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22)
2023(17656)
2022(15021)
2021(13868)
2020(11835)
2019(26920)
2018(26503)
2017(51210)
2016(27377)
2015(30547)
2014(30012)
2013(29484)
2012(26756)
2011(23631)
2010(23452)
2009(21426)
2008(21142)
2007(18395)
2006(15841)
2005(13767)
作者
(76577)
(63959)
(63406)
(60386)
(40759)
(30510)
(28780)
(25099)
(24249)
(22641)
(21749)
(21530)
(20118)
(19989)
(19534)
(19466)
(19128)
(18946)
(18304)
(18288)
(15713)
(15376)
(15376)
(14645)
(14184)
(14181)
(14139)
(14006)
(12693)
(12604)
学科
(113721)
经济(113598)
(102832)
管理(94007)
(92474)
企业(92474)
方法(53996)
数学(44231)
数学方法(43653)
(35530)
业经(33984)
(33928)
中国(26499)
(26191)
财务(26120)
财务管理(26079)
企业财务(24762)
农业(23981)
技术(21544)
理论(21036)
(20923)
(20864)
地方(19720)
(19718)
(18948)
(18758)
贸易(18747)
(18208)
(17713)
环境(16885)
机构
学院(385839)
大学(382049)
管理(159926)
(155111)
经济(151973)
理学(139099)
理学院(137723)
管理学(135390)
管理学院(134693)
研究(118815)
中国(90984)
(79707)
科学(73281)
(72058)
(61834)
财经(58369)
业大(57559)
(57485)
(55644)
中心(55218)
(53300)
研究所(52336)
北京(49231)
农业(48504)
(47349)
师范(46863)
经济学(46416)
(44780)
(43831)
财经大学(43642)
基金
项目(267431)
科学(212615)
基金(196216)
研究(196000)
(169922)
国家(168444)
科学基金(147636)
社会(124817)
社会科(118382)
社会科学(118354)
(105129)
基金项目(104484)
自然(96974)
自然科(94845)
自然科学(94821)
自然科学基金(93113)
教育(90199)
(87156)
资助(80270)
编号(79617)
成果(62282)
重点(59180)
(58936)
(57527)
(56175)
课题(53511)
创新(53132)
国家社会(51420)
科研(51221)
教育部(51062)
期刊
(166828)
经济(166828)
研究(108603)
中国(66513)
管理(62548)
(58808)
学报(57525)
(56375)
科学(54364)
大学(44917)
学学(42696)
农业(39497)
教育(38406)
技术(36492)
(30671)
金融(30671)
业经(29893)
财经(28553)
经济研究(26381)
(24538)
(22404)
问题(21624)
技术经济(20406)
现代(18464)
财会(18329)
科技(18297)
(17948)
商业(17934)
理论(17751)
图书(17126)
共检索到5488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书华  赵雯雯  
采用2008~2021年我国A股上市实体企业面板数据,基于企业脱虚向实视角,实证考察双支柱调控微观效应。研究表明:宽松的双支柱政策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实物资产投资率,尤其对过度金融化企业调控力度更大,可有效发挥微观稳定效应。影响机制检验显示:双支柱政策通过“蓄水池”和“投资替代”动机促进过度金融化企业脱虚向实,而适度金融化企业则是“蓄水池”动机。进一步分析发现:双支柱调控政策能够优化企业投资结构,降低金融资产占比。异质性检验表明:双支柱调控政策微观效应会受到行业、规模和所有制因素的影响。鉴于此,政府应重视双支柱政策变动对企业脱虚向实的影响,抑制企业金融化动机,引导金融回归实体经济。同时,企业应合理配置金融资产,防止过度金融化。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戴赜  彭俞超  马思超  
企业金融化是经济"脱实向虚"的微观表现形式。本文从微观企业视角,对关于企业金融化的前沿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述评,着重辨析了经济金融化与企业金融化的概念差异,划分了企业金融化的不同类型,并分析了企业金融化的不同成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以分散风险、缓解融资约束为目的的企业金融化能够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因银行融资歧视形成的企业金融化和因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企业金融化会削弱金融稳定,阻碍经济发展。本文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从微观视角理解"脱实向虚",有针对性地研究不同类型的企业金融化,并提出差异化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陈志成   张敏   刘震   潘雨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影子银行无序发展造成金融体系“脱实向虚”问题愈发严重,传统信贷渠道受阻,社会融资出现结构性失衡。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强化影子银行监管并创设多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遏制影子银行无序发展的同时定向支持实体经济扩大信贷融资,双管齐下破解金融“脱实向虚”问题。本文将结构性货币政策与影子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纳入双支柱调控框架,分析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政策效应与可行的政策搭配。研究发现,传统的信贷监管与总量货币政策容易诱发监管套利行为,难以实现精准调控。相较而言,结构性货币政策可以定向降低银行信贷资金成本,疏通信贷渠道,推动金融“向实”;影子银行宏观审慎政策可以限制影子银行盲目扩张,促进金融“脱虚”。进一步研究表明,两类政策具有叠加效应,可以形成较好的政策合力。此外,有效识别影子银行底层资产风险可以通过风险渠道抑制影子银行逆周期扩张,在货币政策紧缩阶段达成更好的政策效果。本文研究为双支柱相关政策边界拓展与政策协调搭配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与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肖忠意  陈海涛  梁洪  
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因此理解“双支柱”调控对企业商业风险的影响机理不仅有利于拓展“双支柱”的微观视角,而且有利于明确“双支柱”调控的金融稳定效应。文章尝试从商业风险视角,基于“宏观政策工具-金融体系特征-微观企业风险”框架,并借助中国沪深两市主板上市公司2010-2018年的数据,实证检验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对上市公司商业风险的“逆周期”调控作用。研究表明:(1)货币政策的宽松或宏观审慎政策的收紧会提高企业的商业风险,而“双支柱”调控则能够抑制企业商业风险的增加,发挥微观金融稳定效应。(2)对于处于不同经济周期和企业生命周期的企业,“双支柱”对商业风险能够发挥“周期性”调控效应;对于不同金融市场结构和企业投融资结构的企业,“双支柱”对商业风险能够发挥“结构性”调控效应。总体而言,文章进一步将“双支柱”拓展到了微观稳定效应的研究视角,对于我国优化“双支柱”框架的顶层设计和丰富调控政策工具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咸金坤  汪伟  兰袁  
基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和经济“脱实向虚”两大重要现实问题,本文利用中国上市非金融企业样本,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脱实向虚”(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显示:老龄化显著提高了非金融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比重,并且该效应在非国有、盈利能力较弱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较低的企业中更大。进一步发现,实体经营资产与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差异、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丧失,是老龄化诱使企业将资金更多地配置于金融资产的重要驱动因素。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伊攀  朱晓满  
振兴实体经济防范经济“脱实向虚”是新时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任务。作为财政的重要制度安排,政府采购能否承载治理“脱实向虚”的政策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基于2008—2018年上市公司数据,检验了政府采购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政府采购显著抑制了企业金融化程度,促进了企业心无旁骛做实业;政府采购主要通过增加实业相对盈利、缓解融资约束和稳定预期抑制了企业金融化程度,但并未通过激励创新施加影响,政府采购嵌入的创新促进功能有待加强;当政府采购持续性强、企业内部控制完善以及市场关注弱时,政府采购对企业金融化抑制效应越显著。未来可有效利用政府采购的微观治理政策功能,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易宪容  
十九大提出的双支柱调控框架不仅是未来国家金融政策的新框架及新战略,也是国家金融稳定的准则。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实质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界定信用扩张的可能性边界。在成熟的市场体系下,以利率规则为基础的货币政策才能够既维持金融稳定又促进实体经济增长。宏观审慎政策是在利率机制弱化的情况下,防范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政策选择。它是用规则的方式来界定信用扩张的可能性边界,但是否能够适应未来金融市场发展还不确定,需要实践检验。对于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尽管宏观审慎政策显得特别重要,内容也丰富,但同样是货币政策有效价格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的产物。因此,确立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的重心,应该放在加快金融市场价格机制(利率及汇率)的市场化改革上。这样,以利率规则为基础的货币政策体系才能建立,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才具有科学性、稳健性及前瞻性,才能够真正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芦东  周梓楠  周行  
本文研究了管理浮动汇率制下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调控稳定效应。首先,本文从实证层面考察了人民币汇率升贬值对央行货币政策的非对称影响。接着,本文构建了包含银行部门与货币错配的开放宏观经济模型,重点分析了在面对美联储加息、人民币贬值压力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包括对汇率的反应)和宏观审慎政策(对外债的逆周期调节)的配合如何影响宏观经济和金融的稳定。结论表明,如果缺少宏观审慎政策的配合,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反应将导致产出、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等经济金融变量的波动增大。在存在宏观审慎政策的前提下,相对于完全浮动汇率制,管理浮动汇率制从中长期看能进一步促进产出和外债等核心变量的稳定。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马勇  黄辉煌  
本文基于全球42个主要经济体1991—2016年的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双支柱政策框架的金融稳定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在抑制家庭信贷增长上具有显著作用,双支柱政策在缓解金融风险顺周期性上具有显著的金融稳定效应;(2)盯住贷款的宏观审慎工具和针对借款人、贷款人的宏观审慎组合具有更为显著的金融稳定效应;(3)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在抑制家庭信贷扩张上的作用不显著,但其宏观审慎政策的金融稳定效应相较发达经济体更为显著,发达经济体双支柱政策的金融稳定效应总体显著,其中货币政策效应更为突出;(4)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效应在下行周期优于上行周期,宏观审慎政策及其与货币政策的交互效应在上行周期优于下行周期;(5)只有个别宏观审慎工具会对失业率、消费和物价产生微弱的负效应。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丁黎黎   赵忠超   王垒  
金融科技发展和市场制度变革给传统金融体系带来的巨大冲击,使得“双支柱”政策调控的有效性面临严峻考验。借助TVP-SV-VAR模型,本文实证检验了“双支柱”政策调控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动态脉冲效应。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调控效果呈现出阶段性的演化特征,二者的协同效应能够有效抑制企业金融资产的过度配置。相比制度环境冲击,“双支柱”政策调控在面对金融环境冲击时表现出更强的作用效果和力度。进一步研究发现,“双支柱”政策通过资本流动管理、资产价格稳定和金融风险缓释途径影响企业金融资产配置,且对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金融资产配置的作用效果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为理解实体企业金融化和完善金融市场制度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为政府相关部门依据金融环境和制度环境进行“双支柱”政策调控的动态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洁  陈宝峰  吴莉昀  
随着虚拟资产的膨胀化发展以及实体制造业的持续低迷,资金"脱实向虚"现象愈发严重,各界对其"脱虚向实"充满期待。通过构建时变参数计量经济模型,本文分析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经济周期的不同经济时期对宏观经济中的产出、通货膨胀以及就业水平的时变性冲击效应,研究表明:中国虚拟经济在经济繁荣时期和经济萧条时期对产出具有促进作用,在经济平稳时期对产出具有"挤出效应",其冲击效果的改变主要是由于虚拟经济膨胀化发展使虚、实经济逐渐"背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经济繁荣时期对通货膨胀均具有促进作用,而在经济萧条时期,虚拟经济对通货膨胀仍具有促进作用,实体经济对通货膨胀具有抑制作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经济平稳时期对通货膨胀均具有抑制作用,冲击效果的改变主要是由于市场总需求以及货币流动性发生改变;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不同的经济时期对就业具有抑制作用,根源在于市场经济转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产业结构失衡等均会对就业产生不利冲击,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更加抑制了就业水平。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周期的平稳期,经济"脱实向虚"对宏观经济各指标均产生不利影响,协调好虚、实经济的关系尤为重要,而引导经济"脱虚向实"更要重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深层次因素的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建宇  张谊浩  
本文从实体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视角,建立了多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传统的单纯使用货币政策的"单支柱调控"与近年来加入宏观审慎管理的"双支柱调控"的宏观经济调节框架下,主要经济变量对资本流动、利率、技术等相关冲击下的反应程度,并进行福利损失比较,以此检验宏观审慎政策对宏观经济的"稳定器"作用。研究发现,引入宏观审慎管理实施"双支柱调控"后,对实体经济发展政策效应相对温和,既能够达到一定的宏观政策目标,又能够平抑政策传导波动,显示出宏观审慎作为宏观经济"稳定器"的作用。而单纯使用货币政策的"单支柱调控"背景下,在宏观经济过快上行方面,往往容易发挥比较显著的政策作用,但同时也非常猛烈;但应对经济下行则政策效应非常有限,甚至在一个相对长的区间趋于无效。福利损失分析结果显示,从发展可持续的视角出发,"双支柱调控"下的福利损失也显著低于单纯货币政策条件下的福利损失,体现了宏观审慎"稳定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消费者因经济波动而损失的福利。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勇  芦雪瑶  
借助"沪港通"制度实施这一外生事件,利用2011—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以及克服以往跨国研究中事件识别误差和互为因果的内生性偏误等问题,考察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制度实施能够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从而降低实体经济"脱实向虚"风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境外投资者被动"用脚投票"与主动"用手投票"的内外部双重治理来实现的。拓展性研究表明,中国企业金融化的主要动机仍是市场套利,资本市场开放通过降低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实现了价值创造。因此,应加快资本市场开放步伐,鼓励成熟的境外投资者入市,并引导机构投资者实现真正的积极股东主义,促进资本回流实体经济。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王勇  
文章在DSGE模型中引入以动态贷款价值比为工具的宏观审慎政策,研究双支柱政策的住房价格传导机制下宏观审慎政策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能很好地达到稳定住房价格泡沫的目标,从而有效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2)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会使双支柱政策的住房价格传导机制下住房市场的投资效应更不显著,不能有效防范经济硬着陆风险。(3)动态贷款价值比是调控我国住房市场的有效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之一。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田地  郭潇涵  张玉明  赵瑞瑞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金融对传统金融格局带来了新的冲击,其究竟是加剧还是抑制实体企业"脱实向虚"成为重要议题。本文借助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考察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企业实业投资,同时抑制其金融资产配置倾向。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长期金融资产,数字金融对企业短期金融资产投资的抑制作用更显著。本文研究表明,数字金融能有效抑制实体企业"脱实向虚",应在合理的金融监管约束下,支持并推动数字金融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