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99)
2023(11290)
2022(9587)
2021(8824)
2020(7419)
2019(17080)
2018(16584)
2017(32080)
2016(16406)
2015(18587)
2014(17769)
2013(17220)
2012(15534)
2011(13636)
2010(13192)
2009(11552)
2008(10958)
2007(9565)
2006(7896)
2005(6214)
作者
(43433)
(36369)
(35942)
(34044)
(22640)
(17318)
(16532)
(14241)
(13907)
(12638)
(12392)
(12058)
(11271)
(11152)
(10964)
(10962)
(10686)
(10672)
(10340)
(10082)
(8762)
(8732)
(8719)
(8402)
(8238)
(8174)
(7781)
(7712)
(7178)
(7145)
学科
(71050)
经济(70987)
管理(48547)
(47147)
(38997)
企业(38997)
方法(32708)
数学(29068)
数学方法(28669)
(20593)
中国(17498)
业经(16702)
地方(15914)
(15257)
农业(13092)
产业(11849)
技术(11654)
(11276)
贸易(11271)
(10958)
环境(10734)
(10683)
(10517)
(9906)
理论(9790)
(9318)
财务(9267)
财务管理(9241)
(9154)
企业财务(8762)
机构
学院(219646)
大学(217370)
(94128)
经济(92515)
管理(92484)
理学(80809)
理学院(80059)
管理学(78741)
管理学院(78330)
研究(69274)
中国(50759)
(44529)
科学(41118)
(39379)
(33843)
中心(33813)
业大(32668)
财经(32313)
(31528)
(31172)
(29655)
研究所(28991)
经济学(28541)
(27742)
师范(27456)
北京(26837)
农业(26361)
(26179)
经济学院(25926)
经济管理(25554)
基金
项目(161805)
科学(129662)
研究(120593)
基金(118222)
(103083)
国家(101892)
科学基金(89137)
社会(78637)
社会科(74798)
社会科学(74777)
(64336)
基金项目(62754)
自然(56626)
自然科(55320)
自然科学(55307)
教育(55062)
自然科学基金(54296)
(53103)
编号(48102)
资助(47118)
重点(36466)
成果(36373)
(36134)
(35985)
(34810)
国家社会(33170)
课题(32760)
创新(32562)
教育部(31244)
科研(31169)
期刊
(96109)
经济(96109)
研究(57575)
中国(40632)
管理(34158)
(30096)
(30094)
学报(29454)
科学(29290)
大学(24003)
技术(23524)
教育(22579)
学学(22528)
农业(21769)
业经(17750)
经济研究(15124)
财经(15100)
(14535)
金融(14535)
(13181)
问题(12934)
(12449)
技术经济(11718)
统计(10946)
科技(10753)
(10380)
图书(10355)
商业(10255)
资源(10208)
(9805)
共检索到3078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艳  陈怡冰  李凤廷  刘威  
[目的]通过对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基础的客观评价,确定不同区域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比较优势和短板制约,为差异化区域发展路径提供依据和支撑。[方法]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熵权法、全局莫兰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20年东北、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产业链发展水平、空间相关性和协调度进行测度。[结果](1)由于其生产环节突出的比较优势,东北平原粮食安全产业带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最高,黄淮海平原加工环节比较优势显著,长江中下游平原各环节都不具备比较优势,综合得分最低;(2)粮食生产和加工地理集聚特征显著,得分高的区域分布较为集中,而流通和服务支撑集聚特征不显著;(3)粮食产业链各环节间耦合协调度区域得分排名与综合发展水平一致,其中东北平原耦合协调度最高,且加工环节发展滞后于其它环节,黄淮海平原居中,流通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而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低,以濒临失调型为主。[结论]基于上述横向比较结果,按照“强化优势、补齐短板、重点突出、差异发展”的原则,认为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应分别施行绿色优质生产引领、流通加工一体化和工贸带动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余志刚  崔钊达  宫思羽  
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是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粮食安全水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东北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具备粮食播种面积大、粮食产量高、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以及黑土资源丰富等基础优势。同时,在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过程中,面临着耕地和水资源约束趋紧、农民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供给不足以及粮食产业短板较多等方面的现实制约。因此,亟需从“内部发力”“外部突破”两个维度入手探索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路径,以期保障东北地区粮食持续稳产增产,承担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重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纪岳   符莉   宋彦亭   高泽方  
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是我国把牢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的重大举措,对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基础、集聚优势发展粮食产业、满足粮食消费新需求、全面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提出当前我国推动粮食安全产业带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粮食生产集聚趋势明显、三大粮食物流通道已形成、粮食产业跨区域合作模式多元呈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快速推进的有利条件,但也存在着空间分离程度明显扩大、内生动力不足、区域合作基础不牢固、市场一体化机制发挥不够充分的四大突出问题。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区域协调发展,关键要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优化区域间协作机制,加深市场一体化机制,完善产业带利益补偿机制等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志丹  赵姜  吴敬学  
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之本。面对日趋严峻的粮食安全形势,我们必须要按照"强科技、促生产、降损耗、节消费"的新时期粮食安全观,既要狠抓"有形粮田"生产,巩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又要确保"无形粮田"不荒芜,有效降低粮食损耗。加快构建"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粮食全产业链条,提高对粮食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控制力,切实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常贵蒋  
目前在新形势背景下,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新兴国家发展迅速,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通过总结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分析现状,突出马铃薯主粮化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位置和作用,在广西马铃薯产业供需格局与发展现状特点基础上,剖析制约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不良要素,提出加速广西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提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何官燕  
粮食产业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多层次的网状结构,它们相互融合。但是在实际中,我国粮食产业链还存在生产和消费、生产和流通、流通和消费之间的各链环相互脱节的现象,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为了整合粮食产业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做到:加大粮食规模种植力度,建立新型粮食生产机制;促进粮食企业重组并购,发展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加强粮食产业链联结。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罗拥华  
经济个体的行为选择决定宏观经济态势,农户种粮投入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粮食安全,是构成国家粮食安全的微观基础。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紧扣这些影响农户种粮投入行为的关键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激发农户种粮意愿。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韩剑萍  窦学诚  
粮食供给和粮食获取两者共同决定了粮食安全,两者缺一不可。运用指标人均粮食产量和人均国民收入分别表示粮食供给和粮食获取,采用聚类分析法,对2009年世界49个主要国家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分类评价。结果表明:①粮食安全在不同的国家间分异大、差别明显,总体而言,发达国家的粮食安全程度高,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程度相对较低。②不同类型国家在粮食购买能力方面的差异大于粮食生产能力方面,这表明对于粮食安全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要保证和提高其粮食安全程度,不仅要注重提高其粮食生产能力,更要注重提高其国民的粮食购买能力。③分类中中国属于粮食安全程度较低的国家。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曹芳芳   武拉平  
我国三大主粮全产业链浪费和损失严重,全产业链减损能够有效增加粮食供给。本文利用局部均衡模型模拟预测表明,2025—2035年,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全产业链减损潜力为2000万~9500万吨不等,总体来看,能够保障三大主粮实现100%自给。建议构建粮食全产业链减损部门协作机制和常态化监测评估机制,制定粮食减损的短期和中长期动态目标和工作方案;提高粮食供应端生产、存储和加工环节的减损技术和服务供给,实现减损于“技”;加大消费端爱粮节粮宣传,提高全民节粮减损认知,实现2030年联合国粮食减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邱毅  高铁生  
一国要实现粮食安全,既不能完全依靠政府,也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而是要发挥二者的合力作用。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发达国家政府培育粮食市场主体、健全市场体系以及对粮食市场进行干预的政策体系,从中借鉴并探索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中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期完善我国的粮食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手段。本文主要分三部分:一是介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确保粮食安全的市场基础,主要从各国的粮食生产、粮食流通和配套组织等方面展开;二是介绍上述发达国家确保粮食的政府干预能力,主要从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等方面展开;三是对我国的政策启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姚成胜  黄琳  吕晞  
中部地区是中国粮食安全保障基地,其产量约占全国的1/3。根据中部地区的实际,提出了中部地区粮食安全的概念,并定量确定了当中部地区粮食自给率达到112%时才能实现该地区的粮食安全。通过构建中部地区粮食安全综合指数和粮食安全保障系数,定量评价了1991—2011年期间中部地区的粮食安全水平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中部地区粮食安全综合指数平均值为1.016,表明研究期内中部地区整体处于粮食安全状态,但仍有7个年份该指标值低于1,表明在这些时期该区处于粮食不安全状态。除2003年中部地区粮食安全保障系数小于0外,其他年份均大于0,研究期内该系数的平均值为0.12,表明1991—2011年中部地区不但维护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玉洁  
疫情影响下,产业链、供应链、运输链受阻,全球通胀持续升温。国际上,消费、供给、贸易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当前初级农产品国际贸易形势愈加复杂的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际粮食价格处于十年以来的高位。面对当前及未来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潜在问题,中国如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那就是,紧紧把握住“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稳住“脚跟”,守住发展“底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丽  王雨浓  
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是中央政府基于当前国内粮食安全形势和复杂国际形势科学研判提出的全新概念,不仅具有保障粮食安全、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的深刻内涵,还具有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大意义。为此,围绕"在哪建""谁来建""如何建"三大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明确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地点、主体和重心,捋顺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思路。研究发现当前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面临着要素资源约束、内生动力不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困难、区域协同发展不充分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完善资源要素保障体系、发挥政策引导扶持作用、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等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娄源功  
本文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对专项储备粮的规模进行研究。现阶段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要素有四个 :满足直接消费、间接消费、比价合理及抵御风险 ;粮食安全的等级介于二级与一级之间。通过对专项储备粮的功能定位 ,设定其目标簇中的主导目标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通过对专项储备粮作用的研究 ,设定其原则束中的基本原则为保证供求平衡。在对影响专项储备规模的基本因素和变量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了中国专项储备粮规模数学模型 ,并对计算出的 2 0 0 1年和 2 0 0 5— 2 0 3 0年的专项储备粮规模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艳玲  
通过黑龙江和吉林两省107个县2002-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以国家粮食安全为因变量,本文定量评价财政水土保持投资的福利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对国家粮食安全有正面影响,对样本期间粮食总产量的贡献高达26.52%,且该影响持续至少一年;但分析结果也表明,如果不能保证水土保持工程的持续性,则可能会产生负增产效应。因此,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应保持和增加财政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投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