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929)
- 2023(17992)
- 2022(15039)
- 2021(13848)
- 2020(11365)
- 2019(25618)
- 2018(25210)
- 2017(48443)
- 2016(25902)
- 2015(28961)
- 2014(28165)
- 2013(27233)
- 2012(24671)
- 2011(21918)
- 2010(21737)
- 2009(19444)
- 2008(18486)
- 2007(15734)
- 2006(13412)
- 2005(11013)
- 学科
- 济(101089)
- 经济(100985)
- 管理(77590)
- 业(71994)
- 企(60986)
- 企业(60986)
- 方法(46595)
- 数学(40492)
- 数学方法(39930)
- 中国(28820)
- 农(26115)
- 业经(25697)
- 财(25235)
- 地方(21229)
- 技术(20690)
- 学(20338)
- 理论(17820)
- 农业(17797)
- 贸(16879)
- 贸易(16867)
- 易(16335)
- 制(16243)
- 环境(16068)
- 务(15711)
- 和(15691)
- 财务(15643)
- 财务管理(15611)
- 产业(15024)
- 企业财务(14760)
- 划(14687)
- 机构
- 大学(352202)
- 学院(351714)
- 管理(144897)
- 济(137176)
- 经济(134132)
- 理学(127165)
- 理学院(125760)
- 管理学(123513)
- 管理学院(122853)
- 研究(111445)
- 中国(80576)
- 京(73478)
- 科学(70079)
- 财(61130)
- 所(52423)
- 业大(52164)
- 农(51706)
- 中心(51602)
- 财经(49982)
- 江(49073)
- 研究所(48295)
- 范(47363)
- 师范(46958)
- 经(45707)
- 北京(45348)
- 院(41774)
- 经济学(41453)
- 州(40493)
- 农业(40370)
- 师范大学(38196)
- 基金
- 项目(255755)
- 科学(202891)
- 研究(187417)
- 基金(186281)
- 家(161868)
- 国家(160546)
- 科学基金(140251)
- 社会(120092)
- 社会科(113958)
- 社会科学(113931)
- 省(100545)
- 基金项目(99884)
- 自然(90776)
- 自然科(88783)
- 自然科学(88765)
- 自然科学基金(87158)
- 教育(85979)
- 划(83940)
- 编号(76267)
- 资助(74246)
- 成果(59907)
- 重点(56629)
- 创(56537)
- 部(55422)
- 发(54141)
- 创新(52201)
- 课题(51430)
- 国家社会(50007)
- 科研(48495)
- 教育部(48063)
- 期刊
- 济(139934)
- 经济(139934)
- 研究(97988)
- 中国(62656)
- 学报(53622)
- 管理(51936)
- 科学(49875)
- 农(45764)
- 财(45701)
- 大学(41349)
- 教育(40456)
- 学学(38797)
- 农业(32267)
- 技术(31690)
- 融(24524)
- 金融(24524)
- 业经(24371)
- 财经(23139)
- 经济研究(22796)
- 图书(21735)
- 经(19836)
- 问题(19416)
- 科技(18916)
- 业(17016)
- 技术经济(16829)
- 理论(16117)
- 版(15922)
- 现代(15764)
- 商业(15651)
- 资源(15438)
共检索到4890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以鸣 许还幻 周岩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和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其品质提升关乎城市环境与文化建设,也关乎人民生活幸福感的提升。从公共艺术的视角,通过研究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相关理论,梳理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迭代脉络,探讨在数字创新驱动下,通过数字交互设计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性和人文性的方法与技术,提出城市设计、公共艺术学科发展应顺应科技、社会和文化的变化,主动调整自身的角色和发展思路,从整合环境的空间设计创造者,发展为融合科技的跨学科“创新者”,促进“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设计理念在新时代通过数字创新技术得到更大发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奎然
长期以来,应用型高校侧重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将公共艺术教育置于边缘地位,不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应用型高校大力开展公共艺术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塑造道德人格的现实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应用型高校应确定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地位,针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难点和问题,创新管理机制,科学设置课程,全面提升课程管理水平,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开展多元化的校园艺术活动,让公共艺术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其美育效能,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 公共艺术教育 模式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宋艳丽
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是城市形象与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园林景观作为相对封闭的环境,是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城市发展而言,园林景观设计与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会对城市形象建设形成重要影响。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已成为重要的服务内容。于晓亮、吴晓淇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一书对景观设计进行细致划分和深刻论述,是环境艺术设计者的重要参考书籍。
关键词:
公共环境艺术设计 《公共环境艺术设计》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姜丽娟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公共艺术也得以繁荣起来,公共艺术设计也成为高校的热门专业和学科。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效彰显了城市文化和城市空间特色,彰显着城市的个性与魅力,成为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由马钦忠撰写的《公共艺术理论教程》一书,对公共艺术设计教学理论与城市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作用。作者认为,公共艺术设计理论既不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要宇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各项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人们更加注重城市公共空间的幸福感,对于城市环境的需求逐渐从商业化转变为人文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景观设计成为调节商业建筑与人居环境之间的关键要素。由杨光编著、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人文景观设计研究》一书,通过分析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案例,深入阐述了不同城市景观的人文艺术内涵,并且从未来发展趋势出发,针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开论述,对于研究城市人文景观的幸福感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郑子皎
<正>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根据城市的发展要求发生改变。而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对提高城市文化水平、引导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设计者需不断寻求书法艺术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地域特色和城市文化内涵,以便实现艺术与设计的完美融合。《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一书立足于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背景,审视城市空间设计的各个环节,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阐述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变迁,深入探讨了书法艺术在其中的融入机制,旨在让广大城市居民增强归属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王晓娜 吴斌
陶瓷因其独特的材料特性和艺术表现力,被广泛应用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佛山陶瓷文化历史悠久,是佛山的城市名片,也是岭南文化的一部分。近年来,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与空间整合的趋势逐渐显现,将陶瓷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一批公共艺术和公共设施,传承岭南文化,陶作为媒介材料被广泛用于在公共空间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陶瓷应用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具有天然的材料优势。陶瓷高温烧成,稳定性好,与金属、玻璃、塑料等常见的城市建筑材料相比,介入公共空间环境的适应性更好,
关键词:
城市公共空间 陶瓷艺术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朱亮亮
我国高等院校开设公共艺术专业的时间不长,在公共艺术专业的教学与实践中存在学科定位不清晰、专业内容不明确、教学方法僵化等问题。民间工艺美术作为公共艺术专业教学内容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长期以来被忽视。文章选取江南地区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类型,阐述其在高校公共艺术专业教学与实践中的核心价值和创新性作用。
关键词:
民间美术 公共艺术专业 教学与实践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孙晨 黄海波
常州是一座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城市。其中,奔牛段是大运河常州段的源头,具有悠久的历史。文章对奔牛段现有公共艺术及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和特色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奔牛运河文化与公共艺术更好结合的思路。
关键词:
奔牛运河 公共艺术 文化传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以鸣 许还幻 韩冰 周岩
随着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TOD)模式的推广,在大多数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轨道交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特大城市漫长的通勤时间及早晚高峰时段的交通压力严重影响了通勤人群对美好生活的感知。针对这一问题,聚焦北京地铁站点公共空间提出假设:通过艺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长时间通勤等问题对市民身心状态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采用调研问卷与开放式访谈,探究北京通勤人员对地铁站点公共空间的感知并提出相应艺术设计建议。研究表明通勤心境与空间品质满意度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大多数通勤人员偏好明亮且开放的艺术设计形式且认为其可以缓解压力。此外,艺术设计应聚焦候车与换乘空间、墙体、顶面及座位元素。文章不仅用实证研究支撑中国城市地铁站点公共空间的更新实践,且对于激发城市活力与提升公共健康的设计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孙瑶 李险峰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建成区内形成了生活环境差、日常活动缺乏、社会交往内倾的城市边缘社区。对此,城市建设需要利用柔性的手段去缓解人、环境和社会三者间的冲突。公共艺术作为物质与精神相融合的新型城市建设方式,可灵活介入不同形态的社区空间中,通过发掘边缘社区的公共空间来弥补城市空间转变产生的裂痕,给社区群众提供生活便利和精神补给;同时,它也作为一种介质来刺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搭建边缘与中央的桥梁。
关键词:
公共艺术 城市边缘社区 城市融合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国荣
设计艺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设计艺术的关键就在于创新,要设计出你无我有的艺术精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这也是设计艺术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李立新创作的《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的出现无疑对设计艺术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多可以参考的内容,本书围绕设计艺术性的研究方法来进行探讨,在论述其范畴、特征和进行文献综述的同时,更提供了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还提供了历史研究方法、实验性研究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给广大学习者以启发,让学习者可以参考本书的内容进行学习。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乔延菊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艺术与科技的不断融合推动了艺术人才与科技人才的高效交流互动。笔者深入研究分析影响社会个体呈现和人才集聚的因素,以期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分析提供一定参考。《新媒体装置:公共艺术中的科技创新》一书,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以艺术与科技的碰撞、融合为立足点,介绍了体现艺术与科技相辅相成的绝妙公共艺术装置,从流光灯到"人造星空",从"像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叶深南
本文在分析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类课程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公共艺术类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和内涵,结合艺术类院校的特点,充分利用艺术类教师及相关教学设施资源优势和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公共艺术类课程建设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公共艺术 课程 体系专业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果
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通识教育是传播先进文化、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公共艺术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方面,扮演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要对教学观念、形式、方法和内容等进行有效创新和改革。由马钦忠撰写的《公共艺术理论教程》一书,对我国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者为公共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规划和建筑专业工作者建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