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814)
- 2023(19345)
- 2022(16478)
- 2021(15157)
- 2020(12898)
- 2019(29096)
- 2018(28724)
- 2017(55575)
- 2016(29859)
- 2015(33194)
- 2014(32728)
- 2013(32441)
- 2012(29617)
- 2011(26668)
- 2010(26636)
- 2009(24706)
- 2008(24178)
- 2007(21436)
- 2006(18826)
- 2005(16777)
- 学科
- 济(140122)
- 经济(139981)
- 业(104995)
- 管理(98859)
- 企(93893)
- 企业(93893)
- 方法(58768)
- 数学(48366)
- 数学方法(47738)
- 业经(36819)
- 财(36644)
- 农(36007)
- 中国(31754)
- 地方(27723)
- 学(26265)
- 务(26025)
- 财务(25951)
- 财务管理(25915)
- 农业(25362)
- 企业财务(24628)
- 制(24311)
- 技术(23700)
- 理论(23302)
- 和(21999)
- 贸(20672)
- 贸易(20660)
- 易(20001)
- 划(19987)
- 策(19611)
- 环境(18993)
- 机构
- 学院(427817)
- 大学(425481)
- 济(181215)
- 经济(177694)
- 管理(172571)
- 理学(148986)
- 理学院(147409)
- 管理学(144921)
- 管理学院(144128)
- 研究(140733)
- 中国(106536)
- 京(89439)
- 科学(85164)
- 财(82323)
- 所(69958)
- 农(68083)
- 财经(66062)
- 研究所(63414)
- 中心(63373)
- 江(63103)
- 业大(61935)
- 经(60097)
- 北京(55996)
- 经济学(55072)
- 范(53177)
- 农业(53148)
- 师范(52690)
- 院(51157)
- 州(50434)
- 经济学院(49401)
- 基金
- 项目(287211)
- 科学(227721)
- 基金(210288)
- 研究(209789)
- 家(182337)
- 国家(180777)
- 科学基金(157406)
- 社会(134796)
- 社会科(127896)
- 社会科学(127864)
- 省(112315)
- 基金项目(111148)
- 自然(102097)
- 自然科(99793)
- 自然科学(99767)
- 自然科学基金(98011)
- 教育(95787)
- 划(93200)
- 资助(86429)
- 编号(84155)
- 成果(66847)
- 重点(63660)
- 部(63306)
- 创(61889)
- 发(61298)
- 创新(57385)
- 课题(57312)
- 国家社会(55898)
- 教育部(54756)
- 科研(54612)
- 期刊
- 济(204100)
- 经济(204100)
- 研究(127001)
- 中国(77802)
- 管理(69392)
- 财(66293)
- 学报(63566)
- 农(62111)
- 科学(60585)
- 大学(49285)
- 学学(46789)
- 农业(42895)
- 教育(41806)
- 技术(40448)
- 融(36486)
- 金融(36486)
- 财经(33486)
- 业经(33221)
- 经济研究(32887)
- 经(28909)
- 问题(25840)
- 业(24329)
- 技术经济(24220)
- 现代(20485)
- 统计(20173)
- 科技(20067)
- 商业(19746)
- 理论(19348)
- 版(19104)
- 策(18802)
共检索到6314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光
由克鲁格曼所开创的新经济地理学已经发展成熟,"新"新经济地理学产生并迅速发展,融入了企业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学从微观视角重新探讨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问题。介绍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和分析框架,之后详细综述和分析了基于企业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学的前沿研究,包括基于企业异质性的区位选择与空间集聚、企业异质性对区域政策的影响和基于微观数据的企业异质性实证研究等方面。最后对现有研究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关键词:
“新”新经济地理学 企业异质性 区位选择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何雄浪 杨继瑞 郑长德
文章在对新新经济地理学假设进行拓展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两个层面对企业异质性、规模报酬与劳动力空间流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论是:地区间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同决定了企业与劳动力的转移方向,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与固定成本呈正向变动关系;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发展与彼此对外市场开放相互依赖;由于落后地区总有一定的市场需求,棒—棒均衡在现实中存在的可能性很小。
关键词:
企业异质性 规模报酬 劳动力空间流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何枭吟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主要包括核心—边缘模型、城市演化模型和集聚与贸易模型,并且已发展成为均衡框架中解释经济地理驱动力量的重要理论之一。文章认为,新经济地理模型的局限性是过分依赖于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替代弹性效用函数和冰山运输成本等假设条件,大量运用抽象数学模型,缺乏实证检验。随着空间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理论与实证方面的研究会不断取得新进展。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模型 理论扩展 实证分析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鞠建东 陈骁
近年来由于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人们得以建立多地区异质性企业模型,从理论上研究产品、要素以及技术在地区间的流动摩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并结合现实数据做出更准确的量化估计,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方向:新新经济地理学。本文通过梳理发现,新新经济地理学相关文献基本是在Eaton和Kortum(2002)多地区模型的生产和市场结构两个设定基础上进行延展,从而与生产网络、市场结构、全球价值链、人口流动、空间规划、搜寻摩擦以及动态决策等领域产生联系,拓宽了经济运行的解释渠道和政策制定的工具空间。我们试图归纳出新新经济地理学在各方向的发展脉络,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亚军 张娥
新经济地理学为研究经济集聚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建模方法,标志着空间经济学的最新进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文章介绍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模型、主要结论以及重要的理论扩展,这些扩展表明新经济地理学能够以严格的建模方法对不同领域的诸多空间经济问题做出合乎事实的解释。简述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局限性和发展前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孙晓芳
文章以空间经济理论为分析依据,沿用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突破二元经济理论劳动力流动问题同质性劳动力假设,将异质性劳动力引入劳动力流动的空间模型,分析异质性劳动力对空间经济结构的影响,同时结合中国1997~2010年人口与生产空间分布数据,验证了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对空间经济结构的影响,提出重视异质性劳动力,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是优化中国人口空间布局的必然趋势。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任宛竹
我国地方政府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综述了近年来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集聚影响的研究成果,从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两个渠道阐述了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集聚产生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 经济集聚 地方政府行为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任宛竹
我国地方政府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综述了近年来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集聚影响的研究成果,从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两个渠道阐述了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集聚产生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 经济集聚 地方政府行为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蒋含明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通过将区域产品需求分为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构建包含企业集聚变量在内的工资方程,在省际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借助空间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资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在中国省域层面较为显著,地区工资水平对企业集聚的弹性系数均显著为正且在东部地区更大,表明我国中西部地区通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等举措将有助于缓解工资水平在我国省域间的趋异。
关键词:
企业集聚 新经济地理学 空间计量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陈勇兵 康吉红 王艳
加入了企业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学着重从微观企业层面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本文阐述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介绍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基准模型和分析框架,对"新"新经济地理学经验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中发掘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视角的拓展、理论框架和模型方法的完善以及与相关研究领域的融合等。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福柱
不同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同质性企业假设,"新"新经济地理学以垄断竞争和企业异质性为切入点,分析企业成本差异、效率差异与集聚经济的关系,构建了"新"新经济地理模型。尽管"新"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已经引起了极大反响,但仍需要在本地效应、城市集聚的微观基础、组织行为与企业布局关系等方面,进一步解析异质性企业与集聚经济的微观机理,以不断完善"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文雯 金祥荣 朱希伟
本文在新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结合1999—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年鉴数据,运用无条件分布特征-参数对应的计量方法,研究了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对我国213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8个制造业行业企业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集聚效应对于不同行业企业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大城市拥有更强的集聚效应;劳动密集型行业在中小城市拥有更强的集聚效应。选择效应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些结果说明,推动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能提高企业效率;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加快市场化进程,则能发挥城市中市场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进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栾秋琳 晋茜茜
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在空间视角上探讨政府补贴是否有效推动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表明,区域一体化水平是影响政府补贴发挥政策效应的门槛变量,当区域一体化水平较低时,政府补贴不能有效促使企业转移到西部地区。而当不同企业对政府补贴反应异质性时,政府补贴不能有效促进高效率企业率先转移到西部。实证研究表明:区域一体化促使政府补贴发挥政策效应存在临界值,当区域一体化水平大于该临界值时,政府补贴才对企业转移发挥显著作用。只有持续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且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企业补贴力度,才能有效推动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孟叶 吴浩波
从早期的评介与比较到后来的应用与吸收,国内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仍处在追赶与模仿阶段,能理论建模的虽不少,真正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却鲜有耳闻。经历了早期的“火爆”到“因其局限性而感到失望”的阶段后,约从2008年开始,国内外新经济地理学在反思、完善中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依据思想、方法和技巧,这些进展主要体现在6个方向上:城市与城市体系、异质性、运输成本、标定、与地理学融合,以及公共政策。在这些方向中,城市与城市体系理论、异质性的深化、运输成本内生化、公共政策可以成为未来主攻的方向。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年猛 王垚
主流经济学由于缺乏合适的技术工具而长期缺失空间维度,D-S模型的出现和新贸易理论的创立为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新经济地理学只关注宏观异质性而缺乏微观基础,"新"新贸易理论则为"新"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微观理论基础。基于微观异质性,"新"新经济地理学推动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其理论模型主要基于三大分析框架,即D-S垄断竞争分析框架、OTT分析框架和BEKJ分析框架。中国学者应积极借鉴"新"新经济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视角和方法,并结合中国经济实际,从简单的应用、模仿转向创新、突破,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