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153)
2023(19171)
2022(16404)
2021(15342)
2020(12553)
2019(29073)
2018(28709)
2017(54312)
2016(29338)
2015(33007)
2014(32910)
2013(32185)
2012(29890)
2011(26848)
2010(26844)
2009(24184)
2008(23370)
2007(20464)
2006(18016)
2005(15607)
作者
(83125)
(69307)
(68543)
(64971)
(44126)
(33225)
(31367)
(27095)
(26460)
(24680)
(23795)
(23296)
(22088)
(21759)
(21366)
(21145)
(20546)
(20405)
(19856)
(19725)
(17044)
(16982)
(16712)
(15894)
(15487)
(15420)
(15384)
(15139)
(13886)
(13658)
学科
(118398)
经济(118269)
管理(82337)
(76932)
(62107)
企业(62107)
方法(49221)
数学(42250)
数学方法(41664)
中国(35079)
(34419)
地方(30463)
业经(27735)
(26948)
(25018)
农业(23265)
(20825)
贸易(20807)
(20282)
环境(20140)
(20097)
理论(19933)
(19710)
技术(18954)
(18031)
银行(17984)
(17724)
金融(17721)
(17271)
(16992)
机构
大学(404186)
学院(404064)
管理(158389)
(157304)
经济(153675)
研究(138224)
理学(136332)
理学院(134722)
管理学(132219)
管理学院(131480)
中国(103190)
(87745)
科学(86434)
(71361)
(68616)
(66489)
中心(63651)
研究所(62457)
业大(60820)
(60578)
(56867)
财经(56651)
师范(56333)
北京(55655)
(51569)
农业(51547)
(51369)
(49468)
经济学(45974)
师范大学(45562)
基金
项目(279620)
科学(219172)
研究(206471)
基金(199925)
(174480)
国家(172770)
科学基金(148245)
社会(128397)
社会科(121456)
社会科学(121423)
(110309)
基金项目(106302)
自然(96220)
教育(95371)
自然科(93838)
自然科学(93812)
(92490)
自然科学基金(92058)
编号(85963)
资助(81314)
成果(69219)
重点(62724)
(62467)
(60771)
课题(59331)
(58018)
创新(54047)
科研(53009)
国家社会(52200)
项目编号(52176)
期刊
(176797)
经济(176797)
研究(118580)
中国(84970)
学报(63993)
(61056)
科学(59053)
管理(58564)
(53580)
教育(52635)
大学(48780)
学学(45146)
农业(42650)
技术(37555)
(34064)
金融(34064)
业经(30951)
经济研究(27120)
财经(26545)
图书(25887)
问题(23248)
(22754)
(22345)
资源(20265)
科技(19958)
(18886)
技术经济(18766)
理论(18473)
现代(18017)
书馆(17949)
共检索到6053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耀华  周华庆  
共生理念下的风景资源保护和城镇建设对于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下的我国城市发展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共生理念的相关概念和内涵,以大理坝区和大理风景名胜区苍山洱海片区为研究范围,从城景共融的资源价值、城景共存的问题矛盾两个维度对共生理念下的大理"山水家园"的资源基础和现状问题进行了解读,进而从资源发展观、区域城镇体系、发展功能分区和城镇风貌设计四个层面提出了以"苍洱大观"的自然风光、深厚久远的南诏文化和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特色,因地制宜地保护大理"山水家园"的"山、水、林、田、城"5大要素,协调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和城镇建设,利用城景共建的相关政策和规划理论实现大理"山水家园"城景共生的健...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邱洪全  李伟铭  陈静  
本文在运用共生系统理论对厦漳泉物流产业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进行阐述和研究的基础上,使用D-S模型分析了厦漳泉物流产业共生系统存在的偏差,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共生系统的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邱洪全  李伟铭  陈静  
本文在运用共生系统理论对厦漳泉物流产业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进行阐述和研究的基础上,使用D-S模型分析了厦漳泉物流产业共生系统存在的偏差,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共生系统的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丁金胜  
随着崂山旅游业的兴起和青岛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崂山风景区与景中村(社区)发展不和谐的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当地村民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环境资源也遭到严重破坏,景区形象和整个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为此,必须从保护环境资源和保障村民利益的角度入手,统筹做好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和景中村规划整治等相关工作,最终实现景区与景中村的协调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欧以克  
学科特色是民族院校特色的核心要素,加强学科特色建设是民族院校特色发展的必然选择。民族院校推进学科特色建设,应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好特色学科建设与一般学科建设、特色建设和适度建设、特色建设与基础建设、局部特色与整体特色,以及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推动学科特色与学校整体特色协调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吴薇  
本文主要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来探讨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的状况,对共生理论、物流园区合作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三个概念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对我国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共生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基于实证结论对促进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吴薇  
本文主要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来探讨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的状况,对共生理论、物流园区合作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三个概念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对我国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共生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基于实证结论对促进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淑芳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然而在风景名胜区迅猛发展的同时,景区与原居民和谐问题日趋突出,给风景名胜区的社会稳定、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造成了威胁,严重影响了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风景名胜区原居民现状,解析了风景名胜区与原居民之间存在的三种类型关系:共生型、共存型和冲突型。在此基础上提出风景名胜区与原居民协调发展的三种模式——外迁型、内聚型和控制型,从而为风景名胜区社会调控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彬  董杰  杨达源  涂玮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近郊型风景名胜区受到城市化的威胁和蚕食。但是,近些年来国家对风景名胜区资源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导致近郊型风景名胜区和依托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发展显得十分紧迫。在初步探讨近郊型风景区资源保护和依托城市发展之间的辨正关系基础上,以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分析了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景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风景名胜区和依托城市协调发展的策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景普秋  
矿业开发特殊性引起矿区与城镇、乡村之间的冲突,加剧了城乡之间的非平衡,统筹矿—城—乡发展是城乡协调在资源型区域的特殊表现。本文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资源型区域矿区、城镇、乡村之间的对立:产业单一与空间布局的分散性,弱化了城市的聚集经济效益,资源租金收益的流失与转化,加剧了矿区、城镇、乡村的收入差距,矿业开发负外部性,恶化了城镇建设、乡村生产与生活环境。矿—城—乡协调发展基本思路为:通过产业多元化与空间集中布局促进矿—城—乡经济协调,通过矿业收益合理分配与资源财富共享促进矿—城—乡社会和谐,通过资源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补偿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养民  
教育公平是中国梦实现的基础。基于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协调发展"理念,对我国教育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效果公平现实困境进行分析,力图从与经济社会协调、平衡各种关系、设计差异错位发展等方面的机制建设,促进教育公平。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荣增  
长期以来,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从本质上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可持续能力的高低,不仅牵涉到国家综合国力在全球竞争的胜负,也影响到本地区乃至全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虽有很大发展,但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经济发展仍很不平衡,差距突出。面对这种情况,确立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结构升级的大系统战略及其宏观微观定位,便非常重要和迫切。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产业布局的演变走势出发,在21世纪前10年,促进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必须兼顾系统性、综合性和全局性,是国家确立的区域发展目标。这就要求我...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孝廉  
协调发展与依法治校在内涵、目的、原则上具有一致性。贯彻落实以协调发展理念为指导的依法治理是大学理性治理的具体表现。按规律办教育,以国家教育法规和大学章程为总纲建制度。协调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全局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协调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是对我国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发展理念的传承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科学方法论。它的哲学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协调发展理念为指导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吴潜涛  
协调发展指的是事物所有构成要素的适度发展,是一种具有整体性品格的和谐发展。协调发展理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发展的偏向点、着力点,也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就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依据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基本经验,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矛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