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09)
- 2023(15240)
- 2022(12975)
- 2021(11813)
- 2020(10009)
- 2019(22958)
- 2018(22837)
- 2017(44431)
- 2016(23616)
- 2015(26757)
- 2014(26735)
- 2013(26056)
- 2012(24164)
- 2011(21598)
- 2010(21721)
- 2009(19905)
- 2008(19222)
- 2007(16753)
- 2006(14782)
- 2005(13195)
- 学科
- 济(109802)
- 经济(109703)
- 管理(69756)
- 业(68279)
- 企(55235)
- 企业(55235)
- 方法(51546)
- 数学(46150)
- 数学方法(45486)
- 中国(28995)
- 农(27883)
- 地方(26140)
- 财(25728)
- 业经(23530)
- 农业(19374)
- 贸(19102)
- 贸易(19088)
- 学(18638)
- 易(18449)
- 制(16965)
- 务(16700)
- 理论(16679)
- 财务(16618)
- 财务管理(16576)
- 技术(16393)
- 银(16210)
- 银行(16191)
- 融(16101)
- 金融(16100)
- 企业财务(15793)
- 机构
- 学院(334096)
- 大学(332037)
- 济(139822)
- 经济(137163)
- 管理(134445)
- 理学(115952)
- 理学院(114800)
- 管理学(112633)
- 管理学院(112013)
- 研究(107666)
- 中国(83352)
- 京(69612)
- 科学(64254)
- 财(64100)
- 所(52537)
- 农(51727)
- 中心(51442)
- 财经(51113)
- 江(49813)
- 业大(47970)
- 研究所(47412)
- 经(46486)
- 北京(43609)
- 经济学(43009)
- 范(42484)
- 师范(42018)
- 州(40298)
- 农业(40125)
- 院(39164)
- 经济学院(38901)
- 基金
- 项目(226984)
- 科学(181010)
- 基金(166391)
- 研究(165907)
- 家(144200)
- 国家(143047)
- 科学基金(125076)
- 社会(106651)
- 社会科(101424)
- 社会科学(101400)
- 省(89599)
- 基金项目(87044)
- 自然(81047)
- 自然科(79306)
- 自然科学(79293)
- 自然科学基金(77888)
- 教育(77736)
- 划(74779)
- 资助(69474)
- 编号(67288)
- 成果(53635)
- 发(52095)
- 重点(50963)
- 部(50012)
- 创(47799)
- 课题(46134)
- 创新(44662)
- 国家社会(44592)
- 教育部(43702)
- 科研(43286)
- 期刊
- 济(149224)
- 经济(149224)
- 研究(94695)
- 中国(66334)
- 管理(50482)
- 财(50027)
- 学报(47935)
- 农(46401)
- 科学(45306)
- 大学(37286)
- 教育(35823)
- 学学(34949)
- 技术(33837)
- 农业(31979)
- 融(31467)
- 金融(31467)
- 业经(25626)
- 经济研究(25039)
- 财经(25026)
- 经(21403)
- 问题(19537)
- 统计(19268)
- 图书(18334)
- 技术经济(17937)
- 策(17658)
- 业(17461)
- 决策(15909)
- 商业(15878)
- 理论(15809)
- 贸(15512)
共检索到4957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祝志川 周兰兰 张国超
文章从指标分类性能的角度引入信息增益比确定指标重要性排序,并利用系统聚类法将系统和子系统进行聚类得到各系统对应的分类数据集计算各指标的信息增益比,采用信息增益比大小修正G1法构造了新的权重计算方法,并以中国31个省份"五化"系统协调发展现状为例进行了实证。
关键词:
系统聚类 信息增益比 G1法 耦合协调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傅为忠 徐丽君
本文借助熵值修正G1法进行指标赋权,利用TOPSIS和灰色关联度改进距离协调度模型,构造发展成熟度指数(DMI)、协调成熟度指数(CMI)和协调发展成熟度指数(CDMI)3个成熟度测度指数,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62015年工业绿色发展的成熟度进行评价。研究发现,10年间长江经济带DMI和CDMI持续增长,CMI呈波动式增长态势;部分省市工业绿色发展存在发展水平与协调程度不同步现象;中三角发展迅速,与长三角地区差距不断缩小,泛成渝地区与长三角的差距无明显缩小趋势。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刚
通过科技投入与产出、科技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等评价准则构建科技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熵值修正的G1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组合赋权,建立了基于熵值修正G1组合赋权的科技评价模型,并对北京、上海等14个省级行政区的科技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文章的特色与创新首先是通过科技对经济的影响等4个评价准则建立了反映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是通过熵值修正G1法对指标进行组合赋权,使得权重反映了专家意见和数据信息,避免了G1主观赋权中的指标重要性比值人为主观确定,缺少客观依据的问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守伟 何建敏
文章利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函数构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测度模型,并基于我国1991~2007年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状况,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除1991年之外,其他年份均处于协调水平线上,总体上协调水平较高,但2006年后具有下降趋势;同时证券市场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性除1991~1993年之外,其余年份均处于协调水平线上,但2003年后每年逐步下降。这对于我国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金融发展 经济发展 协调性 测度模型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秀英 谷晓蕾
为准确预测东北三省及其36个城市2015年及2020年的人口——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状况,本文在已有的1995~2010年人口——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状况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基于灰色系统的GM(1,1)模型进行预测并分析其协调发展类型、过渡发展类型及不协调发展类型在空间格局上的变化。36个地级市、州、区及以上城市的人口——经济系统协调度总体呈上升态势,但部分城市呈持续波动性发展,甚至协调度不断降低,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人口老龄化、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及产业结构不合理几方面,并在此基础上从人口、经济、社会方面提出相应的可操作性对策,以引导人口——经济系统的良性发展。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正柱 汪祖柱 孙明贵
基于熵值修正G1组合赋权法,构建区域商务成本科学综合评价模型,并以上海、安徽和四川等东、中、西部14个省市2011年区域商务成本为评价对象。发现,东部区域要素成本远大于中西部区域,而中西部区域要素成本相差不大;东部区域交易成本远低于中西部区域,而中西部区域交易成本相差也不大;东部区域要素成本与交易成本较接近,而中西部区域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相差较大,呈现出交易成本较高,而要素成本较低;区域商务成本沿着东、中、西部呈现出上升态势,但中、西部商务成本较接近。论文的主要创新是构建基于熵值修正G1法的区域商务成本综合评价模型,避免了现有的研究中客观赋权无法反映专家经验,而主观赋权无法反映客观条件变化双重...
关键词:
熵值修正G1法 商务成本 综合评价模型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陆晓琴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区域产业层面的协调发展,产业协调是地区发展的核心。基于此,本文借鉴并拓展徐现祥和舒元(2004)所构建的动态协调均衡模型,试图从几何和代数矩阵两个角度构建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动态均衡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重点以CAFTA(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中国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四省区为例进行区域产业动态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兴芬
文章基于中国1994-2014年度数据,通过复合指标法选取评价指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协调发展模型测算中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指数、协调度、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测度结果表明:生活水平和城镇规模分别是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主要贡献因素。从2001年开始,土地城镇化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2005年达到极值点。2009-2010年是中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分界年。十年内出现的两个"转变"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土地城镇化速度过快。为此,研究建议应在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同时,适度放缓土地城镇化的步伐以维持二者的协调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兴芬
文章基于中国1994-2014年度数据,通过复合指标法选取评价指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协调发展模型测算中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指数、协调度、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测度结果表明:生活水平和城镇规模分别是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主要贡献因素。从2001年开始,土地城镇化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2005年达到极值点。2009-2010年是中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分界年。十年内出现的两个"转变"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土地城镇化速度过快。为此,研究建议应在提高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兴芬
文章基于中国1994-2014年度数据,通过复合指标法选取评价指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协调发展模型测算中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指数、协调度、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测度结果表明:生活水平和城镇规模分别是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主要贡献因素。从2001年开始,土地城镇化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2005年达到极值点。2009-2010年是中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分界年。十年内出现的两个"转变"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土地城镇化速度过快。为此,研究建议应在提高人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文启湘 梁爽
流通业发展和消费增长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流通发展促进消费的作用已经毋庸置疑,然而两者间协调发展的关系却鲜有论述。文章运用DEA模型和相关资料对我国流通业发展和消费增长的协调促进关系作了分析和论述,进而判别二者相互支撑的有效程度。综合来看,我国流通业发展对消费的促进效用要强于消费对流通业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
流通发展 消费增长 DEA模型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孙立成 梅强 周德群
在总结现有3E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测度方法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PLS-SEM方法的3E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测度模型,并从总量、结构和质量三个维度构建了3E系统指标体系,最后测度了1978年到2008年中国3E整体系统及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研究表明:(1)PLS-SEM模型能有效弥补现有测度方法的缺陷,适应于3E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2)考察期内中国3E整体系统及各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呈递增的态势,其中经济子系统增长较快,也是3E整体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增长的重要保证;(3)系统的总量维度隐变量对3E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变动的影响最大,质量维度和结构维度隐变量均较小,说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仍未摆脱粗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崇明 丁烈云
小城镇作为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协调发展是一个多复杂因素组成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子系统的发展状态及其相互关系是影响到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本文分析小城镇协调发展过程基础上,借助GM(1,N)模型和多元统计分析,以各子系统以及整个小城镇的发展是否趋于协调为标准,建立了小城镇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模型。然后,利用该模型对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镇以及其他几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孟庄镇、毛集镇、清溪镇、邱隘镇)在1993年~2001年间的协调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城镇在1993年~2001年期间的发展协调性虽然具有一定的波动,但整体趋势是不断趋于协调的,这与国家成立可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门可佩 蒋梁瑜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一项长期基本国策,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当前的热点问题。根据1999~2007年统计资料,确定江苏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度函数中的分布密度函数构建关于协调度的计算公式,并求出基于经济系统的江苏复合系统的协调指数。最后根据系统协调度指数的动态分析,其结果呈现"U"型,即"优质协调-协调-优质协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