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70)
- 2023(14403)
- 2022(12307)
- 2021(11495)
- 2020(9582)
- 2019(22690)
- 2018(22502)
- 2017(43040)
- 2016(23427)
- 2015(26571)
- 2014(26334)
- 2013(25831)
- 2012(23825)
- 2011(21310)
- 2010(21209)
- 2009(19366)
- 2008(18931)
- 2007(16581)
- 2006(14119)
- 2005(12100)
- 学科
- 济(97652)
- 经济(97561)
- 管理(64784)
- 业(60839)
- 企(49432)
- 企业(49432)
- 方法(47465)
- 数学(42649)
- 数学方法(41919)
- 农(26046)
- 中国(25157)
- 地方(22805)
- 财(22565)
- 业经(20146)
- 学(19350)
- 农业(17396)
- 贸(16531)
- 贸易(16522)
- 环境(16381)
- 易(15943)
- 理论(15778)
- 制(15462)
- 和(14542)
- 务(14416)
- 财务(14351)
- 财务管理(14317)
- 技术(13949)
- 企业财务(13447)
- 划(13094)
- 银(12504)
- 机构
- 学院(327254)
- 大学(324654)
- 管理(128082)
- 济(128066)
- 经济(125114)
- 理学(111519)
- 理学院(110189)
- 管理学(107765)
- 管理学院(107143)
- 研究(105162)
- 中国(77798)
- 京(68659)
- 科学(67896)
- 财(56254)
- 农(55286)
- 所(52211)
- 业大(51385)
- 中心(50713)
- 江(48869)
- 研究所(47933)
- 财经(45679)
- 农业(43698)
- 范(43650)
- 师范(43181)
- 北京(42380)
- 经(41399)
- 州(40661)
- 经济学(38841)
- 院(38778)
- 技术(36076)
- 基金
- 项目(229951)
- 科学(181044)
- 基金(166175)
- 研究(163919)
- 家(145446)
- 国家(144257)
- 科学基金(124948)
- 社会(102645)
- 社会科(97325)
- 社会科学(97292)
- 省(92093)
- 基金项目(88879)
- 自然(83571)
- 自然科(81681)
- 自然科学(81661)
- 自然科学基金(80138)
- 划(77423)
- 教育(76734)
- 资助(68269)
- 编号(66639)
- 成果(52164)
- 重点(51938)
- 发(49617)
- 部(49521)
- 创(48113)
- 课题(46227)
- 创新(44956)
- 科研(44667)
- 计划(42917)
- 大学(42653)
- 期刊
- 济(133385)
- 经济(133385)
- 研究(86884)
- 中国(59870)
- 学报(51464)
- 农(48445)
- 科学(47698)
- 财(44517)
- 管理(44416)
- 大学(38874)
- 学学(36737)
- 教育(33786)
- 农业(33082)
- 技术(31947)
- 融(24741)
- 金融(24741)
- 业经(22774)
- 财经(21294)
- 经济研究(21003)
- 问题(19351)
- 业(18704)
- 经(18223)
- 统计(18021)
- 策(16652)
- 资源(16627)
- 技术经济(16383)
- 版(16140)
- 图书(15465)
- 科技(15154)
- 决策(14937)
共检索到4622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潘竟虎
依据V-I-S模型,以兰州市Landsat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进行亚像元分解,以获取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采用分区统计、景观格局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植被覆盖景观的空间格局及其分异进行测度,为定量评价河谷型城市生态环境提供更精确的研究方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雪梅 马鹏琼
以兰州市为例,根据超效率SBM模型原理,构建城市节能环保产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以2007—2015年为评价期间,首先利用Malmquist指数对产业效率进行动态分析及要素分解,然后在全国范围内对30个省会城市(直辖市)进行区域比较。实证结果表明,兰州市节能环保产业效率整体呈现跨期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技术进步对其贡献最大,而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未发挥相应作用,产业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产业结构有望优化;兰州市节能环保产业效率在全国居中等水平,为DEA非有效,在从业人员、清洁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存在较大冗余,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城市自然生态建设等方面存在期望产出不足,而"三废"防治仍是城市节能环保产业效率改进的重点。最后,就实证结论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潘竟虎 李晓雪 冯兆东
本文构建了V-I-AP模型,以兰州市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进行亚像元分解,以获取不透水面比例及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植被覆盖景观的空间格局及其分异进行测度,为利用中等分辨率遥感数据定量评价河谷型城市生态环境提供更精确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景观分类相比,基于亚像元分解的不透水表面与植被覆盖提取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并可以表征地表覆盖的生物物理组分构成特点;1999年—2006年,兰州市中心城区不透水面盖度和面积增加明显,而植被盖度则急剧降低,植被破碎程度减缓,植被分布聚集度增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琦 钱勇生 曾俊伟 广晓平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战略提出的绿色交通建设,构建多样化的绿色城市交通体系,是解决我国河谷型城市一系列交通问题的根本之策。文章根据河谷型城市交通现状特征,从经济、社会和自然方面解析绿色交通系统各内涵要素,选取西部地区典型河谷型城市——兰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赋值,构建绿色交通指标评价体系并对兰州市2011—2017年绿色交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兰州市绿色交通水平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不高,其发展速度远低于经济增速。根据评价结果,结合新型城镇化背景和河谷型城市特征,为河谷型城市绿色交通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提高河谷型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并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文明畅通提升行动计划》提出的城市交通问题。
关键词:
绿色交通 河谷型城市 新型城镇化 兰州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志斌 师安隆
以兰州城市开发区为例,在对其发展阶段进行系统梳理和客观划分的基础上,分别从城市形态、新城建设、人口结构、文化结构和社会分异等方面,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开发区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所产生的影响,以期对兰州城市开发区的健康持续发展及城市的合理规划和有序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开发区 城市空间结构 发展演化 兰州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汪昭兵 杨永春
运用GIS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期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四类用地实施效果发现:(1)在多组团城市中,城市规划如果对该城市的某一组团在做城市规划方案时有很明确的城市职能定位,那么该类职能的城市规划用地实施效果比其他承担综合职能组团的城市规划实施效果要好;(2)从选取的四类用地来看,不管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用地的实施效果最好,而居住用地和仓储用地的实施效果都比较差;(3)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物质空间安排的实施效果并不比改革开放以来的实施效果要好。
关键词:
组团 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实施 兰州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邓少福 杨太保
通过对近十年来兰州市噪声监测资料的系统分析研究,得出了近十年来兰州市噪声源构成、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噪声、功能区噪声和城区各区噪声的污染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原因。依据数据分析结果,分别从基础设施建设、监管、城市规划、技术、声环境网络化建设和宣传教育等方面探讨了针对噪声污染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
兰州市 噪声污染 分析 对策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李雷
以兰州市2011-2017年物流运行效率为研究对象,使用DEA模型进行效率评价,并结合Tobit回归分析进一步研究物流效率与各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路径与政策。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物流效率整体较高,其中产业结构、区位商因素对物流效率的影响程度更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学伟 张志斌 陈龙 冯斌 马晓敏 吴志祥 柴姣 董建红
老工业城市污染企业空间格局优化与多元有效管治是促进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文章以兰州市为例,基于1990—2020年微观企业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了老工业城市污染企业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从整体来看,兰州市污染企业呈现出“中心—近郊—远郊—开发区/新区”的郊区化过程;热点区域以河谷内部为主、河谷外部为辅,表现为“分散式外围郊区迁移、远离核心敏感区迁移、集中式功能区迁移”的演变特征。(2)从类型异质性看,废气污染型企业逐步向城市下风向迁移且呈现河谷内外分异的特征;废水污染型企业远离边界地区的集聚趋势更加明显且具有靠近河流分布的特征;固废污染型企业围绕人口集中地、独立工矿区等聚集。(3)从规模异质性看,较大规模污染企业始终以中心城区为主核心并在兰州新区孕育了次核心;中等规模污染企业由以城关组团和红古组团为主体逐渐向各区县中心城区迁移;较小规模污染企业在以城关组团、安宁组团和永登组团为中心的基础上,陆续向交通干道、产业园区以及各区县中心城区集聚。(4)从影响机制看,整体、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污染企业在区位选择过程中,对传统区位、地域特征、环境外部性、设施多样性等维度的变量存在空间异质性和尺度差异性特征,多元因素交织形成了老工业城市污染企业区位选择的复杂性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莉叶 陈兴鹏 庞家幸 段建军
论文将工业部门基于产值分为高、中、低产值行业,测算了兰州市2007—2016年9种主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运用LMDI法(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将碳排放增量分解成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与能源强度4种效应。结果表明,2007—2016年碳排放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的累积效应为负,经济增长和能源结构的累积效应为正,能源结构是碳排放增加的最大拉动因素,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具有较大的抑制作用。通过情景设置,发现综合减排模式效果显著,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梓洋 石培基 石晶 张学斌 刘玥
【目的】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效应是贯穿城市化过程的关键的人地关系问题,而河谷城市由于扩展空间受限,其生态效应更加复杂,因此多角度探讨典型河谷城市空间扩展所引起的生态效应尤为重要,同时可为相关学者提供较新的视角、思路和方法。【方法】本文以典型河谷城市兰州市主城区为例,通过计算1995、2005、2015和2020年城市空间扩展规模、强度和景观格局指数,以反映1995—2020年兰州市主城区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将研究区分为12184个网格,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大气辐射传输方程法以及修正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模型,从多角度分析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风险、热岛和生态系统服务效应,探讨了自然环境条件对河谷城市空间扩展生态效应的影响,并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修复对策。【结果】(1)1995—2020年兰州市主城区城市扩展规模和强度呈增长趋势,城市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城市扩展方向以西部和北部为主,城市扩展模式由组团水平扩展向跳跃式扩展转变。(2)1995—2020年兰州市主城区整体生态风险效应和热岛效应存在减弱趋势,但河谷谷地却有上升趋势,研究期末总体格局呈谷地高、四周低的特征。(3)生态系统服务效应存在微弱提升,主要表现为河谷周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提升,且建成区部分区域由生态系统服务低值区向中值区转变。(4)城市扩展会对区域自然基底产生一定影响,而自然基底也影响着城市扩展的规模、方向与模式,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与自然可持续和谐发展至关重要。【结论】从多角度出发构建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效应研究框架,发现在网格尺度上城市空间扩展对生态风险、热岛和生态系统服务效应影响较为显著,并对定量可视化研究城市演变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可为城市智慧管理、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科学借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谢婷婷 冯长春 杨永春
以兰州市街道内居民点为基本研究单元,借助GIS网络分析技术,通过构建空间分布公平指数模型,探寻兰州市市区教育设施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公平性程度。结果表明:兰州市市区中学设施随地形呈带状多中心分散组团式空间结构,区域供给规模差异大且与人口分布不协调,中学交通可达性普遍较高但合理服务范围不能覆盖到所有居民点。中学空间分布的公平性程度以城关区为高值集聚区,狭长地形的东西两端中学教育设施严重不足,城关区各个居民点处居民享有的中学教育资源较公平,而七里河区不同居民点处的中学教育设施公平性相差较大,为了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区域内部居民"择校"趋向明显。这种空间分布特征是在自然地理条件、历史因素、城市规划和政府...
关键词:
空间分析 公平性指数模型 教育设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录仓 史凯文 梁珍
城市脆弱性是城市地理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研究城市体系脆弱性不仅能够加深对城市社会的认识,更对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系列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参考意义。文章以西北内陆城市兰州市为例,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四个方面构建该城市脆弱性综合测度指标评价体系。结果显示:2006—2015年,兰州市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与自然资源脆弱性指数变化呈波状起伏,但总体趋于下降趋势;城市经济脆弱性指数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但对城市整体脆弱性的贡献度逐年上升;城市社会脆弱性呈缓降趋势;
关键词:
城市脆弱性 评价指标体系 兰州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录仓 史凯文 梁珍
城市脆弱性是城市地理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研究城市体系脆弱性不仅能够加深对城市社会的认识,更对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系列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参考意义。文章以西北内陆城市兰州市为例,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四个方面构建该城市脆弱性综合测度指标评价体系。结果显示:2006—2015年,兰州市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与自然资源脆弱性指数变化呈波状起伏,但总体趋于下降趋势;城市经济脆弱性指数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但对城市整体脆弱性的贡献度逐年上升;城市社会脆弱性呈缓降趋势;综合脆弱性指数不断下降,抗脆弱性能力不断增强。当前城市脆弱性正从生态环境主导型脆弱性向经济主导型脆弱性转变。较低的经济水平制约着交通、人口、资源开发、人居环境等的健康发展,使城市社会发展受到掣肘。因此在追求经济发展、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必须重视社会民生,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
城市脆弱性 评价指标体系 兰州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马志超 贾丰源 白宇航 张立中
基于2010—2020年兰州-西宁城市群39个县(市、区)单元的面板数据,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ML模型对各县(市、区)绿色经济效率进行测度,并采用Tobit模型对兰州-西宁城市群绿色经济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兰州-西宁城市群中39个县(市、区)绿色经济效率呈现总效率整体增长、纯技术效率整体退化和技术进步指数整体进步的趋势,表明总经济效率的提升更多依赖于技术进步得以实现,且技术进步可以明显弥补技术效率的不足;产业结构优势对兰州-西宁城市群经济效率有普遍影响;人力资本水平对兰州-西宁城市群经济效率存在极其微小的抑制作用;消费水平对兰州-西宁城市群经济效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