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12)
2023(15165)
2022(12721)
2021(11767)
2020(10094)
2019(23429)
2018(23252)
2017(44701)
2016(23691)
2015(26961)
2014(26894)
2013(26500)
2012(24343)
2011(21864)
2010(22021)
2009(20881)
2008(20096)
2007(17914)
2006(15346)
2005(13949)
作者
(66953)
(56071)
(55788)
(53373)
(35520)
(26849)
(25555)
(21804)
(21407)
(19797)
(18993)
(18891)
(17697)
(17639)
(17596)
(17396)
(16702)
(16445)
(16237)
(16142)
(13794)
(13627)
(13579)
(12804)
(12752)
(12636)
(12454)
(12287)
(11302)
(11048)
学科
(96572)
经济(96433)
管理(74868)
(70913)
(60863)
企业(60863)
方法(46743)
数学(40834)
数学方法(40312)
(31837)
(29712)
金融(29707)
中国(29511)
(28396)
银行(28365)
(27262)
(26101)
(24744)
业经(22083)
(20727)
财务(20664)
财务管理(20609)
企业财务(19651)
(18961)
地方(18581)
(17833)
贸易(17821)
(17357)
(16976)
理论(16803)
机构
大学(338288)
学院(337081)
(142056)
经济(139086)
管理(132313)
理学(113968)
理学院(112798)
管理学(110864)
管理学院(110229)
研究(107628)
中国(89665)
(71081)
(69324)
科学(63150)
财经(56104)
中心(53269)
(52810)
(52098)
(50857)
(50394)
研究所(47643)
业大(47538)
经济学(45216)
北京(43090)
财经大学(41910)
(41000)
经济学院(40902)
农业(40883)
师范(40555)
(40095)
基金
项目(224759)
科学(178168)
基金(165517)
研究(164324)
(142933)
国家(141779)
科学基金(123101)
社会(106230)
社会科(100899)
社会科学(100873)
基金项目(87498)
(87422)
自然(79165)
自然科(77355)
自然科学(77334)
教育(76509)
自然科学基金(75975)
(73279)
资助(67791)
编号(66200)
成果(53868)
(50924)
重点(50791)
(47336)
(47332)
课题(45293)
(45101)
国家社会(44410)
教育部(44385)
创新(44358)
期刊
(150180)
经济(150180)
研究(97940)
中国(64213)
(58446)
学报(49622)
管理(48200)
(46292)
科学(45932)
(45590)
金融(45590)
大学(38712)
学学(36811)
教育(31155)
农业(29984)
技术(29543)
财经(28546)
(24390)
经济研究(24101)
业经(23337)
问题(19814)
理论(17318)
统计(16605)
技术经济(16389)
财会(16267)
(15894)
(15856)
(15757)
实践(15590)
(15590)
共检索到4990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成  刘相友  刘毅  
金融监管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变化决定金融监管的供求关系,均衡的金融监管能够实现金融稳定和金融发展双重效果,但金融监管均衡属偶态而非均衡是常态。从我国金融监管发展的解读中可以发现,当前金融监管体制存在"制度性供给过剩"与"功能性供给不足"的双重失衡。短期内,应加强金融监管的国内协调缓解金融监管制度性供求非均衡矛盾;长期看,要改革金融监管制度,增加功能性金融监管的供给,满足金融发展对金融监管的制度需求,逐步实现制度供求的相对均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南旭光  孟卫东  
利用经济学理论的一般均衡分析工具,确立了金融监管有效的强度边界和稳定的均衡条件。利用效用函数和预算函数,证明了金融监管的需求强度边界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通过收益函数和成本函数,证明了金融监管的供给强度边界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通过动态蛛网模型分析,得出金融监管强度动态边界稳定的充要条件。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李成  钱华  
本文运用博弈原理,对国际反洗钱非均衡金融监管现象进行了剖析。通过建立模型并加以实证检验,揭示了反洗钱金融监管取决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开放程度、金融创新能力、产业结构、金融监管目标、犯罪率、国内政治意向和国际压力。研究结论是:客观因素是决定反洗钱监管的基础;主观因素变化可以引起反洗钱监管的短期变化;短期内国家之间的反洗钱非均衡现象难以消除;长期来看反洗钱均衡需要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金融监管国际合作。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李成  姚洁强  
运用供求理论和模型分析金融监管国际合作供求非均衡现状,可以发现,在开放程度、经济体制、金融结构方面的差异是造成金融监管国际合作非均衡的主要原因。据此,应基于国家利益建立分层次的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加强国家之间的沟通机制;统一会计准则,加强信息披露合作,推动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进步。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仲伟周  任炳群  张金城  
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在变迁过程中,存在金融创新与市场约束等市场监管制度供给不足和市场准入、业务运营及市场退出等行政监管制度供给过剩的问题。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是控制性金融监管制度,而需求主导型变迁尚未形成,政府主导型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易引致金融监管制度供需的非均衡。要实现金融监管制度供给、需求的均衡,仅从供给和需求的单方面改进无法实现,这就必须寻求第三条道路:既要有供给的适当超前性,也要满足市场监管的需求,走供给拉动和需求推动的金融监管演进路径。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成  张炜  匡桦  
文章通过对金融监管者之间的博弈行为研究发现,分业监管体制下监管机构之间的监管合作成本是导致监管制度漏洞的重要因素。以金融监管机构之间博弈为基础的监管者与金融机构的博弈结果显示,监管者可以通过对监管成本和处罚力度的动态调整实现监管博弈均衡。监管制度的均衡分析与微观形成机理结论的契合表明,降低监管成本比单纯加大对金融机构的处罚力度更有利于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控制与化解。通过对美国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金融监管实践分析和我国金融监管现状透视,模型结论得到了有效的印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成  蔡达建  张炜  
文章依据逆向选择理论构建模型对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金融衍生品OTC市场存在逆向选择,在OTC市场不是以优质产品退出市场的形式直接表现,而是以低质量产品大量进入高质量产品"蜕变"为低质量产品的隐蔽形式来完成,是引发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针对金融衍生品市场逆向选择问题,需要加强对金融衍生品OTC市场的制度约束,提高市场的准入标准,精细金融衍生品的标准化程度,加强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金融监管。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侯建强  
反洗钱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的有效性,是理论界、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各国致力于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制约我国当前反洗钱工作效率的现实难题。本文通过研究可疑交易报告机制的信息结构和监管博弈,建立数理模型,证明在缺乏洗钱风险信息沟通情况下,可疑交易报告机制的纯策略静态博弈是趋于无效的,并以动态博弈完美纳什均衡为条件,证明以风险为本的方法可解决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的有效性难题,研究了这一方法下的金融机构参与性约束条件和监管机制设计等问题,并对我国反洗钱体制改革和转型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江曙霞  夏徐斌  
监管博弈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的风险偏好影响其有效性,对不同经营效率的金融机构监管的有效性也有差异。监管机构宜引入审核和惩罚等机制,提高监管强度,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对高效率金融机构,监管机构宜采取原则导向的监管,给予更多的自主权,激发其竞争力和活力;对低效率金融机构,应采取规则导向的监管。同时,监管行为可更具灵活性,根据不同的风险偏好采取不同对策。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郭帅  马凌霄  
金融监管的制度演进遵循着特定的发展路径,十八世纪末至今美国金融体系所经历的冲击和变革,以及因此带动的金融监管体制演变,是研究监管制度变迁的重要背景与素材。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使看似完善的美国金融监管制度受到了空前挑战,也促使新的一轮监管改革全面启动。此轮改革不但重塑了美国国内金融业发展模式和监管体制,还将对全球金融体系的未来走向产生持续影响。我国应当从美国金融监管的历次变革中汲取经验教训,适时推动我国监管体制改革以适应金融业发展需要。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马荣伟  
在市场经济中,金融投资是典型的商事法律活动,相对于其他市场交易行为,专业且复杂,创新也较为活跃,故而各国对金融活动一方面通过高效和公正的司法制度来保障,另一方面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监管。金融监管和司法审查虽然功能定位不同,目标均是保护金融活动健康发展。因此,一般而言,二者在自己的边界内各司其职,并不易产生冲突,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政策环境下,司法审查也体现了一定的政策性的特点,为了配合政策目标的实现,司法审查往往会强化自己的行为,这种情况下,司法审查潜在地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何寻  
互联网金融监管中的行政指导制度不同于传统的"许可准入式"及"信息披露式"监管模式,其非强制而又灵活多变的特点能够激发从业机构的自主性降低监管成本,能促进监管与被监管双方达成公共利益和金融机构本身利益的统一从而达到更好的监管效果。实践中可以将传递监管意图、建立正负评价制度等方式运用于互联网金融监管中。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易棉阳  
近代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是在吸收欧美和日本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发掘近代中国金融监管的特征,既可深化对近代中国金融监管的认识,同时又对当下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由于学术界尚未对近代中国金融监管的特征做出总体性归纳概括,因此把近代中国金融监管置于同时期世界金融监管的大背景之下审视近代中国金融监管所具有的特色就显得尤为必要。通过研究发现:近代中国金融监管具有三大特征,即在体制上模仿日本选择了"一级多头"式监管体制,但各种监管机构叠床架屋、互相掣肘;在监管方式上综合了欧美和日本经验兼重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但两者之间此消彼长;在监管手段上学习日本和欧美做法推行法制化监管,但绩效却差强人意。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贺强  孟艳  
我国深化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在此进程中,我国金融业“从分业到混业”,市场化、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显现。在此背景下,如何提高我国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对建立高效稳健的货币金融体系、提升其运行效率并保持金融安全具有迫切而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提高我国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就必须使我国的金融监管市场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