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348)
2023(18773)
2022(15805)
2021(14389)
2020(12362)
2019(27889)
2018(27666)
2017(53238)
2016(28454)
2015(32145)
2014(32194)
2013(31950)
2012(29580)
2011(26707)
2010(27070)
2009(25597)
2008(25303)
2007(23096)
2006(20524)
2005(18412)
作者
(83587)
(70604)
(70088)
(66547)
(44610)
(33536)
(31752)
(27587)
(26556)
(25130)
(23792)
(23477)
(22355)
(22319)
(21808)
(21631)
(20813)
(20702)
(20294)
(20081)
(17541)
(17331)
(17227)
(16359)
(15912)
(15698)
(15513)
(15450)
(14263)
(14132)
学科
(141922)
经济(141766)
(107469)
管理(93993)
(88924)
企业(88924)
方法(57305)
(49723)
数学(46927)
数学方法(46434)
业经(37848)
(35984)
农业(32946)
中国(31951)
地方(29110)
(25954)
(25310)
(24006)
财务(23944)
财务管理(23902)
企业财务(22629)
技术(22324)
理论(22314)
(21887)
贸易(21877)
(21411)
(21175)
(20333)
(19951)
(18949)
机构
学院(425750)
大学(417987)
(187229)
经济(183643)
管理(169084)
理学(145483)
理学院(144053)
管理学(141767)
管理学院(140995)
研究(138497)
中国(107785)
(86604)
(83652)
科学(82674)
(78956)
(69817)
财经(66443)
(65828)
中心(64936)
业大(63666)
研究所(62890)
农业(60993)
(60025)
经济学(57156)
北京(53714)
(51353)
经济学院(51285)
(51224)
师范(50824)
(48887)
基金
项目(277106)
科学(220105)
研究(203175)
基金(202436)
(174816)
国家(173256)
科学基金(150798)
社会(132290)
社会科(125228)
社会科学(125198)
(110467)
基金项目(106850)
自然(96317)
自然科(94166)
自然科学(94141)
自然科学基金(92511)
教育(91923)
(90200)
资助(82252)
编号(82104)
成果(65073)
重点(61592)
(61252)
(61225)
(59344)
课题(55814)
创新(54944)
国家社会(54726)
教育部(52723)
科研(52461)
期刊
(218641)
经济(218641)
研究(121868)
中国(80315)
(76879)
(67878)
管理(65920)
学报(62144)
科学(59685)
农业(51541)
大学(48108)
学学(46228)
技术(40187)
(39528)
金融(39528)
业经(39217)
教育(35865)
财经(34004)
经济研究(33797)
(29479)
问题(28639)
(27556)
技术经济(24591)
统计(21868)
世界(21564)
商业(20900)
(20593)
(20276)
(20262)
现代(19929)
共检索到6370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薇  杨帆  
本文以共生的视角对威县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主体行为及所处环境进行分析,认为威县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主体间的共生关系可以促使其密切合作,良性互动发展,而共生环境对共生关系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威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因其产业链不同的共生模式,主体间的共生关系表现为离散型、依附型、整体型三种状态,随着共生关系的发展,各主体的获益程度不断加强,其中,"种植-养殖-微生物处理-种植"这一整体型共生模式因其主体可以共同获益,受益最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龙祖坤  刘长庚  
农业产业化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应运而生的新的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其实质是农业产业链中各经济主体间的分工与协作,从而形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它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对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舒畅  乔娟  吴一平  
循环经济的实践,需要在产业链中运行才能得以贯彻。本文拟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对上下游企业与政府是否愿意参与循环经济产业链及选择何种模式参与进行理论探讨。结果表明: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和稳定具有可能性,而参与循环经济产业链前后的成本收益差距、上下游企业间利润分配以及政府的监管力度是影响企业参与意愿的关键因素;对于政府而言,政府的管制意愿及力度也受企业合作意愿强度的影响。据此,提出应加强企业间合作、完善产业链条、构建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并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等措施。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祝琴   裘欣   林永钦   吴强   孔琳  
基于“双循环”背景,本文构建乡村生态农业振兴产业链主体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各产业链主体策略集的稳定性;并通过数值仿真分析政府引导和监管行为对乡村生态农业振兴产业链主体策略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引导性农业补贴对产业链主体策略向合作演化的引导作用明显,政府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监督是倒逼各产业主体选择合作的一个关键因素,政府监管下的主体违约成本是各产业主体自主协同又一因素。本研究为“双循环”背景下政府引导和监督行为如何提升乡村生态农业振兴产业链主体的高效协同,振兴乡村生态农业产业链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魏凤  
消费升级与转型背景下,电商行业发展俨然成为经济上行的重要突破口。电商与物流实现双主体平衡,促使信息流、商流、资金流与物流深入融合,重塑产业链价值优势。本文基于双主体平衡视角,通过构建共生耦合模型,采用离差赋权法探讨电商与物流产业链共生耦合性。研究发现,电商物流产业中某一个单主体链条的有序度增强,难以提高共生耦合度;双主体链条有序度均处于较高水平时,方可有效提升产业间共生耦合性。因此,可从注重电商物流集成化平台建设,重视电商物流创新驱动及合理化布局,助推电商物流双主体同步发展方面,实现电商物流产业链联动,提升双主体综合运作实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明元  邹冬生  李东晖  
提出并分析了政府、企业或农户,消费者及社会独立的农业R&D机构等组成的"四元并联"主体系统模型;运用博弈论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了主体之间的博弈规律以及通过经济学理论探讨了主体协同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势。在此基础上,以龙须草生态产业链作为实例分析其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方面的优势。从增加政府的制度供给、明确环境资源产权、建立绿色认证制度和建立生态技术创新制度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政府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制度设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颜廷武  李鹏  张俊飚  
构建DEA-HR模型,实证分析循环农业产业链中专业协会组织的运行绩效及其空间异质性,探讨专业协会组织与农户的协同发展问题。研究发现:1在未考虑管理效率损失、环境变量及随机干扰等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专业协会组织运行的综合效率均值为0.888,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944,规模效率均值为0.940,且空间差异不大,较好地支撑了循环农业产业的发展。2在循环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专业协会组织与农户建立了有效的衔接与协同发展机制,整体上处于"协调且一般有效"状态,但尚有45.6%的提升空间。农户在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对农业废弃物的转化利用效率偏低是主要影响因素。3专业协会组织与农户的协同发展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仅湖北、福建两省处于"协调且较有效"状态,河北、辽宁、吉林和黑龙江4省处于"协调且一般有效"状态,其余省份处于"协调且无效"或"不协调"状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俊利  张俊飚  
构建生态产业链是循环农业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价值增值的内在需求。文章提出了构建生态产业链的基本原则及具体方法,并提出了在发展循环农业、构建生态产业链过程中应加快技术创新、加强宣传和提供资金保障等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景再方  吕杰  刘畅  
农业产业集群的创新与发展决定于其经济主体的学习动力,在利益最大化的假设下,针对产量提高型、品质提高型和成本降低型三种不同类型的技术,经济主体的动力机制也不相同。要提高其学习动力,要从加强信息化建设,健全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等几个方面做出努力。本文结合农业产业集群的特点,针对三种不同类型技术的学习,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经济主体技术学习的动力机制,最后针对如何提高农业产业集群经济主体学习动力提出了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延安  杨锦秀  
实施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重要措施和必要途径。但近年来,四川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相当比例的农户尚未参与农业循环经济。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农户未参与的原因及其需求,并提出了一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任迎伟  胡国平  
产业链中断或运转效率低下的本质是因为产业链条的不稳定性。在对现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对产业链内在经济关系、产业链运行机理进行了分析。文章引入生物学中的共生思想,将产业链内在经济关系细化与分块化,重新解构产业链链条关系,并对链条系统的串联耦合与并联耦合两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认为,产业链条各层次组织间共生关系的拓展(即产业链条的并联耦合模式)能有效解决产业链条系统的不稳定与低效率问题。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于成学  武春友  
生态产业链是低碳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围绕生态产业链稳定发展问题,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生态产业链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但这些文献在生态产业链影响因素提出方面相对主观,缺乏理论依据和实证检验。本文以共生理论为理论出发点,基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三要素,开发了生态产业链多元稳定影响因素量表,并通过问卷调查和因子分析方法实证检验并识别了生态产业链多元稳定的影响因素,为生态产业链多元稳定性管理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陈贺  
我国农业产业链融资业务伴随农业产业化进程起步,早期融资主要集中于畜牧养殖行业,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各家银行开展。在发展过程中,其存在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户组织化程度有限、农业产业化配套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要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有赖于龙头企业、银行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畅  高杰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经历了从"公司+农户"组织向"公司+合作社联合社+农户"组织的演进过程。农业经营组织的演进过程可视为农户、企业、合作组织等农业经营主体组成共生系统的过程。经营环境的变化是共生系统建立和发展的动因,现代市场体系和社会网络的发展为共生系统提供了共生界面。"公司+农户"组织的建立是共生系统的初始形态,在这一共生系统中,企业处于核心地位,获得大部分共生能量。为了获得有利生态位,农户通过联合建立合作组织,"公司+农户"共生系统向"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共生系统演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蒋勇  刘庆华  韩莹  
[目的]当农业信息生态处于失衡状态时,农业产业的价值增值效率就会受损,文章应用信息生态理论研究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整合与提升,由此探索现代农业产业链的优化路径,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法]该文以点、线、面的逻辑递进思路,从信息生态位视角研究了农业产业链中信息的功能生态位、资源生态位和时空生态位;从信息生态链视角分析了农业产业链中信息流转映射出的物和资金的运转问题;从信息生态系统视角剖析了农业产业链中信息资源、信息主体和信息环境3个系统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结果](1)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