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32)
- 2023(13598)
- 2022(11969)
- 2021(11189)
- 2020(9404)
- 2019(21803)
- 2018(21589)
- 2017(41937)
- 2016(22532)
- 2015(25291)
- 2014(24898)
- 2013(24267)
- 2012(21985)
- 2011(19375)
- 2010(18957)
- 2009(16863)
- 2008(15933)
- 2007(13428)
- 2006(11351)
- 2005(9320)
- 学科
- 济(86641)
- 经济(86550)
- 管理(62978)
- 业(59302)
- 企(49439)
- 企业(49439)
- 方法(43980)
- 数学(38849)
- 数学方法(38308)
- 农(22790)
- 财(21605)
- 中国(21047)
- 学(19407)
- 业经(19327)
- 地方(17979)
- 农业(15360)
- 贸(14533)
- 贸易(14527)
- 务(14277)
- 财务(14205)
- 财务管理(14177)
- 理论(14067)
- 易(14062)
- 技术(13836)
- 环境(13831)
- 和(13773)
- 制(13722)
- 企业财务(13450)
- 划(11890)
- 银(11505)
- 机构
- 大学(305280)
- 学院(303547)
- 管理(125995)
- 济(116353)
- 经济(113847)
- 理学(110890)
- 理学院(109688)
- 管理学(107541)
- 管理学院(107009)
- 研究(96285)
- 中国(70509)
- 京(64036)
- 科学(62228)
- 财(51412)
- 业大(47265)
- 农(47234)
- 所(46264)
- 中心(45796)
- 研究所(42914)
- 财经(42787)
- 江(41969)
- 范(40341)
- 师范(39951)
- 北京(39603)
- 经(39249)
- 农业(37004)
- 院(36101)
- 州(34637)
- 经济学(34464)
- 师范大学(32659)
- 基金
- 项目(224220)
- 科学(177037)
- 基金(163973)
- 研究(161877)
- 家(143052)
- 国家(141920)
- 科学基金(123270)
- 社会(101173)
- 社会科(95912)
- 社会科学(95886)
- 基金项目(88332)
- 省(86864)
- 自然(82501)
- 自然科(80618)
- 自然科学(80598)
- 自然科学基金(79091)
- 教育(74376)
- 划(73797)
- 资助(66913)
- 编号(66464)
- 成果(51461)
- 重点(49916)
- 部(48977)
- 发(46901)
- 创(46649)
- 课题(44141)
- 科研(43680)
- 创新(43500)
- 教育部(42068)
- 大学(41882)
- 期刊
- 济(116736)
- 经济(116736)
- 研究(83056)
- 中国(50691)
- 学报(48671)
- 科学(45047)
- 管理(43323)
- 农(40987)
- 财(37879)
- 大学(37168)
- 学学(35029)
- 教育(31646)
- 农业(28972)
- 技术(27048)
- 融(21199)
- 金融(21199)
- 业经(20083)
- 财经(19416)
- 经济研究(18424)
- 图书(17183)
- 经(16436)
- 问题(15495)
- 科技(15273)
- 理论(15233)
- 资源(15034)
- 业(14539)
- 实践(14253)
- 践(14253)
- 技术经济(14060)
- 版(13957)
共检索到4167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耀林 陈龙 安子豪 张翔晖
通勤出行和职住关系对于理解城市空间结构和职住组织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公交刷卡数据,以武汉市主城区和都市发展区为研究区,通过构建出行模型和职住地识别规则,识别了职住通勤群体,从职住密度、通勤时间与距离、通勤流向和可视化等方面对武汉市的通勤出行和职住平衡进行测度,并识别了武汉市的职住通勤模式。结果表明:①核心城区的职住密度明显高于其它城区,承载着较多的居住和就业人口;②通勤距离与时间具有核心—外围—边缘的递增模式;③城市主要通勤流位于核心城区和外围城区;④职住通勤模式总体可以概括为核心—外围—边缘的单中心向内通勤模式,越往外围区域越呈现职住错位的趋势。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稳 詹庆明 黄正东 周俊 周海燕
中国许多大城市处于制度转型与空间重构的背景下,城市就业与居住空间关系正发生明显变化职住空间的合理布局成为城市规划考虑的重要课题。研究利用武汉市大样本政务数据进行数据集成与空间化,得到居民个体精细空间数据,对武汉都市发展区的通勤特征、职住空间匹配关系进行分析与测度,发现:武汉都市发展区居民平均通勤距离处于合理范围;都市发展区职住空间总体匹配较好,但不同区域职住空间匹配差异明显;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布局的调整与职住空间失配现象密切相关;"武汉三镇"之间、新城组群与邻近主城区之间显著的交叉通勤是影响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因素。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陆振波 龙振 余启航
城市交通问题愈发严峻,利用手机数据探究职住分布及通勤特征分析符合智慧城市和"四个交通"中智慧交通的发展理念,对推动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前,手机信令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住空间识别方面,而对识别出来的职住状况背后的原因以及通勤等方面缺乏系统研究。本文以昆山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手机信令数据提取用户职住地信息,分析其职住空间分布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昆山市职住空间分布和通勤交通现状。
关键词:
手机信令数据 职住空间分析 通勤特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丽敏 虞虎 靳海涛
根据北京城市公共交通刷卡数据,采用矢量数据符号法、核密度法分析城市居民周末户外休闲行为特征、休闲集聚场点布局和演变规律以及城市休闲场所布局与户外休闲行为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居民周末户外休闲在全日时间内呈单峰状分布,休闲时段集中在8:00—15:00,大多数居民在周末会选择1个休闲场所;居民休闲场所具有明显的极化效应,以公共交通刷卡人次占比0.5%为断点,共有37个热点场所,主要为大型商圈、文化公园和传统景点;以热点场所为核心形成4种类型的休闲集聚区,即商业休闲型、文化休闲型、多功能休闲型和生态休闲型。与传统休闲空间相比,北京城市休闲场所类型与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场所多元化、分布板块化、功能完善化的特点,这是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日益完善背景下户外休闲消费需求和吸引物交织作用的结果。通过城市休闲空间改善和户外休闲行为引导,促进城市物质空间和居民行为空间匹配,是未来城市优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方正 李婉仪 李雄
位置服务大数据的出现为城市空间研究提供新的视角,目前城市规划、地理学科已进行大量应用,而少有研究应用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基于北京市公交刷卡大数据处理后的二次数据,结合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绿道规划方法研究。研究通过将公交刷卡数据与人口出行分布规律进行耦合分析,在城市不同功能区确定绿道连接的重点区域,同时,根据绿地的景观性、文化性和生态性建立绿道载体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斑块作为绿道依托载体,最终根据服务功能进行绿道网络优化确定绿道规划线路。以期实现绿道的功能拓展,使绿道成为连接城市多种功能区的绿色空间,促进城市紧凑布局的形成。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杨思源
在仅获得快速公交闸机刷卡系统产生的乘客刷卡数据的情况下,结合实地调研得到的车辆在站点间的行驶时间数据,利用乘客出站时间间隔将乘客分类,可估算出各车次到达各站点的时间、以及在各站点的上下车人数等信息,从而计算车辆满载率。并以成都二环快速公交为例,通过真实乘客刷卡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计算结果可以反映出当天系统的运营情况,可为公交的运营、调度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郭亮 彭雨晴 张彪 韩梦凯
在交通矛盾日益制约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基于居民时空大数据的通勤圈空间特征研究为精细化交通与土地利用等要素配置提供了有效视角。以武汉市为例,利用手机信息数据识别出商业(务)型、工业型两类通勤圈,结合情景模拟探究交通与土地利用要素供给对通勤圈形态变化及内部交通结构特征的协同影响。研究发现:(1)商业(务)型通勤圈呈现“圈层+轴带”和“核心集聚+圈层扩展”两种结构模式;工业型通勤圈则呈现“纺锤模式”布局,通勤方向性更为明显。(2)轨道交通要素供给会重点影响通勤圈的形态、拉长通勤距离;土地利用要素的紧凑布局有利于促进通勤圈圈层集聚,缩短其通勤距离和时耗。针对两种类型的通勤圈,从促进通勤圈绿色出行的角度提出完善交通设施布局和服务设施配套的优化策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宋顺锋 姚敏 王振坡
基于《2017年天津市居民住房与交通状况调查问卷》微观数据,利用空间插值法刻画天津市居民通勤特征,并构建MNL模型分析居民通勤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天津市居民通勤距离由内向外呈跳跃式衰减圈层结构,居住中心性与就业岗位郊区化并存;跨区域通勤以内部通勤为主,侧面通勤、逆通勤为辅;非机动化程度较低,以共享单车为主体的绿色出行模式初现;通勤距离、私家车及自行车、电动车拥有状况、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居民通勤方式选择行为影响显著。基于此,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打造慢行交通系统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通勤特征 通勤方式 共享单车 MNL模型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姜军 段进 陈沧杰 曹国华
利用居民出行调查采集的职住关系数据和通勤行为数据,以交通中区为单位,分析了通勤距离、通勤时间的统计特征以及两者的函数关系;并研究了就业居住偏离度指数、内部通勤比例两个反映职住关系的指标对通勤距离、通勤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通勤时间更加适合用来表示通勤成本,通勤时间与通勤距离之间为幂函数关系。大规模集中的居住导致的职住不平衡状态将会造成通勤距离、通勤时间的迅速增加;而大规模集中的就业造成的影响较小。本文研究可以为调整职住平衡关系、加强就业地与居住地之间交通联系等措施的制定,以有效缩短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和提高通勤效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朱娟 钮心毅
本文基于南宁市移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的居民居住地、工作地数据,首先分析了南宁市职住平衡特征及其与土地混合使用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南宁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尺度存在职住空间不平衡现象,职住平衡指标与土地混合使用指标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接着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检验了职住平衡、土地混合使用对通勤距离的交互影响。研究发现,较好的职住平衡可以降低通勤距离,居住在就业较密集的单元,或工作在居住较密集的单元,通勤出行相对较短。较好的土地混合使用水平可以缩短通勤距离,居住在居住与非居住用地混合度较好、公共服务设施混合度较好的单元,居住者通勤距离较短,工作在4类主要用地混合度较好、工业用地占比合理、医疗及教育设施密度较好的单元,工作者通勤距离较短。研究为南宁制定优化土地使用规划政策,改善居民职住平衡水平及通勤模式提供了依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邹戴晓 过秀成 樊钧 潘敏荣 郑美娜
居民居住地与工作地的空间关系是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从城市通勤行为和职住空间角度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有利于揭示城市空间演变的内在动力机制,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土地利用和通勤交通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利用手机信令数据,提出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居民工作地和居住地识别方法,研究了分区域的居民通勤距离和就业岗位通勤距离等指标,提出了利用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比校核手机信令数据的方法。以苏州市为例,结合苏州市综合交通模型对城市职住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讨论市域和市区的职住平衡关系;利用可视化方法研究苏州市通勤网络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晖 杨军 刘常平
立足问卷调查获取轨道交通沿线居民职住分布和通勤特征数据,分析了轨道交通对城市居住—就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及其结构下的通勤组织特征,基于GIS勾勒出轨道交通网络格局下职住分布的形态,提出了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背景下区域性职住不平衡的新格局。主要结论有:①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居住选择的空间,加快了居住人口向郊区迁移,加速了区域性职住不平衡的发展趋势。②轨道交通作为大容量快速客运体系将在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中发挥骨干框架作用,轨道交通沿线的郊区地带呈现出人口敛聚和产业集中的双核空间集聚的发展态势,最终沿轨道交通网络轴线形成放射状的"点轴"格局。③轨道交通对长距离出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城市路网和机动化发展成熟的条件下,轨道交通将成为城市最重要的通勤出行方式。
关键词:
轨道交通 职住分布 通勤 空间组织 北京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丽亚 李欣盈 张兆东 龚咏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大型城市"职住分离"程度持续增大,深圳市作为一线城市,人口规模大,经济发展迅速,同样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住分离"状况,产生了通勤过剩现象。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线性规划模型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对深圳市多源全样本人口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深圳市过剩通勤指标,分析深圳市过剩通勤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过剩通勤处于较高水平,但整体通勤消耗率中等,城市过剩通勤存在空间分异情况。本研究可服务于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对评价和优化深圳市职住空间提供重要的参考,同时为深圳市改善城市交通问题、合理制定规划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仝照民 安睿 刘耀林
城中村作为带着农民特色和阶级混杂重塑的空间,为弱势劳动群体融入城市化体系、实现反资本而不反市场的城镇化进程提供了保障。探讨建成环境对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机制,开展城中村建成环境改造,对于解决弱势群体通勤和就业困难意义重大。论文基于武汉市2018年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数据,以公共交通通勤方式选择作为二元分类因变量,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分析建成环境与城中村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非线性关系与阈值效应,结果显示:普遍长距离通勤的城中村居民对公共交通系统依赖性强,建成环境的非线性影响和阈值效应明显,弥补了传统线性模型在可解释性上的不足;其中公交站可达性预测贡献度最大(19.89%),阈值分别在300 m和1000 m左右,在城中村改造时应尽量满足直线距离300 m公交站点可达,保证1000 m内存在公交线路,其余变量也有相似的可解释性。研究得到的建成环境影响的优先层次和最有效的空间属性范围将为提升城中村居民就业和通勤公平,实现区域包容、协调的城镇化提供参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琬仪 刘合林
文章采用多源数据,借助ArcGIS平台,采用空间密度分析法和归纳法研究超大型城市武汉市商品住宅空间在分布规模、分布密度和结构模式3个方面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商品住宅空间分布展现出总体规模偏小、空间分布不均衡等特点,空间结构模式上表现出"多中心""廊道式"和"圈层式"相结合的特点。这些新分布特征与结构模式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与当前武汉市其他活动空间的发展新趋势有紧密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