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18)
- 2023(17364)
- 2022(15011)
- 2021(13813)
- 2020(11635)
- 2019(26528)
- 2018(26544)
- 2017(51598)
- 2016(27908)
- 2015(31618)
- 2014(31832)
- 2013(31217)
- 2012(28894)
- 2011(26286)
- 2010(26368)
- 2009(24230)
- 2008(23224)
- 2007(20634)
- 2006(18337)
- 2005(15997)
- 学科
- 济(129119)
- 经济(128983)
- 管理(81038)
- 业(73465)
- 企(60119)
- 企业(60119)
- 方法(53321)
- 数学(46616)
- 数学方法(46048)
- 中国(32248)
- 农(31279)
- 财(28021)
- 地方(27636)
- 学(27220)
- 业经(26709)
- 制(22796)
- 农业(20464)
- 环境(20407)
- 贸(20048)
- 贸易(20038)
- 易(19402)
- 理论(19059)
- 和(18725)
- 银(18301)
- 银行(18251)
- 技术(17590)
- 融(17506)
- 行(17503)
- 金融(17498)
- 体(17141)
- 机构
- 大学(404753)
- 学院(404399)
- 济(169842)
- 经济(166353)
- 管理(158523)
- 理学(136993)
- 研究(136516)
- 理学院(135523)
- 管理学(133155)
- 管理学院(132435)
- 中国(100646)
- 京(85688)
- 科学(83109)
- 财(77008)
- 所(68081)
- 农(63505)
- 财经(61936)
- 研究所(61921)
- 中心(61095)
- 业大(59566)
- 江(58713)
- 经(56153)
- 北京(53968)
- 范(52088)
- 经济学(52000)
- 师范(51550)
- 院(49918)
- 农业(49728)
- 州(47267)
- 经济学院(46678)
- 基金
- 项目(273030)
- 科学(214302)
- 研究(200348)
- 基金(197151)
- 家(171456)
- 国家(170080)
- 科学基金(145826)
- 社会(126441)
- 社会科(119831)
- 社会科学(119799)
- 省(107136)
- 基金项目(104368)
- 自然(93944)
- 教育(91983)
- 自然科(91676)
- 自然科学(91650)
- 自然科学基金(89973)
- 划(89765)
- 编号(81943)
- 资助(81440)
- 成果(66126)
- 重点(60841)
- 部(60114)
- 发(59171)
- 课题(56553)
- 创(56412)
- 创新(52682)
- 科研(51898)
- 国家社会(51840)
- 教育部(51672)
- 期刊
- 济(189346)
- 经济(189346)
- 研究(120804)
- 中国(73057)
- 学报(62677)
- 管理(59649)
- 科学(57408)
- 财(57321)
- 农(57175)
- 大学(47803)
- 学学(45298)
- 教育(42437)
- 农业(39387)
- 技术(37063)
- 融(33746)
- 金融(33746)
- 经济研究(31074)
- 财经(30654)
- 业经(30631)
- 经(26370)
- 问题(25005)
- 技术经济(20917)
- 理论(19503)
- 统计(19329)
- 业(19240)
- 图书(19148)
- 科技(18739)
- 商业(18718)
- 贸(18313)
- 现代(18197)
共检索到5921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包颉 侯建明
通过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变化趋势,计算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运用选取产业结构弹性指标对我国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与总体碳排放强度相关性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同时减少第二产业比重具有减碳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谭飞燕 张力 李孟刚
文章提出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产业安全评价"五因素模型"指标体系。构建了低碳经济产业安全层次结构表,运用功效系数法对我国2004—2014年的低碳经济视角下产业安全进行实证分析,对其发展趋势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涤龙 欧阳胜银
低碳经济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中国作为一个二氧化碳排放大国,发展低碳经济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构建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很多指标数值都超出临界范围,说明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同时对国内30个省市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发现,中国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分三个层次:东部沿海城市发展得最好,中部城市次之,西部靠后。
关键词:
低碳经济 指标体系 指标临界值 省际比较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序 郑玲
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全新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给企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给企业会计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挑战。由此,在国内外最近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本文对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碳排放与交易会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企业碳会计体系由碳财务会计体系与碳管理会计体系构成。前者研究内容涵盖低碳经济途径下企业碳会计确认与计量、会计处理、信息披露等,其核心是碳排放权确认为何种资产,信息披露内容及途径等;后者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碳成本与风险管理,以及与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连接等,其核心是企业内部碳成本核算、管理与控制。本文旨在通过对碳会计体系之理论起源与实务发展、基本概念与系统边界...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碳会计 体系 构建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冰
1.强化低碳能源开发使用的决策倾斜。建立科学的低碳能源科技政策的决策程序,培育形成专业的咨询机构和政策研究机构,协助行政决策单位确定低碳能源科技政策、中长期低碳能源技术研发目标和重大研究领域计划等。加强对低碳能源软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为咨询机构和行政决策机构提供信息支持,并为确定低碳能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平
文章简要概括了低碳经济的概念、由来,指出虽然低碳经济的发展有赖于"低碳技术"的突破,但更离不开"低碳金融"的支持。与传统经济相比,低碳经济对金融有更加严格的资本密集要求、技术创新要求、环境互动要求、产业合作要求与国家政策扶持要求等新的特点。据此,提出构建基于低碳经济的金融体系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低碳经济 金融体系 构建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马靖忠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本文在借鉴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刻把握低碳经济内涵,以河北唐山市为例,构建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 H P法确定了指标权重,提出了评价模型的选用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黎明 陈爽
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及由此引起的环境问题正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实现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发展的和谐统一,早日走出一条低碳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摆在世界人民面前的重大挑战。低碳经济体系的提出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围绕技术创新、碳交易、低碳城市、全民意识、政策体系进行展开,其中技术创新是基础,碳交易是手段,低碳城市建设是核心,全民意识的提高是动力,完善的政策体系是保障,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发展体系。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涂晓玲
低碳产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本文在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产业体系发展现状、国内外发展低碳产业的经验和启示的基础上,论述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产业体系构建的最优路径,以期为制定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鄱阳湖 生态经济区 低碳产业 发展路径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严卫华
目前,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特征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如何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实现节能减排,调整优化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包括南通市在内全国各级城市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吕志胜
我国的碳排放主要源于生产领域,所以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助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基于环境负荷模型,以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为因变量,以工业产值增长率、建筑业产值增长率、第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增长率、非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增长率以及环保投资额增长率为自变量,通过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分析,探讨我国能源消耗与各类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的路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并在有效技术推动下实现低碳经济。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产业结构优化 环境负荷模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贾立江 范德成 武艳君
如何针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是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通径分析方法和面板协整模型,探讨了各个行业发展和能源消费的依赖关系,揭示了在节能和碳排放约束下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研究结果发现,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通过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作用于单位GDP碳排放的间接通径系数,也说明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下降,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上升是目前最为有效的一个方式。工业内部行业的结构调整以实际工业总产值和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弹性较高、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对碳排放强度影响较低的行业进行调整,如有色金属、化纤、食品行业进行调整。而对实际工业总产值和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弹性较低、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对...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莫维冰
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了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推动经济增长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重化结构"特征明显,高能耗问题突出。文章认为,在全球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降低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产业升级 中国经济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周秋玲 苏依依
气候变化问题引发了人类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视。受到低碳浪潮的冲击,金融体系也需要不断演变和创新,才能发挥其服务功能。本文从低碳经济的特征着手,分析了在此背景下货币体系、投融资体系和衍生品市场所受到的影响。依据中国面临的转型难题和发展碳金融的条件,提出了从建设集中交易平台、创新交易产品、改进投融资标准及拓宽投融资渠道等方面着手构建中国碳金融体系的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蕊 刁书琪
将MMI引入至LMDI和PDA分解分析框架内,发展了一个更全面的分解分析方法,命名为LMDI-PDA-MMI分解法。利用该方法分解了2000—2017年产业体系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电力燃气行业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分别为53.48%和28.38%,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总贡献率仅有16.78%。(2)经济规模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高达154.09%,其他增加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总贡献率仅有2.38%;能源强度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为-51.10%,其余减少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总贡献率为-5.37%。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