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34)
- 2023(16360)
- 2022(13715)
- 2021(12739)
- 2020(11040)
- 2019(25131)
- 2018(24789)
- 2017(46346)
- 2016(25254)
- 2015(28589)
- 2014(28312)
- 2013(28040)
- 2012(25854)
- 2011(23379)
- 2010(22978)
- 2009(21406)
- 2008(21154)
- 2007(18554)
- 2006(15835)
- 2005(13906)
- 学科
- 济(104357)
- 经济(104245)
- 管理(72995)
- 业(69309)
- 企(56391)
- 企业(56391)
- 方法(52379)
- 数学(46658)
- 数学方法(46092)
- 中国(27883)
- 财(27869)
- 农(27134)
- 学(23472)
- 贸(22244)
- 贸易(22238)
- 业经(22011)
- 易(21701)
- 农业(18188)
- 务(18018)
- 财务(17965)
- 财务管理(17925)
- 制(17863)
- 企业财务(17065)
- 地方(16703)
- 环境(15815)
- 和(15687)
- 银(15640)
- 银行(15568)
- 技术(15387)
- 理论(15331)
- 机构
- 大学(373772)
- 学院(369436)
- 济(153156)
- 经济(150445)
- 管理(142561)
- 研究(126663)
- 理学(124479)
- 理学院(123069)
- 管理学(120806)
- 管理学院(120133)
- 中国(94509)
- 科学(80755)
- 京(78135)
- 农(69404)
- 财(67425)
- 所(64936)
- 业大(60444)
- 研究所(60031)
- 中心(58345)
- 农业(55531)
- 财经(55525)
- 江(52059)
- 经(50684)
- 北京(48370)
- 经济学(47935)
- 范(46865)
- 师范(46229)
- 院(45065)
- 经济学院(43519)
- 财经大学(41517)
- 基金
- 项目(257745)
- 科学(202785)
- 基金(191119)
- 研究(178042)
- 家(170781)
- 国家(169469)
- 科学基金(143995)
- 社会(115070)
- 社会科(109206)
- 社会科学(109174)
- 基金项目(101088)
- 省(98318)
- 自然(96441)
- 自然科(94337)
- 自然科学(94299)
- 自然科学基金(92684)
- 划(84842)
- 教育(82044)
- 资助(78529)
- 编号(69049)
- 重点(58682)
- 部(57525)
- 成果(55276)
- 发(54071)
- 创(53413)
- 科研(50849)
- 创新(50169)
- 计划(49538)
- 国家社会(49113)
- 教育部(48782)
- 期刊
- 济(154916)
- 经济(154916)
- 研究(98725)
- 学报(68244)
- 中国(63451)
- 农(60693)
- 科学(59514)
- 财(52221)
- 大学(49874)
- 管理(49178)
- 学学(47337)
- 农业(41538)
- 教育(30913)
- 技术(29863)
- 融(28699)
- 金融(28699)
- 财经(27103)
- 经济研究(26803)
- 业经(24134)
- 业(23418)
- 经(23272)
- 问题(20659)
- 版(19431)
- 图书(18886)
- 贸(18803)
- 统计(18710)
- 技术经济(18006)
- 业大(17239)
- 科技(17163)
- 理论(16924)
共检索到5221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揣小伟 黄贤金 王倩倩 钟太洋
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能源数量的短缺以及能源结构的不合理将直接制约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安全。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以及一些高耗能生产和生活行为的过度扩张,对能源的需求大幅度增长,能源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能源需求量逐年上升,我国已经成为从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耗国。本文把信息熵、均衡度、优势度的数学方法引入能源结构领域,对我国1991年~2006年能源消费情况做了数量和结构上的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的能源消费需求总量逐年上升;②能源消费与能源生产之间的差值呈逐年扩大的趋势;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例在缓慢下降,石油、天然气和...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孙玉环 李倩 陈婷
本文根据我国三次经济普查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相关数据,在分析中国能源消费强度行业差异的基础上,利用LMDI分解法与完全分解法,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将能源消费强度分解为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效率因素逐渐超越结构因素成为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主要因素,以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效率因素的提高,对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发挥积极作用;工业部门对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最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能源消费强度降低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关键词:
能源消费强度 LMDI分解法 完全分解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任苏灵
文章利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方法分析了1997—2015年中国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动态演进过程,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城镇化等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核密度函数呈现单峰特征,近年来分散程度有所提高。(2)虽然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存在较大的惯性,但是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3)城镇化率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能源强度的增加均会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增加。
关键词:
核密度估计 马尔科夫链 碳排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任苏灵
文章利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方法分析了1997—2015年中国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动态演进过程,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城镇化等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核密度函数呈现单峰特征,近年来分散程度有所提高。(2)虽然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存在较大的惯性,但是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3)城镇化率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能源强度的增加均会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增加。
关键词:
核密度估计 马尔科夫链 碳排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涛 冯杰
能源足迹是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重要评价指标和方法。中国能源足迹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可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以中国能源消耗统计数据及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基础,利用能源足迹计算方法和STIRPAT模型,分析了1978~2013年中国能源足迹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能源足迹呈增加趋势,主要集中在经济和能源消耗量快速增加的2002~2013年。中国能源足迹赤字水平逐步扩大,能源足迹生态压力增大,生态环境安全水平较低,生态风险较高,需引起重视。(2)中国能源足迹构成变动较小,能源足迹构成仍以EEF(煤品)为主,EEF(油品)次之,EEF(天然气)最...
关键词:
能源足迹 可持续发展 评价方法 中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于凤玲 陈建宏 刘世明
文章从能源消费的特点入手,分析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化情况,得出了近20年来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通过收集、整理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并且对联立方程模型进行识别和分析,找出影响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其目的在于对决策者作为参考。
关键词:
联立方程模型 能源消费 影响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湘梅 姚智爽
基于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regression,VAR)模型分析方法,从能源消费总量、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和能源强度四个指标出发,分阶段分析了我国1953~2011年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情况。研究表明:能源消费总量和城市化水平是驱动碳排放的核心动力,且两者作用相反。能源消费总量对碳排放起到正向驱动作用,碳排放对其响应与能源强度类似,持久且不稳定,说明中国能源"双控"政策的效果显现仍需很长一段时间,但两者的结构冲击对碳排放贡献大,效果明显。而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有反向驱动作用,其响应可在短期内达到平稳状态,加之其结构冲击对碳排放贡献度可达10%,使之成为未来降低我国碳排放的有力措施。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苏素 杨腾
为了探索2014年国家发改委提出的"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的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基于1953~2014年的统计数据,选取国民收入、能源价格、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以及总人口数量四个因变量,通过协整及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能源消费的短期波动及长期均衡的状况,随后建立了短期误差修正模型的动态预测,结合长期均衡模型配合情景分析法,得出了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预测结果。从结论来看,国民收入在短期和长期,都是影响能源消费最重要的因素;能源价格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日益显著,主要得益于能源价格机制市场化改革,第二产业比从短期来看对能源消费有显著影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将会越来越...
关键词:
能源消费 协整 误差修正模型 情景分析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晓平
能源消费强度反映国民经济发展中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其变动方向及影响因素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但研究中大多以我国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为对象,对地域差异关注不足。本文选取多项指标,构建能源消费规模份额指数、能耗强度指数、增长速度指数、综合消费指数,从不同角度刻画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法,定量研究了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地区间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异与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工业化程度、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存在直接关系,尤其是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的提高将会显著增加地区经济能耗强度。现阶段,控制高耗能重化工业的重复建设与盲目投资,对于减小能源消耗强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晓钰 李强谊
分别以人均能源消费和能源消费强度作为能源消费指标,对2000~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进行结构分解,并且实证研究了不同能源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差异要明显大于人均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三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划分标准下,能源消费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城市化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以及人均收入是造成能源消费水平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洪涛 丁云龙
利用LMDI指数分解方法,对中国1995—2006年能源消费密度的变动趋势进行分解和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之前,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共同促进了能源消费密度的下降。2000年之后,受结构效应由负转正和技术效应影响减缓的双重影响,能源消费密度近几年出现了上升趋势。第二产业的重工业化趋势,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费逐渐增加,企业研发投入低,创新能力不足及其在国际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等是造成这一趋势的深层原因。扭转这一趋势的政策取向在于促进企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攀升,逐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充分发挥节能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以及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世祥 成金华
文章基于生产理论框架的非参数法,应用几个不同目标情景下的能源效率评价模型,从省际、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角度评价了中国的能源效率,并利用"两步法"估计了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即使以国内先进水平做参照,中国的能源效率总体水平仍然很低,而且省际、区际之间差异较大,表明节能减排潜力巨大。从主要的能源用户来看,工业部门以及6个主要耗能行业的能源效率都不高,这是由能源密集型的工业结构以及生产技术结构所决定的,反映出中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工业行业技术升级的重要性。我们也发现,技术进步与地区之间的技术扩散,能源价格的适当提高与价格机制的完善,对于能源效率的改进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能源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 影响因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彭觅 吕斌 张纯 黄斌
本文采用1998—2007年30个省份的能源消耗、工业产业、交通和生活数据,从省域层面上分析了碳排放总量和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空间差异和变动情况,并分阶段分类型对单位GDP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作了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从碳排放总量还是单位GDP碳排放量来看,其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从变动情况来看,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有向南部内陆省份扩大趋势。不同水平的单位GDP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差异大,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影响因素以工业行业结构为主,低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影响因素以交通和生活为主,且制造业产业结构对单位GDP碳排放量开始起抑制作用。
关键词:
碳排放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睿
文章通过DEA-Censored Data模型分析框架,利用CCR模型和BCC模型分别测度了改革开放后中国近30年来的中国能源效率,并分析了诸如能源结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等因素对其的影响。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吴国培 吴伟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中国能源供给和需求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从能源消费水平看,虽然能源消费总量较大,但人均能源消费量较低,基于购买力平价的单位GDP能源消耗并不高,单位能源消耗GDP产出的增速较快。从能源消费结构看,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占比偏高,而交通能源消费占比偏低,近年来生活能源消费占比明显提高。从能源消费影响因素看,一国能源消费与该国人口数量、GDP和所处纬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人口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最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