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31)
- 2023(17391)
- 2022(15030)
- 2021(13900)
- 2020(11388)
- 2019(26446)
- 2018(26016)
- 2017(49949)
- 2016(26912)
- 2015(30023)
- 2014(30052)
- 2013(29402)
- 2012(27115)
- 2011(24554)
- 2010(24491)
- 2009(22150)
- 2008(21322)
- 2007(18518)
- 2006(16394)
- 2005(14322)
- 学科
- 济(114441)
- 经济(114321)
- 管理(74459)
- 业(70639)
- 企(57338)
- 企业(57338)
- 方法(49606)
- 数学(42090)
- 数学方法(41519)
- 中国(33188)
- 农(30088)
- 地方(28494)
- 业经(25859)
- 财(24868)
- 学(24666)
- 农业(20744)
- 理论(19781)
- 环境(18757)
- 贸(18690)
- 贸易(18675)
- 制(18141)
- 易(17977)
- 和(17819)
- 技术(17380)
- 银(16790)
- 银行(16744)
- 融(16413)
- 金融(16410)
- 行(16066)
- 发(15989)
- 机构
- 大学(380643)
- 学院(380185)
- 管理(150265)
- 济(149517)
- 经济(146121)
- 理学(130143)
- 研究(129114)
- 理学院(128615)
- 管理学(126149)
- 管理学院(125466)
- 中国(94950)
- 京(82462)
- 科学(81679)
- 财(67037)
- 所(63764)
- 农(60643)
- 中心(58527)
- 研究所(58344)
- 业大(56952)
- 江(55259)
- 财经(54092)
- 范(53334)
- 师范(52795)
- 北京(52166)
- 经(49246)
- 院(47874)
- 农业(47214)
- 州(45505)
- 经济学(44702)
- 师范大学(42966)
- 基金
- 项目(264363)
- 科学(208419)
- 研究(192076)
- 基金(191229)
- 家(166979)
- 国家(165609)
- 科学基金(142909)
- 社会(121093)
- 社会科(114794)
- 社会科学(114767)
- 省(103502)
- 基金项目(102251)
- 自然(93635)
- 自然科(91434)
- 自然科学(91414)
- 自然科学基金(89724)
- 教育(88234)
- 划(87302)
- 资助(78333)
- 编号(78074)
- 成果(61995)
- 重点(59352)
- 发(59345)
- 部(57315)
- 创(54582)
- 课题(54076)
- 创新(50897)
- 科研(50370)
- 国家社会(49650)
- 教育部(49128)
- 期刊
- 济(164654)
- 经济(164654)
- 研究(110759)
- 中国(71085)
- 学报(59477)
- 科学(56067)
- 管理(54861)
- 农(54606)
- 财(49130)
- 大学(45359)
- 教育(43605)
- 学学(42591)
- 农业(38242)
- 技术(34344)
- 融(30684)
- 金融(30684)
- 业经(28192)
- 经济研究(25741)
- 财经(25553)
- 问题(22739)
- 经(21884)
- 图书(20469)
- 业(19358)
- 科技(18440)
- 资源(18244)
- 技术经济(18053)
- 理论(17689)
- 商业(17097)
- 版(17097)
- 现代(17080)
共检索到5530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建朝 朱菁菁 丁新军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扩张和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游憩空间建设处于快速增长和开发模式创新的新阶段。文章将城市游憩空间视为一个系统,并尝试引入"共生理论"对其重新解构,总结出城市游憩空间系统的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界面和共生模式等要素,提出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游憩空间系统开发策略。
关键词:
城市游憩空间 共生理论 游憩开发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名虎 陈君
以长沙市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对长沙市居民的城郊游憩空间需求特征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游憩偏好与人口学特征分析,得知长沙居民对城郊地区的大自然、城市公园、乡村田园等游憩空间的偏好程度较高,城郊游憩资源开发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提出了长沙城郊游憩空间"五廊、五区"的构建方案。
关键词:
城郊游憩 空间 长沙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谢凌英 周进步
城市游憩商业区RBD是城市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通过对城市RBD内涵和功能的分析,指出了建设城市RBD对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实际对台州市椒江区建设城市RBD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
城市 城市旅游 游憩商业区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田逢军
"游憩意象综合体"是对城市实体游憩空间的可意象性起关键作用的"意象空间单元",对城市游憩空间规划设计有重要意义。文章提出了"游憩意象综合体"理念,探讨了"游憩意象综合体"的特征与内涵,并从目标、系统、层次、要素、途径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基于"游憩意象综合体"理念的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框架,为当前我国城市游憩规划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有益启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泰 保继刚 戴学军
城市游憩场点系统是和谐城市规划建设的核心对象,也是一种结构复杂的自然—人文复合系统。本文选取随机聚集维数、空间关联维数、网格维数三项指标,以苏州市区为例,对新时期我国城市游憩场点系统的空间结构分形及优化进行了系统论证与解析。研究发现:①城市游憩场点系统的空间结构是具有分形特性的;②各分维指标能够准确地刻画城市游憩场点系统的空间结构及其分异,也为环城游憩带理论及城乡二元游憩结构分异现象等提供了分形解释依据;③苏州游憩场点系统的空间结构呈现出一种核心松散—外围紧致、自组织能力离心化现象比较严重的结构递变趋势,这种结构模式与游憩需求的空间分布结构基本吻合,它准确反映了成熟型游憩场点系统的空间发展态势,也说明加强对游憩场点系统的自组织能力的引导和提升,是和谐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④与以往研究结论相对比,发现游憩场点系统与旅游景区(点)系统在空间结构上存在合理的分形差异。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强
为了研究森林生态游憩对人体的生理保健价值,于2012年3月17日-5月12日历时8周,对扬州城市周边4个森林公园的大气环境质量、空气负离子、细菌含量、天然放射性、植物精气、噪声以及对人类心理健康等7个方面直接影响人类生理保健的项目指标进行了适时监测、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森林环境是人类理想的游憩休闲场所,有很好的生理保健价值。并结合扬州市森林游憩区的实际,提出了进一步开发森林生理保健旅游资源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扬州 森林游憩 生理保健 资源开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维波
期刊数据库已成为学术文献检索的主要途径之一。以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NKI)、维普科技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作为数据源,运用Excel和SPSS等软件工具,从论文数量、研究学科、实证城市、作者来源、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1990—2005年有关城市游憩空间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和讨论,总结了我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态势。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杨晓俊 王兴中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及娱乐消费行为的变化,城市游憩功能在不断地健全和发展。文章在深入研究此变化的基础上,引入同心圆结构模型和一阶自回归模型来研究居民休闲娱乐消费行为对城市游憩商业区(RBD)消费空间结构的影响,并得到游憩商业区(RBD)消费空间结构在经过一段时间变化后,会形成一个稳定娱乐消费节点构成的ADHOC网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卞显红,张树夫
文章首先论述了城市RBD的概念、类型、区位特征及其旅游休闲功能。然后,借鉴DouglasGPearce(1999)关于巴黎的"PrintempsHaussman","GaleriesLafayette"及"Carrousec"等知名城市RBD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城市RBD的发展状况对我国城市游憩商业区开发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
城市 游憩商业区 城市旅游空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肖英 刘思华
环城游憩已经成为城市周边地区旅游开发的主要趋势。通过对长沙环城游憩带旅游开发现状的分析,指出长沙环城游憩带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旅游产品雷同、特色不鲜明;乡村景观异化、定位不清;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提出了开发长沙环城游憩带的四个原则,即:生态优先原则,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原则,利益兼顾原则,尊重历史、张扬文化的原则。最后,提出了长沙环城游憩带开发的策略和建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增长极式开发;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结合传统文化,发展文化旅游;加强区域合作,拓展环城游憩带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旅游开发 环城游憩带 长沙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贵蓉 宋文丽
鉴于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游憩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选择城市游憩空间结构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现有的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和典型游憩功能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城市游憩需求的空间结构特征、游憩供给的空间结构特征,分析了城市游憩需求和供给空间结构特征的形成因素,提出理想的城市游憩空间结构模式。通过调研大连市主城区游憩场所的分布情况、使用情况以及大连城市游憩者的游憩需求特征,分析了大连市游憩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及城市游憩空间的等级结构和整体结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闫红霞
我国城市绿色游憩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是:缺少鲜明的地域特色;空间利用不够充分;缺乏合理规划;空间功能单一,人性化设施不足。对策是:注重城市绿色游憩空间的地域特色建设;加强城市绿色游憩空间的利用;体现城市绿色空间规划的“人文关怀”;协调环境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华
运用缓冲区的空间分析方法,在对居民使用者主体的游憩行为特征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服务半径及其覆盖率反映生态游憩空间的服务适宜度的区域差异,从而揭示上海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的格局分异特征,发现服务覆盖率低和分布不均的空间格局影响了市民游憩的适宜度,从而导致上海整体生态游憩空间的服务功能的较低水平。据此提出优化对策:市中心应注重空间整合的立体化与纵深化,近郊及中外圈区域的优化重点是空间布局的均匀性与渗透性,同时重视和加强多功能的生态游憩廊道系统的构建和生态游憩空间建设的近自然性与软质化。
关键词:
服务半径 城市生态游憩 空间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亮 王婧
城市游憩地空间布局研究具有明显的实践意义,它为城市规划及区域规划提供依据,满足居民物质文化的需求。在研究各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武汉市游憩地空间布局的现状及变化特征,指出武汉市游憩地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构想。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韩德军 朱道林 迟超月
研究目的:从贵州省域宏观角度,为科学开发利用旅游用地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游憩机会谱(ROS)理论框架、层次分析法(AHP)和熵值法。研究结果:通过定量分析构建出贵州省重点风景名胜区游憩机会谱,并据此分析出各类旅游用地开发途径。研究结论:(1)贵州省旅游用地各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与传统ROS理论有所差异;(2)贵州省风景名胜区游憩机会谱中包含5种类型,分别是民族风情小城镇、郊区半自然型景区、郊区自然型景区、偏远半自然型景区、偏远自然型景区,应在全省统筹的基础上,针对各类型景区旅游用地环境要素特点,实施有针对性、差别化的土地利用开发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