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98)
- 2023(11672)
- 2022(10011)
- 2021(9278)
- 2020(8118)
- 2019(18917)
- 2018(18947)
- 2017(36258)
- 2016(19464)
- 2015(22067)
- 2014(21976)
- 2013(21746)
- 2012(19923)
- 2011(17696)
- 2010(17455)
- 2009(15972)
- 2008(15605)
- 2007(13683)
- 2006(11413)
- 2005(9907)
- 学科
- 济(79148)
- 经济(79070)
- 业(53591)
- 管理(53508)
- 企(41452)
- 企业(41452)
- 方法(40385)
- 数学(36374)
- 数学方法(35914)
- 财(20871)
- 农(20592)
- 中国(19544)
- 地方(17415)
- 学(16589)
- 业经(16059)
- 贸(15932)
- 贸易(15924)
- 易(15418)
- 制(13967)
- 农业(13733)
- 务(13370)
- 财务(13317)
- 财务管理(13287)
- 企业财务(12580)
- 和(11787)
- 银(11500)
- 银行(11463)
- 技术(11255)
- 环境(11160)
- 融(11098)
- 机构
- 大学(271334)
- 学院(269795)
- 济(109223)
- 管理(107663)
- 经济(106852)
- 理学(93308)
- 理学院(92282)
- 管理学(90517)
- 管理学院(90004)
- 研究(88145)
- 中国(66471)
- 京(55972)
- 科学(55739)
- 财(49128)
- 农(45697)
- 所(43966)
- 中心(43147)
- 业大(41787)
- 研究所(40349)
- 江(39920)
- 财经(39822)
- 经(36256)
- 农业(36119)
- 范(34739)
- 北京(34454)
- 师范(34363)
- 经济学(33451)
- 院(32360)
- 州(31896)
- 经济学院(30482)
- 基金
- 项目(190733)
- 科学(150126)
- 基金(139382)
- 研究(136209)
- 家(122726)
- 国家(121794)
- 科学基金(104449)
- 社会(85988)
- 社会科(81567)
- 社会科学(81543)
- 基金项目(74401)
- 省(74096)
- 自然(69289)
- 自然科(67673)
- 自然科学(67655)
- 自然科学基金(66409)
- 划(63200)
- 教育(62312)
- 资助(56860)
- 编号(55695)
- 成果(44284)
- 重点(43285)
- 部(41977)
- 发(40802)
- 创(39457)
- 科研(37829)
- 创新(36967)
- 课题(36784)
- 国家社会(36026)
- 教育部(35756)
共检索到383970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若宇 周江评
城市群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点和核心节点,城市群交通一体化是推进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而对城市群内多种交通出行模式的充分认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该文基于位置服务大数据,以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为例,分析了城市群内部通勤出行标度特征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得到以下结果: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内通勤仍占主导地位,但部分区域存在相当规模的跨市通勤;粤港澳大湾区通勤联系的“概率-距离”分布具有指数标度特征;对各城市而言,市内通勤的标度参数比跨市通勤更大,意味着市内通勤者对距离更加敏感;标度参数可以进一步反映交通与土地利用联系的紧密程度,进而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韩小腾 雷显凯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双重大背景下,基于投入产出视角,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2016—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内8所高校的科研效率。结果表明:整体上看,8所高校的科研效率呈现上升趋势,最高效率水平达到1.393;具体来看,高校之间的科研效率存在较大差异,投入与产出并不一定成正比。基于此,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科研效率,提出应完善高校科研资源配置,建立多样化激励机制,转变科研理念和强化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等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校 科研效率 粤港澳大湾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邓楠
为了揭示粤港澳大湾区城乡消费市场的空间网络特征,揭示其内部消费动力分配及传输路径,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10-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20个区域城乡消费市场进行分析。实证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城乡消费市场一体化发展水平正逐步提高,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市场网络空间的关联特征在生存型、发展型及享受型消费中均有体现,制约消费层次的分割壁垒正在逐步被打破。从聚类特征分析结果可见,粤港澳大湾区城乡消费市场可以分为如下四类:净收益板块:香港、澳门、广州、深圳核心城市地区;双向收益板块:珠海、佛山、惠州、东莞等卫星城市地区;双向溢出板块:中山、江门、肇庆等非核心城市地区;净溢出板块:9个农村地区。从空间溢出情况来看,净收益板块和双向收益板块在生存型消费中存在明显的“自反式”空间溢出现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风雨
物质资本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科学合理的资本要素配置则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向纵深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将GTWR模型引入Wurgler经典测度框架内,对粤港澳大湾区2000—2019年各时空点上物质资本配置效率的局部性质进行刻画,并结合核密度估计分析其分布动态与时空差异。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物质资本配置总体上是有效率的,尤其是近十年其物质资本配置继续保持有效状态,效率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但不同区域配置水平的差距仍然存在;大湾区内不同城市配置效率的时变形态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征为类“U”型递增。物质资本配置效率逐渐摆脱对投入规模的过度依赖,低投入、高效率日益成为主要发展模式。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黄振羽
大科学装置的"高密度科技创新资源聚合体"功能,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抓手。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大科学装置布局过于分散,并且,中国大科学装置现有的管理模式和投资模式,与当前以"城市群""湾区经济"为主体的发展趋势不符。集中布局大科学装置,探索建立以中央政府为主导、湾区城市群合作的大科学装置投资和管理模式,基于大科学装置整合多项国家科技政策和战略规划资源,是粤港澳大湾区基于大科学装置构建创新引领发展模式的可选策略。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吴江
本文用地理数据分析中国形成大湾区的优势,用经济历史数据分析中国经济发展优势,用地理位置流量数据优势定律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分析由此形成定势后的合作分工,最后结合网络经济数据及人口增加数据得出粤港澳大湾区将会发展成全球第一大湾区的结论。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丁焕峰
创新资源配置是促使创新体系构成要素间交互学习和发挥效能的关键,有利于提升国家/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体系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高质量区域创新体系,具有引领示范作用。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需要发挥竞争市场机制和新型举国体制作用来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定位和布局、健全产业创新分工体系、创新空间格局和完善较强支撑力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建设创新高地,重视实体经济,统筹区域协调,优化创新环境吸引人才集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董会忠 李旋 张仁杰
文章采用考虑非期望的超效率SBM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与空间杜宾模型(SDM),深入讨论粤港澳大湾区2009—2019年绿色创新效率空间纹理、演化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湾区绿色创新效率具有良性发展趋势,先后经历"增长期""衰退期"与"重振期"三个阶段。区域内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分布具有"城市梯度"与"中流驱动"差异特征。(2)湾区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空间负相关性,局部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低—高集聚和高—低集聚特征,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极化"现象导致空间分布格局稳定性较差。香港、澳门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增强,推动珠三角城市群绿色创新基本实现联动发展。(3)政府支持力度、开放程度、环境规制及教育水平对绿色创新效率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产业结构起到负向作用。教育水平及产业结构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开放程度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余因素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最后,结合研究结论对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提出针对性建议,包括加快形成绿色创新成果落地转化长效机制,推动绿色创新与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有效衔接,降低区域间协作创新制度交易成本等一系列战略性举措。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殿超 刘毅
科技创新人才空间分布是科研实力、技术分布、发展潜力的表征。洞悉科技创新人才分布规律,从而科学制定人才战略,为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和人才高地建设提供决策参考。论文通过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人才的规模、密度、聚集指数、空间自相关性刻画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如下:(1)从“十一五”到“十三五”,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规模发展迅速,从约43万人增长到114万余人,但空间分布不均衡。(2)深圳科技创新人才密度居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之首,单位人口人才密度约是最小值的7倍,单位面积人才密度约是最小值的190倍;江门、肇庆等地科技创新人才密度相对较低,低于大湾区平均水平。(3)深圳、东莞、广州有相对较强的科技创新人才聚集能力,而惠州、江门、肇庆聚集能力相对为弱。“十三五”期间,深圳、东莞、香港、珠海的聚集能力增强,澳门、中山、广州、佛山科技创新人才集聚能力有所下降。(4)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科技创新人才分布特征与空间位置的关联性不强,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各城市未有效联动形成合力。(5)城市生活基础保障的提升、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氛围的营造和科技投入力度的增大会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工作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从而影响科技创新人才的分布特征。因此,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做法,提出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分布格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高地的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灿芳 梁俊芬 黄红星
定量分析珠三角九市农业发展优势与劣势,其发展优势在于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相对较高,发展短板在于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偏低和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不足;综合分析粤港澳三地在科技创新、装备制造、金融、会展等领域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支撑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农业发展方向为:全球农业种业创新中心、现代农业装备研发和制造中心、养生食品研发中心、国际农业交流交易中心、国家农业全面对外开放先行区和农业金融创新服务试验区;并从顶层设计、人力资本、财政投入、资源保护利用等方面提出加快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农业建设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
都市农业 粤港澳大湾区 方向 措施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宋丁
在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被确定为国家战略,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对粤港澳及周边地区来说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本文就这一国家战略提出的特定背景加以分析,以期为后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转型升级 国际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汪晗 代晓玲 聂鑫
利用泰尔指数来测度2005—2014年粤港澳大湾区碳生产率的差异,并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一国两制"制度对碳生产率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5以来粤地区的碳生产率远远低于港澳地区的碳生产率;(2)2005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区间碳生产率差异较小,区内碳生产率差异较大,且大湾区碳生产率总差异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仍然较大;(3)粤港澳大湾区碳生产率的总差异主要来自区域内差异,而区域内差异主要是由港澳地区差异所引起,且港澳地区的碳生产率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在逐年增大;(4)"一国两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碳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赵晶晶 张薇 张浩
增强适应性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党中央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我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单元。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需要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做支撑,发展与城市群产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是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步骤。基于产业分析的视角,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职业教育适应性进行研究发现,大湾区职业教育存在资源规模不足、分布不均、专业与产业匹配度有待提升、职业教育合作难度较大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协同治理组织架构,理顺竞合关系;稳步扩大各层次职业教育规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充分利用产业优势,增强产教融合广度、深度和灵活度;提升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科学性,明确各级城市角色定位。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石学刚 胡灵通
城市群物流网络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区域综合能力。本文利用2007-2019年城市各项基本数据,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物流网络空间结构演化进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大湾区的"物流质量"在演变过程中分为核心枢纽、半边缘城市、边缘城市三个层级,物流网络日益密集,呈现"中心密集,边缘分散"的空间关联格局,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质量效应","轴辐式"层级结构不明显,整体网络小世界效应显著,凝聚子群的总体分布大多具有地理临近特征。最后,提出以下相关建议:强化城市群核心城市辐射能力,构建轴辐式网络格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区域间协同发展。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