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24)
- 2023(16331)
- 2022(14275)
- 2021(13226)
- 2020(11101)
- 2019(25523)
- 2018(25246)
- 2017(48981)
- 2016(26234)
- 2015(29612)
- 2014(29645)
- 2013(29137)
- 2012(26543)
- 2011(23921)
- 2010(23996)
- 2009(21951)
- 2008(20914)
- 2007(17973)
- 2006(15846)
- 2005(13621)
- 学科
- 济(124304)
- 经济(124182)
- 管理(75633)
- 业(68897)
- 企(57759)
- 企业(57759)
- 方法(53680)
- 数学(47311)
- 数学方法(46538)
- 中国(29337)
- 农(27401)
- 地方(27360)
- 学(25122)
- 财(25010)
- 业经(24776)
- 理论(19230)
- 农业(18660)
- 制(17759)
- 贸(17575)
- 贸易(17562)
- 环境(17511)
- 和(17319)
- 易(16918)
- 技术(16100)
- 地方经济(15785)
- 务(15753)
- 财务(15669)
- 财务管理(15632)
- 划(15028)
- 企业财务(14773)
- 机构
- 学院(375022)
- 大学(375004)
- 济(154875)
- 经济(151586)
- 管理(149906)
- 理学(130967)
- 理学院(129504)
- 管理学(126812)
- 管理学院(126143)
- 研究(124346)
- 中国(89912)
- 京(78879)
- 科学(77374)
- 财(66629)
- 所(61276)
- 农(56372)
- 研究所(56173)
- 中心(55803)
- 业大(55191)
- 财经(54522)
- 江(53260)
- 经(49618)
- 北京(49278)
- 范(49087)
- 师范(48634)
- 经济学(47244)
- 院(45650)
- 农业(43970)
- 州(43136)
- 经济学院(42276)
- 基金
- 项目(261357)
- 科学(206458)
- 基金(190355)
- 研究(188995)
- 家(165759)
- 国家(164452)
- 科学基金(142618)
- 社会(119742)
- 社会科(113556)
- 社会科学(113524)
- 省(101894)
- 基金项目(100952)
- 自然(93920)
- 自然科(91809)
- 自然科学(91789)
- 自然科学基金(90101)
- 教育(87734)
- 划(85623)
- 资助(79130)
- 编号(76586)
- 成果(60384)
- 重点(58386)
- 部(57147)
- 发(55576)
- 创(53968)
- 课题(52658)
- 创新(50378)
- 科研(49792)
- 教育部(49407)
- 国家社会(49198)
- 期刊
- 济(168245)
- 经济(168245)
- 研究(108973)
- 中国(65193)
- 学报(57036)
- 管理(55718)
- 科学(53806)
- 农(50061)
- 财(49973)
- 大学(43756)
- 学学(41535)
- 教育(39110)
- 技术(35863)
- 农业(34816)
- 经济研究(27913)
- 融(27338)
- 金融(27338)
- 财经(26660)
- 业经(26135)
- 经(22876)
- 问题(22669)
- 技术经济(19827)
- 统计(19230)
- 业(17788)
- 图书(17725)
- 科技(17287)
- 策(17264)
- 理论(17051)
- 现代(16848)
- 资源(16759)
共检索到5357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忠远 任启平
选取2008年泛长三角所属22个城市的相关数据,运用Zipf指数、Pareto指数和Dg1指数对长三角的城镇化等级结构、相互作用、空间相关性、空间差异、交通网络密度和网络连通性进行测度,以揭示目前泛长三角空间格局、形成演化过程、影响因素、发展状况及趋势,为宏观政策的调整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泛长三角 修正分形模型 地理经济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方大春 孙明月
高速铁路建成是否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需要从实证角度验证。文章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运用2006-2013年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方法分析高速铁路建设对长三角城市群人均GDP增长率和城乡差距的影响。单变量分析结果为:高速铁路建成后,对人均GDP增长率有显著性提高,可能对城乡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双重差分计量模型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单变量分析结果:在当前中国经济整体进入新常态背景下,从短期来看,高速铁路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高速铁路建成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高铁城市城乡差距。基于部分控制变量在统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葛世帅 曾刚 杨阳 苏灿 陈鹏鑫
应用DEA-Malmquist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2012~2018年的绿色创新绩效进行了测度,并运用Tobit回归分析法对影响研究区绿色创新绩效的因素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绿色创新绩效参差不齐,差距明显;绿色创新绩效整体有所提升,即新的知识技术等促进了绿色经济发展,但效果并不明显;对全要素增长率的贡献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说明技术进步仍然是区域绿色创新绩效提升的主要手段,从2012~2018年绿色创新绩效动态发展来看,更印证了提升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追求技术进步和在现有资源禀赋下对技术的利用情况的协调欠佳。(2)城市群城市间绿色创新绩效空间分异特征明显,整体上“东高西低”。绩效水平较高的城市在空间上形成一定的集聚,呈“Z”字型的空间分布特征;江苏省绿色创新绩效水平整体表现较为突出,安徽省多数城市绩效较差。(3)产业结构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较显著,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区域提升绿色创新绩效的重要途径。增强区域间信息的通达性能够带来创新绩效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
绿色创新 生态文明 长三角 高质量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肖飞 张落成 姚士谋
城市群空间格局发展并非均匀的发展,而是密度(Density)更为集中、距离(Distance)逐渐缩短、整合(Division)更为强烈的过程。基于200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在劳动生产率基础上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发展状态。结果表明:1城市化的推进取决于密度的增加,区域发展取决于距离约束的克服,而区域一体化则取决于减少分割并增强整合,因此3D对于认识城市群区域发展及其一体化进程是非常合适的框架。2上海、苏州和无锡表现为3D类型,常州和南京表现为"密度—距离"2D类型,杭州表现为"距离—整合"2D类型,南通等表现为"距离"1D类型,绍兴等表现为"整合"1D类型,扬州等表现出0D类型;3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密度、心理距离、制造业专业化指数和外商直接投资均与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性,弹性系数分别为1.727、0.218、0.102和0.237,而交通综合可达性作用不再显著,说明现阶段提升城市群内部经济密度和整合内外部资源比缩短各城市间距离更为重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传明 姚楠
文章基于投入产出双维度,构建包括基础设施、创新要素、治理环境、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模型,结合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对比分析2010—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时空分异。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产出维度表现突出,但投入维度尚待提升;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有所扩大;发展空间分布总体不均衡,并可以分为四种空间集聚类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如浓 吴玉鸣
正确厘清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制定长三角节能减排政策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利用2006~2013年长三角1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碳排放、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均存在双向因果关系;(2)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但随着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的增长,能源强度有降低的趋势;(3)能源结构中高碳能源消费比重的降低有助于碳减排,更多的碳排放亦会导致更高的能源消费需求;(4)适当的碳减排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同时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增加,长三角城市群环...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朱英明 张雷
进一步提升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是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本文以长三角二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反映城市间互动作用以及竞争力影响因素间互动作用的二级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理论模型,采用"多维乘数法则"对长三角二级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对其综合竞争力的区域分异和发展演化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长三角二级城市群间综合竞争力的协同增强、进而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盛皓炜 王如忠
本文在分析数字经济对工业生态效率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利用2012—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工业生态效率的作用特征及内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数字经济与工业生态效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数字经济可通过自主创新间接影响工业生态效率,数字经济对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在不同区域有所差异。这一结论为深入理解数字经济对工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胡玉洲
在理论分析城市群经济与物流系统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两者之间的耦合模型,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和物流系统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耦合度呈现倒U型,在2008年达到极大值,两个系统的耦合度趋向45°,向和谐发展的态势演化,但是离和谐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长三角城市群物流系统演化速度低于经济系统演化速度,对经济系统的制约作用仍然存在。
关键词:
城市群 经济系统 物流系统 耦合关系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红锦 李胜会
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的强弱直接影响城市群竞争力的强弱,进而影响一国的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因此,为了提高我国城市群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加强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强度就显得非常重要。珠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有活力的城市群之一,研究其经济联系强度不仅有助于继续发挥其对全国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而且对其他城市群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选取本地生产总值(GDP)、非农人口数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和建成区面积等指标,应用扩展强度模型对珠三角城市群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分别以广州和深圳为核心的中部都市区和东岸都市区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发展也较快;但以珠海为核心的西岸都市区各个城市联系较弱...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洪娟 廖信林
本文基于长三角制造业"二位数"行业1998-2010年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一节差分矩估计方法对城市群内的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回归结果显示:制造业"二位数"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为强烈的非线性共生关系,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具有门槛效应,即产业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过度集聚产生的负外部性,会使得集聚不利于经济增长。针对上述回归结果,本文给出了理论分析,并总结了结论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栾贵勤 黄敬跃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全国最大的城市群,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更是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目标定位为世界级城市群。本文将利用反映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发展水平的17个统计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出1999年到2009年长三角城市群梯度格局的演变进程,确定城市群增长极的核心与外围,为更好地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制定城市群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长三角 中心城市 核心 主成分分析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俊梁 史欢欢 林影 毛丹
在汇总已有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土地资本、技术水平、消费水平和产业结构共6个中介因素构建了含有8个潜变量、21个观测变量的PLS—结构方程模型。然后,以长三角城市群2010—2018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SmartPLS3.0工具对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和影响路径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模型的运行结果,得到以下研究结论: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主要通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土地资本、技术水平和消费水平这5个中介因素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的影响效应,其效应程度依次为0.162、0.145、0.145、0.097、0.313,贡献度依次为18.8%、16.8%、16.8%、11.3%、36.3%;城镇化通过产业结构这一中介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故认为产业结构这一因素在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效应研究中的中介作用并不明显。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城镇化 经济增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史桂芬 李真
文章基于2005-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数据,采用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人口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人口流动促进长三角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结果显示:我国长三角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口流动会改变地区劳动力规模和结构,重塑人口分配格局,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并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科技创新及增加居民消费三条路径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人口流动对长三角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户籍管制宽松、人口密度较低、受教育程度较低及规模较大的城市更加明显。因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应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我国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人口流动 经济增长 城市群 机制分析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廖信林 曹欣宇 吴友群 叶青杨
数字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影响着要素之间的收入分配。文章在分析数字经济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利用2003—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了长三角各个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对数字经济影响劳动收入份额进行了效应评估和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降低了长三角地区的劳动收入份额;不同省份、不同产业的这种负向影响具有异质性,劳动力越丰富的地区和产业,抑制效应越明显;数字经济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抑制效应是通过劳动生产率提高效应和就业削减效应两大路径实现的;数字经济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边际抑制作用随着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而不断降低。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劳动收入份额 长三角城市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