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27)
- 2023(14997)
- 2022(12999)
- 2021(12199)
- 2020(10192)
- 2019(23582)
- 2018(23285)
- 2017(45409)
- 2016(24056)
- 2015(27257)
- 2014(26977)
- 2013(26347)
- 2012(24018)
- 2011(21351)
- 2010(20858)
- 2009(18687)
- 2008(18080)
- 2007(15593)
- 2006(13583)
- 2005(11636)
- 学科
- 济(94413)
- 经济(94316)
- 管理(72466)
- 业(69311)
- 企(58619)
- 企业(58619)
- 方法(48855)
- 数学(42938)
- 数学方法(42394)
- 财(25763)
- 农(24197)
- 中国(23566)
- 银(21710)
- 银行(21563)
- 业经(21304)
- 制(21204)
- 贸(20716)
- 贸易(20706)
- 易(20237)
- 行(20219)
- 技术(19700)
- 学(19413)
- 地方(17399)
- 务(16735)
- 财务(16660)
- 财务管理(16624)
- 农业(16465)
- 理论(16341)
- 融(15974)
- 金融(15972)
- 机构
- 大学(336653)
- 学院(333692)
- 管理(139939)
- 济(133573)
- 经济(130803)
- 理学(122000)
- 理学院(120777)
- 管理学(118702)
- 管理学院(118086)
- 研究(103741)
- 中国(82032)
- 京(70040)
- 科学(63742)
- 财(60649)
- 农(51656)
- 财经(50019)
- 业大(49896)
- 中心(49849)
- 所(49449)
- 江(47039)
- 经(45780)
- 研究所(45422)
- 北京(43249)
- 范(42143)
- 师范(41748)
- 经济学(40943)
- 农业(40661)
- 州(39030)
- 院(37962)
- 财经大学(37833)
- 基金
- 项目(238335)
- 科学(188784)
- 基金(175299)
- 研究(173827)
- 家(151942)
- 国家(150753)
- 科学基金(131595)
- 社会(110523)
- 社会科(105017)
- 社会科学(104989)
- 基金项目(93607)
- 省(92112)
- 自然(86423)
- 自然科(84493)
- 自然科学(84475)
- 自然科学基金(82955)
- 教育(80349)
- 划(77120)
- 资助(72233)
- 编号(70794)
- 成果(55245)
- 部(53017)
- 重点(52493)
- 创(50045)
- 发(49415)
- 课题(46834)
- 创新(46685)
- 教育部(46147)
- 国家社会(45928)
- 科研(45831)
- 期刊
- 济(132899)
- 经济(132899)
- 研究(95355)
- 中国(57650)
- 学报(51520)
- 管理(48777)
- 科学(47195)
- 财(46161)
- 农(45035)
- 大学(39401)
- 融(37022)
- 金融(37022)
- 学学(36942)
- 教育(33976)
- 技术(31811)
- 农业(30442)
- 财经(23875)
- 业经(21854)
- 经济研究(21569)
- 图书(20674)
- 经(20250)
- 理论(18014)
- 问题(17524)
- 技术经济(17434)
- 科技(16924)
- 实践(16762)
- 践(16762)
- 业(15641)
- 情报(15391)
- 版(14628)
共检索到4753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殷克东 丁黎黎
通过再造使银行凝聚核心竞争力进而获取潜在的巨大利益,已经成为国际银行界未来普遍的战略发展趋势。本文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科斯的最优边界原理和虚拟组织技术,详细分析了银行再造的规模管理溢出效应、收益溢出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并针对银行再造的风险及其实施途径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
银行再造 溢出效应 联盟网络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丹丹
本文基于技术溢出理论,研究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首先通过DEA—Malmquist模型测算出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然后使用文本挖掘法筛选出高相关性的关键词构建金融科技发展指数,最后分别以金融科技发展指数、金融科技企业融资总额、金融科技机构新增数量作为转换变量,建立面板平滑转换回归(PSTR)模型,检验金融科技的非线性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非线性影响,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技术溢出效应逐渐增强。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欧阳资生 莫廷程
本文基于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股票日收益率数据,通过分位数回归估计广义CoVaR模型,即将CoVaR模型的条件由q分位点下的收益率等于VaR推广至最多等于VaR。在此基础上分别度量了上市商业银行对整个金融市场体系和上市商业银行对其他上市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普遍高于地方性商业银行,而各个上市商业银行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差异。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杜朝运 马彧菲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便利性,使得公众时常受到企业社会责任事件的影响,同时也显著提升了股价的信息含量。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不仅会对自身产生影响,也会对同类其他银行产生声誉溢出效应。本文以我国首家赤道银行作为案例,使用事件研究法,研究赤道原则的一系列事件对事件主体和同类其他银行的市场效应。研究结论表明,我国A股市场对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事件做出了有效的市场反应,并且声誉溢出效应在资本市场中也得到了体现。商业银行在进行社会责任的相关决策时应当权衡长短期的不同影响,并且当其他商业银行发生社会责任事件时,应当考虑声誉溢出效应对自身的影响,及时采取措施应对负面声誉溢出效应,以免遭受损失。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宋巍 刘俊奇
本文以上市的商业银行和代表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Co Va R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外部影子银行和内部影子银行体系对商业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结果表明:考虑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后,商业银行的风险值将明显增大,而且各影子银行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风险溢出强度尤为显著,对股份制银行和地方银行的风险溢出强度较小。内部影子银行体系对商业银行风险存在正向的贡献性,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对商业银行风险存在负向的贡献性,不良贷款率却与商业银行破产风险成正相关,而且影响程度较大。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有振 王书华
基于我国12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2年的周股票价格波动,构建了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分位数回归模型,并在分位数估计的基础上,运用VaR、CoVaR技术对12家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进行了计量。分析结论和程序运算结果均证实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存在,特别在危机冲击时期,各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大小和方向对于金融系统的稳健运行均有重要影响。因此,建立商业银行危机冲击的系统性风险测度系统、维护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制度对于保持银行业的稳健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徐枫 范达强
针对外资银行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本文采用实证方法检验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是否存在溢出效应。通过在生产函数中构建能够量化溢出效应方向的系数,直观描述溢出效应的力度与方向,并通过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实证分析外资银行对中国商业银行在劳动、资本、管理费用三种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的影响,中国银行业在外资银行进入之后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研究发现:外资银行对国内银行业存在正向的溢出效应,并且这种效应的方向与力度,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深化而加强。外资银行的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中国银行业在人力及固定资产利用效率的提高上。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高静文
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改变着国际银行业。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信息技术对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本文首先阐述了有关组织结构的信息处理观及组织结构的演进轨迹,接下来在分析信息技术对商业银行组织结构设计提出的新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商业银行可选择的两种新型组织结构模式。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组织结构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罗爱华 左科华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郭娜 曹琳琳 马亚楠
本文基于2016—2019年我国1914个县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县域银行竞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金融会促进本县银行竞争,而对相邻县银行竞争产生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2)在同一市域下,数字金融对县域银行竞争产生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被削弱;属于同一市的相邻县域间空间溢出效应强于不相邻的县域。(3)现阶段县级政府金融政策的支持,可以加强数字金融对县域银行竞争的空间溢出效应,促进金融资源流动,从整体上推动数字金融的发展。本文研究结论对于构建县域数字金融体系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郑棣 严予若 雷蕾
本文尝试突破传统的研究思路,提出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根源在于资产负债的结构性错配,而不仅限于期限错配",将流动性细分为资产的市场流动性和负债的融资流动性,以此去度量商业银行在时间维度下的流动性风险。接着,本文将构建的流动性指标嵌入分位数回归法中,优化了对CoVaR的估计方法,度量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在空间维度的溢出效应,动态地刻画了银行间流动性风险的联动关系。经过测算,本文得到三个结论:第一,股份制商业银行对银行系统的流动性风险的溢出效应最强,体现为冲击力度大和波及范围广两个方面,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自身也承受了最强的风险溢出。第二,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最强,远甚于其他不同类银行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第三,资产规模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同时,流动性风险的溢出效应还与资产负债的结构组成有着潜在的关联。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潘敏 罗霄 缪海斌
本文通过构建反映实体经济各行业之间内在联系的全局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放的行业产出效应和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各行业产出对信贷资金冲击的反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银行信贷投放趋缓的背景下,监管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在保证信贷资金向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等行业投放的同时,引导信贷资金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各行业投放,以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宋美喆 胡丕吉
基于国内3家上市城商行2011~2015年的公开股市市场数据,利用Co Va R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技术对我国城商行系统性风险外溢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城商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整体走高,其中,北京银行对系统性风险平均溢出效应最小,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风险平均溢出效应接近。且城商行对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效应并不仅仅取决于其资产规模和单体风险,而主要受机构间依赖度、市场关联度、业务复杂度等因素影响。这意味着监管部门应将系统性风险监管重点放在机构关联程度和业务复杂性上,并根据各家城商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程度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监管和指导,以提高系统性风险防控的效能。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王海林 高颖超
本文旨在考察由于资金连接导致的僵尸企业对银行的风险溢出。研究中首先利用社会网络方法分析了僵尸企业和银行的风险关联,并采用基于分位数回归的CoVaR模型对不同风险分位数水平下的僵尸企业风险外溢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银行和僵尸企业的收益率序列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僵尸企业对银行业的整体风险存在正向贡献,僵尸企业风险加剧时风险溢出效应也随之增加;大型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我国僵尸企业贷款的主要来源,也是僵尸企业风险外溢的重要受关联方。研究结论对厘清我国僵尸企业处置方向、防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加强重点金融机构和僵尸企业监管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琳 沈沛龙 杨勇攀
本文以我国上市的14家银行为研究对象,对银行的收益率波动状况进行研究。除检验上市银行自身波动的非对称现象之外,还对上市银行间的波动溢出情况进行度量。论文使用非对称BEKK一GARCH模型研究了上市银行非对称波动溢出效应,发现我国的上市银行普遍存在波动的非对称现象,除兴业银行外,其余13家银行的收益率波动具有反向的非对称,即市场上负向信息的冲击小于正向信息的冲击。同时,银行机构之间存在显著的波动溢出效应,大部分银行间的波动溢出效应是非对称的,说明一家银行收益的正向的信息冲击将加大其余银行收益的波动。当一家银行受到市场冲击时,不仅会引起当事银行收益率的波动,当事银行的波动也会引发其余银行收益率的波...
关键词:
上市银行 波动溢出效应 非对称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