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17)
- 2023(14132)
- 2022(11615)
- 2021(10550)
- 2020(8633)
- 2019(19345)
- 2018(19035)
- 2017(37396)
- 2016(19669)
- 2015(21467)
- 2014(21227)
- 2013(21032)
- 2012(18845)
- 2011(16724)
- 2010(16485)
- 2009(14973)
- 2008(14315)
- 2007(12757)
- 2006(11011)
- 2005(9418)
- 学科
- 济(92795)
- 经济(92705)
- 业(90557)
- 企(73262)
- 企业(73262)
- 管理(70213)
- 农(46633)
- 方法(40743)
- 数学(33045)
- 数学方法(32698)
- 农业(31083)
- 业经(30566)
- 财(26591)
- 中国(20057)
- 务(19822)
- 财务(19791)
- 财务管理(19770)
- 地方(18942)
- 企业财务(18754)
- 技术(17769)
- 环境(17290)
- 制(16505)
- 划(16353)
- 和(16322)
- 策(15379)
- 贸(14746)
- 贸易(14741)
- 易(14365)
- 理论(13365)
- 体(13292)
- 机构
- 学院(280844)
- 大学(269750)
- 济(123741)
- 经济(121740)
- 管理(120407)
- 理学(105298)
- 理学院(104351)
- 管理学(102951)
- 管理学院(102434)
- 研究(82269)
- 中国(66478)
- 农(55136)
- 京(53170)
- 财(53060)
- 科学(48624)
- 业大(43662)
- 财经(43377)
- 农业(41804)
- 江(41491)
- 中心(40837)
- 经(39571)
- 所(38402)
- 经济学(36983)
- 经济管理(35253)
- 研究所(34808)
- 经济学院(33731)
- 商学(32401)
- 州(32220)
- 商学院(32123)
- 范(32028)
- 基金
- 项目(196396)
- 科学(159702)
- 基金(146887)
- 研究(146262)
- 家(125822)
- 国家(124657)
- 科学基金(111481)
- 社会(98294)
- 社会科(93214)
- 社会科学(93194)
- 基金项目(79290)
- 省(78837)
- 自然(71016)
- 自然科(69433)
- 自然科学(69420)
- 自然科学基金(68211)
- 教育(64671)
- 划(63583)
- 编号(58816)
- 资助(56954)
- 发(44206)
- 创(44110)
- 部(43724)
- 重点(43333)
- 成果(42942)
- 国家社会(41383)
- 业(40834)
- 创新(40596)
- 制(39159)
- 人文(38735)
- 期刊
- 济(137946)
- 经济(137946)
- 研究(71519)
- 农(56814)
- 中国(46271)
- 管理(44459)
- 财(42617)
- 农业(38674)
- 科学(37676)
- 学报(34934)
- 业经(30416)
- 大学(28846)
- 学学(28186)
- 技术(26666)
- 融(24891)
- 金融(24891)
- 财经(20644)
- 业(19926)
- 经济研究(19206)
- 问题(18973)
- 经(17816)
- 教育(16978)
- 技术经济(16441)
- 资源(14589)
- 农村(14201)
- 村(14201)
- 农业经济(14047)
- 商业(13938)
- 世界(13837)
- 现代(13564)
共检索到3936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儒 邓悦 姜志德
加快实现生态补偿公平价值目标是提升生态资源利用地区公平性的关键举措。为此,将区域间资源禀赋差异引入到农业碳补偿的研究框架,结合农业碳绩效模型与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法构建农业修正碳计量,采用2007—2015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进行碳补偿额度测算,继而运用ESDA空间分析技术探索区域农业碳补偿的时序特征和空间分布。研究发现,中国八大人文地理区在2007—2015年期间低碳农业发展并非完全有效,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也存在明显差异,经农业修正碳计量测算后,碳排放与碳汇的空间分布格局均发生一定变动,农业碳补偿由修正前东南向西北的"升—降"格局调整为整体上升趋势,其中资源禀赋较差的区域碳补偿额度均有所提升,农业碳补偿的地区公平性增强。在时空演变方面,修正后农业碳补偿额度逐年递增,其中山东、河南地区为农业碳补偿热点区,浙江、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地区为农业碳补偿冷点区,八大人文地理区农业碳补偿表现出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华北与华中区域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随着这种效应逐渐减弱,农业碳补偿空间分布的均衡性也持续增强。因此,建立区域间横向农业碳补偿制度对于提升低碳农业发展绩效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小飞 傅春 陈伏生 杨丽
水资源是一种公共物品,其效益外部性使得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成本应由相关的若干区域共同承担,因此,建立合理的区域生态补偿标准模型及区域内外共同补偿机制是当前生态经济领域的研究前沿。通过构建水足迹与生态补偿标准模型,对江西省及11地市水足迹与水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估算。主要结果如下:2000~2013年,江西省总生产水足迹呈现先下降后增长的趋势,粮食、水产品、猪肉生产所占比重较大,水盈余呈波动下降趋势。11地市生产水足迹与水足迹效率呈上升趋势,除南昌市出现水赤字要支付生态补偿资金外,其余各市均有水盈余,应获得生态补偿资金。2000~2013年江西省水盈余共需补偿1 805.76亿元,平均每年128....
关键词:
水足迹 生态补偿标准 时空格局 区域尺度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唐菁 曾庆均 刘浩
探索农业碳补偿率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收敛特征,可为全国整体和分区域制定农业减排固碳政策提供量化支撑。本文将农业碳排放和碳汇同时纳入农业碳补偿率核算体系,测算2006—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碳补偿率,采用核密度估计法、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计量模型剖析其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碳补偿率整体表现出“绝对水平上升,离散程度扩大”的特征,而粮食主销区表现出“绝对水平下降,离散程度缩小”的相反特征;(2)区域间差异是农业碳补偿率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其中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的区域间差异较小;(3)全国及三大区域农业碳补偿率均不存在σ收敛,但存在绝对和条件β收敛。全国和粮食主产区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产销平衡区与之相反,区域内虹吸效应和“核心一边缘”的格局显著。不同区域的农业技术进步、劳均机械动力、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发展水平对农业碳补偿率的影响也有显著异质性。研究建议,加快农业能源结构转型、提升土壤固碳能力、强化区域内部平衡性,以促进区域间农业减排增汇工作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文甫 樊淑云 潘荟交 毛欢 周介铭 赵景峰 杨存建
利用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及能源消耗资料,采用直接碳排放系数法及修改后的碳排放计算模型,对四川省10a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进行了估算,并对其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碳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碳排放增加734.307×104t,增长率达10.478%。(2)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源,林地是主要碳汇。10a间建设用地的碳排放增加812.454×104t,增长率达10.339%,碳排放量占碳排放量的96%以上;碳汇增加44.742×104t,占四川省碳汇的94%以上。(3)土地利用碳排放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就区域分析而言,成都平原区碳排...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排放 时空格局 四川省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武红
我国的省域碳减排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系统性等特征,为了对省域减排情形进行客观描述,科学制定减排政策,本文以我国大陆省级行政单元(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为省域,下同)为对象进行了4个方面的研究。第一,碳减排时空格局研究。基于多年份碳排放总量数据,对碳排放在全国和省域的时间变化及空间分布进行了刻画。第二,碳减排演变机理研究。借助空间计量经济学中的空间自相关理论与方法,通过测算各省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揭示出省域碳排放的演变机理和作用规律,根据我国相邻省域之间的集聚特征可划定四类减排区:高—高集聚区(优先减排区)、高—低集聚区(重点减排区)、低—高集聚区(减排观察区)和低—...
关键词:
碳排放 空间自相关 关键省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梁龙 王大鹏 吴文良 孟凡乔
该文以山东桓台为例,运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对桓台14年的小麦-玉米轮作模式进行了碳排放评估。结果表明:通过测土施肥和秸秆还田,发展农业清洁生产,2009年每吨小麦碳排放较1996年下降了8.4%;每吨玉米下降了41.5%;华北地区集约化农业生产进一步减少氮肥、电力、燃油消耗,提高土壤固碳能力和防治秸秆碳泄漏,是未来发展低碳农业的重点;清洁农作在低碳经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必须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颂心 徐如浓 黄靖
基于长江三角洲区域27个市域面板数据,测算2006—2018年各市农业碳补偿率,并在利用Moran’s I研究碳补偿率空间分布情况基础上,构建Durbin空间模型分析探讨空间溢出效应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江三角洲区域农业碳补偿率具有区域集聚特征,最高值分布逐步由西翼转变为东西两翼,较高值主要位于南部浙江省和西部安徽省,较低值主要分布靠北的上海市和江苏省。(2)区域间农业碳吸收水平呈相互促进、协同提升演变特征,正向溢出效应较为明显,邻近地区农业碳补偿率每提高1%,则本地农业碳补偿率相应上升0.441%,但随时间的推移,邻近地区彼此关联度逐渐有所减弱(3)绿化程度、种植业优化结构的固碳作用最明显,而化肥强度、农药强度和畜禽养殖优化结构是农业碳补偿率提升最重要抑制要素。建议长三角洲区域各市加强协同联动,调节控制关键因素,针对性探索多元减排增汇举措。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颂心 徐如浓 黄靖
基于长江三角洲区域27个市域面板数据,测算2006—2018年各市农业碳补偿率,并在利用Moran’s I研究碳补偿率空间分布情况基础上,构建Durbin空间模型分析探讨空间溢出效应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江三角洲区域农业碳补偿率具有区域集聚特征,最高值分布逐步由西翼转变为东西两翼,较高值主要位于南部浙江省和西部安徽省,较低值主要分布靠北的上海市和江苏省。(2)区域间农业碳吸收水平呈相互促进、协同提升演变特征,正向溢出效应较为明显,邻近地区农业碳补偿率每提高1%,则本地农业碳补偿率相应上升0.441%,但随时间的推移,邻近地区彼此关联度逐渐有所减弱(3)绿化程度、种植业优化结构的固碳作用最明显,而化肥强度、农药强度和畜禽养殖优化结构是农业碳补偿率提升最重要抑制要素。建议长三角洲区域各市加强协同联动,调节控制关键因素,针对性探索多元减排增汇举措。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颖 葛颜祥 刘爱华 梁勇
本文以粮食作物的碳汇生态功能为前提,探讨如何在我国建立粮食作物的生态补偿机制,从补偿原则、补偿主体和补偿方式等方面对补偿机制进行探讨。以山东省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为例,通过对粮食作物的碳源/汇进行计算来探求碳汇功能生态补偿的标准,以期构建粮食作物的碳汇功能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粮食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粮食作物 碳源 碳汇 生态补偿 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新民
温室气体减排的核心问题是经济问题,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是农业碳减排的关键。文章对农业碳减排的必要性和减排潜力进行了分析,提出建立和完善农业碳减排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
农业碳减排 生态补偿 低碳农业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儒 姜志德 赵凯
运用多任务委托代理理论模型,从低碳视角分析了农业生态补偿契约中的激励关系,进而采用调研获取的微观农户数据对这一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政府主导的低碳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呈现出弱激励特性,主要原因在于农户进行低碳生产努力的经济价值未能显化,以及现行生态补偿机制所呈现的刚性特征。通过运用农业碳计量模型核算碳产品产量后发现,并非所有农业项目的经营都实现了碳汇量盈余,部分农户在低碳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了"搭便车"的现象,如此长期来看,农户逆向选择风险较大;因子得分结果显示农户在碳产品生产任务上的努力程度不高,代理人农户以低碳为目标的生产性努力缺乏有效激励,进而导致农户低碳生产态度与低碳生产行为发生了背离;农户低碳生产意识、态度、行为是农户低碳生产努力程度的显著影响因素,以低碳生产态度影响的重要程度最高。实现农业净碳汇效益经济价值的显化、提升农户低碳生产的积极性是强化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激励有效性的两条重要措施。
关键词:
低碳农业 生态补偿 碳计量 激励关系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晶 高孟菲 黄森慰
研究低碳农业生态补偿的发展进程,为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实现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沿用文献回顾、归纳总结的定性研究思路,介绍低碳农业和农业生态补偿提出背景及发展历程;并采用归纳描述法,从低碳农业生态补偿理论基础、核算标准和政策评估等方面对低碳农业生态补偿研究进展进行梳理,总结了国内外低碳农业生态补偿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发展动态。国内低碳农业生态补偿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低碳农业生态补偿的重点和难点是生态补偿标准核算和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绩效评估,且未来研究应朝向市场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从而推动低碳农业生产补偿理论,并为各地政府制定或完善低碳农业生态补偿制度体系提供理论借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康宽 郭沛 裴璇
文章基于MODIS遥感数据测算2001—2019年中国省级生态碳汇,采用Dagum基尼系数、Markov转移概率矩阵、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多维度分析中国生态碳汇的时空格局,并采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探究生态碳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生态碳汇水平逐步提升。总体区域差异保持稳定,但东、中、西三大地区内部差异存在收敛态势;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差异在区域间差异中占据主导地位;区域间净差异是导致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且其差异贡献率呈上升态势。生态碳汇所属层级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相邻年份内难以实现跨级转移。生态碳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关联,同时,存在高-高、低-低、高-低、低-高四种空间集聚类型。纵向财政失衡是当前制约生态碳汇提升的重要因素,不仅抑制本地生态碳汇,同时对周边地区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韧 黄渊基 刘莹 潘攀
基于我国31个省域对象,从农业保险规模水平、渗透度水平及供给水平构建了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刻画了2008—2016年我国农业保险综合发展水平,并在GIS技术支持下对其发展格局进行了探索性空间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增长迅速,但区域差异明显,农业保险模式较为成熟的省份优势突出,空间聚集特征较为显著。省域农业保险综合发展水平空间自相关性呈上升趋势。通过比较,运用空间误差滞后模型分析得出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明显空间溢出效应,农户收入、补贴水平及产业结构等对其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从"点、线、面"着手优化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政策,促进要素合理流动,有助于促进区域农业保险均衡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冯祎宇 刘静 宋蕊 魏腾达
当前农产品价格未能体现生态价值。为保障农产品供给,主产区付出的碳排放等资源环境代价未得到有效补偿。本文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我国四个直辖市最终部门农产品消耗中隐含的农业碳排放量(CO_2),量化分析了隐含碳流动对农业产区造成的碳排放压力,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以农业隐含碳为价值标准的碳市场化补偿机制。研究提出,四个直辖市共需向外部农业产区支付3.1亿元补偿资金,补偿款项可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消耗其他产区的农业隐含碳排放量进行转移支付;受偿主体方面,可成立“省、市、县、乡、村级农业碳市场化服务组织”承接管理、监督并使用资金,用于农业低碳发展、环境治理和激励农户低碳生产行为等工作。本研究为实现农业产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助力农业“碳中和”和农产品生态价值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现实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