会经济及人口增长到达一定水平之后,资源环境承载力将会制约郑州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丹 吴凤平
文章在对水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水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内涵,建立区域产业结构多目标优化模型,综合探析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方向,通过严格控制初始水权和初始排污权,实现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以及产业结构的双向优化,保障产业综合效益最大化,促进区域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提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模型求解的遗传算法,结合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郭倩 汪嘉杨 张碧
综合考虑影响水资源系统的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论文通过对水资源系统内在机理研究,构建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管理(DPSIRM)概念框架的水资源承载力DPSIRM评价指标体系,给出各子系统明确的含义,以反映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模拟退火算法用于投影寻踪优化,构建耦合SA-PP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2003—2012年云南省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并分析投影特征值的历年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2年云南省水资源承载力呈逐步上升趋势,即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云南省水资源承载力逐步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处于水资源可支撑的规模范围内。2006年以前,水资源承载力呈加速增长趋势,其增长潜力较大。2006年以后,水资源承载力波动幅度较大,而2009和2011年年增幅趋于零。最佳投影方向各分量的大小反映了各评价指标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程度,值越大则对应的评价指标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程度越大。对水资源承载力影响程度最大的5项指标依次为:生活污水排放量、"三废"治理投资、人均GDP、单位GDP水耗和森林覆盖率。压力子系统对水资源承载力影响比重为26.15%,表明压力子系统是影响云南省水资源承载力的最重要因子。研究表明此模型具有实用性,可为区域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郭倩 汪嘉杨 张碧
综合考虑影响水资源系统的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论文通过对水资源系统内在机理研究,构建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管理(DPSIRM)概念框架的水资源承载力DPSIRM评价指标体系,给出各子系统明确的含义,以反映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模拟退火算法用于投影寻踪优化,构建耦合SA-PP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2003—2012年云南省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并分析投影特征值的历年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2年云南省水资源承载力呈逐步上升趋势,即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田培 张志好 许新宜 闫峰 吴宜进 张海林 刘目兴
从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角度,构建了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变权TOPSIS模型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及水资源承载力表征值,综合评价了长江经济带9省2市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的水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在时间上呈波动上升趋势,但从整体区域来看,水资源承载力还有待提高.水资源承载力在空间上具有明显差异性,东部地区(上海、浙江、江苏)水资源承载力差异较大,西部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则较为均衡,中部地区除了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明显偏低以外,其他三省(江西、湖北、湖南)表现较为均衡;水资源承载力整体表现出西部高于东部、东部高于中部的现象.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表征值在0.24~0.50之间,其中浙江省相对较高,最大表征值为0.49,而安徽省最低,最小表征值为0.25.影响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的5个最重要指标依次为地表水资源占比、生态环境用水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城市人口密度、生活用水总量的对水资源承载力.总体而言,长江经济带的水资源承载力受地区水资源禀赋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的影响较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吕一河 傅微 李婷 刘源鑫
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是人地关系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前沿及热点内容。近年来,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体现在:(1)建立了综合、广泛的评价指标体系;(2)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与人地关系的调适;(3)综合研究方法的应用;(4)对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时空动态研究的关注及尝试。目前,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应用于国土空间开发、产业规划、灾后重建、资源环境监测及预警等领域。未来仍需在完善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尺度及动态变化等方面加强研究,以此深化综合自然地理理论及实践研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傅聪颖 赖昭豪 郭熙
以江西省南昌市为研究区域,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4个维度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研究2006—2017年南昌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变化情况,并通过障碍因素诊断模型识别制约南昌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系统、环境系统是保持南昌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稳定提高的有力条件;(2)社会系统、资源系统对南昌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同时部分因素也有阻碍作用;(3)随着南昌市人口的持续增加,人类社会活动对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以及在工业污染的环境治理方面的需求落后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已经成为当前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段新光 栾芳芳
选取水资源开发率、水资源利用率、人均水资源量、人均供水量、供水模数、需水模数、生活需水定额及生态用水率共8个主要影响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新疆水资源承载力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新疆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分值为0.3179,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已具有相当规模,水资源供给对国民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保障,进一步开发潜力较小,在跨越式发展中必须适度发展以保障新疆水资源健康。
关键词:
新疆 水资源 承载力 模糊综合评价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东序 赵富强
从缺乏城市承载力研究而使城市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现实出发,阐述了城市承载力概念的演变,评述了城市承载力相关研究的问题与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概念,构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结构模型,分析了城市综合承载力系统耦合机制。
关键词:
城市综合承载力 结构模型 耦合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永玲
文章综合考虑水资源的供给、利用、管理以及污染情况,采用灰色关联熵法客观赋予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权重,构造支持指数和压力指数并通过支持-压力耦合机制测度水资源承载力,最后运用障碍度模型从支持角度识别水资源承载力的障碍因素。考察了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水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演变,对水资源承载力状态进行区域划分,综合评价中国省域水资源承载力状况。研究发现:(1)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水资源承载力区域WRCC状态划分结果差异较大。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青海和宁夏的水资源承载力都处于超负荷状态,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海南以及新疆的水资源承载力非常接近警告线,其余省份的水资源承载力存在过剩。(2)总体而言,考察期内30个省份的平均水资源承载力指数为“V”型变化,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平均支持指数为“V”型变化,但呈下降趋势;平均压力指数为“倒V”型变化,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但平均压力指数的变化大于平均支持指数。(3)地下水供水总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以及供水总量/常住人口数量是限制水资源承载力提升最主要的障碍因素。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钰 李新刚 姚晓东
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反映了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和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并成为支撑城市人口及经济社会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京津冀城市群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构建科学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并提出提升综合承载力的建设性措施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利用TOPSIS法、针对局部变权TOPSIS模型进行计算,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和不平衡性,给出了京津冀城市群10个城市辖区的土地综合承载力排序和"短板子承载力",并针对10个城市各自特点,分别给出提升其综合承载力水平的差异性发展策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明华 赵爽 杨秀花
区域综合承载力是衡量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当前区域综合承载力研究的不足,综合考虑区域压力、承压和区域交流等方面的因素,根据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建立区域综合承载力动态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模糊物元的评价方法,构建可应用于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价的模糊物元欧氏贴近度模型。依据2001—2012年河南省的统计资料,评价河南省的区域综合承载力,分析长时间序列变化规律,探讨促进和制约河南省区域综合承载力的单项指标。研究表明,2001—2012年间河南省区域综合承载力呈上升态势,可持续发展状况越来越优化。
关键词:
区域综合承载力 动态评价 模糊物元模型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树强 徐娜
本文选取全国、河北省和高阳县环境承载力水平作为研究对照组,采用相对指数法对雄安新区大气、水和综合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雄安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低于全国和河北省平均水平,高于高阳县水平;水环境承载力分项指标显示,雄安新区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和高阳县水平,说明雄安新区的水环境承载力具有相对优势;大气环境承载力分项指标显示,雄安新区指数与高阳县水平相当,但明显低于全国和河北省平均水平。提高雄安新区综合环境承载力需要以"减气增水"为目标,将产业升级、治理区域协同和治理
关键词:
雄安新区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承载力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树强 徐娜
本文选取全国、河北省和高阳县环境承载力水平作为研究对照组,采用相对指数法对雄安新区大气、水和综合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雄安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低于全国和河北省平均水平,高于高阳县水平;水环境承载力分项指标显示,雄安新区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和高阳县水平,说明雄安新区的水环境承载力具有相对优势;大气环境承载力分项指标显示,雄安新区指数与高阳县水平相当,但明显低于全国和河北省平均水平。提高雄安新区综合环境承载力需要以"减气增水"为目标,将产业升级、治理区域协同和治理方式的市场化作为施政重点,多管齐下、综合整治。
关键词:
雄安新区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承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