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16)
- 2023(12089)
- 2022(9870)
- 2021(8756)
- 2020(7251)
- 2019(16682)
- 2018(16147)
- 2017(31539)
- 2016(16597)
- 2015(18195)
- 2014(17760)
- 2013(17544)
- 2012(16123)
- 2011(14331)
- 2010(13920)
- 2009(12426)
- 2008(11257)
- 2007(9377)
- 2006(8211)
- 2005(7075)
- 学科
- 济(93548)
- 经济(93490)
- 管理(48494)
- 业(41800)
- 方法(36261)
- 企(34419)
- 企业(34419)
- 数学(33172)
- 数学方法(32759)
- 地方(22092)
- 中国(19215)
- 农(17913)
- 业经(17349)
- 财(17275)
- 学(16679)
- 环境(16141)
- 地方经济(14269)
- 制(12290)
- 农业(12092)
- 贸(11703)
- 贸易(11698)
- 产业(11505)
- 易(11239)
- 和(11231)
- 划(10850)
- 务(10763)
- 财务(10717)
- 财务管理(10695)
- 融(10273)
- 金融(10272)
- 机构
- 学院(230510)
- 大学(228808)
- 济(110063)
- 经济(108330)
- 管理(91669)
- 理学(80176)
- 理学院(79359)
- 管理学(78013)
- 研究(77730)
- 管理学院(77564)
- 中国(57202)
- 财(45417)
- 京(45074)
- 科学(44789)
- 财经(37476)
- 所(36514)
- 经济学(35973)
- 中心(35762)
- 经(34202)
- 研究所(33433)
- 江(32629)
- 经济学院(32207)
- 农(32164)
- 业大(31952)
- 院(28936)
- 财经大学(27958)
- 范(27953)
- 州(27931)
- 师范(27655)
- 北京(27357)
- 基金
- 项目(163536)
- 科学(131522)
- 基金(122460)
- 研究(118034)
- 家(106181)
- 国家(105412)
- 科学基金(92719)
- 社会(79858)
- 社会科(76100)
- 社会科学(76081)
- 基金项目(64760)
- 省(63464)
- 自然(59369)
- 自然科(58019)
- 自然科学(58009)
- 自然科学基金(56953)
- 教育(53575)
- 划(52803)
- 资助(49702)
- 编号(44899)
- 重点(37120)
- 发(36918)
- 部(36610)
- 国家社会(34386)
- 创(34268)
- 成果(33586)
- 创新(32271)
- 教育部(32117)
- 科研(31774)
- 人文(31561)
- 期刊
- 济(119055)
- 经济(119055)
- 研究(67117)
- 中国(37286)
- 管理(35285)
- 财(34708)
- 学报(31741)
- 科学(31235)
- 农(27546)
- 大学(25402)
- 学学(24609)
- 技术(22774)
- 经济研究(20824)
- 财经(19144)
- 农业(18772)
- 融(18561)
- 金融(18561)
- 业经(17441)
- 经(16643)
- 问题(15362)
- 教育(15180)
- 技术经济(13674)
- 统计(13093)
- 策(11665)
- 贸(10681)
- 商业(10638)
- 决策(10565)
- 资源(10520)
- 世界(10294)
- 现代(10108)
共检索到3299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传耿 张纯敏 仇方道 袁荷 马晓冬
通过构建工业碳熵与区域碳熵概念模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基于低碳视角,探讨了2000—2015年徐州都市圈工业结构转型特征及优化路径。发现:(1)徐州都市圈优先发展行业产值比重呈上升趋势,且呈现由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演变;适度发展行业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限制发展行业以资源、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且产值占比呈下降趋势。空间上,三类行业均呈核心外围格局且集聚程度有增强之势,且优先发展行业由中心城向外围工业技术梯度逐次降低。(2)徐州都市圈高效率行业呈现由资源、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演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仇方道 朱传耿 袁荷 马晓冬 白亮宇
整合多部门经济模型、偏离份额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模型,分析了1996—2014年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并揭示了驱动经济增长的产业作用。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呈减弱之势,且空间相对差异呈拉大之势;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增长效应呈现由市区向外围递减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层次高而外围县域低的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空间关联上,HH型县域逐渐向豫东、皖北地区集中,LL型县域逐渐向京沪铁路线以东地区集聚,第二产业是驱动整个都市圈空间两极分化的主要动因;核心区域第二、三产业的结构推动效应在降低而竞争优势增强,而外围地区第三产业的结构推动效应在增强而竞争优势在减弱,产业结构合理化更益于外围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仇方道 朱传耿 袁荷 马晓冬 白亮宇
整合多部门经济模型、偏离份额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模型,分析了1996—2014年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并揭示了驱动经济增长的产业作用。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呈减弱之势,且空间相对差异呈拉大之势;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增长效应呈现由市区向外围递减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层次高而外围县域低的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空间关联上,HH型县域逐渐向豫东、皖北地区集中,LL型县域逐渐向京沪铁路线以东地区集聚,第二产业是驱动整个都市圈空间两极分化的主要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尚正永 孙大君
文章通过计算集聚维数、网格维数和关联维数,从城镇空间随机集聚的向心性、空间分布的均衡性和城镇要素空间相关性三个方面,分析了徐州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测算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圈城镇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集聚性,但城镇空间向心性集聚分布的特征并不显著,城镇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均衡性,城镇要素的空间分布具有相关性,城市之间联系较为紧密,相互作用比较强。
关键词:
空间结构 分形特征 徐州都市圈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马跃 沈山 史春云
利用大数据与GIS空间技术,从供需平衡的视角入手,综合运用区位熵、洛伦兹曲线、可达性模型和最大覆盖模型等方法,测度徐州市主城区绿地空间布局的公平性。结果显示:各街道城市公园、社区公园、道路绿地和河流绿地人均面积和可达性差异明显,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绿地空间布局效率差异较大,部分区域存在服务范围交叠和“人绿错位”的现象。针对布局现状设计优化方案,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
公平性 绿地空间 布局优化 徐州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熊贵营 杨德山
科学布局职业院校,优化专业结构,是苏州产业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内在要求,是为苏州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人力支持的可靠保证,也是构建具有"苏州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在职业院校布局结构上,苏州必须以创新发展为引领,坚持统筹规划、动态调整、品牌发展的原则,努力构建苏州职业院校布局、专业优化的新机制。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边美婷 马晓冬 赵洁 车前进
基于2005年统计数据,运用分形理论及GIS技术,从规模结构、空间结构、职能结构三方面,对徐州都市圈城市体系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圈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明显,城市首位度高,小城市发展滞后;城镇密度分布呈带状延伸的特征,空间结构呈较典型的港城"双核结构";城市职能结构单一,类型趋同,资源型城市比重大,属于工矿型城镇体系。最后提出优化徐州都市圈城市体系结构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泓,陈修颖,顾朝林
从非场所理论产生背景、内涵入手,分析了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探讨了都市圈概念和形成的条件。在此基础上,以徐州为例,剖析了其发展条件,提出了徐州都市圈发展的空间组织和发展思路。
关键词:
非场所理论 都市圈 空间组织 徐州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常江 张金翠 李亚博 李达
低碳经济在世界环境及能源安全危机大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文基于低碳产业发展理念,运用库兹涅兹法则及钱纳里经济发展阶段判定等方法,对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及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试图通过优化开发区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布局的合理性,降低产业发展成本,达到节能减排、发展经济的目标,实现产业园区的低碳发展,为徐州低碳城市建设奠定基础。
关键词:
低碳 产业发展 经济技术开发区 徐州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海斌 肖长江 刘雅雯 邓诗琪 李鑫
【目的】规划弹性空间作为国土空间管制的创新性方式,对提高空间规划科学性与有效性、减轻不确定因素的扰动冲击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究不确定条件下的土地利用布局弹性空间划定。【方法】本文以徐州市为例,先运用区间优化模型求取各类用地数量弹性区间,然后以区间上、下限对应的面积作为数量需求导入PLUS模型分别模拟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将各地类两次模拟布局差异部分划为弹性空间。【结果】结果表明:(1)各用地数量弹性区间大小存在差异,其中对未来不确定性承纳贡献较大的土地类型为农村居民点、耕地、水域、城镇工矿用地,而较小的是草地、未利用地。(2)各类用地弹性空间分布有一定规律性,其中耕地弹性空间集中于城镇、农村周边土地利用变化热点区,园地、林地弹性空间集中于河流沿岸、低山丘陵等适宜生长区,城镇工矿、农村居民点用地弹性空间主要分布在城乡原用地外缘。(3)基于各土地利用类型弹性空间,按规划分区归并土地类型,同时按适宜度标准处理弹性空间冲突部分,得到不同空间规划分区的弹性空间,其中农业生产区、生态保护区、城镇建设区与乡村发展区的弹性空间面积占总面积比例分别为1.74%、0.20%、1.09%与3.31%。【结论】土地利用空间可能冲突的概率分布是弹性空间划定前提,应从不确定性视角划定土地利用布局的弹性空间,本文提出的基于区间优化与PLUS模型的弹性空间划定方法具有可行性,可为规划决策提供支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锐 樊杰 刘汉初
文章以厦(门)漳(州)泉(州)都市圈为案例,通过分析资源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异和时序演变特征,认为厦漳泉都市圈东部沿海的资源环境压力显著高于西部山区,近25年资源环境经历了2000年前的起步耗损、2000—2010年的快速耗损、2010年后的趋缓耗损的阶段。识别出资源环境各要素对都市圈的胁迫关系,认为环境污染因子的影响最大,水土资源因子的影响次之,生态质量因子的影响最小,它们的灰色关联系数分别为0.90、0.85、0.75。在资源环境不断施压的过程中,都市圈主要的响应与反应表现为与资源环境高度关联的产业部门产值和产品结构出现了波动调整、产业链条的中低端生产加工环节加快由资源环境趋紧地区向宽松地区转移、承载上述产业转移的建设用地在空间上打破行政区划束缚并加速向易于接受辐射的地区集聚。最后围绕资源环境禀赋多寡与约束力的强弱关系、资源环境各类要素约束的机制、缓解都市圈资源环境约束的创新方向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沈正平 安宇 顾晓波
本文从都市圈与经济区相互作用原理出发,在分析徐州都市圈、淮海经济区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徐州都市圈与淮海经济区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认为无论是徐州都市圈还是淮海经济区,其进一步建设均应当以特大城市———徐州为中心,实施整合及协调发展,以推动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促进两者的联动与共进。最后,文章还就加强这一区域与长三角、特别是江苏沿江等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联系提出了一些设想。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平
城市是低碳经济、低碳产业的重要场所,也是低碳生活、低碳社会的重要载体,城市低碳是各国低碳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根据低碳概念的历史沿革、低碳城市评估体系,从经济发展、能源消耗、生态环境、科技水平、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论述了徐州离低碳城市有多远。并在分析徐州的产业结构和能耗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徐州低碳城市建设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低碳社会 低碳城市 碳排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仇方道 刘继斌 朱传耿 陈永生 王耀宇
整合区域差异、空间极化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深入分析了1995—2012年徐州都市圈服务业空间差异及极化特征。结果表明:1徐州都市圈服务业空间极化程度和发展差异均呈现波动性减弱态势,而空间集聚呈增强之势;空间上形成相对稳定的以徐州、济宁以及连云港为增长核心的"三足鼎立"空间格局,而南部和西部区域边缘化现象明显。2徐州都市圈服务业空间极化格局呈现中心高外围高的核心边缘型格局,且在极化方向上从外围向核心区域的极化程度较弱,服务业发展中心尚未形成。3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交通通达性、对外开放、市场等因素对徐州都市圈服务业空间极化有促进作用,其中工业化程度影响最为显著。
关键词:
服务业 空间差异 空间极化 徐州都市圈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吉昌 田红娜
做强哈尔滨都市圈对于拉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实现东北经济区振兴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优化都市圈产业布局,是做强哈尔滨都市圈的关键性环节。因此,研究哈尔滨都市圈的范围及其产业布局现状,弄清哈尔滨都市圈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优化哈尔滨都市圈产业布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哈尔滨 都市圈 产业布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