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17)
- 2023(11340)
- 2022(9732)
- 2021(9287)
- 2020(7694)
- 2019(17574)
- 2018(17410)
- 2017(33277)
- 2016(17691)
- 2015(19746)
- 2014(19374)
- 2013(18382)
- 2012(16318)
- 2011(14211)
- 2010(13687)
- 2009(11845)
- 2008(11026)
- 2007(9180)
- 2006(7449)
- 2005(6166)
- 学科
- 济(67086)
- 经济(67018)
- 管理(47351)
- 业(43263)
- 企(34795)
- 企业(34795)
- 方法(30516)
- 数学(27210)
- 数学方法(26812)
- 农(19927)
- 中国(18192)
- 财(17078)
- 地方(16199)
- 业经(14783)
- 农业(13489)
- 学(11555)
- 贸(11296)
- 贸易(11290)
- 理论(11185)
- 务(10940)
- 财务(10901)
- 易(10889)
- 财务管理(10867)
- 制(10851)
- 环境(10490)
- 企业财务(10166)
- 技术(9874)
- 和(9805)
- 银(8794)
- 银行(8788)
- 机构
- 学院(225307)
- 大学(221190)
- 济(88216)
- 管理(88206)
- 经济(86249)
- 理学(76855)
- 理学院(75979)
- 管理学(74556)
- 管理学院(74113)
- 研究(67188)
- 中国(50965)
- 京(45108)
- 科学(40629)
- 财(40363)
- 中心(33684)
- 江(33653)
- 财经(32830)
- 范(31892)
- 师范(31625)
- 业大(31397)
- 农(30786)
- 所(30282)
- 经(29924)
- 研究所(27436)
- 经济学(27297)
- 北京(27101)
- 州(26972)
- 院(25782)
- 师范大学(25427)
- 经济学院(24822)
- 基金
- 项目(160833)
- 科学(128157)
- 研究(122145)
- 基金(116448)
- 家(99722)
- 国家(98837)
- 科学基金(87187)
- 社会(77735)
- 社会科(73557)
- 社会科学(73541)
- 省(64426)
- 基金项目(63325)
- 教育(57373)
- 自然(55823)
- 自然科(54523)
- 自然科学(54513)
- 自然科学基金(53478)
- 划(53018)
- 编号(51328)
- 资助(45548)
- 成果(39252)
- 重点(35897)
- 发(35068)
- 部(35045)
- 课题(34496)
- 创(34211)
- 国家社会(32021)
- 创新(31872)
- 大学(31131)
- 人文(30940)
共检索到3175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桂媛 谢涵笑 黄东升
城镇化逐渐影响着山地村寨的发展,正处于旅游开发进程中的武陵山区,面临着构建地域性山地城镇景观特色的挑战。本文以武陵山区为例,以秀山县大寨村土家族传统民居空间为分析对象,利用空间句法分析该村寨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在山地城镇发展背景下,探寻以传统民居空间重构为途径的山地城镇景观特色构建的方法。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波 卢晓萌 彭尽晖
基于武陵山区的调查表明,山区村落及建筑景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统一规划、与地形地貌不谐,景观特色与村容村貌个性化日益消失。根据山区村落建筑特色形成的自然要素、文化要素、经济要素,提出了武陵山区新农村村落建筑特色建设方略:基于山区生态和特色自然文化资源优化村落规划与建筑景观设计,基于建筑文化促进新旧建筑景观和谐统一。
关键词:
武陵山区 村落 建筑景观 建设方略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鑫 贾绿媛 林箐
以快速城市化前杭嘉湖丘陵山地区传统聚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古籍、舆图与田野调查等途径,从自然环境和人文要素两方面分析聚落景观成因,将之划分为圩?型聚落、畈田型聚落,从区域尺度、片区尺度与村镇尺度总结各类型聚落景观空间格局特点,并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水利建设、交通条件、文化传统对聚落格局形成的影响机制,为三角洲丘陵山地区传统聚落景观的保护、研究及现代聚落景观的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兆峰 李琴 吴卫
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研究及其图谱构建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传统村落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并保留至今的典型乡村聚落,是地域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空间载体,地域文化集中体现在传统村落内的文化遗产景观之中,因此传统村落是开展地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研究的重要抓手。文章基于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建构方法,以武陵山区30个典型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构建了4类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并对各类图谱进行了详细图解和特征解析。文章旨在通过图谱构建,厘清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排列结构和基本空间分布特征,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的保护、再现与振兴乡村提供科学依据,为后续文化遗产景观基因信息链修复、区域景观划分等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发超 刘诗苑 刘黎明
以"居住场势"理论为指导,采用"居住场势"度量法和三维空间分类法,建构一种功能导向的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模式识别方法,并以厦门市灌口镇为典型案例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乡村聚落"居住场势"分量地域特征差异明显,近郊型村落生产分量和生活分量明显高于远郊型村落,中心村落生活分量和生产分量分布特征基本一致;灌口镇乡村聚落景观划分为4种空间重构模式区,分别为Ⅰ类生态涵养式重构模式、Ⅱ类乡村社区化重构模式、Ⅲ类乡村产业化重构模式和Ⅳ类生态约束发展型重构模式,且不同的重构阶段,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差异显著。研究认为,以"居住场势"理论为指导进行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模式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乡村聚落景观的功能导向与资源禀赋,可为乡村景观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和方法指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发超 刘诗苑 刘黎明
以"居住场势"理论为指导,采用"居住场势"度量法和三维空间分类法,建构一种功能导向的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模式识别方法,并以厦门市灌口镇为典型案例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乡村聚落"居住场势"分量地域特征差异明显,近郊型村落生产分量和生活分量明显高于远郊型村落,中心村落生活分量和生产分量分布特征基本一致;灌口镇乡村聚落景观划分为4种空间重构模式区,分别为Ⅰ类生态涵养式重构模式、Ⅱ类乡村社区化重构模式、Ⅲ类乡村产业化重构模式和Ⅳ类生态约束发展型重构模式,且不同的重构阶段,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差异显著。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梦瑶 唐健雄
旅游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之中的一个新范式、新类型,对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武陵山片区71个县(市、区)为例,构建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anel smooth transition model,PSTR)探究2015—2020年旅游城镇化对山地片区乡村振兴的非线性影响效应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山地片区旅游城镇化发展水平超前于乡村振兴,旅游城镇化高水平发展的山地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最大、面对外部环境冲击的抵御能力最强,乡村振兴发展步伐缓慢、任务依然艰巨。(2)山地片区旅游城镇化空间极化现象严重,存在旅游城镇化发展水平高值区锁定效应;乡村振兴空间集聚效应显著,区域间发展差异较小。二者重心逐渐向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和交通互补性较强的山地城市转移。(3)旅游城镇化是推动山地片区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旅游城镇化阈值2.490是旅游城镇化驱动山地片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完全越过阈值点后,旅游城镇化的非线性驱动作用持续增强。(4)旅游城镇化对山地片区乡村振兴的非线性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旅游城镇化阈值效应是非线性影响效应存在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山地片区未来应分阶段、差异化、高质量推动旅游城镇化发展,走一条以政府为主导,以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为驱动,乡村居民、外来游客、旅游企业等多主体参与的乡村振兴道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谭佳欣 王凯
以“要素→结构→功能”为逻辑主线探讨和美乡村建设与旅游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机理,采用改进的耦合协调模型、基尼系数、Tapio脱钩指数及障碍度模型,分析2002—2021年武陵山区5个中心城市和美乡村建设与旅游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水平、区域差异及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武陵山区和美乡村建设水平与旅游城镇化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旅游城镇化增速低于和美乡村建设;区域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张家界市旅游城镇化水平居于首位,铜仁市和美乡村建设水平最高。(2)和美乡村建设与旅游城镇化呈现耦合互馈特征,实现从基本协调到中度协调的类型转换,空间差异先缩小后扩大,2018—2019年协调状态稳定性较强,但短期内难以跃迁至优质协调阶段;各市州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一致,呈现“怀化市>张家界市>恩施州>湘西州>铜仁市”的态势。(3)和美乡村建设与旅游城镇化之间存在正向促进作用,脱钩类型以扩张性负脱钩和弱脱钩为主。文化振兴与社会福利是制约武陵山区和美乡村建设与旅游城镇化协调关系的主要障碍因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和平 杨宁
2011年《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提出超越"历史中心"的"城市历史景观"概念,对于当前西南山地历史城镇保护发展过程中整体性缺失的弊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解析城市历史景观的整体性内涵,梳理相得益彰的方法手段,提出"得脉"——整体关联时空对象,厘清层积发展规律,"乘气"——整体包容综合价值,平衡保护发展矛盾,"识意"——整体协同设计思维,营造集体记忆场所,探索时代背景下的整体性保护框架。
关键词:
城市历史景观 西南山地 历史城镇 整体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权东计
在系统分析昭陵陵园山顶、山脊、山谷、平原地貌景观和陵园建筑遗址与陪葬墓空间分布模式的基础上,从山体形象、风水空间格局、长安城空间特征三个方面论述了昭陵陵园的空间意象和"依山为陵"的历史文化意义。
关键词:
唐昭陵 遗址 空间意象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钢
[目的]试图结合青山沟镇的自然环境和满族文化,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上设计满族特色小城镇旅游景观规划。[方法]针对满族特色小城镇建设采用文献法列举国内学者既有研究成果,鉴于其未能从满族特色的继承与发展的角度建立满族特色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系统,文章以青山沟镇为例,在分析青山沟镇发展现状、景观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找出该地区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在制定规划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具体解决策略。[结果]研究发现,创造满族特色的旅游景观规划必须将满族文化贯穿到城镇的整体景观规划当中;注重文化的时代性;注重文化和自然资源的结合
关键词:
满族特色 小城镇 旅游景观规划 青山沟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钢
[目的]试图结合青山沟镇的自然环境和满族文化,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上设计满族特色小城镇旅游景观规划。[方法]针对满族特色小城镇建设采用文献法列举国内学者既有研究成果,鉴于其未能从满族特色的继承与发展的角度建立满族特色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系统,文章以青山沟镇为例,在分析青山沟镇发展现状、景观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找出该地区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在制定规划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具体解决策略。[结果]研究发现,创造满族特色的旅游景观规划必须将满族文化贯穿到城镇的整体景观规划当中;注重文化的时代性;注重文化和自然资源的结合;注重公众参与,只有通过各方面的配合才能达到全面的、真正的满族特色。[结论]通过民族特色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可以将青山沟镇的旅游模式由地区资源导向性转变为产品导向性,可以科学有效地建构满族特色旅游景观品牌,为促进具有满族特色的旅游景观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满族特色 小城镇 旅游景观规划 青山沟镇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正贤
特色文化产业扶贫具有两大鲜明特征:一是扶贫绩效呈倒"U"字型曲线,但由于就业刚性和粘性,该曲线滞后于产品生命周期;二是特色文化产业扶贫具有"双刃剑"的特征。目前武陵山区特色文化产业扶贫处于倒"U"字型曲线的上升阶段。其中特色演艺产业扶贫广化效果不足,扶贫空间有限;文化旅游产业扶贫绩效显著,但"双刃剑"特征已经显现;特色工艺产业扶贫正在起步。长远来看,一是厘清"精准扶贫"与"广化扶贫"的辩证关系;二是慎用资本代替劳动的资本密集型发展模式;三是以"情法合一"的方式避免企业的"挤出效应";四是加强文化产权立法,
关键词:
特色文化产业 扶贫 绩效 武陵山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孔雪松 刘艳芳 常旭
选择武汉城市圈内的嘉鱼县鱼岳镇为研究区,以2005年和2010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为数据源,利用GIS技术,分析鱼岳镇城镇用地空间动态变化与景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鱼岳镇城镇用地呈快速上升趋势,城镇用地扩展来源以耕地为主,其次是其他农用地和林地;同时存在城镇用地转变为其他类型用地的自我调节现象,反映了城镇用地发展中自组织与被组织的过程。城镇用地扩展来源中的不同地类在空间分布与景观格局上存在较大差异,被占用的农用地尤其是耕地的斑块破碎度明显小于其他地类,新增城镇用地与减少城镇用地的动态变化,更多体现了一种有序扩张和无序缩减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
GIS 城镇扩展 空间分析 景观格局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周振宇 张振 逯海勇
当下传统民居闲置资源的转型与升级较多呈现出发展方向较为单一、辐射面积狭窄的状态,难以依托互联网与科学技术形成创新价值及多元化发展。提出将传统民居闲置资源依托互联网技术形成智慧景观设计,从而将闲置房屋转变发展方向,促成多元发展的万物互联生态设计系统,自下而上地提升传统民居闲置资源空间使用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