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882)
- 2023(18136)
- 2022(15514)
- 2021(14382)
- 2020(11886)
- 2019(27256)
- 2018(26726)
- 2017(50988)
- 2016(27402)
- 2015(30955)
- 2014(30650)
- 2013(30412)
- 2012(27911)
- 2011(25434)
- 2010(25062)
- 2009(22813)
- 2008(21741)
- 2007(18588)
- 2006(16314)
- 2005(14320)
- 学科
- 济(129926)
- 经济(129805)
- 管理(77518)
- 业(70888)
- 企(57206)
- 企业(57206)
- 方法(55306)
- 数学(49044)
- 数学方法(48476)
- 中国(32234)
- 农(30749)
- 地方(27132)
- 学(26718)
- 财(26245)
- 业经(25779)
- 贸(21796)
- 贸易(21786)
- 易(21143)
- 环境(21082)
- 农业(20866)
- 制(19183)
- 和(18487)
- 理论(17639)
- 技术(16655)
- 融(16537)
- 金融(16534)
- 划(16271)
- 银(16247)
- 银行(16198)
- 地方经济(16185)
- 机构
- 大学(397382)
- 学院(394644)
- 济(170552)
- 经济(167381)
- 管理(155562)
- 研究(137903)
- 理学(135769)
- 理学院(134256)
- 管理学(131916)
- 管理学院(131212)
- 中国(101886)
- 科学(84279)
- 京(84124)
- 财(72201)
- 所(68531)
- 农(63272)
- 研究所(63026)
- 中心(61203)
- 财经(59417)
- 业大(59053)
- 江(54556)
- 经(54327)
- 经济学(53056)
- 北京(52935)
- 范(51273)
- 师范(50781)
- 院(50243)
- 农业(49618)
- 经济学院(47697)
- 财经大学(44415)
- 基金
- 项目(276284)
- 科学(218561)
- 基金(203298)
- 研究(199815)
- 家(178291)
- 国家(176919)
- 科学基金(151986)
- 社会(128875)
- 社会科(122312)
- 社会科学(122279)
- 基金项目(107213)
- 省(105264)
- 自然(98543)
- 自然科(96250)
- 自然科学(96227)
- 自然科学基金(94502)
- 教育(91174)
- 划(89468)
- 资助(84015)
- 编号(79277)
- 成果(62891)
- 重点(62146)
- 部(61595)
- 发(59744)
- 创(56949)
- 国家社会(54332)
- 课题(54294)
- 创新(53328)
- 教育部(52911)
- 科研(52875)
- 期刊
- 济(182191)
- 经济(182191)
- 研究(116190)
- 中国(69575)
- 学报(62568)
- 科学(58722)
- 管理(56692)
- 农(56480)
- 财(52706)
- 大学(47913)
- 学学(45361)
- 农业(39866)
- 教育(38479)
- 技术(35078)
- 经济研究(30603)
- 融(30217)
- 金融(30217)
- 财经(29253)
- 业经(27304)
- 经(25232)
- 问题(23562)
- 业(21007)
- 技术经济(20714)
- 统计(19075)
- 贸(18872)
- 资源(18486)
- 科技(18321)
- 图书(18291)
- 世界(18282)
- 理论(17818)
共检索到5679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郑宝华 谢忠秋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紧张和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考虑各区域在能源约束和碳排放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显得日益重要。本文在梳理了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现状后,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和特征应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我国各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与在不考虑低碳因素下的传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对全国及三大区域的收敛性进行了解析。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江涛涛 郑宝华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紧张和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考虑各区域在能源约束和碳排放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显得日益重要。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和特征应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我国29个省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低碳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考虑低碳因素后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增加;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由技术进步率的变化主导,低碳技术效率变化对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限;西部地区不存在绝对收敛,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存在较明显的"俱乐部收敛",我国总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都存在明显的条件收敛趋势。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马越越
本文从低碳视角出发,借助方向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度同时考虑能源和环境约束下的物流产业实际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并进一步利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考察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中国物流产业存在明显的空间竞争效应,相邻地区或交通网络可覆盖的相近地区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本地区物流产业发展产生负向溢出;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会提高本地区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对相邻地区存在负向抑制效应;能源、信息基础设施仅对本地区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积极影响;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对本地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影响,在地区间也存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莉莉 孙晓娟 刘凤楠
采用超效率SBM-GML模型对199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化指数进行测算,通过农业产值增长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效率值将不同省份划分成四个区域,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农业生产用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区域异质性,应用面板门槛模型对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能源碳排放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1990—2020年中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其中技术进步是主要推动力,而技术效率指数增速为负。(2)全国及各区域农业生产用能与农业产出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即生产用能的投入能够明显增加农业产出,但是产出增加的实现程度存在区域异质性。(3)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能源碳排放之间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在门槛值前,二者正向关系较强;跨过门槛值后,二者正向关系减弱,呈现协调发展态势。据此,提出积极鼓励农业技术进步、全面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生产用能结构、差异化选择农业绿色发展道路等政策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莉莉 孙晓娟 刘凤楠
采用超效率SBM-GML模型对199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化指数进行测算,通过农业产值增长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效率值将不同省份划分成四个区域,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农业生产用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区域异质性,应用面板门槛模型对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能源碳排放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1990—2020年中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其中技术进步是主要推动力,而技术效率指数增速为负。(2)全国及各区域农业生产用能与农业产出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即生产用能的投入能够明显增加农业产出,但是产出增加的实现程度存在区域异质性。(3)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能源碳排放之间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在门槛值前,二者正向关系较强;跨过门槛值后,二者正向关系减弱,呈现协调发展态势。据此,提出积极鼓励农业技术进步、全面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生产用能结构、差异化选择农业绿色发展道路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建国
自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来,国内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证层面对区域经济效率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文章讨论了区域经济效率的内涵、深入分析了区域经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及其实证分析模型,并深入分析了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机制。运用理论和实证分析模型,对我国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经济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变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探索经济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对于指导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是未来的方向。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宇宁
选取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并探究低碳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和政府治理能力的门槛效应。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具有“U”型特征,且该效应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点地区更显著。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可通过提升低碳技术创新水平,间接促进全要素碳生产率增长。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伴随政府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作用由负转正。鉴于此,提出激发数字经济节能减排活力、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提升政府治理能效的相关建议,为践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宇宁
选取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并探究低碳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和政府治理能力的门槛效应。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具有“U”型特征,且该效应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点地区更显著。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可通过提升低碳技术创新水平,间接促进全要素碳生产率增长。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伴随政府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作用由负转正。鉴于此,提出激发数字经济节能减排活力、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提升政府治理能效的相关建议,为践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家章 宗晓华
本文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并对其收敛性进行分析。通过采用Malquist生产率指数对1978~2005年省区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近30年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因素,技术效率改善并不明显。但是技术效率变动的差异却导致了区域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出显著的发散趋势,而后者是造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效率 技术进步 收敛性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程云鹤 齐晓安 汪克亮 杨力
在全要素框架下运用基于连续前沿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增长指数方法,估算了1987—2009年中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低碳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对中国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总体发展、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然后,利用核密度估计,对累积相对低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累积相对技术进步和累积相对效率改善做分布动态演进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整体的低碳全要素生产率趋于上升,但上升幅度逐渐减小;东、中、西三大区域的低碳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差异,呈东高西低的增长格局;东、中部地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谦 董玥 宋齐芳
文章基于中国2006—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与SE-SBM-DEA模型相结合的固定参比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度中国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从全国、地区、省级层面进行分析,并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研究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增长态势;东北地区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最高,其次是东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最低;21个省份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呈正增长趋势,9个省份呈负增长趋势;金融发展规模对全国层面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呈显著负向影响,人力资本、工业化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和要素禀赋结构呈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光辉 汪兴宇 苏杭
在提出“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恶劣影响,企业亟须低碳转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市场竞争力。选取2008—2021年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Python爬取关键词测度企业低碳转型,研究表明低碳转型程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向影响,其影响机制是:低碳转型程度高的企业,市场地位会提高,将获得更多绿色贷款和减少融资约束,最终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该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有效。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企业、非两职合一和位于东中部地区企业,进行低碳转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更加显著。研究结论为进一步促进企业低碳减排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旭晓
提升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是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运用NCSE-EBM与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相结合的模型测度和分析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区域动态演进特征,并采用灰色关联方法探讨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演变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在空间上表现为胡焕庸线西北和东南区域高、沿线区域低的“V”型分布态势;三大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均不存在严格收敛;效率改善指数是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内在主导性因素;产业结构是我国三大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技术创新与胡焕庸线西北区域和东南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度最低,而数字化与胡焕庸线沿线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关联度最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旭晓
提升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是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运用NCSE-EBM与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相结合的模型测度和分析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区域动态演进特征,并采用灰色关联方法探讨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演变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在空间上表现为胡焕庸线西北和东南区域高、沿线区域低的“V”型分布态势;三大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均不存在严格收敛;效率改善指数是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内在主导性因素;产业结构是我国三大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技术创新与胡焕庸线西北区域和东南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度最低,而数字化与胡焕庸线沿线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关联度最小。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相天东
我国实现减排承诺必须依赖于碳排放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笔者选取我国30个省(区、市)2000年~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各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所考察的30个省区市综合技术效率偏低,西部的综合技术效率最高,东部的纯技术效率最高。东部的技术效率要高于中西部,而西部又高于中部。我国东、中、西部技术进步依次递减。同时,东部全要素生产率也高于中西部。未来我国可以采取增加科研投入、鼓励技术创新与应用、优化产业结构、改善能源结构、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与水平等措施来提高我国碳排放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