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84)
- 2023(11071)
- 2022(9466)
- 2021(8799)
- 2020(7686)
- 2019(18003)
- 2018(17941)
- 2017(35211)
- 2016(18885)
- 2015(21167)
- 2014(21343)
- 2013(20981)
- 2012(19293)
- 2011(17316)
- 2010(17015)
- 2009(15763)
- 2008(15452)
- 2007(13644)
- 2006(11454)
- 2005(9991)
- 学科
- 济(82833)
- 经济(82758)
- 管理(55961)
- 业(52767)
- 企(43903)
- 企业(43903)
- 方法(42522)
- 数学(38162)
- 数学方法(37701)
- 财(22293)
- 中国(20986)
- 农(19748)
- 学(16609)
- 地方(16302)
- 业经(16258)
- 务(15266)
- 财务(15216)
- 财务管理(15182)
- 企业财务(14495)
- 贸(13918)
- 贸易(13916)
- 制(13537)
- 易(13496)
- 农业(12955)
- 理论(12349)
- 和(11883)
- 环境(11829)
- 技术(11112)
- 银(10578)
- 银行(10548)
- 机构
- 大学(272310)
- 学院(270470)
- 济(111437)
- 管理(110053)
- 经济(109097)
- 理学(95923)
- 理学院(94881)
- 管理学(93213)
- 管理学院(92693)
- 研究(85028)
- 中国(63054)
- 京(56506)
- 科学(53228)
- 财(49563)
- 农(43079)
- 所(41537)
- 中心(41464)
- 业大(41169)
- 财经(40882)
- 江(38855)
- 研究所(38085)
- 经(37182)
- 经济学(34944)
- 范(34438)
- 北京(34403)
- 农业(34226)
- 师范(34058)
- 经济学院(31844)
- 州(31079)
- 院(30975)
- 基金
- 项目(189105)
- 科学(150224)
- 基金(140107)
- 研究(134303)
- 家(122069)
- 国家(121143)
- 科学基金(105594)
- 社会(86559)
- 社会科(82259)
- 社会科学(82235)
- 基金项目(75194)
- 省(73266)
- 自然(70195)
- 自然科(68629)
- 自然科学(68611)
- 自然科学基金(67362)
- 教育(62152)
- 划(61971)
- 资助(57402)
- 编号(54142)
- 成果(42572)
- 重点(42267)
- 部(42160)
- 发(39752)
- 创(38864)
- 科研(37108)
- 创新(36474)
- 教育部(36306)
- 国家社会(36258)
- 课题(35677)
共检索到3738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江 郭庆胜
城市用地结构的演变实质上是土地类型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基于信息熵的基本原理 ,在利用多样性指数、均衡度及优势度对我国一些市镇用地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武汉市近 10年的城市用地结构的动态演变进行了实例分析 ,总结出①武汉市的城市用地信息熵相对较高 ,且呈下降趋势 ,信息熵的动态演变反映了武汉市用地结构的变化情况 ,并进一步分析了用地结构的演变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②在用地结构的演变中 ,武汉市的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所占比例居高不变、居住用地逐年增加是造成优势度增加的主要原因。③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导致城市用地结构熵值的变化 ,产业结构的日趋合理优化将使用地结构的熵值趋于升高、收敛以至稳定。...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金龙 陈雯
城市用地结构演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是已往学者主要关注于单体城市的研究,而对全球化背景下大都市区或城镇密集地区的研究尚显不足。为此,通过构造城市用地结构演变动力分析框架,并基于2000、2005和2010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的城市用地结构数据,对中国经济转型最快、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长三角51个样本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演进,长三角城市正经历着以居住与工业用地增长为主导的空间重构;发达地区(或高级城市)凭借先发优势,其城市用地变化动态度逐渐减小,结构趋于成熟稳定;而相对落后地区(或低级城市)由于工业化进程相对较慢,其用地结构调整规律也较发达地区滞后。总体上,长三角地区城市用地结构总体变动趋于均等化,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的"热点区"逐渐由发达地区大城市转向相对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通过对城市用地结构演变规律分析发现,在城市土地利用的复杂巨系统中,全球化与城市化共同驱动下的市场、政府和居民的行为共同促进了城市用地结构演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曾磊 宗勇 鲁奇
城市地域空间扩展情况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测度指标。该文以城市建成区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为研究对象,以与城市发展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城市统计资料、城市土地利用图为研究基础,以GIS空间分析、相关分析等数学方法为研究手段对保定历史时期及近50年来的城市土地扩展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将保定市城市土地扩展的时间演变过程划分为2个主要历史时期和3个次要阶段,即1948年前的传统城市发展时期和1949年~2000年的现代城市化发展时期。其中现代城市化发展时期又可进一步化分为3个次要阶段:1949年~1963年的跳跃式发展阶段,1963年~1981年的波动式发展阶段以及1981年~2000年的稳定...
关键词:
城市建成区变化 城市扩张 驱动力 保定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成龙 刘慧 张梦天
行政边界如何影响城市用地规模?论文以京津冀为研究案例,基于结构方程构建5个时段(1990、1995、2000、2005、2010年)的城市用地行政边界效应模型,揭示行政边界影响下城市用地的扩张机理和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行政边界对城市用地规模的直接影响效应不显著;行政边界通过对经济、人口等中间要素的影响间接作用于城市用地的扩张过程;1990—2010年的5个时间节点,京津冀城市用地行政边界效应的间接影响要素中,财政支出和非农业人口的主导作用明显,社会固定资产、实际利用外资和职工平均工资也在不同阶段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市场化和区域一体化滞后的阶段,社会固定资产是行政边...
关键词:
行政边界 城市用地 结构方程模型 京津冀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利 朱红梅
基于信息熵的基本原理,利用信息熵、均衡度、优势度,对长沙市城乡用地结构进行了分析.从长沙市城乡用地结构信息熵的时间演变规律和空间结构分布可以了解到长沙城乡用地结构的时间演变和空间结构分布,结果表明:长沙市1996-2007年城乡用地结构的均质性逐渐增强,但整体而言,其信息熵值依然较低,土地利用结构有待进一步合理调整;长沙市中部地区土地利用类型比例比较均匀,越向外围越不均匀,离市中心越近其熵值越大,土地利用结构越均衡.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朱东风
借助GIS与空间句法技术,分析总结了1995~2003年苏州城市用地结构与句法结构变化的量化特征。通过SPSS对城市句法结构与用地结构的相关分析,发现城市功能用地结构与句法结构存在相互作用关系。正是由于建设用地拓展过快、居住用地向心集聚、工业用地离心扩展以及公建用地不足等原因,导致城市句法结构难以适应功能结构演变,从而体现为空间结构与其内在社会逻辑的错位。研究建议转变城市空间扩展模式,整合城市功能用地结构,以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
苏州 用地结构 句法结构 相关作用 整合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陆阳 钱铭杰 王绪龙 袁春 刘磊 李荣印
根据1996—2008年天津市变更调查数据以及统计年鉴数据,在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基础上构建产业用地分类,应用信息熵模型对天津市产业用地数量变化和信息熵变化进行分析,并具体研究各类产业用地变化对信息熵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天津市产业用地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总体表现出上升趋势,但集中度下降。与信息熵值相关度较高的耕地和未利用地流向经济效益好的第二、三产业用地是使信息熵值升高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信息熵 产业用地 用地结构 天津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燕飞
生态适宜性评价在各种尺度的城乡规划中被广泛采用,但由于其分析结果往往与城市的发展意图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不能真正起到指导城市用地布局的作用。本文以江苏省沿海地区为例,在工程地质、生态和经济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GIS软件Arcgis的分析功能对三种适宜性进行组合分析,对不同适宜性组合类型的土地提出利用原则和发展策略。适宜性组合分析的思路和方法从一个方面深化了生态适宜性评价,较好地解决了各种适宜性评价结果难以协调的矛盾,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布局提出了明确的指导建议。
关键词:
城市用地 生态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组合分析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曾忠平 卢新海
研究目的:揭示武汉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主要用地类型数量变化、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城市用地结构演变模式。研究方法:遥感影像融合;遥感影像分类;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研究结果:(1)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制约,武汉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主要沿横贯主城东西向的山体、纵穿南北的长江构成的"十"字形不断向外扩张;(2)过去30年中,武汉市的发展占用了大量的水域资源;未来需要制定更严格的法律法规措施保护湖泊、坑塘等水域资源。研究结论:多时相遥感影像融合分析是理解城市用地结构演变模式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遥感 用地结构 时空演变 武汉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耿海青 谷树忠 国冬梅
受能源赋存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不同地区之间的能源消费结构往往存在很大差别,对其结构演变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指标来衡量。论文通过信息熵的引入,试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并最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和结论。对无锡市1990~2002年间城市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的熵值演变特征进行动态分析后发现,1994年前后,无锡市城市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信息熵的变化呈现出截然相反的特征,并且与城镇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及人均能源消费总量变化高度相关。在深入分析其演化特征和原因的基础上,对无锡市城市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的演化方向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
能源 家庭消费 信息熵 演变 无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匡兵 卢新海 周敏 韩璟
运用洛伦茨曲线和偏移份额分析法分析了武汉城市群2001—2011年城市用地结构的时序演变特征和空间配置差异,并结合推拉理论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城市群用地结构变化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武汉城市群城市用地规模扩张明显、结构调整频繁;2从地类演变来看,居住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属于增长性结构,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为衰退性结构;3从空间配置格局来看,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市政公共设施用地在各地区分布比较均衡,绿地和特殊用地次之,仓储用地分布集中,同时,各地区对不同类型城市用地的竞争优势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4在变化机理上,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居民福利改善及土地管理政策调整等因素是造成武汉城市群用地结构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爽 张秀英 彭立华
不透水地面是城市地区的特征,它与总用地的比值~不透水率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生态指数常出现于城市水文、城市水质面源污染以及城市植被制图等研究中。本文借助高分辨率卫星影像首次在我国城市中心城区尺度上探索土地利用的不透水性。基于对南京5个典型城市功能区中555个有效用地斑块样本的不透水率数据的分析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不透水率在统计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建设用地中绿地的不透水率最低(0%~30%),市政设施用地的不透水率最高(80%~100%),居住与道路广场用地的不透水率接近,而工业用地的不透水率相对较低(40%~75%),平均城市建设用地不透水率约69%。该结果填补我国城市用地不透水率研究的空白,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话语 徐磊 李帆 冰河 师永强
以揭示中国南方丘陵地区河谷城市的空间演变过程和特征为目的,以上饶市城区为例,在遥感与GIS技术的支持下,对1988~2013年间上饶市城区城市用地的时空演变过程、特征及驱动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8~2013年的25 a间,上饶市城区城市用地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城市形态的演变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时间序列上,不论扩展幅度还是扩展速度,2001~2013年间的值均高于1988~2001年间的值,前后两个时段的扩展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空间格局上,上饶市城区以老城区的中心广场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先后经历了放射性扩展、组团式分散扩展两个阶段,同时呈现出明显的方向分异性,西南和西为其主要扩...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建伟 李琳娜 高洁
引入信息熵理论,计算1996年~2010年中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结构的信息熵、均衡度及结构转换速度系数和转换方向系数,研究了中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结构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结构信息熵在1.3~1.46之间呈现出略微的w型波动规律;均衡度维持在0.7左右,偏大且稳定;天然气的转换方向系数持续高于其他能源。这说明中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结构并没有发生突变,而是在稳定中缓慢变化;中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系统能源使用多元化;中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结构的改变主要是由于天然气消耗的增加引起的。
关键词:
信息熵 交通运输 能源消耗 结构演变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胡斌 秦曼
城市要发展,就必须对城市土地进行大量的人、财、物力的投入。这种投入所带来的最明显的一个结果就是大批城市建筑物的崛起。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建筑占据城市土地,又将导致城市用地的日益紧缺。为了解除这种短缺,拆除城市旧建筑以获得城市建设用地固然是个办法,但拆迁成本一般很高,加上大部分建筑的技术寿命和经济寿命都很长(一般都在五十年左右),在许多情况下,这种用拆迁的办法来取得城市土地的做法往往在技术上可行,但在经济上却不合理。因此,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在不影响城市建筑原有使用价值的前提下,研究、分析城市建筑对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